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定鼎中原,其功勞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明朝降將。這些漢人將領歸降清朝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本著“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來看,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應該被冠以“貳臣”的帽子。一說起這些“貳臣”,恐怕有些網友朋友難免要從道德層面對這些給予無情地鞭撻。作為讀史之人,我認為鞭撻是可以有,但是不贊成僅從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所謂的道德理論,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都“踏上一萬隻腳”,畢竟事務都有其兩面性,需要分開品評。至少,有這麼一位前明降將,他一生可謂是功過參半,雖然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大清攻取臺灣,但是也因自己“劣跡”而被後人嗤之以鼻,他就是施琅。
清軍成功擊敗明軍後,當時還是在多爾袞的建議下,皇太極才重用明朝降將的。古代的將領都注重忠義,一般一生不會侍二主,所以當明朝滅亡後,有很多降將寧願隱退,也不願意效忠清朝皇帝。然而有一位叫施琅的大將,他立下了很多功績,雖然一生中也犯過多次糊塗,不過最後還是功大於過,他的才能被康熙看重,後來也得到了重用。對於清王朝而言,施琅也是一位重要的將領。
施琅其實能力平平,他一生中遇到了多位貴人,這些貴人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成為大清的有用之人。鄭芝龍原本是施琅的上級,施琅能夠在眾多海軍將領中勝出,也是由於鄭芝龍多年的培養,後來明朝隕落,為了保衛家人的安全,鄭芝龍降清了,走投無路的施琅也效仿鄭芝龍的做法,成為清朝的降將。
清軍主要發展步兵和騎兵,然而施琅曾經卻是海軍,自然在清朝軍中施琅根本就不會得到重用。他就像個透明計程車兵一樣,甚至還有很多士兵每天都會奚落他,畢竟施琅拿著俸祿,對清朝的建立也沒有什麼貢獻,說的好聽叫作降將,說的難聽就要叫作降俘了。
只是沒想到施琅到了鄭成功這裡,再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多次戰役中,施琅的表現都很勇猛,然而鄭成功擔憂施琅做大之後,會威脅到自己現在的地位。所以每次給施琅的獎賞都是十分少的,這一點也讓施琅十分惱怒,後來又因為多次時間,讓他們二人徹底決裂,成為仇人。
為了防止施琅在軍中做大,鄭成功將施琅的兵權收回,後來曾德沒什麼本事卻能被鄭成功重用,施琅特別氣憤,直接將曾德抓住並處死。鄭成功知道施琅的做法後很是惱怒,直接將施琅的家人逮捕,他本想讓施琅自投羅網,只是沒想到在他人的幫助下,施琅還是逃跑了。鄭成功一氣之下,將施琅家人全部殺光,這也讓施琅徹底和明朝殘餘勢力決裂,為了能夠報仇,施琅再次投靠清王朝。
其實施琅還是很有能力的,當時第一次成為清朝降將後由於清軍沒有重用他,才讓他想著再次投靠明朝勢力。只是鄭成功太忌憚他的能力了,為了將他除掉,甚至將施琅的家人殺害,施琅自然無法忍受,投靠了清軍的施琅終於得到了重用。
施琅的特長是海上作戰,在康熙年間,由於康熙要取得海峽對岸的疆土,這時朝中根本就沒有懂得海上作戰的將領。在大臣的舉薦下,康熙任命施琅為大將軍,施琅領命之後,為了能夠建立功績,每天沒日沒夜的訓練組建的海軍士兵。在戰役中,也不斷衝鋒,最後取得勝利,還讓鄭成功降清,對於施琅的作戰能力,康熙十分肯定,因為這次對施琅的重用,也解決了康熙的心頭大患。清朝沒有幾個人懂得管理海島的,這時朝中只有施琅一人有此能力。即便施琅是降將,不過在上次海峽戰役中,施琅表現很好,康熙也放心的將管理海島的人物交給施琅,在施琅的鎮壓和管理下,這片海島也成為了清朝的疆土。
施琅被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襲爵延續十三任,直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史料記錄施琅有八個兒子,他的次子施世綸被稱為天下第一清官,他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雖然施琅一生中犯過很多錯誤,也有人說他是牆頭草。第一次降清時沒有得到重用,再次回到明朝大本營,如果不是家人被鄭成功殺害,或許施琅也不會二次降清了,不過後來施琅得到了重用,也發揮了他海上作戰的能力。論功過是非的話,施琅的確是一位有才的將領,即便是降將,也是為大清做了很多有貢獻的事情的。
客觀來說,施琅這個人一生“汙點”很多,他政治立場很不堅定,在明清之間多次反覆,但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明清之間左右搖擺之人,又何止施琅一人。此外,施琅在治理臺灣時,利用“山高皇帝遠”,朝廷不易挾制自己權力之便,巧取豪奪侵吞海島大片良田為己所有,其家族成為當地不折不扣的豪紳,這些都被後人所詬病。但是,施琅無論是出於大義也好,還是為一己私慾也罷,對於其一生的功與過。怎麼說呢,功過兩邊開,自有後人評了!
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定鼎中原,其功勞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明朝降將。這些漢人將領歸降清朝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本著“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來看,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應該被冠以“貳臣”的帽子。一說起這些“貳臣”,恐怕有些網友朋友難免要從道德層面對這些給予無情地鞭撻。作為讀史之人,我認為鞭撻是可以有,但是不贊成僅從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所謂的道德理論,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都“踏上一萬隻腳”,畢竟事務都有其兩面性,需要分開品評。至少,有這麼一位前明降將,他一生可謂是功過參半,雖然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大清攻取臺灣,但是也因自己“劣跡”而被後人嗤之以鼻,他就是施琅。
清軍成功擊敗明軍後,當時還是在多爾袞的建議下,皇太極才重用明朝降將的。古代的將領都注重忠義,一般一生不會侍二主,所以當明朝滅亡後,有很多降將寧願隱退,也不願意效忠清朝皇帝。然而有一位叫施琅的大將,他立下了很多功績,雖然一生中也犯過多次糊塗,不過最後還是功大於過,他的才能被康熙看重,後來也得到了重用。對於清王朝而言,施琅也是一位重要的將領。
施琅其實能力平平,他一生中遇到了多位貴人,這些貴人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成為大清的有用之人。鄭芝龍原本是施琅的上級,施琅能夠在眾多海軍將領中勝出,也是由於鄭芝龍多年的培養,後來明朝隕落,為了保衛家人的安全,鄭芝龍降清了,走投無路的施琅也效仿鄭芝龍的做法,成為清朝的降將。
清軍主要發展步兵和騎兵,然而施琅曾經卻是海軍,自然在清朝軍中施琅根本就不會得到重用。他就像個透明計程車兵一樣,甚至還有很多士兵每天都會奚落他,畢竟施琅拿著俸祿,對清朝的建立也沒有什麼貢獻,說的好聽叫作降將,說的難聽就要叫作降俘了。
只是沒想到施琅到了鄭成功這裡,再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多次戰役中,施琅的表現都很勇猛,然而鄭成功擔憂施琅做大之後,會威脅到自己現在的地位。所以每次給施琅的獎賞都是十分少的,這一點也讓施琅十分惱怒,後來又因為多次時間,讓他們二人徹底決裂,成為仇人。
為了防止施琅在軍中做大,鄭成功將施琅的兵權收回,後來曾德沒什麼本事卻能被鄭成功重用,施琅特別氣憤,直接將曾德抓住並處死。鄭成功知道施琅的做法後很是惱怒,直接將施琅的家人逮捕,他本想讓施琅自投羅網,只是沒想到在他人的幫助下,施琅還是逃跑了。鄭成功一氣之下,將施琅家人全部殺光,這也讓施琅徹底和明朝殘餘勢力決裂,為了能夠報仇,施琅再次投靠清王朝。
其實施琅還是很有能力的,當時第一次成為清朝降將後由於清軍沒有重用他,才讓他想著再次投靠明朝勢力。只是鄭成功太忌憚他的能力了,為了將他除掉,甚至將施琅的家人殺害,施琅自然無法忍受,投靠了清軍的施琅終於得到了重用。
施琅的特長是海上作戰,在康熙年間,由於康熙要取得海峽對岸的疆土,這時朝中根本就沒有懂得海上作戰的將領。在大臣的舉薦下,康熙任命施琅為大將軍,施琅領命之後,為了能夠建立功績,每天沒日沒夜的訓練組建的海軍士兵。在戰役中,也不斷衝鋒,最後取得勝利,還讓鄭成功降清,對於施琅的作戰能力,康熙十分肯定,因為這次對施琅的重用,也解決了康熙的心頭大患。清朝沒有幾個人懂得管理海島的,這時朝中只有施琅一人有此能力。即便施琅是降將,不過在上次海峽戰役中,施琅表現很好,康熙也放心的將管理海島的人物交給施琅,在施琅的鎮壓和管理下,這片海島也成為了清朝的疆土。
施琅被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襲爵延續十三任,直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史料記錄施琅有八個兒子,他的次子施世綸被稱為天下第一清官,他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雖然施琅一生中犯過很多錯誤,也有人說他是牆頭草。第一次降清時沒有得到重用,再次回到明朝大本營,如果不是家人被鄭成功殺害,或許施琅也不會二次降清了,不過後來施琅得到了重用,也發揮了他海上作戰的能力。論功過是非的話,施琅的確是一位有才的將領,即便是降將,也是為大清做了很多有貢獻的事情的。
客觀來說,施琅這個人一生“汙點”很多,他政治立場很不堅定,在明清之間多次反覆,但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明清之間左右搖擺之人,又何止施琅一人。此外,施琅在治理臺灣時,利用“山高皇帝遠”,朝廷不易挾制自己權力之便,巧取豪奪侵吞海島大片良田為己所有,其家族成為當地不折不扣的豪紳,這些都被後人所詬病。但是,施琅無論是出於大義也好,還是為一己私慾也罷,對於其一生的功與過。怎麼說呢,功過兩邊開,自有後人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