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州柏子

    十幾年前石家莊部分地區都是初一上午去上墳祭祖。尤其農村地區初一早上要走街拜年,有的拜年能走一個村子。拜完年還得趕緊準備去上墳祭祖時間有點緊張,慢慢的就有了三十下午去上墳祭祖的。原因可能就是三十下午貼了春聯和準備三十晚上的年夜飯了時間輕鬆,所以近幾年都是三十下午去上墳祭祖。

  • 2 # 揚韓若鑫

    祭祖是紀念祖先、牢記歷史的千古文化傳承,又是不忘根本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祭祖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逢祭祖日臨近,各家各戶都會提前準備,儀式莊嚴而隆重。

    春節是華人最隆重的節日,此時此刻,萬家團圓、美滿而溫馨。儘管如此,對祖先的懷念依然與日俱增。於是乎大年祭祖隆重登場,盡顯對祖宗的懷念與尊重。

    由於中國地緣遼闊,導致風俗習慣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祭祖放在大年初一、更多的地方是在大年三十或者三十之前完成祭祀活動。

    拿我的家鄉揚州來說,自古以來都是大年三十中午祭祀祖先,桌上擺上香案、酒及四樣菜餚,大家依次給祖宗磕頭並燒化了紙錢就算完成了祭祀儀式。

    我工作地點無錫儘管與揚州相距不遠,風俗就有所不同。無錫都在大年三十前的任意一天祭祖,桌上的菜餚非常豐盛,家家都準備二十多隻菜,豐盛的如同吃席,時間長達一柱香,儀式感滿滿。

    總之,過年祭祖是祖先傳下的優秀文化習俗,目的是讓子孫牢記歷史、不忘使命。人生如戲,縱然意氣風發亦不可忘了自己的根本,當知自己從何處來、亦當知向何處去。因此,祭祖文化魅力無限力而代代相傳,盡顯人文關懷。

  • 3 # 心平637

    在我們這裡也有這種情況,但我們這裡的人稱這不是祭祖,而是請自己的已故老人回家過年。

    俗話說:三里一規五里一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這裡有大年三十下午去墳請已故老人回家過年的,也有的是初一五更,端著餃子和湯上墳的,我們稱為“送湯”,還有從家裡扯上電線到墳地照明的,無論是初一五更送湯,還是扯電線照明,關鍵是家距墳都不太遠,能夠這麼處理。

    在過去,大年三十下午去墳,我們這裡有的家族會集中組織需要去墳的男子和小孩,統一上墳,並切買有糖果和鞭炮,到墳後集中給最長輩的先人燒紙,並說到讓其回家過年,讓孩子們去墳也是讓他們住墓主,該先人是第幾世(即第幾代)的人,名字叫什麼,到初一上祠堂再看譜對應。由於孩子們喜歡熱鬧,也為了吃到糖果都非常樂意上墳。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平常就可以吃到很多想記的東西,糖果的誘惑感沒有了,所以現在的人都是以家庭為主,並且根據自己家的事情安排情況,決定自家上墳的時間。

    我們這裡說的祭祖,一般是指多年在外沒有回過老家的人,或者是清明節或者是過年,專程來家上墳祭拜先人的。而每逢節日比如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上墳,俗稱為“燒紙”,不過要說是祭祖的話,也有點那個意思,只不過是說法和叫法不同罷了。

  • 4 # 踩石咚一下

    你覺得人家怪,反過來,人家也覺得你怪。

    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色,風俗習慣不可能千篇一律。把人家的風俗稱為怪象,是無知的表現。

  • 5 # 言者青青

    大年三十祭祖並不是怪現象,更不是一大怪現象,而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祭祖的傳統日子之一,是一件很正常、很好的事

    大年三十去祭祖並不侷限在農村,城市也一樣。道理很簡單,城市人都是從農村來的,早已把這祭祖習俗帶到了城市。

    大年三十祭祖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過去的一年就要結束了,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活著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裡有著酸甜苦辣鹹。需要祭祖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感恩已故先祖的保佑,排除萬難,在過去的一年裡,取得成績,嚐到了甘甜。二是,請已故的老祖宗們,與我們一起回家過年,全家團聚,為新的一年有好的生活,而許下更美好的心願。

    我講一講過年上墳祭祖的簡單過程,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大年三十要去祭祖?

    大年三十除夕夜的白天,幾乎家家要去上墳祭祖。上墳的具體時間安排,一般是根據墳地的地點遠近而定。路途遠點兒的要早點出發,近點的晚點也可以,掌握一個原則,不要耽誤回家喝酒、包水餃過年就行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選擇大年三十白天的上午9點左右去上墳。這個時間出發去上墳,時間比較寬鬆。尤其是我們家,已經養成了這個時間段去上墳。

    去上墳之前,準備好燒紙、香、貢品。貢品很簡單,一般就是燒紙、香、糖果、糕點和魚肉蔬菜,用小碟子盛著,再拿著筷子和酒及香菸,酒一般用水替代,盛在酒瓶子裡,香菸是貨真價實的,其它的更不用說了,都是真的。

    我們家上墳先去我大爺爺家。到了大爺爺家,由大爺爺講家史,看看時間差不多了,從這裡再去墳塋地上墳。上完墳再回到大爺爺家。這時候,大爺爺家堂屋中央已經掛上了祖譜。我們進屋,啥事先不幹,先點香,在祖譜前磕頭,嘴裡還要念叨著列祖列宗回家過年了。磕完了頭,大爺爺再指著祖譜給我們講家史,說誰是哪支子的,出沒出五服等等,這是在講血緣近疏的關係。我那時還小,聽不明白,只能傻傻地看著大人們。

    大爺爺講完後,我們開始吃午飯。吃了午飯再去俺大爺爺家兒子們,我的叔叔家,各家拜個早年。這樣做是禮節,就是簡單地拜個早年,也是一種親情的溝通吧。然後,我們再回到大爺爺家,與大爺爺告辭。

    那時候交通工具不方便,就是騎腳踏車。我們就這樣喝了酒之後,再騎著腳踏車回家了。可是還不能直接回自己的家,先要去俺家那些叔叔們的家拜個早年。進門先點香磕頭,再拜早年,喝酒。我們這樣頻繁地串門,回到自己家的時候,天就黑了。回到家,又是那一套點香磕頭,然後喝酒、包餃子,準備過年了。

    大年三十這天的確很忙、很累。白天上墳,喝酒,一直忙到晚上。回到家又喝酒、包水餃忙年。但是,我很充實,這一天的活動,使我重溫了家族歷史,增長了知識,對傳統祭祖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綜上所述,大年三十祭祖是中國傳統祭祖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會有個大概的概念,尤其是對祭祖信仰,弘揚中國民族習俗的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6 # 快樂25225

    農村大年三十去祭祖,是很正常的民族習俗,有各個民族傳統的特色,繼承民族風情。老祖宗他們每到大年三十,要用很好的祭品去祭拜祖先,至所以一代一代地相互傳遞。說明了這個民族沒有忘記祖宗所託,和祖宗的希望,後來有人。香火延續,人丁興旺,幸福美滿!

    但是,也有另一種特殊的情況,他對祖宗有特別的想法,他的祖宗去世時很不平常,超出其他人,或者是他祖宗世時太年輕太悲參。所以,到了過年時,大年三十,用最好的祭品去祭祖,表達對祖宗的厚愛和尊敬。是為了紀念先祖,讓先祖在九泉好好安息!

  • 7 # 佛爺結福

    我們老家都是這種祭祖方式,大年三十人們早早起床,吃罷早飯,就立即準備中午的午飯,但也有頭一天就開始準備大年三十中午飯的,接近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先祭祖,三十中午的葷菜必須煮的是豬頭和豬尾,用一個碗裝著豬頭的拱嘴和豬尾端與豬尾巴先孝敬去世的長輩,這些祭品的意思有頭有尾,一家人好幾個一起手拿香、蠟、燒紙,也有不少的人家拿著幾千響的爆竹,到墳前點上蠟,用蠟點著香,然後插在墳前,先燃放鞭炮,後撕開紙錢,待紙錢快燃盡時,雙手合什作三個揖,在跪地上跪三個頭,囗中默唸,祈求祖先保佑家人,讓家人平平安安,有幾個先輩都要到墳前祭拜,同一個祭品,只要能走到的祖先墳墓,都會拜祭一番,如果葬的祖先很遠,找一長凳,祭品放在凳子上,朝著墳墓的方向燒紙上香,跪頭作揖,完畢,回家吃中午團圓飯,這些祭品拿回家在上鍋煮一遍,就可食用,其意是祖先在上,要他們先品嚐,也是一種尊敬的意思,晚輩才可上桌吃飯,除了大年三十中午前祭祖,清明節也有祭祖上墳的,還有一個時間就是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四的下午,在太陽下山之前,給祖先亡靈燒紙錢,意在讓祖先領錢,在另一個世界親人燒來的錢,讓祖先有錢花。

    這一傳統習俗在川東不知流行了多少代,一代一代傳到今天,還在用這種方式祭拜祖先,大年三十中午是團圓飯,三十晚上沒有年夜飯一說,現如今中午吃完飯,有人逛廟會,有人聚在一起打牌,聽評書,看舞獅,盪鞦韆,夜裡早早吃完晚飯,放鞭炮、看煙花,到晚八點看看春節聯歡晚會,零點鐘聲響起,基本上家家放鞭炮迎新年,一直會持續到天亮。

  • 8 # 東港朝天闕

    這不是一大怪現象,而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在我們當地不僅農村如此,城鎮也是一樣。

    每一個人都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都是父母生養出來的,父母也同樣如此。有了人類一代一代的繁衍,才有了今天的社會。

    在歡度過年的時候,在閤家團圓的時候,去緬懷先人、祭奠先人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因為沒有先人的辛勤付出,沒有他們的養育之恩,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又哪有我們?所以華人春節祭祖的習俗由來已久,不僅僅是緬懷先人,更是告慰先人家族已經開枝散葉,人財兩旺。並且祈求先人在天有靈,繼續保佑兒孫福壽綿長!

    按照我們遼東的習俗,年三十的傍晚(晚飯前)要到十字路口焚香燒紙“接年”,意思是接逝去的先人回家過年。然後在初二的晚上(晚飯後)十字路口焚香燒紙“送年”,意思是把回家過年的先人們再送回去。

    這個風俗習慣一直到今天,在遼東地區仍然為人們所遵守。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長!

  • 9 # 人往高處走202

    稱農村一怪現象的說明你不祭祖,不拜祖,你不是農村人,可以說中國農村大年三十沒有不去上墳祭祖的,思水思源,祭祖是傳統習慣,是祖宗留下的,當端起酒杯滿桌豐盛酒菜,閤家團圓的時候不能忘祖,是祖先給你打拼出來,你的一切都是祖先給你創造出來的,在農村年三十首先要敬祖先,先祭祖給祖先靈前擺上酒菜,先敬祖先,放上鞭炮,祭完祖先後然後才能開席吃飯,這個傳統,農村每家都是這樣的,這是千年風俗習慣,怎麼會稱怪現象呢?難道你不祭祖,不拜祖,看到農村人察祖稱之為怪,還問為什麼!鄉村風俗是永遠不能攻變,是不忘本的表現,是對逝去祖先懷念與敬仰!他不是封建思想,也不是迷信,只是對逝去的祖先的懷念,這種傳統一代代傳下去,不稱之為怪,會有人笑你幼稚可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 10 # 滄海一聲笑254829182

    認為大年三十祭祖是怪象,才是最近短暫時間出現的怪象!前者形成已經是歷史性的,出現後者反傳統認知只是個別性的!三十祭祖象現還會廷續,反傳統認知能形成多大共鳴還不知可否!

  • 11 # 發888888888888888888發

    只能說明小編是個沒有傳承的家庭!就是新城市的人,但他的父母大部分都是農村人,農村的風俗,家族的傳承!父母都會言傳身教!會告訴他的子孫後代,他們家族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或家族的榮耀人或事情。往往是那些單親媽媽的家庭,或後繼無人的家庭,斷了根基,就會響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 12 # 燦爛冰淇淋xT

    在我的老家到年三十,從記事起父親就帶著我去上墳。年三十上墳可有講究,從早只要日出東方就可以帶上祭品、鞭炮、冥幣和湯水(湯水是用缸裡的淨水盛到壺裡後,往壺裡放上四捏小米四捏白麵,即湯水。)拿上鐵銑、打火機等才能往墳上走。到墳上先從長輩的墳頭前開始在地上畫一個一個圓圈(據傳說:畫上圓圈上墳拿的祭品、冥幣就偷不走了),在圓圈內依次擺放祭品。其次從長輩的墳頭開始在畫好的圓圈內依次點燒冥幣。其三待冥幣燒完後,從長輩墳前開始沿上墳前畫的圓圈,順時針倒湯水,倒湯水時還要說出逝者爺或奶來喝湯水。其四從長輩墳前依次磕四個頭。其五選在所有墳的前面燃放鞭炮。其六從長輩墳前依次撤下祭品,用鐵銑在墳周圍三米以外挖土,培在墳上。上墳才算結束。回到家點上一掛鞭炮後,才能吃年三十的午飯!年三十的上午沒有上了墳,老輩的規矩是不能吃午飯的!其實年三十上墳,一是告之先輩們過節了晚輩們給先輩送些香火。二是告之先輩們家裡人丁興旺。當我的兒子從會走路時,我就抱著兒子在年三十上墳,向父親一樣把上墳的要求告訴他,讓他知道墳上有那些先輩及先輩為家裡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尊老愛幼愛這個家,明事理知事非曉善惡醜,從小就懂得為家打拚為家擔當!長大成人後知道傳承家風!反過來自己的祖宗都不知是誰,怎麼去傳承?怎麼知道長尊恥悲!上樑不正下樑歪!真是大人沒個大人象,小的沒個小人樣。試想,如果從小不讓孩子接受家族教育,自己都不知道姓字名誰,怎談愛家何談愛國!長大了恐怕也是一個不倫不類的主兒

  • 13 # 尊前談笑

    大年三十祭祖,這不是怪象。

    過年祭祖是一種文化,什麼文化呢?就是儒家學說中的“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等等這些“文”,“化”在了民眾思想和行為上。

    過年祭祖是由來已久的民俗,《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這句話的意思是,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廟裡祭祀祖先。可見,對祖先的祭祀活動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清嘉錄》中也記載:家家“ 元旦為歲朝,懸神軸於堂中,陳設几案,具香燭,以祈一歲之安”。希望透過這種虔誠的祈求,神靈能保佑一年的平安。

    在小說《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裡,也詳細描寫了賈府祭祖的情景。

    所以說,過年祭祖是根植於世代華人心中的重要環節。

    在我們家族中,每年主持這項活動的是我堂哥。每當除夕到來之時,他把家譜家規、遺像、神牌靈位等供於堂屋正中,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茶具、酒具、各色供品,然後於年三十傍晚時分,帶領我們族中的弟子侄孫等人,去村口邊焚香燒紙,邊口中唸唸有詞,最後帶領大家集體朝向西南方向磕仨頭,這樣就等於把列祖列宗請回家過年。

    待到年初二下午(有的是年初一下午),再用同樣的方式把列祖列宗送回去,成為“送家堂”。不過相較於“請家堂”,“送家堂”的儀式更為隆重,全家族中男女老少幾乎都要參加,除了燒香焚紙祭奠之外,最後還有放鞭炮煙花為祖宗送行。

    這個儀式之所以在廣大鄉村盛行不衰,是因為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都是應該頂禮膜拜的。一方面是感念先祖克昌厥後。另一方面,這也是忠厚傳家的方式之一,意在激勵子孫孝敬老人,不要忘了做人根本。

  • 14 # 雲山劍客aaKD

    祭祖一詞是今天的說法吧!過去不叫祭祖,叫辭年。陰陽同理,辭年是人之常情。過年了,兒子,嫁出去的女兒會提前提著禮品回孃家辭年,次年正月初二日前來拜年(可以徒手回家)。給祖先辭年原來是在廟宇裡,破四舊時期間消失過很長一段時間,廟宇沒有了,辭年的風俗沒有變,大家就直接去墳地了。祭祖僅限清明冬至和忌日,父母生日還是在家禮節性的搞點好菜祭祀,不上墳地的,有擾清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IT培訓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