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野萍蹤01
-
2 # 韓一鹿
因為在三國的故事設定中,呂布和董卓是反賊,十八路諸侯是討伐董卓的正義之師,正義之師正義之將打敗亂臣賊子,自然是大功一件,堪稱英雄。其次,呂布之勇早已聲名在外,十八路諸侯中一些頗有名氣的大將都死在他手裡,而劉關張卻是寂寂無名,無名之輩戰勝著名驍將,堪稱奇蹟。這一戰打出了諸侯聯軍計程車氣,為伐董除賊創造了很好的形勢,三兄弟功不可沒。可惜諸侯各懷鬼胎,大業功敗垂成。
-
3 # 玩家終極
因為打的是公認的第一。即能體現人中呂布的威風,又能展現桃園結義的溫馨。換個馬超?典韋?太史慈?孫堅 …… 就會被人感覺以多欺少,不仗義
-
4 # 魏江濤261
已經公認呂布無敵,上去一個死一個,殺得沒人敢上了。這時候竟然有人不怕死,敢上去,還上去了三個。不僅沒被呂布打死,還打跑了呂布。這三個敢上的是不是有膽氣?留下的美名,是不怕呂布。不是以多打少,
-
5 # 天下未定擇日再死
挑戰強權一直是得到讚揚的,先給呂布做足了天下無敵的戲再找三個無名小卒去挑戰自然美名揚。例如當年Continental數十國聯手在滑鐵盧幹翻拿破崙一樣讓一個紙片人名揚四海
-
6 # 一翁16
編故事,寫傳本,三英戰呂布,目的是體現:無名弱勢的後來蜀漢劉關張團結合力,戰敗一個不可一世的丶戰馬一流的三姓家奴叛賊。而歷史基本無形無跡!如果就演義說、張飛一人三翻四次挑戰呂布,而呂布懼而免戰!用得著三人共戰?羅老先生本意是頌三英雄打殺狗熊。不想看官卻要為三姓家奴鳴不平!
-
7 # 九洲靈能
三國中的三英戰呂布是一個英雄之壯舉,呂布幫助董卓擾亂大漢朝而民不聊生,呂布已經成為了三國中戰無不勝的惡魔猛將,呂布不管是歸在那一幫派都成為了邪惡不赫的人,也都是成為一個黑惡勢力的幫派在擾亂天下大亂不止而讓社會上的人民都得不到安寧穩定的了,也就是在呂布的黑惡勢力的進攻下所有正義的人,都被這個可惡可怕的呂布攻擊得人人自危,因此人人見到呂布就都想把他滅之而後快的思想就說得通了。因此三國之中就出來了一次三英戰呂布而大獲全勝之後,多災多難的大漢朝亂局就改變了一切人人自危的社會面貌而大快人心所造成的好結果!因此三國對於張飛,關羽,劉備在一起打敗呂布而為社會上的人民做好事而得到了青史留名就是正確的了,也就是羅貫中所寫作三國演義的時候,誰對人民做好事,誰對誰錯的思想是一流的就說得通了!
回覆列表
羅貫中肯定是不贊同三個打一個的,但《三國演義》卻又寫的是“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劉玄德兄弟三人當著十七鎮諸侯的面,三個打一個,書中卻把這樣一場恥辱之戰寫成英雄之舉。而我又說羅貫中不贊同三個打一個,這豈不是很矛盾嗎?
《三國演義》的版本問題我覺得,讀書得先了解一下版本資訊,否則,諸如三個打一個被寫成英雄故事,就不太好理解了。
《三國演義》有一首開篇詞,流傳甚廣,但這首開篇詞卻是明朝人楊慎寫的《臨江仙》。據我的分析,羅貫中應當是元朝人,沒有活到明朝,而書中又出現明朝人寫的詞,這豈不是很穿越嗎?
其實,《三國演義》原本不叫這個書名,明朝沒有《三國演義》,而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目前,我們能夠讀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年(1522年)的本子,是葉逢春根據更前面的一個版本校刊的。但是,這個本子到了明末清初時,又被毛綸、毛宗崗重新修訂,改書名為《三國演義》。如此,就出現了明朝人的詩詞了。
毛綸、毛宗崗父子大概出於排滿這樣的思想動機,便對原著進行文字上的修改,強化了尊劉貶曹的內容,蜀漢正統成了這部書的主要思想內涵。因而,三個打一個也因為毛綸父子的修訂,變成了“三英戰呂布”。
那麼,這部不同版本的書中,又是如何描述這場恥辱之戰的,原著作者羅貫中又是如何看待這場以多勝少的戰鬥呢?
原著寫的是“三戰呂布”《三國志通俗演義》不是對聯式回目,而是單則故事式結構。毛綸、毛宗崗父子對文字的改造,最明顯的就是把兩則故事合併成一回,以對聯式小標題作為回目。就以劉關張三人打呂布這段故事來講,羅貫中寫的是一則故事,單講虎牢關之戰。《三國演義》則是把前面一則故事,也就是“曹操起兵伐董卓”合併成一回,回目就是“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官軍三英戰呂布”。
羅貫中的原著是這樣描述這場戰鬥的:八鎮諸侯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後,殺到了虎牢關。但諸侯們忌憚呂布之勇,不敢出戰,商議等十八鎮諸侯聚齊了再想辦法先搞定呂布。他們正商量著,探子報告呂布出關挑戰。
諸侯這邊,公孫瓚當先出馬,與呂布只打了兩個回合,就敗陣而走。呂布策馬緊追不捨,此時,張飛大罵“三姓家奴”,出馬截住呂布廝殺。書中寫道:“飛抖搜神威,酣戰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
張飛明顯不是呂布的對手,關羽一見,便出陣相助。然而,關羽、張飛兩人打呂布,三十回合之後,依然“戰不倒呂布”。就在雙方几乎勢均力敵之際,劉玄德暗中盤算道:“我不下手,更待何時”。
劉備飛馬而出,掣雙股劍“刺斜裡去砍”,這就是偷襲了。儘管如此,呂布還是顯得格外英勇,書中繼續寫道: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鎮(路)人馬都看呆了。
轉燈就是走馬燈,呂布以一敵三,都打到了走馬燈般程度,可謂是酣戰劉關張三兄弟。打了這麼久,呂布才漸漸的招架不住,朝劉備虛刺一戟,逃進虎牢關。
羅貫中自始至終沒有寫“三英戰呂布”,毛宗崗不僅改了回目,加了一個“英”字,還有意抬高張飛等人的戰力,改編得一點邏輯都沒有。《三國演義》中說,張飛與呂布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敗,關羽一見便出陣相助。然後是劉備刺斜裡殺出,但沒有“刺斜裡砍去”這個投降細節。
原本,張飛就跟呂布打平了,關羽、劉備還要去幫忙,毛宗崗弄巧成拙,反倒突出了劉關張三人以多打少、不講武德。
這件事,羅貫中不贊同,後來的施耐庵同樣認為劉關張三人不講忠義,缺乏武德。
《水滸傳》中重現了三戰呂布場景關勝攻打梁山時,以圍魏救趙之計,將宋江從大名府逼了回來,雙方在梁山擺開戰場。尚未開打,宋江點贊關勝,林沖氣不過,挺槍出馬要戰關王之後,宋江喝住林沖,繼續與關勝饒舌。關勝一番言語激怒了秦明,搶先出陣,要單挑關勝。
秦明、關勝尚未開打,林沖擔心沒了頭功,也飛馬出陣,兩員大將雙戰關勝。書中寫道:三騎馬向征塵影裡,轉燈般廝殺。
這樣的描述,與《三國志通俗演義》如出一轍,但激烈程度卻比羅貫中的要強得多。羅貫中只寫到“轉燈”,而施耐庵則寫到“征塵影裡”,也就是三人打了很久,戰場上揚起了戰塵,迷濛了走馬燈。
宋江一見,恐怕傷了關勝,便叫鳴金收兵。林沖、秦明無奈退出戰鬥,二將不服,質問宋江:“正待擒捉這廝,兄長何故收軍罷戰?”
宋江答道:我等忠義自守,以強欺弱,非所願也。縱使陣上捉他,此人不伏,亦乃惹人恥笑。
這番話,其實就是針對“三戰呂布”而借宋江之口做出的評價,劉關張三人打呂布一個,就是不忠不義的恥辱之戰。
《水滸傳》其實足可稱得上“反三國”,宋江以“忠義”二字評價三戰呂布,說的就是劉玄德的蜀漢是不忠不義。施耐庵為何要說蜀漢不忠不義,其中一個原因是說劉關張三人為了兄弟小義,罔顧家國大義,說的是忠於漢室,無非是打著這塊金子招牌,自己要當皇帝罷了。
施耐庵為何專挑蜀漢說事呢?其中的緣故就是借蜀漢的不忠不義,隱藏對明朝的評價。這些解讀,我在有關《水滸傳》的評論中已經講了多遍了。大致意思是,朱元璋假借漢朝的火德運,要與漢高祖比肩,自稱高皇帝。但是,朱元璋所謂的火德運不過是蜀漢的假忠義,這個王朝也是要滅亡的。
書中除了借林沖、秦明雙戰關勝暗諷“三戰呂布”而外,還有很多這方面的符碼。尤其是把諸葛亮寫成“無用”,化身為宋江的徒弟孔明、孔亮,而孔家兩兄弟的綽號分別是毛頭星、獨火星,合起來便是掃把星。
施耐庵對劉關張三人戰呂布的看法,與羅貫中是非常接近的。但因為毛宗崗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強化漢人正統,這才把“三戰呂布”改為“三英戰呂布”。如此,一場原本是恥辱的以多打少之戰,便被當做美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