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夏王朝是大禹王的兒子夏啟建立的,但是真相迷霧重重,過程撲朔迷離。

    大禹生前曾指定皋陶為接班人,但皋陶比大禹死得早。大禹最後一次東巡時,病死於會稽山,臨終之前,把帝位傳給伯益。然而,伯益的帝位,最終被大禹的兒子夏啟奪走。 夏啟如何奪位,有不同的說法。孟子的說法,帝禹駕崩後,夏啟服喪三年,三年後伯益自己放棄帝位,自己跑到箕山之南,讓位於夏啟。然而,韓非子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大禹晚年時,“以啟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於益,而勢重盡在啟也。已而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而實令啟自取之也。” 明確表明夏啟乃是與“友黨”合謀,以武力攻伯益而奪取天下。

    韓非子的觀點,得到《竹書紀年》的有力支援。《竹書紀年》是這樣寫的:“益幹啟位,啟殺之”,“益為啟所誅”。十分明確地指明伯益並不是自己溜到山裡躲起來,而是在帝位之爭中敗北,被大禹的兒子啟所殺。

    由於現存的《竹書紀年》已是殘缺不全,對於伯益與啟之間的鬥爭,寫得十分簡略。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可能見過更全本的《竹書紀年》,他在《楚辭通釋》中寫了這麼一段話:“《竹書紀年》載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 這裡伯益的形象與孟子所描述的那個跑到山裡躲起來的讓位者形象,完全是兩個人。伯益不僅沒有跑到山裡躲起來,反而把啟囚禁了,而啟奮起反抗,最終顛覆了伯益政權。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嗎?歷史總是上演著羅生門式的鬧劇,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書裡,可以以黑白對立的面貌出現。因為我們所說的歷史,更多的時候乃是政治,文字記載的背後,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

    在爭奪帝位的內戰中,啟最後打敗並殺死伯益,成為新的君主,這標誌著夏王朝的建立。據說大禹曾封於夏,所以啟的王朝便稱為“夏”,後來人們便把啟稱為夏啟。夏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階段,中國的王朝實際上是從夏啟開始的,他是第一個王朝的第一位君王。在夏啟之前,帝舜與帝禹已經採取強有力的手段加強了中央對諸侯、諸部的控制力度,這為夏王朝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夏啟既是以武力奪權,在伯益敗亡後,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有扈氏部落。

    有扈氏與夏啟的戰爭,刺破了孟子的謊言,這場戰爭是權力鬥爭的繼續。有扈氏反對接受夏啟的統治,理由正是夏啟違背了大禹的遺命,從伯益手中竊取大權。面對反叛與不服從,夏啟毫不猶豫地選擇武力鎮壓,他親率大軍殺氣騰騰地撲向有扈氏部落,在一個名為甘的地方,雙方展開最後的決戰。

    《尚書》中有一份珍貴的文獻,是夏啟在大戰之前向全體將士發表的演說,名為《甘誓》。《甘誓》整篇文字殺氣騰騰,對敵人如此,對自己人也是如此。對敵人要“滅絕”,對不聽命的部下,不僅要殺掉,連妻兒子女都不能免於懲罰,夏啟是用這種恐怖手段來約束部眾。這不是孟子向我們展示的那個很有德行的夏啟,而是一個迷信暴力手段的夏啟。

    關於甘之戰的結局,又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見於《呂氏春秋》,稱夏啟在甘之戰並沒有打敗有扈氏,於是他又上演了修德那一套把戲,回去後粗茶淡飯,琴瑟也不彈,鐘鼓也不聽,這一修德,有扈氏自己找上門投降了。這種說法,九成出於儒家學者之手,因為《呂氏春秋》一書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作者繁雜,三教九流的人都有。

    第二種說法則是《史記》所載,“(啟)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也就是說,甘之戰,實際上就是夏啟與有扈氏的最後一戰,有扈氏被滅掉了。在《淮南子》一書中,也明確寫到有扈氏是被滅的:“有扈氏為義而亡”,這是給予正面的評價,認為有扈氏是堅持正義才被滅的。為什麼說有扈氏堅持正義呢?因為夏啟根本不是合法的君主,是靠政變才上臺的。

    殺了伯益、滅了有扈氏後,夏啟的政權總算穩固了。 夏政權的建立,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夏”即是國家的名稱,也是民族的名稱。“夏”後來又衍生出“華夏”一詞,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華”字含有“大”的意思,又有“華美、華麗”的意思,夏王國顯然對自己的器物文明非常得意,與四周蠻族相比,夏王國無論在屋宇、服飾、車馬、器具等方面,都顯得工藝精美,日常生活禮節優雅,夏人自然有一種自豪感。夏王朝的建立,奠定華夏民族的基礎,這也算是夏啟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

  • 2 # 戶joyjoy

    我有不同的見解,夏朝起於治水也亡於洪水,夏朝時期正處於地球的洪荒時期,禹治水成功,啟建立家天下之夏朝。史書記夏亡於商湯,商湯滅夏。但根據甲骨文記載,並沒有提及夏朝及滅夏之戰,開國這種重大事情不可能不記載,直到良渚被發現。良渚城渠考古發現大量淤泥沉積,很有可能良渚城是被超大洪水所吞噬。而商湯開國是玄鳥下蛋而生。可以想象,商國是在夏國在洪荒催毀的費虛上建立起來的,並不存在滅夏之戰,而商湯,湯就有洪水的意思。這是現代考古再加上我想象和推理的結果。

  • 3 # 學動春風

    關於夏朝的建立和滅亡具體情況,目前還沒有定論。因為關於夏朝,還缺少堅實的考古證據的支撐,只散見於一些典籍之中的文字記載。這就讓認真審慎的近現代歷史工作者有點觀望,不敢貿然地去下結論。

    但是,隨著近來考古工作的進展、出土文物的增多,比如二里頭遺址、陶寺遺址的持續發掘,彷彿,原本只存在於文獻記載中的夏朝,正慢慢地走出塵封,變得呼之欲出了。

    最系統地敘述夏朝興衰的,當然首推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的第二章,就是“夏本紀”,專述夏朝的建立與滅亡。按照《史記》的記載,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也就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個因為一心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

    “夏本紀”開篇上來就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由此觀之,大禹是黃帝的五世孫,出身王家,並非平頭百姓。

    《史記》不僅可靠性高,而且可讀性也高,想要仔細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最好去讀《史記》。這裡能告訴諸位的,只是大概。

    司馬遷認為,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因為治水諸功和賢德的名聲,受舜帝的禪讓,做了天子。

    但是,後來,禹先是打算把天子的位置讓給皋陶(他是東夷部落的領軍人物,也是傳說中的中國司法界鼻祖。一作咎陶),皋陶沒等到大禹退休就死了,大禹又打算把天子的位置讓給皋陶的兒子伯益。按《史記》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天下人不服伯益,而願意找大禹的兒子啟辦事,也就是說,天下人願意讓啟當國家的領導人。當然,這些說法,大家都明白,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是“民意“,啟於是順應“民意”,沒有經過此前以及此後都讓人心儀的“禪讓制”,一屁股坐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所以,《三字經》便說,禹傳子,家天下。這說法,有點兒微言大義!從程式上講,大禹並沒有直接把天子的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啟;反倒是啟,在自己臨死前直接把天子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太康,把“禪讓制”像破爛兒一樣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直接了當開啟王朝模式。

    夏朝從夏啟算起到他的兒子太康,前後經歷了將近七十年。大家注意這個數字!據著名學者柏楊研究,一般王朝,到了這個時候,會遇到空前的危機,柏楊先生命名為“瓶頸危機”。

    夏朝到了太康後期,也遇到了瓶頸危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晚年的太康,就跟現在的年輕人痴迷打遊戲一樣,迷上了打獵。說起來讓人感慨:那時的河南地區(不是僅限於現在的河南省),野獸遍地,居然還可以獵到大象!

    我們想象一下,那該是一片怎樣繁茂的原野呢?現在,不要說大象,不要說森林,就是野兔,也都少見了。

    話又說回來了:即便野物再多,你太康作為一國之君,光是沉溺於田獵也不行呀?他的母親和兄弟高唱《五子之歌》,都不能喚回忙於追逐獵物的太康!

    常言講:自作孽,不可活。太康這樣不務正業,於是,早就覬覦天子大位的、本屬東夷部落的神射手后羿,發兵襲取了王宮、追殺了太康、奪取了天子大位。這個后羿,就是傳說中射日的后羿、也就是嫦娥的老公。這裡面的故事,可比現在某些編劇弄出來的狗血劇情精彩多啦。

    好在,經歷一番曲折,夏朝的政權重又被大禹的六世孫少康奪回,史稱“少康中興”。

    此後,又經過八代,夏朝政權傳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暴君一一夏桀手中。

    夏桀是夏朝的亡國之君,但是,弔詭的是,他卻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有史書記載,夏桀能徒手掰斷鐵鉤。這顯然是附會:那時,鐵器尚未出現,何來鐵鉤?大約,夏桀的力氣很大是有可能的。夏桀也很聰明,據說,他還發明瞭一些東西,比如炮烙、比如肉林酒池。當然,這些發明,實在還不如不發明的好。

    聰明的人,往往容易自負。夏桀就常常把自己比作“太陽”。這種情況,在中外歷史上,似乎屢見不鮮。有自封的,也有別人敬獻的。但不論哪種情況,實際上都沒有像人我兩造期望的那樣,鮮紅的太陽永不落,而是很快日落西山、雞飛蛋打。包括太陽王路易,不都走進歷史了嗎?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還曾“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按照現在的話說,應該就是大搞樓堂館所的建設、積極進行房地產開發吧?他是不是聽從了專家的建議,認為這些基礎投資可以拉動GDP的增長呢?因為沒有相關的記載,我們也不敢妄下斷語。

    史書上還說,夏桀不僅奢侈,還特別貪戀女色。這好像成了以後許多亡國之君的通病。其實,跟現在的富豪和明星比起來,夏桀似乎還是比較保守的。

    但在那個時代,就不行了,激起了眾怒,天下洶洶,商湯帶領著群情激憤的大眾,一舉把夏朝推翻了。

    按照歷史教科書的說法,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滅亡於公元前1600年,享國471年。當然,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

  • 4 # 野草3

    雕塑:大禹治水

    夏朝不是東方的第一個王朝,立足於炎黃子孫,華夏文明這些概念,第一王朝必須是炎帝在7000年前建立的血族王朝。以陝西、甘肅和山西為中心的炎帝系列後期,與在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和東方的蚩尤部族長期形成雙王體制。蚩尤部落逐漸強大,逐步侵入週期性氾濫的中原和華北平原,炎帝不敵,請西北遊牧部落的黃帝援助。強大的姬氏黃帝乘機在阪泉逼炎帝部落推出盟主地位,隨後經過多年艱苦血腥的戰爭消滅了蚩尤武裝。

    第二王朝應該是姬氏家族建立的共和體制的黃帝系列,持續達800多年。這個共和制和帝制交替很像我們熟悉的古羅馬共和國時代。晚期已經遷移到中原的黃帝文明沒有滅於戰爭,而是滅於地球的雨季,黃河氾濫,大擺尾從華北到大別山,徹底淹沒了姬氏黃帝文明。

    第三王朝是遷徙到南方,在衡山以南的崇山由崇伯即鯀氏建立的諸夏王朝,大約是公元前3700年前,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華夏文明。鯀氏持續長達900年。鯀氏於公元前3200年前遷都到江蘇北部的羽山後開始沒落,成為受宗教領袖堯控制的最大的諸侯王國。後因傳位問題與堯發生分歧,他們堅持把位傳給貴族而不是堯寵幸的舜。堯派祝融部落滅了鯀國。堯舜從此成為古代共和體制的代名詞。

    第四王朝是軒轅黃帝於公元前2800歲前建立的,都城在河南新鄭區域。繁榮隨著寒冷的雨季消退又回到了中原和西北地區。

    第五王朝才是共和體制唐堯唐舜後大禹也叫唐禹及其兒子啟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傳到桀被商湯所滅。按照堯舜共和體制,禹本應該傳位給皋陶,不巧皋陶死的比禹早,皋陶貴族們推舉伯益,禹不從,按照妻子的主意,把一切軍事和政治大權都交給兒子啟。禹死後,啟自封為後,後即現在國王和黃帝的意思,並派兵滅了皋陶氏,殺死伯益。從此,東方失去文明進入野蠻的時代,直到清朝滅亡,共和制才重新建立,文明重現。

    PS:禹在遠古時代不是一個人的名字,是一個官職,是管水利和農業的主官,在農耕文明時代是除了管軍事的王之外權力最大的官。因此,從7000年前的炎帝開始到公元前2070年,東方文明中有很多禹,各地都有大禹。

    大家如果踏踏實實研究一下12000年來中國的氣候變化歷史,大致也就會邏輯地演繹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是被動的。

    從夏國的歷史看東方文明的發展,羌人,即握著權杖的統治者,從葉爾羌河流域西征,經過河西走廊,順大夏河(黃河從蘭州開始的上游)往南征戰,於11000年前建立了大夏國。首都在太子山(積石山)南方河谷出口的夏河縣,經濟貿易中心在現在的臨夏市,當時叫金城。

    他們一部分往東遷徙征戰,成為7000多年前炎帝帝國的統治者。一部分往巴蜀,建立嫘主文明,即三星堆文明,後來他們的公孫家族往北,跨國炎帝帝國進入西北,都城姬水流域,於6200多年前建立黃帝文明。

    炎部落另一個統治集團鯀系南遷,在衡山以南的崇或祟山大地在5700年前建立第二個共和制的夏國。

    大禹和兒子啟4070年前建立的夏國是第三夏帝國。

    党項人李家集團在西北建立的夏國(西夏)是第四夏國的了。

  • 5 # 傑哥000

    中國歷史上有堯舜禹禪讓。到了大禹時代 ,大禹明明把王位禪讓於伯益大人,最後被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夏朝的滅亡。主要是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夏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最後導致夏朝的滅亡,最後被湯所滅建立商朝

    中國歷史上有“堯舜禹湯”這是為被稱為有名的君主。

  • 6 # 吾才是傻瓜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夏啟建立的。夏啟建國夏桀亡國:夏桀是個昏庸的國王,他繼承了王位後,嫌居住的宮室太簡陋,就下令在洛陽建一座宮殿,佔地十里高十丈。宮殿的中心修一座瑤臺,用潔白的玉石砌成,修了7年才完工,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奴隸,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他的飲食也十分奢華,常吃的是西北的蔬菜、東海的鯨魚、南方的生薑、北方的海鹽.......就這樣,夏朝的勢力日漸衰落。由於夏桀殘暴無道,導致百姓民怨沸騰,當時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曷喪,子偕女皆亡"",四方的諸侯也紛紛背叛他。這時,夏的屬國--黃河下游的商國勢力強大起來,漸漸演變為與之抗衡的對手。商的首領湯在賢臣伊尹、仲元的輔佐下,巧妙謀劃,逐一除掉夏桀的羽翼。他首先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然後又採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的計策,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起兵滅葛,繼而集中兵力逐步滅韋、顧,並攻滅夏桀最後一個堡壘即實力較強的昆吾,打通了最後滅桀的道路。....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湯興兵伐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湯軍隊在鳴條展開戰略決戰;決戰中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桀倉皇敗退到一個很小的屬國,但隨後,湯乘勝攻打過來。桀只能率領少數殘部逃往南巢,不久就病死了。湯得到了各路諸侯的擁戴,取得了天下之主的地位,從此夏朝宣告滅亡。(狂妄的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眾叛親離。最終夏桀德政衰敗,使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結束。)

  • 7 # 在下翩竹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爭議較大的朝代,因為缺乏文字考古證據,考古學與歷史學界內一直對它的存在抱有爭議。若以古籍中的世系史與口述史為證,則夏朝開國君主是禹之子啟,末代君王為夏桀,共計13代16王,治世461年(一說為14代17王,連夏禹在內)。

    接下來就根據目前考據學界內較為主流的說法,來排一下夏王朝的世系表:

    夏禹:

    又名文命,姒氏,堯時任司空,十三年治平洪水,封為夏伯,堯崩後舜名其復歸司空,後舜老,禹代行天子事,後舜崩,禹都平陽(一說都安邑),天下皆服,後禹東狩巡天下,於會稽崩,其子啟與其臣伯益爭位,啟勝而得天下。

    帝啟:

    又名夏後啟,禹崩後自代伯益而立,其母為塗山氏女嬌,在位九年而崩。

    帝太康:

    啟長子,樂遊無度,尸位無道,出遊至洛水之野,十年不歸,後被有窮氏后羿所廢,立其弟仲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失國而崩。

    帝仲康:

    啟第四子,為后羿所立,在位十三年而崩。

    帝相:

    帝仲康之子,為后羿所立,後又被其廢,后羿自立為王,稱有窮國,后帝相與后羿均為后羿臣寒浞所殺,寒浞代立。帝相在位二十八年。

    有窮代夏:

    夏朝歷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自後羿廢帝相起至少康殺寒浞復國為止,共計三十九年。其中后羿廢帝相自立8年,寒浞殺后羿與帝相,自立三十一年。

    帝少康:

    帝相之遺腹子,母有仍氏之女。帝相為寒浞所殺,其妃有仍氏逃回孃家,生少康,及少康長成,收攏夏臣而攻有窮,滅寒浞而復國,少康在位二十一年。

    帝杼:

    一名帝寧,又名公孫曼,少康之子,在位十七年。

    帝后芬:

    又名帝槐或祖武,帝杼之子,在位四十四年。

    帝芒:

    又名帝和或帝荒,帝后芬之子,在位五十八年。

    帝洩:

    一名帝世,帝芒之子,在位十六年。

    帝不降:

    帝洩之子,在位十九年。

    帝扃:

    一名帝喬,帝洩之子,不降之弟,在位二十一年。

    帝廑:

    一名帝僅、胤甲,扃之子,在位二十一年。

    帝孔甲:

    帝不降之子,扃之侄,廑駕崩後即位,孔甲無道,好事鬼神,又喜淫亂,夏德是始衰。在位三十一年。

    帝皋:

    一名皋苟、後昊,孔甲之子,在位十一年。

    帝發:

    一名後敬、發惠,帝皋之子,在位十三年。

    帝桀:

    一名履癸,帝發之子,荒淫無道,多徵善伐,草菅人命,華人恨之。商湯起兵反夏,戰於郕,於焦門俘獲夏桀,流放於南巢,夏桀死於此地,在位五十二年。

    由世系可知,夏朝的興盛於衰亡與大多數的歷史朝代一樣,興於有志明君(禹)而亡於無道之君(桀),其中因太康無道而有失國之衰,也有少康復國之興。然而到了後期,由於孔甲誤國,使得夏開始為周邊諸侯國所忌,為之後的商湯起事埋下伏筆。其中雖有帝皋與帝發兩位歷史評價還不錯的王,但因為在位時間短,這樣的迴光返照依然救不了夏朝江河日下的德望與向心力,於是桀只能依靠征伐來鞏固統治,然而這樣的恐怖統治卻加速了夏朝的覆亡,為商代夏提供了條件。

  • 8 # 談笑歷史間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山海經就有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雖然是故事,可也有有一定的真實性,這也與夏朝的建立有關。那麼夏朝到底是怎樣的建立的呢?

    我們要先從禹的父親崇伯鯀開始,崇伯鯀是雄踞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但是最終都失敗了。

    後來,禹聯合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這期間也有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作法,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平原上人們開墾肥沃的土地 養殖牲畜,人們安居樂業。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禹在建立王權的過程中,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征伐三苗。經過激烈的戰鬥後,三苗戰敗。這次戰鬥在當時來說,是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透過這些征伐活動,也為夏朝的建立打下了武力基礎,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邀請夏、夷等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到來,這就是“塗山之會”。後來這些部落首領大都轉化成世襲大奴隸主,以貴族自稱,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建立的啟動標誌!

    夏朝的建立以大禹治水為經濟基礎,征討三苗為武力基礎,塗山大會後夏部落逐漸轉化為夏王朝,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家天下之夏朝!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就此誕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種微信讚賞語最能打動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