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亞東大大
-
2 # 江湖小曉生
王陽明真的超級厲害!
很多西方人說咱們中國古代沒有系統的哲學,其實你完全可以把王陽明推出來打他們的臉。
王陽明的偉大成就,主要在哲學範疇,而這個領域,涉獵者自古以來就不多,因為需要高智商、足夠閒才行。
如果你是一個整天忙碌著養家餬口的人,整天為了碎銀幾兩操碎了心,那你壓根就沒有這個閒情逸致來研究哲學。而目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人,這才是王陽明逐漸被大家所淡忘的原因。
但是王陽明的存在,的確是相當偉大的。因為他開創了哲學史上的一個新時代。讓人們的認識層面有了一個質的變化。
一、陽明心學、程朱理學與孔孟儒學的區別。第一,儒學難以為繼。
孔子、孟子的儒學思想,本來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吃香,我們看孔子周遊列國後的結局,就能知道他碰了多少壁。
其實儒學真正發展壯大起來,是從漢朝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漢武帝急切地想要集權於一身,於是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幫助漢武帝集權於中央。
自此儒學發揚光大,可以說一直到唐朝為止,儒學都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學派。無數讀書人都是以學習儒學作為立身之本。
可是任何事物包括思想,發展到了一定時間,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漏洞,也會有尾大不掉的情況。唐朝後期,儒學基本走進了死衚衕。
唐朝最後一個大儒韓愈曾經挖空心思想要拯救儒學,可惜勢單力薄,並沒有什麼成效。如果再不變革,儒學將會消失於宋朝。
第二,理學發展。
這個時候程朱理學出現了,既然儒學那一套玩不轉了,那就換個名字好了。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等一起上陣拯救儒學,開創了理學先河。
南宋時期的朱熹,進一步彙總了北宋五子的思想,從此將理學定義為新的主流思想。讀書人學習理學,就是那個時代的潮流。
第三,心學和理學的區別。
可是為啥才過了兩三百年,王陽明還要搞出一套心學思想呢?難道說理學也玩不轉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理學和心學雖然都來自於儒學,但兩者之間卻有本質的區別。
區別一: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的。而心學則是主觀唯心主義,他們認為“心外無物”,心代表一切,所有主動性都來自於心。區別二:理學認為人應該遵循天理,也就是客觀規律。可是心學卻主張人應該遵循內心的修行,透過修心便可以參透世間萬物的規律。好傢伙,我這麼說只是非常膚淺的認知,不過大家也應該粗略地領略到了,心學思想的確比理學思想又上了一個層次,王陽明便是心學思想的建立者,實在是太猛了。
二、王陽明文武雙全,不得不讓人歎服。王陽明的智商很高,隨隨便便就考上了進士,但是他對做官沒啥太大的興趣,整天就知道琢磨思想,這一點著實有點不一般。
不過沒關係,王陽明是官二代,他老爹王華可是南京的吏部尚書,正兒八經的高階官吏。所以王陽明的家底十分厚實,足以讓他忘卻生活之苦,一心撲在悟道這件事上。
別以為王陽明只是個純粹的讀書人,他曾經做過一件誰都想不到的事情。當時寧王朱宸濠叛亂,朱宸濠就是那個慫恿唐伯虎給他做師爺的王爺,而且動不動就要發飆。
當時王陽明剛剛平定地方匪患,已經上交了兵權,手裡壓根沒兵馬。但是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寧王朱宸濠順江而下奪取了南京,那南方半壁江山可就危險了。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先散佈訊息,謊稱朝廷已經派遣各路大軍共計16萬來平叛。此後又設計,故意寫密信給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讓他們勸朱宸濠攻打南京。但同時又把這事兒洩露給朱宸濠。
果然沒多久李士實、劉養正便來勸朱宸濠攻打南京,朱宸濠直接把這件事當成了朝廷請君入甕的計謀,連續十多天按兵不動,為王陽明調兵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等到朱宸濠反應過來以後,王陽明已經組建了一支8萬人的平叛隊伍,直奔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來。朱宸濠傾巢而出,南昌空虛,只好選擇回來救援。最終雙方在鄱陽湖大戰了三天,朱宸濠被王陽明擒獲。
很難想象,一個整天讀書,研究哲學的人,居然還是一個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的高手。不得不服王陽明。
三、王陽明是很多大人物心目中的偶像。王陽明實在是太優秀了,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核心思想。後世若干大人物都受到過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影響。
比如說著名的內閣首輔徐階,那就是典型的陽明心學的弟子。一貫打擊心學的張居正,其實也深受心學的影響,他打擊心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自己的改革遭到一幫研究心學的高階知識分子的阻撓。
泰州學派的王艮、趙貞吉、李贄、湯顯祖、徐光啟等人,也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他們自成一派,為發展心學做出了莫大的貢獻。而他們本身也在理解心學的基礎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番功勳。
在國內,陽明心學發展出了七大派系,每一派系都有若干弟子,影響深遠。包括我們都知道的半個聖人曾國藩,對王陽明也是推崇備至。除此以外,在海外還發展出了南韓心學和日本心學。
尤其是日本心學,直接影響到了明治開國元勳伊藤博文、西鄉隆盛等人。對馬海戰的日本指揮官東鄉平八郎,打贏了俄國以後,當著眾人的面拿出自己的腰牌,上面刻著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對這位日本將領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你明白王陽明在哲學界有多高的地位了吧?
總結:陽明心學,重在修身。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都對陽明心學提出了批判,王夫之甚至認為陽明心學是亡國之學,這是為啥呢?
因為這三位老兄都是唯物主義的堅定追隨者。他們認為王陽明的思想過於強調心,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導致那麼多讀書人空談誤國,卻不注重實際條件。
其實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他們三位是處於明末清初改朝換代時期,所以體會更加深刻。其實陽明心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修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位的就是修身,如果做人都做不好,又談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呢?而且大多數人能把自己的內心修好,已經很不容易了,我認為應該先修身,再修事。
參考資料:《明史》、《傳習錄》等。
-
3 # 木每蘇
很厲害,中國不缺讀書很厲害的人,但把書讀得很厲害,搞實踐還搞得特別出彩的就很少,把實踐搞好後又總結經驗後去寫書的就更少。
-
4 # 豆腐先生的遠方
心學大師。
心學屬於唯心主義,從主流思想看,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立,因而是錯誤的,要批判的,所以基本不提。
其實,唯心與唯物都是一種哲學思想,一種觀點,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
5 # 淵澤者為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
龍場悟道,40出山。
能剿匪,能平叛,能做宰相,還能全身而退。
門生無數,牛逼的不少。
幹實事牛逼,幹理論一套一套的。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我倒覺得這個時代能以陽明心學作為指南,洗盡鉛華,看淡浮世,人之一生求仁得仁。
-
6 # Muandkamu
建國前,王陽明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中國國曆史上能夠達到三不朽聖人,梁啟超說只有兩個半,就有他。為什麼現在影響力不夠,關鍵還是他那套東西算是唯心主義,而我們是唯物主義,自然是不能宣傳了,70,80出生的人在學校課本根本沒提過他。90後接觸的影視又滿屏清宮戲,明朝的極少。傳統曲藝又沒有關於他的節目在民間流傳,用現在的話說,在各條線上都沒有流量,自然知名度就低了。
-
7 # 舉人211945319
你不瞭解其實跟國情有關係,我們國家政治課強調唯物主義,陽明心學強調的自己內心的修養,透過修煉內心洞察世間規律,這不是教學的主流價值觀,所以你看大多數人知道都是畢業了走上社會了才逐漸知道了很多厲害的人厲害的事!
-
8 # 庸行至遠
王陽明是心學祖師,他的學說遠布海外,他的學說是經世致用的學問,他的眾多弟子中位極人臣的比比皆是。
其本人也是文智與武功齊備,性理與文章兼得,堪稱一代聖人。很出名的。
-
9 # 帶著耳機能聽到心跳
第一個問題,王陽明真的很厲害,按照五百年必有聖人出,毛主席前面有誰你可以算算。
第二個問題才是你該思考的。
-
10 # 叫我王大毅
老爹是狀元,小時候就是玩,想做武將,後來居然和老爹說要做聖人。老爹不讓,要求他去考個進士回來愛幹嘛幹嘛。於是坐下來好好學習,輕輕鬆鬆考了個進士。彈劾嚴嵩,差點路上被幹掉,分配到偏遠地區。沒想到龍場悟道。去江西做官,一己之力平定寧王叛亂。重演了鄱陽湖大戰。
文能治國,武能定天下,最可怕的是還創造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影響了後世。中國幾千年歷史無人能出其右了。
-
11 # 小婉的文化客棧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1.
長話短說,王陽明心學的內涵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心即理,吾心即道。意識就是說人的心,就是生命認知的本源,我們每個人總是想著向外求,其實方向就錯了,應該向內求,以自己的心來判斷。
為什麼能夠用心來判斷呢?
其實,在儒家經典《孟子》一書中就有類似的言論,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說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人心之本體。
問題在於這四心如何能夠證明呢?《孟子》的書中是沒有論證的,也就是說這其實是一個假設。
實際上,順著這個問題去看,王陽明的“心即理,吾心即道”也是一種假設。
但王陽明高明就高明在,他給了假設一種解釋,一種依據。
《傳習錄》上有言: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
就是說人的心,本來就是淳樸善良純真的,是自然知道該做什麼的,但是人心往往被外在的貪婪自私慾望等各種雜念所矇蔽,所以看不到自己,因此,你才要修行格物致知,以此迴歸自己的本心。
第二,在肯定了“心”的本體之後,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你既然認知了“知”,就要去做,要去實踐,意識和行動要形成統一,否則,這就是一句空話,光在嘴上,沒什麼意思。
第三,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發揚光大,也就是“致良知”。也就是以此來推廣,讓大家都做起來。
這三條疊加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這是王陽明心學裡面的核心。
實際上,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王陽明思想是以佛學為底色,以儒家經典的言論為依據,並以道家為融合,且在此基礎上加以自我創新的一套大雜燴。
他讀過書,也是個聰明人,以絕頂的智慧創造出自己的一番理論,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你初讀王陽明的學說,會有一種空中樓閣,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這一點,我以前寫王陽明的時候,也提到過。
2.
王陽明既然提到人要用本心來做,那麼這個本心到底是一種是什麼樣的道理呢?其實還是很難下結論。
因為這套理論的本身就是一種假設,既然是假設,那麼你相信,就是相信,不相信,就是不相信。
因此,這一點是很容易被人利用的,這就好像有個人做了壞事,人家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可以說王陽明不是說了,心即是理啊,知行合一啊。我就是這麼想的,那就這麼做嘍。
所以你會有疑惑,雖然人要向內看,向心看,但是這個心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可以講清楚嗎?
我們再來看這四句話,據說是王陽明先生晚年對自己心學的總結。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為惡是格物。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很明顯引用了道家的思想,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莊子講“無心無情才可逍遙“,人若”無心“,不再隨著外界萬物變化而心境變化,人方可脫離世俗的雜念之中。王陽明的這句話不就是說得這個道理嗎?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佛教上講,起心動念,人的念頭一出來,意識跟隨著改變,從而行動發生變化,說得就是這麼個理。這句話也是這麼回事。
第三句和第四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此”良知“說得不就是人要有仁義道德善良之心麼,”為善為惡是格物“,既然知道有良知,那麼就要去做,這不明擺著還是儒家聖人思想嗎?
所以說王陽明的學說也不是不能讀,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最好是要在瞭解儒釋道理論基礎的本源上再讀,那樣,你會有更好的一個認知。不然,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
3.
實際上,我們再來梳理一下,王陽明和朱熹思想的發展脈絡,你會發現它們似乎走向了道的兩端。
從源頭上來說,宋明理學分成了兩個分支,一個是程朱理學,以理字為根本,使天理、仁政、人慾、人性內在統一起來,然後走向了政治化。
朱熹說,
“存天理,滅人慾”。
這個“理”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之本性,我們不要講什麼感情不感情的,我們就用科學理性的精神來探究事物本質的東西,再來下結論。
其實從這句話本身來說似乎也沒什麼問題,無非就是我們要多觀察事物本質的道理,遵循大道的原則,減少人的慾望。
可是,這個該存多少天理,該滅多少人慾呢?
這裡面可是能夠大作文章的,乾脆咱們只存天理,滅掉人慾好了。對帝王來說,這一套理論是不是更有價值,更能夠為統治民眾來服務。
那麼這樣一來,人慾被壓抑,人性是不是更掙扎?
因此,王陽明的學說在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的基礎上橫空出世,是不是容易更被一些知識分子,崇尚個性自由的人們所接受?
人要向內求,以心為標準,也不是不好,但一味以心為執念,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再看王陽明曾說過的名句:
“你未看到此花時,此花與汝同寂,你來看此花時,則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意思就是說,人的心在觀察外物,體察世界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的心感受到了,你所感受到的、看到的外物自然隨你的感受而產生變化,但你的心若沒有覺察,即便花在你身邊,你也看不見,感受不到,此處強調得就是心的作用。
乍一看,句子很美,意境非凡。
聯想禪宗六祖慧能的一句名言,有之一比: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感受風動,感受心動,玄之又玄,妙之又妙,讀起來是不是很有意境呢?然後呢,又似乎虛無縹緲,讓人無法捕捉的感覺。
怎麼個風動,怎麼個心動嘛?
其實,人們無非就是感受這句話本身帶給人的美罷了。
從宋明理學之起,我們的哲學似乎走向了兩個分叉,一則強調理,一則強調心,但回過頭來看,還是在儒釋道的圈子裡,只不過,古人創造的概念把前人玩壞了,就容易帶歪。
我個人覺得,如果要讀傳統文化的書,還是要讀本源的書,假如是普通人,沒有興趣,不搞研究,把《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讀熟,學有餘力,再讀一讀《周易》瞭解一下更古的文化,其實已經足夠了。
回覆列表
那是你的圈子裡文化人不多,王陽明是儒學聖人,心學創始人,他已經嚴重脫離普通人的範疇,即是文學聖人又是武學宗師,又是軍事大師,反正強的一塌糊塗。很多真正厲害的人都拿王陽明做榜樣,與他相比,我們都是豎子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