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對對迷
-
2 # 翰墨中原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國家剛建立不久,國家出臺政策鼓勵生育,人民積極響應,因此生育高峰期在那時就開始了。
農村老話:“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這句話不無道理,尤其在當前的農村,這種現象非常的突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農村六七十年代,一家兄妹六七個是很正常的,當時生活條件都很差,養兒並沒有像現在負擔這麼重。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到現在也基本上最大的已經60歲,小的也40歲了,相應的父母年齡最大的也80歲左右,正是需要照顧的時候。但是就因為父母孩子太多,孩子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不孝敬父母,不贍養老人,不喜歡跟老人一起住的想法都會在這時集中迸發。如果幾個孩子中只要有一兩個“特殊的”,那其他幾個孩子很容易去效仿,很快幾個孩子都帶著“情緒”出現不想贍養父母的跡象。如果事態沒有及時補救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全家淪陷”,被打上不贍養老人的標籤。
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也許這事沒發生在你身上。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養老及贍養老人將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讓我們多一些擔當和責任,少一些怨言和計較。父母養兒不容易,時間是一面鏡子,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必須做一代有擔當的人。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付出,讓“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的現象不再發生。
-
3 # 李老先生有塊地
自古就有養兒防老一說,天下少有因家窮,拋棄兒子的父母,卻有因為嫌棄,不養父母的兒子。這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我奶奶那輩,因為沒有計劃生育,生了6個孩子,好在他們姐弟6人,都特別孝順,對我奶奶,真的是用心對待,從來都沒有發生,相互推卸責任的時候,就連我奶奶,躺在床上動不了的那段時間,他們都是輪流日夜照顧著。
在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像我奶奶這樣幸運。常言到“一母可養七兒,七兒難養一母”,這句話就表達了,老人對兒子不養自己的絕望之情,小時候,無論生活多麼貧困,父母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如今他們長大成人了,父母也漸漸老去,需要他們為父母做點什麼了。
小烏鴉都知道照顧生病的母親,作為人的我們,難道連一隻烏鴉都不如?假如真的是這樣,那就是你做人失敗了,你今生真的枉為人了,父母是最寶貴的,不要因為你的私心,涼了父母的心。
父母不求你可以給他大富大貴的生活,只要老了以後,能解決他們三餐溫飽,就行了。父母養你小,你就要養他們老,即使父母當初對你不好,也不能記恨他們,更加不能,等到他們百年以後,對其置之不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他對你怎樣,且不說。
你生命是人家給的,就衝著這,就應該對他們負責到底。自古我們就把孝順兩個字,看得特別重要,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作為華人,就要把這個傳統美德弘揚下去,不能丟了我們華人的臉,你們說對不對?自古孝順的,人生旅途,都特別順利,不孝順的,到老了,自己都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度過。
想要自己的,晚年幸福,就要以身作則,給自己的孩子,當個好榜樣,他看到你孝順他爺爺,將來你老了,他也會孝順你的,假如他看到的是,你虐待他爺爺,以後你的下場沒準比這還慘,做人不能違背良心。既然這輩子,你是人,就請懂得感恩,不要因為一點怨恨,讓父母遺憾終生。
-
4 # 型正總廚
這個可以用愛和生活來解釋。母親對兒女的愛總是偉大而又無私的,如同Sunny之於小草,而兒子對於母親,也正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一母養七兒:在中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的普遍觀念是多生多養,一個母親生下七個子女是正常的(我奶奶就有六個子女)。我爺爺從中年起就經常生病,可以說六個子女全靠奶奶養活,奶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吃了很多苦,但還是咬牙堅持著將六個子女養大成人。她對子女的愛可能沒有電視上演的那樣露於言表,但也絕對是偉大的。
七兒難養母:我常聽我父親說要孝順奶奶,奶奶年輕時吃了多少苦,現在要讓她享福。我父親文化不高,但還是懂得孝順。但是,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子女互相推諉,都不想贍養父母。母親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無私的,而子女對父母總是會有所保留。這是由社會現實造成的!
人一旦年老,總是體弱多病,需要人隨時照顧著,而子女還有一大家人需要養活。丟下磚頭,沒法養活家人,拿起磚頭,又會失去陪伴家人的時間,兩難全。當子女都不想要贍養父母的時候,也就出現了七兒難養母這樣的現狀。
但我們是人,母親辛辛苦苦養育我們成人,如果我們不懂得感恩,不知道贍養父母,那和畜牲有什麼區別。我們是人,我們懂得知恩圖報,我們知道愛,無論我們的境況如何困難,我們都不能放棄我們的父母。
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少,希望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情況能不再發生。感恩父母,感謝他們帶我們來到這世上。
-
5 # 時來運轉jkpa
我家就住在農村,村裡有一九十來歲的老婆婆,年輕時候辛辛苦苦把四個女兒三個兒子拉扯大。老伴十幾年前就去世了,現在孤零零地一個人住在一間破舊的瓦房!為什麼有七個兒女的她晚年卻這麼悽苦呢?正應了“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這句話!兒女們長大後,女兒們都出嫁了,兒子也都成了家,可是兒女們有了自己的家後都對老人不管不顧,這個推給那個,那個又推給下一個,沒有一個願意照顧,還曾經為了分屋,為了老婆婆贍養的事大吵大鬧,大打出手!兄弟姐妹不和睦,最後都對老婆婆甩手不管。這是農村老人用來形容這些不孝兒女的話!但這只是挺個別的情況,在農村子女對老人還是很孝順的。
每個人都會經歷年老的時候,那些不孝的子女有沒有想過自己老的那天也會被兒女這麼對待呢?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發生的事也別加以到別人的身上!“百行孝為先”身為子女不懂孝道,怎麼為人子女,怎麼給下一代樹立榜樣?為人子女就應該孝敬老人,為老人養老送終!
希望人人都能夠善於老人,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6 # 醉美皖西大別山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其實和“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在當前的中國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一些老人子女眾多,到看的時候卻無人願意贍養,互相推諉,以至於一些老人晚年生活非常悽苦。
我作為一個山區農村人,對於一些農村老人子女眾多,卻互相推諉不贍養老人的現象,不贍養父母的現象也看到很多,我們村就有這樣的例子,有個別老人子女四五個,如今老了,自己眼睛看不清楚,手腳不靈活了,仍然沒有一個子女願意把老人結到身邊常住,老人只能一個人獨自過著苦日子。
其實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我也會仔細去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個人認為,出現這樣的現象,老人子女眾多卻不願意贍養老人的原因主要是這些:
部分子女認為父母對待他們不公平,偏心。比如說我們村就有這樣的家庭,老人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小兒子和父母關係極差,總是認為小的時候父母都把最好的給了哥哥,而哥哥也不服,認為父母偏心小兒子,雖然父母住在自家,但是對待他們就像對待傭人一樣,完全不把父母當做老人贍養。如同我開頭所說的一樣,子女多了,想法就多了,就會導致互相推諉的不願意贍養父母的現象發生,每個子女都認為自己家條件不好,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孩子上學,沒時間,沒精力贍養父母,而且會相互比較,總是認為條件最好的兄弟姐妹應該贍養父母,而即便是條件好的子女也會同樣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諉。我見過這樣一位老人,7-80歲了,好幾個兒子,每個子女生活條件都不差,都有贍養老人的能力,但是都不願意贍養,都不願意吃虧,結果就是如今老人連一頓像樣的飯都吃不上了。當然,這樣的現象並不是普遍現象,也有一些子女非常孝順父母,從不計較得失,即便是自己條件不好,也願意贍養老人,和老人一起居住,侍奉老人。但是對於“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這樣的現象,我是認為作為子女是應該感到很可恥的,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可能小時候條件不好,吃的穿的都很差,但是養育之恩我們卻不能夠否定,因此,無論子女多與少,我們都應該贍養自己的父母,讓老人老有所養,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
7 # 顛強時代
“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位母親養七個兒子特別容易好養活,反過來七個兒子養活一個母親卻特別的有難處。這說明了一個孝的問題,這種問題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著,每個人對待自己親人的方式不同,對贍養自己的老人總會存在一些弊端,這種弊端都是多方面存在的,由這個話題就引起了大家對“孝”的討論,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幾點看法。
①“一母養七兒”說實話,如果一個家庭要養活七個孩子確實挺困難的,當然了這句諺語只是用了一些誇張的寫法來表明用意,從核算成本上來看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養大成人,不光從時間和精力上來說,就單單從財力這一方面來講,就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儘管養育孩子有多大困難,做為父母的都不會去抱怨,他們都會省吃儉用把孩子養大成人,並且讓他們上學讀書識字,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要給孩子們最好的,不讓他們受一份的苦,給他們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尤其在古代一個家庭更是有多位孩子,但是出現餓死自己孩子的現象卻非常的少,天下父母寧願讓自己捱餓,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受餓。所以養育自己再多的孩子,父母都會用心的把他們養大成人,即使有再大的委屈也從來不會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因為父母對每一個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做到把每一碗水端平。
②“七兒難養母”這是一個“孝”的問題,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孩子養大,給他們娶妻生子成家,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不在依靠自己的父母了,當他們的父母年邁的時候,卻很少有孩子主動來贍養自己的父母,
當孩子們都成家以後,如果娶到一位好的妻子還好,這樣婆媳之間相處起來也比較好相處,婆媳之間沒有了矛盾家庭也會和睦很多,但是如果娶到一位潑婦級別的妻子,會造成婆媳之間很多不和諧的因素,正是婆媳之間不和諧的因素導致了對贍養老人出現了反差,如果男方又是處在家庭地位比較低的一個水平,那肯定是不會贍養自己的老人,對於自己的老人也總會推三阻四的。
還有一個因素,對於多子女的家庭,老大會把贍養老人的問題推給老二,老二又會推給老三,這樣依次下去,對於贍養老人總會推來推去,就像踢皮球一樣,孩子們成家以後都有了自己的私心,感覺自己都沒贍養老人的責任,這兩個因素造成了贍養父母比較難的局面。
最後總結: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烏鴉尚且有反哺之義,把你一手養大的親人,他們非常的不容易,他們從來也沒有去奢求什麼,或者圖你回報些什麼,但是生而為人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善待過我們的每一位貴人。
-
8 # 慧谷諮詢
農村有句老話“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這個問題既是現實存在,也讓我產生許多聯想。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從我家的切身體會看, “多子多福”至少在我的母親身上確實是個“偽命題”。當然,曾一段時間滿大街貼著“只生一個好,國家來養老”的大幅標語,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實踐證明也只是為了當時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權宜之計。此一時彼一時,當下“獨生子女”引發的社會問題確實不少,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這個民族又習慣於傳統的居家養老,養老更成了許多家庭非常“尷尬”的事情。要我看,還是堅持“少生優生”,加快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制度是關鍵。
前不久是母親83歲生日,不是大哥及時提醒,我居然把如此重要的日子給忘了。我的母親1937年農曆3月26日出生在苦甲天下的會寧農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據說嫁到我家以後還堅持唸了幾天初小,雖然當時上學時她的年齡已經偏大,但母親學得還挺好的,我打算盤的“本事”就是她教會我的。
無獨有偶,據母親講她一生確實生了七個孩子,而且都是男嬰,真應了那句“一母養七兒”,但種種原因最終存活下來現在的哥們五個。在我上初中以前,我和兩個哥哥以及兩個弟弟一直和奶奶、父親、母親一起生活。那時我們弟兄五個都在讀書,奶奶帶著父親、母親務農,可是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工分,基本上沒吃飽過,除大哥外,我們四個兄弟從沒穿過新衣服。但因為我們“五虎上將”的學習都在各自班上穩坐第一,一家人也能窮樂呵!
母親為人處世很開明,自我記事起,從沒看見過母親和別人吵過嘴,也沒打罵過我們五個“哥們”,我感覺母親壓根就不會罵人。原以為母親向來吃虧吃苦、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是因為她沒脾氣,後來我慢慢理解了,原來她那才是真正的“涵養”,讓我好生敬意!村子裡要是誰家有婚喪嫁娶的也都會請她去幫忙,當然我也是經常跟著她一起去的,因為我最聽話,是母親的“小棉襖”。
母親的針線活好我是知道的,她能把大哥穿舊了的衣服經過修修補補後,一直從二哥傳承到我再傳承到四弟五弟身上,母親為我上大學時縫的補丁褲子,一點不覺得寒磣,更不覺得丟人,為了展示母親的“手藝”,甚至還時不時的要在同學們中間炫耀一下。為此,那時我就在夫人(當年是我的女班長)心裡中了個好印象。
我小時候的農村,生活比較清苦,點的是煤油燈,喝的是澇壩水,吃的是救濟來的紅薯片和地裡挖來的苦苦菜。逢年過節或是家裡來了客人時,母親才會煮一鍋湯麵片,再弄點小鹹菜吃。當然,論廚藝母親比不上奶奶有本事,奶奶一個鍋裡能煮出兩種不同的飯,上半部分是家裡人吃的粗糧飯,下半部分是給客人吃的白麵飯,我當然能趁著母親燒火的機會“揩油”半碗白麵飯吃。
母親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還要在油燈下做針線活。記得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天氣很冷,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為我做新鞋子,說今晚能做好,讓我先回去和奶奶睡覺,而我堅持要等母親把鞋做完再睡,於是我就坐在被窩裡等著,可一會兒我就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母親微笑著把我叫醒,說新鞋子做完了,明天就可以穿新鞋了。可我卻非要當場就穿,母親也由著我的性子,我就穿著那雙新鞋和母親睡了一宿。
我是特別喜歡讓人表揚的,每當深夜聽見母親推動我家那個大石磨的時候,我就會主動從奶奶的被窩裡爬起來幫母親推磨去,奶奶、父親、母親為此經常誇我最懂事,但我那幾個“哥們”自然不光彩,說我愛表現。其實,他們幾個“瞌睡蟲”不知道,我是邊推磨子邊背書,那時候的我連數學課本都能背下來,推磨唸書一舉兩得,,,就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讓我一輩子受益。
我一直喜歡穿布鞋,有一年母親為我做了兩雙布鞋,給兒子做了一雙小布鞋,小孩子看著幼兒園裡別的小夥伴穿“耐克”,總不喜歡穿奶奶做的布鞋,因嫌“土氣”再就沒有穿過了。可我有一雙一直珍藏著捨不得穿,就是為了把母親對我的“偏愛”一直留在身邊。
母親自1998年春節父親去世(60歲)、尤其是自2004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在會寧縣城被無證駕駛的“黑車”碾壓出院以後,她明顯不那麼有精氣神,更顯得少言寡語了。可母親每年都能堅持到秋後農活少了來我家住上兩三個月,到過年才回去,這樣又過去了好多年。當年那個肇事逃逸的司機劉克劍(會寧縣新添鄉南馬家村連五坊人,聽說當年逃逸去了新疆)也“逍遙”了好多年,至今還沒有找到,一直是埋藏在我們哥幾個心裡的一個“結”。
說來慚愧,直到後來奶奶去世(88歲)、大嫂早逝(54歲)以後,特別是大哥退休後(大侄女、大侄子相繼都成了家)獨自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我才真正感受到母親的不易,也才真正體會到大哥的責任和擔當。於是,在我的提議下,在當地找了個保姆一直照顧著她的生活起居。
當然,也有讓我聊以慰藉的一件事。那是2012年9月,我趁著送孩子去北京上學的機會,帶著母親一起遠行了一趟,並去了北戴河,讓她看了一下天安門、鳥巢和大海,那可真的是她一輩子夢寐以求的“奢望”,母親總唸叨“世上還有喔麼大的鳥窩,還有喔麼大的澇壩,,,,,,喔一趟才過浪美了”。可惜啊,我這個“自私鬼”給母親這樣的機會太少了!
如今,母親年齡大了,也不敢出遠門了。我只能在空閒時回去看看母親,雖然她有時腦子有點反應不過來,盡把我當成是那幾個“哥們”其中一個,可那也是母親最開心的時刻,她總是早早地在門口張望。而當我要離開的時候,母親總是有些傷感,我甚至不敢觸碰母親眼神,我懂得母親的心思,卻也很無奈。前不久回去看母親,並陪著她住了一宿,好在我感覺她睡得還算安然。
作為讀過幾天書的人,我當然知道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母親不僅是我們生命的起源,而且哺育我們成長的道理。可從她老人家養育了我們五個兒子長大成人,如今卻飽受孤獨終老的情形,不就是應了這句“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的農村老話嗎?
臨近“五一”,馬上又到了“母親節”,聯想到操勞一生的母親,順便寫上幾句,抒發一點對母親的情愫以及對已故親人的懷念。願母親健康長壽,好讓我們有一個永遠溫馨快樂的家!常回去看看母親,母親就是家,母親在家就在!
-
9 # 武漢周公子
俗話說“老友所養,老有所依”,而在很多農村地區,卻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
為什麼兒子那麼多,反而卻沒有人願意贍養老人呢,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孝心不夠導致的。而且兒子越多越容易出現相互之間的推讓,就像我們平常聽到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生活中在哪裡都有爭執,而且人越多爭執越多,越容易引起很大的矛盾,這種矛盾由於牽扯到的人多,也越加複雜,很難化解開來。就比如兩根繩子打結,很容易就解開了,但是一堆繩子打結,就很難解開,道理是一樣的。
“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從根本上反應出的,不僅僅是孝心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教育的根本就是教人知識,教人懂得與人為善,與母為孝,一個人生存的根本,除了誠信做人,還要孝順做人。試問一個連父母都不肯贍養的人,又怎麼可能懂得珍惜和愛護他人,又怎麼肯肩負起一個家庭的責任。
人生活在世上,不能一味的自私自利,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不能因為兄弟多就相互之間推讓,試想一下誰又沒有年老的時候,如果你這樣對待你的母親,那麼等你老了,你的兒子難道也要這樣對你嗎?不如捫心自問吧!
-
10 # 享受人生苦辣酸甜
母親是最偉大的女性。
她們不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時候,對自己的兒女,都倍加關心疼爰,任可自己不吃不喝,自己受艱辛,也不願意自己的兒女受苦,受到傷害,也要把兒女們養大成人。這是做為天下母親的偉大之處。但是,也有各別兒女,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傳統道德的缺失倫喪,自己貪圖享樂,忘了給他生命,把他寒心如苦養大成人的老母親。論兒女真不少,但對膳養老母,卻相互推諉攀比,違背了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就認證了農村老話"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
-
11 # 30返鄉
農村有句老話,說人多瞎胡亂,雞多不下蛋!母親能把所有的愛給孩子,但孩子還有他的家庭,如果是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能把大部分的愛反饋給父母,但孩子一多妯娌啥的難免有分歧!
回覆列表
一些農村老話能逐漸形成俗語,被人們認可,大部分都是有其道理的。
“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也是一種不良的社會現象。是與中華傳統美德不相吻合的離經叛道現象。
天下最大、最真摯無私的愛莫過於母愛。一個母親在多麼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有幾個孩子,就算拼了命也會把自己的孩子養大成人,除非死兒。只要有一口飯、一滴水也會留給自己的孩子。
一旦把“七個”孩子們養大,成家立業了,有些做兒女的把父母的養育之恩就忘掉了。為了自己安逸舒適就把良心餵狗了,放棄澹養義務,不顧父母的死活了。有的因相互依賴、思靠而使老人無依無助,也有的還找各種藉口而拒絕儋養,這大概就是“一母養七兒,七兒難養母”的內在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