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葉識萩

    第一次接觸到“荒野求生”這種題材的影片,也正如這個引號的內容一樣,是貝爺的特有標籤和節目名稱。當時的確感覺比較新奇,雖然充滿著危險與未知,卻也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或生存挑戰。特別在鋼鐵叢林中長大的城市人來說,那樣的挑戰就有一種神往與期待。或許也是那種荒野中的自由自在,撬動了城市裡循規蹈矩的心吧。

    不得不說,貝爺的一系列節目,給了很多人一種啟發或全新的生活策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這方面進行挑戰。哪怕只是驗證自己有多少斤兩,哪怕在外人看來有多不自量力。

    我倒沒有過於去研究這類生存挑戰的創始人是誰先誰後。但很清楚貝爺的沉寂,離不開層出不窮的野外專家與相關事蹟。當然,更有關於貝爺的節目本身抹不去的質疑聲。

    網上雖然有過貝爺的一些負面訊息,其實也不說哪個文章或影片能夠實錘貝爺造假,但有些影片拉出來一比,高下立判。比如捱餓得,號稱德爺。孤身一人在荒島60天,雖然同樣有些瑕疵,但相比貝爺什麼節目都是帶著功能齊全的團隊。這樣的對比,傷害不大,汙辱性太強。

    面對荒野,先排除生存所需,心理上的孤獨才顯得人類強大。德爺獨自挑戰60天的生存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難度是顯而易見強於貝爺的。看過貝爺大部分節目的人都清楚,他不管去到哪個國家,哪個地區,要面對如何惡劣的環境,總有一個功能健全的團隊來保證攝製的安全。這就讓看這類節目的人有了一種人比人,氣死人的感覺。更何況,南亞某些國家的影片,哪怕只是純粹的野外建房,都比什麼都安排好了的節目要更具觀賞性。

    越是更多的人發表生存類的影片,越是顯得貝爺的節目吸引力和人氣大幅下降。長江後浪推前浪,久而久之,化身路人也是正常的。

    做為生存類節目的愛好者,我倒是希望貝爺可以改變一下節目思路。少一些劇情的設定與既定的安排。多一些隨機性與挑戰性。比如把重點放在生存四大需求上,透過野外環境表現出來。少一些廢城逃生技巧和越野千里這類題材。因為現實中,鋼鐵叢林的束縛是很多人想遠離的。而真正遇到末日要面對的,也不是要和災難比快。要知道,人跑不過海嘯山洪,逃不開雪崩爆炸。活著,才是重點。

    而所謂求生節目的重點四大要素,水、食物、火和庇護所,與現實更接近一些,相信看的人會更多。貝爺的節目中,比如火這方面,誰會在末日來臨之時,面對緊迫的保命時間,還帶著打火石?找食物方面,特別是植物類,一般人大多沒有概念。一說蟲子就覺得遍地都是。就算如此,不是什麼蟲子都能吃,都會有。更不是啥蟲子都是“雞肉味,嘎嘣脆”。多一些對植物的辨別指導不是更合常理嗎?另外,逃生時恐怕也沒幾個隨身攜帶刀具,在天然環境下,指導人們如何製造工具,他不香嗎?荒山野嶺的,面對蚊蟲鼠蟻如何驅散,如何建造安全穩固的庇護所,不更實際嗎?這樣,就不會讓自身對於觀眾的印象僅僅停留在“跳水王子”和“雞肉味,噶嘣脆”的固定形象了。

    真要有那麼一天,當人類面對了一場大的災難而僥倖存活。比如戰爭,城市是首當其衝的摧毀目標。沒人開戰時去浪費彈藥轟炸山區與農村吧。野外不正是人們生存的目標地嗎?一個空著手的人,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如何在野外生存。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危機意識較高的人,熱衷於生存類節目的初衷了。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他的沉寂,是自身、團隊和個人理念上的偏差。華人有句成語叫“不思進取”,如果能擺脫這種固步自封,以他的能力與觀眾(粉絲)基礎,捲土重來並非難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學校裡,遇到孤立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