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數量不多的一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湧現出侯雋、邢燕子、董加耕等先進代表人物。
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產生於1968年,“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6——1968年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全部,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包括農村鄉鎮非農業戶口的畢業生,於1968年,離開城鎮,浩浩蕩蕩,上山下鄉,奔處農村廣闊天地,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持續十年之久。
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採用多樣形式,有集體進入當時全國14個生產建設兵團,成為農墾戰士的;有進入農村青年點集體戶成為集體知青的;有進入農戶家生活成為插隊知青的;有進入地方、企業農場成為農工的,不一而足。題主所述,知識青年下鄉,國企大廠辦的農場,屬於國有農事企業,進入則為農業工人,簡稱農工;但在當時,可能給予農業工人工資福利待遇,也可能執行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農民的工分制勞動制度;但是,無論採取何種勞動報酬制度,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都是計算為工齡的。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數量不多的一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湧現出侯雋、邢燕子、董加耕等先進代表人物。
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產生於1968年,“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6——1968年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全部,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包括農村鄉鎮非農業戶口的畢業生,於1968年,離開城鎮,浩浩蕩蕩,上山下鄉,奔處農村廣闊天地,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持續十年之久。
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採用多樣形式,有集體進入當時全國14個生產建設兵團,成為農墾戰士的;有進入農村青年點集體戶成為集體知青的;有進入農戶家生活成為插隊知青的;有進入地方、企業農場成為農工的,不一而足。題主所述,知識青年下鄉,國企大廠辦的農場,屬於國有農事企業,進入則為農業工人,簡稱農工;但在當時,可能給予農業工人工資福利待遇,也可能執行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農民的工分制勞動制度;但是,無論採取何種勞動報酬制度,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都是計算為工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