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伍楠
-
2 # 小東or雜談
提起那時候農村的窮真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八五年出生在西北一偏僻的農村,從記事起應該已經都九十年代了,村裡普遍人還都住的是窯洞,只有數的過來的幾家蓋了磚瓦房。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記得有一年還沒有吃的,就連玉米麵也沒有了,不知道在哪個親戚家又借了些玉米麵和土豆才勉強堅持到新糧食下來。尤其那個暑假,真的是餓,每天還要去山上放驢,一天就兩頓飯,沒有乾糧,到下午實在餓的不行就在山上找那種大螞蚱燒著吃,其實只有兩條大腿上有一丁丁的肉。那時候農村人是真沒地方掙錢去,就連農民工也沒得當,唯一能掙錢的地方就是離家比較遠的煤礦,要是運氣不好。去了還人多的輪不上,運氣好了去幹個大半年掙個幾百塊錢,就是過年和年後種地的資本。小孩子每年只有過年才能有一套新衣服,穿的最多的就是那種印有幾個環的奧林匹克運動服。一年四季就這麼一套,穿到第二年冬天時,最怕的就是上衣的拉鍊壞了拉不上,眼錚錚地看著時間要上學遲到了,就是衣服拉鍊拉不上,那種痛苦記憶猶新。小學一二年級常用的鉛筆一毛錢一根有時候都就斷供了,只能在學校垃圾堆裡揀別人用剩的手已抓不住的小節。回到家常常還捨不得用鉛筆,大多時候用廢舊電池裡面的煤芯在院子裡劃個方框,在裡面寫字。到四五年級要求用的是水筆,五毛錢一瓶的墨水也是經常就用的接不上了,但還好同學之間可以用滴來計量的先借幾滴,等買來了再還給人家幾滴。那時候特別羨慕有五毛錢一小卷透明膠帶的同學,因為作業本上寫了錯字可以用這種膠帶拔掉重新再寫。
那時候要是感冒了根本沒錢買藥,經常是把山上挖來的一種很苦的叫“黃蒿”的草藥曬乾後用水熬著喝。記得有一次感冒特別嚴重,直接起不來床,這種草藥水已經沒有了效果。沒辦法母親只能去一個親戚家裡要了幾片感冒藥,這家親戚男的是個鄉村醫生,在別的一個小鎮子上開了個小藥鋪,女的在家裡務農。要幾片藥的代價是母親給人家莊稼地裡免費除了兩天的草。
小時候的記憶真的不堪回首,總的來說,八九十年代農村地區是真的窮,上高中之前口袋裡沒有超出過五塊錢,一直到2000年後上了高中,要在縣城住校,每個月的生活費也才不到一百塊錢,不過這時候農村才漸漸地有了掙錢的地方,地裡也開始種植經濟作物,慢慢地生活條件才有了改變。
相比之下現在的孩子生活不知有多幸福,常常遇到年輕的同事吃飯嫌難吃,一碗飯吃不了幾口就扔下浪費了,只能說現在的他們真是沒捱過餓,只有捱過餓的人才知道糧食的珍貴。
-
3 # 梁山273798771
糾正一下,應該是六七十年的農村代最窮,到了1979年 就開始承包到戶,迅速解決了吃飯問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農村已經出現了不少萬元戶。
多說說七十年代的窮吧。七十年代的農村真窮,是全方位的窮。
地裡不光不長莊稼,糧食產量極低,土壤貧瘠得連草都不長。我小時候假期裡割草,交給生產隊換工分,春秋天干旱少雨,雜草少,割不著草,到了雨季地裡也不長草,照樣割不到草,偶爾碰到“草窩子”都不敢對別的小夥伴說,有時候為了多割草就得跑到十公里外的東平湖區。
大部分農村家庭窮,糧食不夠吃,一年三季糧食摻雜著野菜吃,榆樹是一寶,榆錢、榆葉、榆樹皮都能吃,柳芽、槐花、棉籽皮每年都不少吃,勉強餬口;從八月十五以後就進入地瓜時期,煮地瓜、蒸地瓜、地瓜幹、地瓜面輪流登場,吃的人人吐酸水。就是不捨得烤地瓜吃,困為糧食少,秸稈也少,做飯的柴火不夠用,只要沒有來客人,很多家庭不捨得烤開水喝。想吃烤地瓜,就得等做完飯後,找一塊小點的地瓜埋到灶下,用餘火把地瓜焐熟,如果燒的是樹葉、乾草,幾乎沒有餘火,只能吃半生不熟的地瓜。
當時的小學雖然不收學費,還有很多家庭連每學期0.52元的書本費也交不起,只好輟學。勉強上學的,六分錢的作業本不捨得買,七十年代中期,物資極度匱乏,有錢也買不到。我剛上一年級時,沒有作業本,提著一塊不知道多少年留傳下來的石板和幾截石筆,石筆用完了就撿石灰寫字。再後來,有作業了,就自己買一張一開的白紙摺疊成三十二開,用縫衣針縫上,有時候為了省錢,就買草紙,至於橡皮、鉛筆盒,根本沒見過。
1981年上高中以前,冬天沒穿過襯衣,光筒棉襖或者套一件夾襖;夏天能少穿點就少穿點,上小學前都是真皮衣服;春秋天穿夾襖。高一那年冬天,棉襖透風,凍得難受,又不好意思扎著繩子上課,就花幾分錢買來幾個大號的別針,把肥大的棉襖裹緊點。
一九七九年開始,農村陸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年就解決了吃飯問題,到了八十年代初,農村居民吃穿都有很大改善。
但是,也有不少窮人,這都是一些特殊人。一是家庭負擔重的,家裡有病人,花錢多的;二是懶人,生產隊其間培養了不少懶漢二流子,平時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幹自己的活也不下力,結果是,人糊弄地,地糊弄人,收的糧食不比生產隊分的多。三是大、小隊幹部和特殊職位的人,比如記工員、看護員、保管員,平時脫產,不用下地幹活,承包到戶後,吃不了幹農活的苦,依靠其它家庭成員幹活,最後,一家人矛盾重重,相互攀比,糧食產量也不高,這部分人往往也窮。
-
4 # 美玉的光彩
窮不是普遍窮,也不是八九十年代。窮應當是六七十年代,不光農村窮城裡也一樣。家裡人囗多吃飯的嘴就多,所以八九十年代計劃生育才能形成全國的政策。現在都富了又放開生二三胎了,都是人的思想變化造成的,可人的私心決定不要生二胎,這是不容易改變的。
-
5 # 鄉音A2
土坯房,茅草房,粗布衣,補丁很多,窮人吃上頓愁下頓,每年糧食收割後,每家每戶按人口交公糧,收成不好的交了公糧後,口糧就不寬裕了。到90年代,改革開放後,人們紛紛南下打工。看過電視劇《深圳人》與《外來妹》嗎,看過《籬笆女人和狗》三部曲與《渴望》嗎,那就是當時情景。
-
6 # 紫煙騰起處202138
先糾正下概念:1.不是八九十年代,應是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前;2.那時候的農村是集體主義的公社制,人們鬥志昂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生活是清苦的,但絕不能用“窮”字。只用“窮”提問社會風貌這麼大的問題,是對社會發展“大而化之”的不懂、不研究,不負責任,要不得的思潮
生活清苦那是一種普遍性,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起“人吃人”的舊社會,做了國家主人的老百姓懷揣著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夢想,苦也是甜的苦幹巧幹,大幹快上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今天的物質充裕絕對離不開五六十,七八十年代的吃苦耐勞,不怕苦累的艱苦奮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傳承優良,才能國泰民安!
-
7 # 磊珞
近期,網上一直有人拿過去的所謂“貧窮”否定前三十年華人民的努力成果。殊不知,所謂的“貧窮”,都是相對而言的。為什麼不拿“前三十年”與解放前比?因為,過去的過去,比過去更窮。比如:原始社會,比奴隸社會貧窮;奴隸社會比封建社會貧窮;二十世紀比二十一世紀貧窮;現代社會比未來社會貧窮……這是必然的,否則,現在活著的人們就會愧對未來的子孫。
由此推論,只要處於和平建設時期,無論什麼年代的總是可以說:“過去窮,現在比過去富裕得多。”那些拿“前三十年”的所謂“貧窮”攻擊說當年“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純粹是沒事找事,是惡意的毀謗。
我們還是用毛主席說過話,去回答那些人的毀謗吧:“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的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華人民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
8 # 自在自強不息風聲
八九十年代與現在比肯定是很窮,錢絕對沒有現在多。可是比起解放前,解放初也已經是相當好了。所以很多從解放前過來的窮人都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滿足於翻身得解放有吃有穿的幸福感。我出生在解放前的四七年初,剛記事時就聽我父母親講他們在舊社會是怎麼生活的。那時家裡沒有地,吃飯全靠給富人幫工、挑腳爭點口領。父親一輩孑沒上過一天學,十一、二歲就開始給莊上的一家富戶,割草、放牛。有時還上山砍柴,換富人家的糧食,十五、六歲就開始步行近二百里去挑鹽爭腳力錢。
解放後,分得了地又無力耕種,集體化後才逐步好起來。社隊企業開始初步形成。糧食產量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村生活也逐步好起來。
-
9 # 高嶺綠波
這個問題是錯誤的,因為八九十年代農村與城鎮普通人家差距不大,說窮應該是農村與城鎮無差別。
改革開放首先是從農村發起的,自從實行聯產家庭承包制後,農村就解決了吃飯問題。
我是一九八七年中學畢業考上學的,身份由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同宿舍六個人,三個農村的,三個城裡的,我由於家裡每月寄錢,基本每天吃一頓小炒,小炒一般是炒肉,而城裡的三個同學頓頓是大鍋菜。
同樣,八十年代,在農村老家,我父親在村子裡開磨房,冬天開上拖拉機買蘋果,八五年在村裡第一個帶頭養牛,經濟馬上好轉了,我三伯父是老公辦教師,工資在縣教師裡算最高了,可他家裡吃的比較差,對我父親勤勞致富比較羨慕。
還有,我畢業後工作了找的物件家是農轉非,生活就更差了,吃穿用度顯得緊巴巴的。
所以,說八九十年代農民有多窮是否定改革開放黨的好政策的。
農村真正窮是六七十年代,所以這個題目是錯誤的。
-
10 # 正義凜然小羊j
按照歷史,在1951年後,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就要比50年要好多了。逐步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由公私合營向國有轉變,人民的就業前景大大變好。因為剔除了資本及資本家的壟斷,使得混亂的工商業、製造業都實現了計劃性。而以前的為資本家服務的工人、知識分子,都成了國家的職工,變成了為國家、為自己工作。農業上,逐步進行人民公社化程序。使得由於農業合作,讓個人單幹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得到了很大的解決。並且治理了淮河、海河,基本消除了農業水患,變成了水利。
回覆列表
我記得是1978年,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就慢慢的好起來了。我們是冀北的農村。
我們那裡屬於“魚米之鄉”了,因為那兒是一塊盆地,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高粱,果樹。比其它縣算是一個富裕的地區。以前農民住的是土坯房,最後全村遷到新村。人們都蓋上了磚瓦房。
以家裡來客人為例。在80年代的時候,我記得我那時,剛初中畢業。家裡每天能吃著大米飯,饅頭,烙餅,包子之類,但是吃肉還是比較少。
像我外祖母家,外祖父是農民,家裡也沒有額外收入。也不像工人家庭,每月手頭有零花錢。但是生活上也確實有很大改觀。像每年的八月十五,春節時,家裡買魚買肉還是紅紅火火的。
比60年代70年代強了百倍。在穿上,人們也有很大的改變,不像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穿舊衣服,或同一色的衣服,(綠衣服,藍衣服)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農村生活有更大提高,如果家裡來客人的話,可以到村裡小賣部買肉,買啤酒,買花生豆,買菜,炒上幾盤。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吃不上的。我記得表舅,當兵探親回來,來探望外祖母。只能炒兩碟韭菜炒雞蛋,再喝點村裡供銷社裡散白酒,算是招待客人了。
80年代村裡年輕人可以買上拖拉機,到縣城給建築工地送沙石,磚,及其它雜活,也能掙上許多的錢。應該說從那個年代起,農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現在農村孩子們都出來做工。父母給子女們在縣城買了樓房,家裡也買著汽車,結婚的排場和城裡人也不相上下,擺酒席,吃肉,吃魚,大鬧一通,所以說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