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科文化人

    首先,新恆非常榮幸回答題主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繁多,周《禮記·王治》:“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就是從周開始對少數民族的稱謂!後代以夷狄代指少數民族。

    中國古代古代的少數民族,新恆聊以總結:

    一:東胡東胡和匈奴並列的時代

    東胡是中國東北的古老民族。是包括太羲、太昊、伏羲後裔東夷蒙國、包豕韋北遷後與胡人融合後的稱謂,自商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東胡為患北方數千年,在這期間,商周諸侯都曾予以打擊,但東胡勢力仍舊不減,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征伐,拓土北進,燕將秦開破東胡,拓土數千裡,趙將李牧敗東胡,到了秦末,東胡逐漸衰落,匈奴開始崛起 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採用麻痺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東胡的歷史結束了。

    二、匈奴匈奴時代

    匈奴人據說是桀之子淳維和他的追隨者的後裔,匈奴人在戰國之前不過是臣服於東胡的部落之一,戰國時,林胡、樓煩成為匈奴的一部分。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曾大敗匈奴。到了秦,蒙恬北驅匈奴,建長城,秦末亂世,匈奴人在頭曼,冒頓兩代單于的率領下擊敗東胡,成為北方草原的主人,西漢建立後,自漢武帝元光六年開始,漢朝軍隊北進攻擊匈奴,這中間,匈奴分裂為南北,南匈奴呼韓邪向漢稱臣歸附,北匈奴遠遁漠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南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一部南下投靠漢室,一部北上,永元四年,漢軍大敗北匈奴,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後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後來南遷的匈奴人被同化,遠去中亞的匈奴人永遠離開了東亞怪物房,匈奴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烏桓和鮮卑鮮卑時代

    烏桓人和鮮卑人都是東胡的後裔,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可惜的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烏桓和鮮卑卻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到了匈奴被漢室擊敗後,十年時間之內鮮卑迅速遷移到北匈奴空出的蒙古草原地帶,烏桓則佔據了南匈奴的絕大多數領土 這兩者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是烏桓,烏桓在東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一直受漢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漢建安十二年,烏桓的最後一任大單于在白狼山之戰中被斬殺。烏桓自此散落,分別被漢、鮮卑、鐵勒等同化。鮮卑人成為了草原的主人,趁機佔據蒙古草原。留居故地的匈奴餘眾約10餘萬落,亦自號鮮卑。在鮮卑共同體內部又包括有許多不同的部別,大體可區分為北部鮮卑和東部鮮卑兩大類。北部鮮卑又稱拓跋鮮單,東部鮮卑則包括慕容、宇文、段氏等部。在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期間,鮮卑各部先後建立了眾多的地方政權,尤其是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戰亂中鮮卑族共建立約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分化出來的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

    四、柔然和突厥柔然時代突厥時代

    在鮮卑族拓跋部南下建立了北魏王朝,對大漠南北控制力減弱,柔然人在漠北崛起了,在公元402年,柔然汗國正式建立,成為雄踞大漠南北的奴隸制國家。北魏帝拓跋燾大怒,開始進攻柔然古國。經過一番爭鬥,拓跋燾俘獲柔然部眾近三十萬、戰馬百萬匹,給予柔然帝國的不僅是軍事打擊,還是致命的經濟打擊。至此,柔然帝國開始走向了沒落和衰亡。後來,柔然帝國內部又出現了奴隸反抗等多種原因,最後在公元554年被滅國。柔然人失敗了,突厥人又崛起了,突厥人原來是柔然人的奴隸,負責給柔然鍊鐵的部落,被喚作“煅奴”,意思就是打鐵的奴隸,十分卑微,柔然內亂後,突厥人接收了大部分部落,成為了北方草原的主人。

    突厥人他們曾經與遙遠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結盟東西方夾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並重創波斯,讓波斯納貢賠款,在強大的突厥汗國時代,突厥汗國囊括整個漠北、西域以及中亞廣大疆域,而且不同於以往崛起的遊牧民族,突厥人創造自己的文字,有著自己的文化,這也是後來突厥人屢遭打擊卻未遭到民族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突厥文化對中亞、西亞的其他民族一直到今天仍有影響。

    在東方,從隋到唐終於擊敗了突厥人,殘存的突厥人開始大批西遷到中亞地區,由於突厥人有著自己語言和文化,相比較於周邊遊牧民族文化要高得多,因此不斷同化周邊民族,從而是周邊遊牧部落不斷成為突厥人,在阿史那家族建立的東、西突厥以及後突厥汗國相繼滅亡後,西遷的突厥人先後依附於同屬突厥的可薩部、烏古斯部、基馬克部落等,並建立各自的王朝,雖然突厥汗國的雄風不再,但是突厥人仍舊在中亞地區有著自己的勢力。但突厥人基本沒有了大實力。

    五、契丹與女真契丹Or遼

    契丹族原為唐朝臣屬(松漠都督府),唐朝末年,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改國號遼,遼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契丹人)與農業民族(漢人)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元1125年,契丹建立的遼國被女真滅亡,之後的契丹殘餘勢力分化成了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數目大約有十萬多,在契丹族英雄耶律大石領導之下。繼續西行,遠征西域之後,建立了哈喇契丹即“西遼”。剩下的另外一部分,則繼續生活在原有的契丹故地,被金國統治。時間過了一百多年,崛起的蒙古開始征伐之路,命途多舛的契丹人建立的西遼也被蒙古人滅絕, 但是頑強的契丹人還是在貴族八剌黑率領下,遠走今天伊朗南部克爾曼地區,並建立了心的王朝,名叫起兒漫王朝,只不過受制於蒙古伊兒汗國。就連王位都需要蒙古人承認。高傲的契丹人不甘心如此,於是開始反抗,最後被伊兒汗國吞併,這個國家史稱“後西遼”。他們的後裔子孫在起兒漫王朝後西遼被蒙古伊爾汗國吞併之後,幾乎就銷聲斂跡,從此不見蹤影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蒙古人、回鶻人同化了。遼國滅亡後,契丹人開始接受女真人金國的統治,因為國仇家恨,他們可以說備受欺壓,在金國日子過的那是很不好,也因為在蒙古族崛起之後,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傳統,契丹人最後和蒙古人聯合,共同抗擊女真人。也因此原本居住於契丹故地的契丹人在蒙古人獲得統治權之後,受到了優待,生長於漢族聚集地區的契丹人,被視作漢人,但是卻比普通漢族人待遇更好,被稱呼為“漢人八種”之首位。而生活在靠近蒙古人地區的契丹人,則被視作蒙古人。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古統治,恢復漢家江山之後,這部分人的命運也是二級分化。和蒙古人一樣的契丹人,最後跟蒙古人一起北遷,並最終成為了蒙古人。而原本生存在漢地和漢族交融深厚的契丹人,則在洪武元年詔令禁止“胡姓”後,紛紛改漢姓,融入漢族。就此之後,契丹人的命運,就此完結。

    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兩類。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熟女真各部並部分生女真。,在會寧府(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朝。金朝滅遼、滅北宋,佔領中原地區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徙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剩餘的生女真則在明時形成了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1635年,清太宗在盛京(瀋陽)改族名女真為滿州族。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1644年,滿族建立的清朝入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一的王朝。女真人成為了今天的滿族等幾個少數民族。

    六、蒙古元Or蒙古

    1125年遼朝被從前其下屬的金朝擊敗,收攏殘部西遷中亞建立西遼。此時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地區歸女真人的金朝,而蒙古草原散滿的部落。金初蒙古人逐漸強盛,並在首領鐵木真帶領下於1206年最終成功消滅各部,並建立了大蒙古國,作為蒙古族歷史的正式開始。後來,他的孫子忽必烈又建立元朝後,蒙古就成為一個足以震動世界的超級帝國,這片草原也煥發了生機,從此廣受矚目,成了那個時代的熱門話題。不過,朝代興廢,天道輪迴,在經歷了最強盛的時期後,元朝也開始逐步衰落。等到明朝順應天命,改朝換代後,蒙古人又退回了他們的蒙古草原。後來,清朝在17世紀末,將蒙古完全納入版圖。蒙古人一直臣服在清王朝的旗幟下,民國時分裂為內外蒙古。

  • 2 # 阿飛見解

    中國古代北方曾出現了大小不一的許多少數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有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党項,蒙古,女真,維吾爾、韃靼等民族,筆者就根據資料詳細的梳理他們之間的關係。

    他們的起源說法不一,又經過後期的融合更是錯綜複雜,筆者今天主要梳理他們相互融合後的正式出現的來歷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具體來看:

    匈奴屬於夏啟的一支,夏朝滅亡後,夏桀的兒子向北遷徙形成了後來的匈奴。司馬遷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他與東胡有過戰爭,並滅亡東胡,後來被漢朝打垮後也曾臣服於東胡的分支鮮卑人,並從此衰落。演化過程圖如下:

    東胡是中國東北的古老遊牧民族。是太昊伏羲後裔向東北遷徙後與胡人融合後形成的一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後來被匈奴打垮,分裂為鮮卑和烏桓兩部,後來逐漸演化出了柔然,突厥,契丹,党項(部分),蒙古,維吾爾,韃靼等民族。演化過程圖如下:

    契丹民族源於東胡的鮮卑部落,開始叫拓跋鮮卑,後來演變為室韋部落,最後形成了契丹民族。

    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後來融合了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形成了“蒙兀室韋”,最初來源於鮮卑部落。拓跋鮮卑衰落後,形成了室韋部落,6世紀以後,室韋人又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成員。

    韃靼屬於蒙古的一部分,明朝時期,蒙古人在明朝的打擊和分化下,分裂為東蒙古和西蒙古,西部蒙古叫做瓦剌,東部蒙古叫做韃靼。契丹、蒙古、韃靼演化過程圖如下:

    党項族屬於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之稱。 據載,後與部分鮮卑人融合形成了後來的党項族。党項人後來建立了西夏,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鮮卑的後代。演化過程圖如下:

    從族源上來說,這些民族主要來源於三大古老部落,匈奴,東胡和肅慎。其中的東胡形成了鮮卑,鮮卑又分化出了柔然、室韋、党項,柔然又分化出了突厥,突厥再分化出了維吾爾。室韋分化出了契丹和蒙古,蒙古又形成了後世的韃靼。可見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党項,蒙古、維吾爾(匈奴與東胡融合而成)、韃靼實際同出一源,契丹和蒙古的關係最近。而匈奴來源於大禹,東胡是太昊伏羲後裔,大禹是軒轅黃帝的嫡系後裔,伏羲女媧的母親又是華胥氏,根據《世本》中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曾祖母華胥氏”。就是說黃帝的曾祖母是華胥氏,這樣看來伏羲和黃帝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血緣關係的,如此,匈奴和東胡以及東胡的後裔鮮卑,突厥、契丹,党項,蒙古、維吾爾、韃靼之間都有了一絲的血緣關係。而來源於肅慎的女真則與另外幾個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最輕。如果說這樣說有點牽強的話,那後來他們的演化與形成的關係則更加明確、千絲萬縷。

    具體演化過程看圖。

    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党項,蒙古,女真,維吾爾、韃靼等民族總的關係圖

    早期的華胥氏族,華胥氏生下女媧與伏羲。

    女媧與伏羲的後裔形成伏羲氏,伏羲氏的後裔北遷,與當地遊牧部落混合,形成東胡。

    早期的華夏,東部羌族東遷成為炎帝的祖先,西部羌的一支後來形成了党項羌。華胥氏的一支成為黃帝的曾祖母。

    夏朝滅亡後,夏桀的兒子北遷,形成匈奴,此時匈奴經常被東胡欺負。肅慎在東北活躍。

    秦漢時期,匈奴變得異常強大

    西漢初年,在強勢匈奴的打擊下,東胡分裂為鮮卑和烏桓兩部分。北方的丁零、鐵勒部落也被併入匈奴,發生融合。

    後來實力膨脹的匈奴,囂張過了頭,強悍的漢武大帝不允許,把他打成了殘廢,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

    東漢末年,曹操打垮烏桓,鮮卑趁機崛起,雄霸北方。肅慎被稱為挹婁。匈奴蜷縮在西北一角。

    後來鮮卑部分裂為三部,拓跋鮮卑的一支柔然開始崛起。挹婁被稱作勿吉。

    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南下建立北魏王朝,柔然稱霸北方,其間一個負責給柔然鍊鐵的奴隸部落突厥開始出現,被喚作“煅奴”,意思就是打鐵的奴隸。古羌族的一支,党項羌,融入拓跋鮮卑部,形成党項人。沒有南遷的拓跋鮮卑的一支,形成室韋部落,活躍於東北。之前的扶余南下北韓半島北部,形成高句麗。部分匈奴人融入鮮卑部成為高車部。

    隋唐時期突厥崛起,滅了柔然,稱霸北方,高車部形成的高昌併入突厥。室韋人分裂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党項人內附隋唐成為附庸。勿吉開始以靺鞨名號在東北玩泥巴。

    後來,在隋朝的離間計之下,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大室韋和南室韋開始崛起。

    唐滅突厥後,原先融入突厥的的高車人建立回紇。蒙兀室韋和南室韋的契丹崛起。

    唐朝末年,契丹強勢崛起於東北地區,蒙兀室韋背北上成為蒙古各部。回紇改名回鶻,開始衰落。靺鞨成為女真人。

    北宋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打的北宋喊大哥,蒙古、女真叫爸爸,稱霸東北亞。党項人建立西夏。回紇人西遷,演化為維吾爾人的祖先畏兀兒人。

    後來,女真滅遼,建立金國,並奴役蒙古人。部分契丹人西遷,建立西遼。

    再後來,蒙古人滅金,西夏,西遼,南宋,建立元朝和四大汗國。

    明朝滅元后,蒙古分裂為瓦剌和韃靼。

    再後來,女真人吞併蒙古、明朝、收維吾爾人為新疆,收西藏,建立清朝。後來各民族充分融合,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

  • 3 # 靈石蘊

    古代一共三個民族,分別是南蠻、北狄、中夏

    關於南蠻

    大約七千年前,在中原大地發生一場大戰,此戰名涿鹿之戰。

    當年炎帝、黃帝還有蚩尤三人想爭奪天下霸主,天下部落分成三塊,互相攻伐,後來炎黃兩人聯合,最終在逐鹿這地方擊敗蚩尤聯軍,這樣支援蚩尤的部落南遷,成為蠻族,又名九黎,後來發展成南疆諸族

    關於中夏

    逐鹿之戰,炎黃贏了,二部佔據了中原,劃分九州,成為天下霸主,炎黃二人輪流做老大。後來有個叫啟的人嫌棄輪流做不爽,登高一呼,成立了夏王朝,由此炎黃兩部就成了中夏,該王朝歷經商、周、秦、漢等傳承,中夏也就演化成了漢

    關於北狄

    北狄比南蠻和中夏都要晚,他的出現也是因為一場大戰,商湯伐桀

    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的皇帝桀殘忍暴虐,有個叫商湯的武士忍無可忍之下,舉兵伐夏。經過多年廝殺,雙方軍隊在鳴條這地方決一雌雄,殺得那叫個天昏地暗。大戰結果,商湯代夏,建立了成湯江山

    但是,大夏傳承太久了,有一部分家人商湯,有一部分人呢,向西向北遷徙,這遷徙的就被稱為北狄。北狄一路遷徙一路融合途徑的各個部落,最終發展成匈奴

    有人說那還有東夷呢?這又是一場大戰了

    武王伐紂,以周代商,忠於殷商的一部向東向北遷徙,成為夷民

    這部分夷民有的進了中夏,比如齊魯大地那邊的,有的則和北狄融合,發展成鮮卑、柔然等等

    綜上,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基本上都能和炎、黃、蚩尤三人扯上關係,扯不上的,早就成歷史塵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民攝影人,如何拍攝一組“疫情下的小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