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夢想家

    常常聽到身邊的寶爸寶媽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明明是為孩子好,他們卻總是和家長反著來,非得等家長髮脾氣大吼才行。想必這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在這一場情緒大戰中,好像一切都是孩子的錯,好聲好氣的說話,但孩子總是挑戰自己的脾氣。 其實好的教育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達到期望。僅僅是言傳,靠發脾氣逼孩子聽話,永遠都不是最睿智的選擇。

    1、對於危險,行為制止大於語言制止 孩子的好奇心旺盛,對於一些危險又沒有認知,比如玩刀叉、觸控電源等危險行為,父母看到總是強調危險,放下,別摸,但孩子嚐嚐不為所動。只用語言阻止孩子,行動上無所作為,這種“言行不一”會讓孩子感到並不危險。 “危險”是個抽象的概念,不妨直接上手製止孩子或做出生動演示——假裝摸到電源,然後渾身顫抖,就地倒下。

    2、說完“別做什麼”,記得加上“該做什麼” 家長們可能都會有這種經歷,該出門了,孩子卻磨磨蹭蹭半天,媽媽:“別磨蹭了,快動起來啊!”孩子繼續玩自己的。當媽媽的指令只讓孩子“別做什麼”,孩子無法獲得準確的下一步行動計劃。 直接告訴孩子要做什麼更有效,比如:“放下玩具,去穿鞋!”

    3、說髒話?可以不處理 孩子突然說髒話,然後半挑釁的看著你。如果我們暴跳如雷,往往會讓孩子以為“說髒話就能讓父母關注我”,從而強化這一不當行為;其實孩子很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或者讓你意識到他已經長大了。 忽略髒話,約定新的替代詞,能更好的解決這一個問題。

    4、控制,不如讓孩子自己選擇 好言相勸無果,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權力之爭上處於上風;暴跳如雷打罵,又會造成不良後果。 不妨給孩子選擇,讓孩子更願意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比如:“自己去刷牙還是媽媽幫忙刷牙?用草莓牙膏還是用香蕉牙膏?”

    5、避免貼標籤,瞭解需求 “壞孩子”的標籤是對人,容易貶低或激怒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既然我是壞孩子,那我可以不受規則的約束,隨心所欲的行事。 瞭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動機,才能更好的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比如:“我看到你偷偷從冰箱拿東西吃了,是餓了,還是特別喜歡吃這個食物呢?” 6、空洞的威脅,只會增添憤怒 “我再也不帶你去看電影了!”這種威脅既難以實現,又剝奪了全家共同的歡樂時光。僅僅是父母的一時氣話,孩子往往會不斷觀察父母是否真的會言出必行,否則就會對此類威脅免疫——這會令人更加憤怒。

    7、哭鬧時,更要接納他 幫助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完全接納他的情緒,冷靜之後再做溝通,永遠強過一味否定和拒絕孩子的需求。一個感情能被充分理解和正常釋放的孩子,往往能更好的成長。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二次成長,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亂髮脾氣,那麼首先你要先控制自己的脾氣;如果你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多讀書積累知識,那麼首先你要培養起自己的閱讀和學習習慣;如果你希望孩子不撒謊,那麼首先你自己對他也不要有所隱瞞,孩子其實不只是聽家長怎麼說家長怎麼做,只是口頭的說教,沒有實際的行為,孩子自然不會把你的話當成一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上問你借錢的老闆,該不該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