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條子

    差不多是這樣,還是要分一下,王族是有姓的,如秦國贏姓,臣和望族都有姓,秦滅後主要是沒有姓的平民百姓改為姓秦。其它類似。某些小國有其它原因,如蜀,蜀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居民,後來來的民族也不是漢族,因此滅國後也沒什麼人以此為姓。

  • 2 # 白sir讀書

    先秦時代的姓氏情況比較複雜,不能一概而論。總體而言,在周代,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

    “姓”和“氏”兩個名詞在古代是區別巨大的,“姓”應該是母系社會的遺留物,強調的是同一血統下男女共有一姓;後來人口增加了,“姓”下面又分出“氏”,也就是說,“氏”是姓的分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父系社會中,“氏”是貴族特有的標誌,普通“華人”恐怕沒有這資格,更別提平民了。

    回到問題中來——根據古代史籍的記載,秦、魯、齊這樣的諸侯以國名為氏,是天子賜予的;大夫以受封的始祖的別字為氏,或者以官名為氏,或者以采邑之名為氏,這是諸侯所賞賜的。

    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史》中說,“氏”也稱為“族”,“族”是“氏”的實體,“氏”是“族”的標識。聽起來比較繞,但其實不難理解。比如春秋後期晉國的趙氏、韓氏、魏氏實際上就是三個大家族,後來他們共同搞垮了晉國的公室,各自獨立成了魏國、趙國、南韓,此所謂“三家分晉”,是戰國開始的標誌性事件。

    當然,上述對姓氏的解釋只是概括言之,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比如貴族男子有以爺爺的名字為“氏”的,也有以父親的名字為“氏”的。

    現代人寫作關於先秦時期的文章、小說,提到男性時,為了敘述方面,常常按照現在的規則直呼某人之姓,而不是稱氏,這是另一個問題,竊以為“無可無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暖氣片不熱的6個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