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史如煙

    一部水滸,記錄了很多恩仇怨恨,人情世故,固然有那麼多虛構成分,但是讀來卻是那麼真實。那麼私人仇恨會不會影響三國的歷史程序呢?

    熟悉水滸的同仁肯定都知道,在水泊梁山中有一個忠義無雙的大刀關勝,在梁山座次中排名第五,傳說他是蜀國大將關羽的後代,而且水滸傳中描述那關勝不怒自威,紅面美髯,使得一手大刀,可以說酷似關羽。

    可是,又有某些史料顯示,講到那個在襄樊之戰中被關二哥俘虜處斬的龐德,他的兒子龐會在鄧艾攻破成都,魏滅蜀之後,衝進關家把一家老小都殺光了。那麼這個關勝,到底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呢?

    即使有後代,關勝的武藝既然如此高強,那麼說明從蜀國到北宋這幾百年間,關家刀法的精髓一直傳承下來了。那麼怎麼會沒有冒出來有名的將領呢,小說家言,實在杜撰得厲害。

    曹操

    俗話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三國時代軍閥混戰不止,有沒有仇殺的因素在中間呢。肯定是有的,而且還不少。最眾所周知的是曹操之父曹嵩被陶謙所殺的事情。三國志記錄比較簡單,大意就是陶謙乾死了曹嵩。不過更可信的是裴松之注引《世語》中的記載:

    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裝置。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韋曜吳書曰: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部將起黑心,陶謙背鍋,那麼後來曹操又幹啥了呢?

    三國志記載:

    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曹操為了洩憤大殺特殺,屠了幾座城。

    應該說曹操這把父仇其實就是摟草打兔子,邊報仇邊打徐州,在漢朝以孝治國的理念下,激憤之下可以說是師出有名。

    不過這把確實幹過了,搞到後面,弄得張邈與陳宮都看不下去,叛變投奔呂布。

    可能因為確實是太過火了,後來曹操也變得內斂了很多,張繡首次投降時殺了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然而,張繡聽了賈詡的建議後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居然忘卻前嫌,真心善待了張繡。

    不然,按照曹操之前的做法,張繡的九族估計都要被滅。

    馬超

    接下來,再看看,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馬超為父馬騰復仇,當時我看電視劇中錦馬超少年英雄,為了父親被奸臣所害從而出義兵,旌旗揮展,和壞人臉譜的曹操一對比,忠奸歷現。

    可是,歷史上,馬騰是被馬超連累的,馬超起兵攻擊曹操後,第二年才被曹操殺死,一起死的還有馬超兩個兄弟,以及其他跟著馬騰遷居許都的家人,因為曹操把馬騰夷滅了三族。

    不過,馬超後來卻也真的因為刻骨的仇恨選擇了投靠劉備,成為劉軍中的抗曹中堅。

    孫氏

    孫堅一代將才,可惜在進攻劉表部將黃祖時被殺,後來,孫策孫權還真的花了老大勁,前後打了四次,終於在公元208年攻陷了江夏,擒斬了黃祖。

    黃祖可以說是死在仇殺加軍事失敗上面。

    建安四年,孫策徵廬江太守劉勳。勳破,進討黃祖於沙羨。

    建安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而山寇復動,還

    建安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

    建安十三年春,權復徵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淩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由此可見,孫氏兄弟報殺父之仇的心念有多麼切切。

    可是,順路說一句,孫策也是死在仇人追殺事情上。先是孫策乾死了吳郡太守許貢,後面許貢曾經的門客又策劃殺了孫策。

    值得一提的是,孫策確實是太大意,在獲得江東之地以後,居然還是一個人騎著馬出去混。漢末亂世之中,政治鬥爭那麼複雜,本來就要特別小心,很簡單,你搶了人家的地盤,戰爭中手下的兵士燒殺搶掠的惡劣行為肯定不在少數,無形中肯定積累了很多仇恨,這些仇恨無法去細分哪個士兵幹了啥壞事,老百姓就知道一個事,這個事誰領的頭,那這就明白了仇恨都聚集到了老大孫策身上。

    何況孫策這個人又有點意氣用事,氣不順心情不爽之時也會拿人開刀,于吉最大的罪惡無法就是懂點醫術的神漢,可是孫策不高興,就被他乾死了,也就是說孫策明裡暗裡的敵人就不少。

    還有一個文人高岱善讀左傳,因為有小人搞事,告訴高岱說孫策不喜歡別人比他強,高岱一個小文人當然惜命,孫策把他叫過來後問問題,高岱刻意來了個一問三不知,孫策一看,是不是看不起我,氣煞也,一怒之下,殺了。

    江東私底下稱呼孫策為小霸王,把他比作項羽,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證明了孫策的勇猛無雙,英姿豪雄,一方面也因為他放任恣意,不拘殺戮。

    這樣的情形,孫策不說前呼後擁,至少帶個警衛班還是必要的。可是,他自負勇力,偏偏就一個人出去了。

    難怪郭嘉曾當著曹操的面評價孫策:

    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三國時代,謀刺諸侯&皇帝的事情本來就很多,曹操為了保護自己,身邊睡覺時都留著許褚這樣的猛人當衛士,還不惜謀殺近侍,說是“吾好夢中殺人”,從而警示暗藏的敵人不要蠢蠢欲動。

    孫策呢,人稱孫郎,也就是孫帥哥,那是一個瀟灑,可以說是帥得太狠,結果把自己給帥沒了。

    劉備

    接下來再看劉備為關羽復仇,發傾國之兵攻擊東吳。

    三國演義中寫桃園三結義,渲染得太狠,不足取信,但是歷史上,劉關張三兄弟也是槓槓的關係,歷史記載劉備和關張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關羽發動襄樊戰爭後,曹吳聯手幹了一票,呂子明白衣渡江偷襲成功,擒殺了關羽,關羽一死,連帶著惹怒了兩個人,一個是義兄昭烈皇帝劉備,一個是義弟蜀漢車騎將軍張飛。張飛典型的莽夫,報仇心切,憤憤然恨不得馬上出兵,結果要求過於嚴厲,部下辦不到,張飛便大怒,鞭笞士卒,而後才出了惡性叛變,自己的腦袋被當成見面禮。

    劉備呢,也是因為面子裡子一起丟,面子是被自己表面上的盟友捅了一刀,裡子是丟了荊州糧倉和兵源之地,因而不聽丞相諸葛亮和虎威將軍趙雲的力勸,犯下了孫子兵法中“主不可因怒而興兵”的大忌,御駕親征,跟孫吳火拼,結果大敗。這樣一看,報仇對於歷史程序的影響堪稱極大。

    另外,順路說說有些影視劇中杜撰過的橋段,如魏明帝曹叡因為母親甄宓之死遷怒於郭太后這樣的事情,那就是戲說得太狠。如果真的發生了郭太后害死了魏明帝生母的事情,郭太后絕對活不過一年半載,不至於拖到十幾年後再行謀殺之事。

    畢竟是父母之仇,真不是那麼容易過去的,淩統之父凌操在攻伐江夏時被黃祖部將甘寧所殺,後面甘寧降吳,屢次立下大功後成為吳國大將,和淩統同殿為臣,然而,淩統時時不忘記父仇,屢次身藏著刀械想要結果掉甘寧。

    孫權知道之後,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讓甘寧外調駐軍,離淩統遠遠的,最後才相安無事。然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杜撰了淩統在戰場上被殺父仇人甘寧所救,後面結為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個一旦結合史實,就只能哈哈一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元口中的“一般人活的委屈窩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