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粒閒聊
-
2 # 陌上行走
三國時期袁曹爭霸,袁紹雖然兵勢強於曹操,但是最終敗給了曹操,其原因有三:
1.曹操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具體表現在曹操迎獻帝以為己用,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政治優勢。
2.曹操具有政治家的氣度與胸襟。張繡曾經與曹操對敵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可以說與曹操有深仇大恨。但是後來當張繡歸降時,曹操不僅接納了張繡之降,且以非凡的氣度待之以禮。這也正應了那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3.曹操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官渡之戰前曹操曾離開老巢許昌遠征劉備,劉備使人求救於袁紹,田豐建議袁紹乘許昌空虛以兵襲之,一戰可取,再伏兵於曹操的回救之路,曹可擒也。然袁紹以幼子之病為由,優柔寡斷,錯失了滅曹的絕佳戰機。反觀官渡之戰的曹操在自己缺少糧草不利情勢下,受荀彧的啟發,奇襲袁軍的屯糧重地烏巢,一把大火燒得袁軍軍心動搖,隨即全線崩潰。烏巢之火是曹操由戰略防守變為戰略進攻的轉折點。既而以曹操的完勝結束了戰役,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曹操幾千年的歷史地位。
以上三點就是強大的袁紹為什麼會敗給曹操的根本原因。
-
3 # 柿正紅
袁紹庶出,袁術嫡出,四世三公更是袁術優勢。
袁紹一路打拼,最終虎踞冀、青、並、幽四州,兵力十餘萬,一度成最強勢力。確為一代豪強。
但時運不濟,遭遇雄主曹操,否則北方盡歸袁紹。
曹操英略,古今罕有。尤其容人用人的胸襟胸懷,生死決斷的膽識膽魄。
張繡殺其長子曹昂、大將典韋而歸降得曹操善待。
張遼徐晃張頜龐德,投誠歸順,不分親疏,盡得曹操重任,或效力建功,或效死盡忠。
官渡鏖戰,曹操親帥輕騎,奇襲烏巢糧倉。
平滅烏桓,孤軍親征,翻越盧龍山道,深入白狼山,騎兵對決,陣斬單于蹋頓,一戰成功。
-
4 # 老劉
三國時代,作為實力最強的諸候盟主的袁紹,是何許人也?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正是因為他出身十分顯赫,這也是造成他後期性格那麼剛愎自用的主要原因了。
官渡之戰是袁紹最後敗給曹操的關鍵性一戰。戰前,袁紹號稱80萬,實際兵力在20萬以上。曹操號稱有20萬,實際可用排程的兵力也不過3萬之眾。官渡戰役正式展開後不久,曹操及時聽取和採用了謀士的意見,先在延津佯裝渡河,分散袁紹大軍。另一邊曹操率兵向白馬河進發,同顏良相遇。顏良始料未及倉促迎戰,慌亂中被關羽搶先一步而斬殺。爾後曹操又採取誘敵計策故意將運糧車隊完全暴露在白馬附近,文丑便率軍前來搶掠物資不幸中了曹軍埋伏,被曹操率領的六百士兵斬殺。其實袁紹麾下這兩員猛將——顏良和文丑武藝超群卻死的也實在過於冤枉。
接著在後來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因為謀士許攸家人貪財犯法,被袁紹手下重要心腹總幕府審配拒捕,加上袁紹未能採納許攸偷襲許昌的計策,這才最後導致了許攸的叛變轉向了曹操大營。許攸便向曹操獻計,隨即曹操夜襲烏巢,一舉燒燬了袁紹的大半糧草。而就在此時,郭圖的讒言又讓張郃叛變,最終令袁紹陷入了絕境之中,從而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徹底慘敗。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北,一方面反映了曹操具有高超的用兵謀略和傑出的組織協調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則是袁紹自己在官渡之戰中犯下了太多的錯誤,如:袁紹的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用人不當不聽忠良謀士沮授良言、猶豫不決錯失戰機、內部不能彼此團結一致對外等等致命的缺陷,正是由於袁紹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遲鈍、多疑、猶豫成為了他的一大敗筆,這也是無話可說的。對此,荀彧說他是“外寬內忌”,看來這一評價是極其準確的。
-
5 # 大白白野
這主要是袁紹能力不如曹操決定的。袁紹有一定能力,和袁術一樣存在野心,佔據冀、並、青、幽四州,兵多將廣,只是官渡之戰接連失誤,最終敗給曹操。袁紹算是很有能力的大軍閥,沒有成為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精通兵法,善於用兵,能釆納正確建議,從而打敗袁紹。
袁紹被推舉為反董卓的盟主不是因為他的官職高,當時有人官職比袁紹高。袁紹能當盟主是因為出身好,有一定能力和影響力。袁紹在長安的宗親被董卓滅族,許多人同情支援袁紹。
袁紹出身比曹操好,當時社會講究門第出身的。東漢末年和隋朝末年混戰最終勝出的是地主階級軍政集團,不像秦末和元末混戰最終勝出的是農民階級轉變為地主階級的軍政集團,秦末像劉邦亭長小吏,吹蕭的周勃,屠夫樊噲;明末像朱元璋赤貧,農民出身的徐達等等,最終這些草根,底層貧民獲得成功。東漢末年是地方官僚實力派掌控著政局,這和隋朝末年局勢相仿。袁紹和曹操都出身於官僚家庭,袁紹是汝南世族袁氏,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變天下。曹操爺爺曹騰是宦官大長秋,父親曹嵩捐錢買個太尉,由於黃巾大起義,又丟了太尉官職。曹操這樣官僚家庭出身有時也讓一些人瞧不起,像當初司馬懿就曾瞧不起曹操出身而不願意為曹操效力。
曹操長的個子小,相貌一般;袁紹長的相貌堂堂,一表人材。當初大將軍何進非常重視袁紹。何進被宦官殺害,袁紹率軍隊攻入皇宮殺盡宦官太監。董卓進京,袁紹頂撞董卓後逃離京都洛陽。
袁紹和曹操關係很好,袁紹發展勢頭始終超過曹操,曹操低谷時候都想徹底投奔袁紹了。袁紹和曹操談話,袁紹主要想佔據地盤,曹操要招攬天下英雄做事業。曹操建解明顯高於袁紹。
在對待漢獻帝劉協態度袁紹不如曹操。袁紹否定迎取漢獻帝意見。曹操力排眾議主張迎取漢獻帝,獲得了政治優勢。
袁紹排擠韓馥,奪取冀州;打敗公孫瓚,奪取幽州。曹操打敗呂布後北方基本僅剩袁、曹兩大政治軍事勢力,雙方不可避免要進行交戰,這就是著名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打了兩年,袁紹沒有采納沮授、田豐等人正確意見,關鍵時刻許攸又叛變了曹操,曹操親自率軍突襲袁軍烏巢糧草大營,攻打曹軍的張頜、高覽又臨陣投降曹軍,袁軍失敗,袁紹逃回北方。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病死。官渡之戰七年後曹操徹底消滅袁紹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
-
6 # 夫子的結界
三國時期,為什麼作為實力最強的袁紹最後敗給實力較弱的曹操?
誠然,袁紹與曹操作為兩大陣營的決策人,誰勝誰敗,都不稀奇,畢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但是,如果從二人身上找原因,我們其實還是很容易就會找到二人最大的差別——處事的思維。
一句話:袁紹是感性支配,而曹操是理性支配。
袁紹被感性支配,成為感性認知的奴隸;而曹操卻可以透過理性駕馭自身的弱點,做最合理的分析和決策。
為了讓各位有個更形象的認知,我們看袁、曹二人早年間還是發小的一個故事:
袁紹和曹操在年輕時喜歡做遊俠。還喜歡做一些令人不齒的“醜事”。一次,二人決定扮作強盜,搶新娘。結果,不幸被主人發現,二人慌不擇路,衝進一片荊棘叢中,更糟糕地是袁紹被困在荊棘裡出不來,眼看危機時刻,曹操急中生智,高喊:“小偷在這裡!”
這樣一來,袁紹激憤交加,一下子就跳出來了,二人得以逃脫。
我們看,在危難時刻,困在荊棘叢裡,以我們常人思維基本就放棄反抗了,袁紹就是這樣想的。他無論如何都闖不出來,說明他內心深處早就放棄了掙扎。
而曹操呢?
有路,我比你跑的快;沒有路,創造出一條路也要跑。
而且,你會發現,二人這兩種思維幾乎貫穿他們一生:
曹操領兵打仗,中途找不到水源,眼看著全軍個個飢渴難耐,發生兵變或許就在須臾之間。如果換作袁紹會怎樣?大機率會徵調糧草,或者直接班師回家。
但曹操偏不,他故意用手一指前方,看,那不是一片梅林嗎?大家趕快走,到了前面那片梅林,我們就有梅子吃了。
兵士一聽,立刻來了勁,加緊行軍步法,很快大軍就來到真正的水源地,解決了缺水的窘境。
是不是與智激袁紹如出一轍呢?
再看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同樣是一把火,將曹操和劉備燒得回到解放前。然而,你看二人此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曹操在回來的路上還能從容大笑三聲,這是何等的樂天和豁達。曹老闆回到中原,重整旗鼓,依然是不折不扣的霸主。
而劉備卻在回來的路上,一病不起。其實他哪裡是病,而是羞愧、氣憤,急火攻心,結果白帝城託孤後,一命嗚呼!
有人說,曹操即使赤壁之後,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然是三國中最強的一方。這一點,我們都認可。然而,劉備在夷陵之敗後,難道蜀國就完了嗎?沒有,後面諸葛丞相多次北伐,充分說明,夷陵之戰對於蜀國的打擊非常有限。最起碼,還有得玩。
所以說,曹操的腦子是千方百計解決問題,而袁紹的思維是這事不好做,或這事不合規,還是算吧。
-
7 # 榆木疙瘩牌慧根
遍觀三國,曹操除了打劉備,他對付任何一個其他對手從來不是順風順水的,但是失敗後又總能快速恢復,最終反敗為勝,這說明曹操在其體系內建立的回血機制很高效完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整部戰爭機器冗餘度很可觀,戰術上的失利大可用戰略上的成功予以彌補。另一方面,也說明不單單是老天爺運勢起作用,曹操本人的性格、能力,以及集團綜合軟實力的一系列要素在當時都是無出其右。所以,袁紹即使不被燒了烏巢,藉助充足的資源與優勢兵力,一路推塔,曹操步步後退,也有辦法在以後的內線作戰中突出奇兵給予袁紹打擊,最終多謀寡斷的袁紹還是要失敗。
-
8 # 四川達州人
嗯。核心只有一條:
玩權把子的世家玩不過軍閥。你看,三國的三位開創者,曹操是濁族軍閥,劉備是寒門軍閥,孫策則是豪強軍閥,沒有一位世家能成功。所以,袁紹輸給曹操,真心不丟人!
當然,和平時期軍閥玩不過世家,這是世家司馬懿能篡奪曹魏的原因。
次要原因其實也與世家有關。張遼
曹操是濁族太監家庭,雖然也是二世三公的實力,可很多世家根本看不起曹操,所以曹操集團接納了不少豪強、寒門乃至庶民,比如李典、張遼、郭嘉這些,他們為了家族晉升努力奉仕,遠比袁紹集團中的同類更出力賣命。
郭嘉
-
9 # 水墨鄂州
官渡之戰,是曹操決定霸主地位的一戰,但我認為三國演義存在故意誇大的行為。首先我們從東漢的人口來看,東漢約有六千萬人左右,根據野史上說,或者結合資質通鑑來看,東漢漢靈帝時期從168-189年中,蠻族勢力猖獗 朝廷不得不派兵正壓,據資質通鑑記載朝廷在當時被十常侍搞得焦頭爛額,漢靈帝有喜歡收藏寶貝。所以搞得百姓多為窮困,我估計有的連飯都沒吃的。餓死的人不在少數。這樣人口又少了許多。六千萬就沒這麼多了。我們再看,公元181-186東漢又發生了數十起災害(我猜有,只是書上沒寫罷了)。當中還有黃靜起義董卓之亂什麼的,無論真假,到哪裡董卓不是燒光殺光搶光的嗎。所以我認為,到了官渡人口應該只有原來的原先的十分之一,我認為三國演義假在什麼地方,袁紹不會笨到一個看家門的都不要,我們可以看袁紹當時的地盤也就四個州,冀州 青 州幽 州幷州,因為曹操就是從他手裡奪過來的,至於發兵七十萬是不可能的,不像現在七十萬很少,在當時人口僅剩十分之一的情況下,七十萬是個恐怖的數字。還有袁紹和曹操在打的時候袁術等人在幹嗎,他們不會連這個戰機都失掉的,所以袁紹和曹操一定還有人,如果真像三國演義中記載的那麼應該在當時袁紹的地盤上你是看不見男人的,因為都打光了,何況曹操還要發展,七十萬一滅什麼概念。所以當時應該在八萬人左右比較合理,而曹操雖有是來萬人,但樹敵太多為了防禦也只能調動兩萬五千人左右,如果袁紹是十萬,那麼曹操就應在四萬左右的兵力。至於說輸的那麼慘,那是他目光短淺,只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 不善用人,嫉妒,聽信傳言,不能容人
-
10 # Ph55226753
袁紹敗給的是他自己。在官渡前,無論有沒有挾天子,擁有四州打一州的硬實力就擺在那,無論謀士還是將領也不會差在哪,官渡之戰沒有許攸,曹操是絕對輸的。是賭對了,而不是“戰勝”。主要官渡之戰之後。論實力四州之地只輸一場怎麼敗呢?首先就是繼承人的問題,四州卻分四個人管,本來一塊的非得分成四塊三兄弟加個外甥,誰也不聽誰的(世襲了上一代兩兄弟也是),那便給了後來曹操逐一擊破的機會。主要是袁紹也因此拖累了官渡之後的集結效率。這時謀士將士分幫分派,為黑而黑,有好的建議又被人懟下去。作為主腦的袁紹既想平衡又想統一是不可能,之後的抵抗不過是徒勞。這才是主要原因,所以曹操聽到賈詡說袁紹的事一下子明瞭,對世子的爭奪上也就犧牲了楊修而平穩過渡,沒有產生二宮案。
-
11 # 神秘光束t6就事論事
想想曹和劉備論當今天下英雄時曹對袁紹的評價:幹大事惜身,見小利忘命,好謀無斷。曹操早就看透了袁紹。這叫知彼。貌似強大的袁紹無法克服自身的弱點也就難成大事。
回覆列表
從董卓之亂(公元190年正月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到三國初期,袁紹(?——202年,字本初)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袁紹,首先憑藉著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和袁氏家族的門生故吏遍天下,其次靠自己的打拼,於公元199年四月擁有了幽、翼、青,並四州的地盤。並因此成為了
,當時天下的實力最強的諸侯。可是,袁紹卻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之戰(公元200年七月——十月)中,敗在了哪方面都似乎次於他的曹操的手下。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呢?
簡單的從袁紹本人方面來分析,就是在袁紹消滅了公孫瓚、並擁有了四州之地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或許用開始暴露出他本人的各種缺點更為恰當。袁紹在當時,最大的缺點就是,聽不進任何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建議。在袁紹與曹操開戰之前、官渡之戰的兩場前哨戰(白馬之戰,今河南省滑縣,延津之戰,今河南省延津)和官渡之戰時,袁紹的謀臣們均提出了正確的建議
。在袁、曹開戰前,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沮授、田豐,曾建議延遲與曹操進行決戰,而進行蠶食戰和騷擾戰,不岀三年,就可消滅曹操。此建議是佷現實的。而袁紹的另兩個謀臣審配、郭圖則建議速決戰,這個策略倒是合袁紹的“胃囗”,因此被採用。在延津之戰前,沮授又提議延緩渡過黃河,不要貿然南下,全軍渡河後,一旦失利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個緩兵之計,根本沒有被袁紹採納的可能。而後在官渡對峙階段,袁紹的老友兼謀士的許攸獻計,要袁紹派一支精銳騎兵偷襲許都,至少可以造成曹軍的來回奔命的局面。袁紹再次拒絕了較正確、合理的計謀。可以講,袁紹之所以在與曹操的戰爭中,最終以慘敗而告終,從表面上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不能採納正確、合理的建議。如果,再往深層次剖析,就是袁紹在消滅公孫瓚後,已變得目空一切,已產生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了。並因此又產生了太過急於功成名就的想法了。其實,在分析袁紹敗給曹操的原因的同時,也就分析岀了後來曹操為何兵敗赤璧的原因了。袁紹和曹操分別兵敗官渡和赤壁的原因是十分相近的——因為目空一切,進而急於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