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月雜談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我高中同學,貼一片幾年前他的舊文。

    原生北大子弟,原生到什麼程度呢,爹孃是北大畢業,然後留校教書,至今未退休。我媽懷孕的時候堅持上班到最後一天,然後羊水破了就去校醫院了,我就在校醫院裡面出生的。

    原來在學五食堂和物美超市那裡的校醫院,現在已經拆了。從小沒有任何特殊感覺,大概是因為自己是北大紅旗託兒所-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這樣一路讀上來,小時候周圍小夥伴大部分都是北大子弟,大家都玩在一起,有的父親是院士,也有的就是食堂打飯阿姨。回想起來,可能和以前說北京的大院子弟是有點像的。

    小時候天不怕地不怕,看不上我爹,幼兒園時期曾質疑他不會彈鋼琴怎麼可以當老師。記得小時候對老師的標準是,會彈琴、會疊千紙鶴、會唱歌跳舞...的確見過一些牛人,晚上在家屬院裡散步的時候遇到了,父母讓叫聲叔叔伯伯,也就叫了,然後就擦肩而過,接著散步。那時不知道是牛人,後來知道了,也已經不在家屬院了,只是聽父母說過,那個誰誰,你小時候見過的呀。不能說沒有受到父母工作的恩惠,至少一路北大系的中小學,已經在起點上超過很多人。但不是學霸,也沒有很認真學習。

    我爸媽都是80年代的大學生,那種自我生長就不小心考了個全校or全省第一進北大的,結果他們的錯覺就是,自己生的閨女不用上任何輔導班,也應該能考第一。當然,我後來的成績告訴他們,真的太天真了。爸媽各自沉溺於學術,對我基本是散養。我爸的癖好就是要求我讀各種私塾該讀的書,比如坐那兒從三字經背到史記,但往往背一會兒他就沒耐心自己寫論文去了,不記得有認真給我講解過。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考上了學校辦的奧數一班(當年是按成績分一二三四班),特別自豪,結果我爸懶得週末送我上課,就沒有去上。我高中考上北大附中(北大子弟上北大附中也要考,錄取同屆子弟的前50%,一般會比正常錄取低個10分左右),我爸嫌離家遠了點,想讓我去離家最近的農大附中,“我當年在很差的高中,也考了狀元麼”,如是說。還好我媽堅決反對,救了一命。否則我這個自制力和智商,不知道大學要考成什麼水平。

    爸媽都是文科老師,也沒有很神奇,我小學的奧數題我爸就不會做了,非得用函式來解,按奧數的要求是不能用方程的,他就愁眉苦臉。

    初中時物理跟不上,我媽也不會,找了個物理學院的教授朋友輔導我,一個學期之後平均分從將將60分提升到90多分,到高中畢業前沒有再下過90分,這點倒是非常神奇。大概是我這麼多年上學中最神奇的一段歷程,也讓我後來一直相信學習是有方法的,這可能就是很多農村小孩比我們更難的原因之一,很多老師只知道做題,真的效率低。這大概是我唯一的奇遇了。

    為什麼沒補習其他學科?因為爸媽也不是在每個學院都有朋友......除了語文和物理,其他成績都很一般,成績一直是中流。大概班裡40個人,在第10-15名徘徊的樣子。高中畢業考了一個外省的985,當時就是想離開北京出去闖闖,所以五個志願沒有一個填在北京。後來就完全是自己的努力了。我爹唯一一次想幫我,是在我取得了保研資格之後,問我想不想進北大讀研,我不知道他到底只是試探,還是真有什麼辦法,反正果斷拒了,說想出國,不用你們幫忙。

    後來放棄了學校的保研,自己去了海外,去了很多城市,在十年中換了六個城市居住生活,本科、讀研、交換、工作都有。找了一個和父母行業不相干的工作,也沒有回北京,默默工作,泯然眾人。

    我媽來我在的城市出差看我,跟我說,你選了這個方向,爸媽幫不了你什麼了,你今後就自己走吧。我爸跟我說,別人是富二代、官二代,你是學二代,你的爸媽擁有的就是知識,但你沒辦法繼承知識,只能自己學。有時候會被朋友當做學區房的反面教材:從小在優秀的中小學讀書,最終也不過如此。自己活得是開心的。有份還不錯的工作,可能即將有份新工作,薪水上總算能超越爸媽了——雖然高校教師薪水不高,但幹了這麼多年還是不容易被畢業幾年的小孩超過的。成年後沒有再靠過任何一個人。

    也許有人覺得我浪費了資源,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也是自己想走的路。有時候也會擔心失業,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環境下,不過自己選的方向,沒什麼可後悔的。還是會很思念北大,錢包裡依然放著家屬證,回北京的時候也會去學校裡走走。

    我從來沒有在名義上屬於過那裡,可那的確是我生長的地方,仍然記得圖書館前的籃球場,靜園的草坪,未名湖畔的斯諾墓,五四操場旁的山鷹社巖壁,閉上眼睛,歷歷在目。

    小時候覺得燕園好大,和同學朋友奔走在校園的小山上,以為自己是位探險家。記得小學時候在校門口買過小販來賣的小鴨子,1元一隻,和同學帶到未名湖畔,逼著剛出生的小鴨子下水游泳,結果,晚上回去,鴨子都死了。後來才知道,剛出生的鴨子不能下水。

    也記得初冬的時候和朋友在未名湖上嘗試滑冰,冰太薄,朋友掉下去了,還好是湖邊,撐了下岸邊,倒是立刻就跳了上來。然後兩人躲到斯諾墓後面的小山上,她把衣服脫下來擰水,我幫忙站崗。那時每天放學去北大等父母下班,小時候,燕園是我們的樂土;再大一些,週末和寒暑假就混在北大的教室裡自習,備戰高考,當年的二教理教,散落著不少我們這樣來自習的子弟。

    也許從北大學生的角度看,這樣並不好,但對當時的我們,那就是自己長大的地方,而已。如果說有家鄉,那就是我的家鄉吧。

    如同鄉村孩子們思念他們的鄉野,我也思念著那片湖水。

  • 2 # 釘鐺

    我一個同學說,就孩子本身而言,體檢應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齡前。清北家長在孩子健康吃食方面比較講究。比如,飯前必須洗手,每天必須搭配幾種營養,不讓吃泡麵等雜貨店的小食品。他說,感覺特不自由。但後期養成了很多好習慣。

    第二階段:讀書後。小學初中不存在學習上的困難,因為,課前課後都有家長能幫助梳理知識,解決問題,沒感覺過作業困難問題。課外書讀的很多,五花八門。從父母的日常交談中也早早懂得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高中大學時,學習之路基本都是自己走了,不同的是學習之外的人際交往父母給出好多建議及言傳身教之思之行。幾乎沒感到過太大的壓力。

    感謝有這樣的父母。像人生航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件事讓你發現還不夠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