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業小胖

    知了的中文學名為蟬,是蟬科昆蟲的代表種類。蟬由卵、若蟲,經過數次蛻皮而變為成蟲。知了的幼蟲生活在土裡,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吃植物的汁,是林業上的重要害蟲。我們夏天聽到樹上叫的知了是雄性知了,這是因為雄性知了的腹部有發音器,就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這層膜叫瓣膜,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知了可以發出三種不同型別的聲音。即集合聲、求偶聲和粗厲鳴聲。雌蟬的肚皮上沒有音蓋和瓣膜,所以雌性知了不發聲,但它在腹部有聽器。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孩子們總會三五成群的尋找知了,發現知了後,輕輕靠近樹,將竹竿帶麵筋的一頭慢慢靠近知了的翅膀,然後快速粘到知了翅膀上,這樣就輕鬆的抓到知了了。在東北,很多地方都只有“知了”這一個俗稱,但也有地方叫知了為“知了猴”。

  • 2 # Sunny明媚206852126

    捉過,小時候捉過但沒吃過就是為了好玩,夏夜涼風習習,星斗漫天,一群小夥伴跑到大路兩旁的楊樹上去捉,那時候還很少人吃,甚至有人都不知道那東西還能吃,所以知了很多,每到悶熱的午後就會扯著嗓子叫,此起彼伏,那是夏天的標配。現在的知了很難抓到了,少之又少,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說知了是高蛋白高營養,都快抓絕跡了。十年前我也跟風抓過一次,很難抓很難抓,忙活了小半夜抓不了幾個,回來油一炸一嘗頭部難以下嚥,很難吃,只有把頭部摘掉才能吃下去,也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好吃啊,從此後再也沒抓過。

    這個我們叫知了,退的殼我們叫知了殼,是一種藥材。當然我還知道它的學名叫“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知道。蟬退的殼就叫蟬蛻了

  • 3 # 凱歌——遊仙人家

    我們這把知了的叫聚驢子,當然是土名,一般晚上不捉。記得小時候我們是麼樣捉知了的,夏天到了,我們一群小夥伴三五一起,每人拿一竹杆,把生產隊的老黃牛尾巴毛每人扯幾根,然後在竹杆前面把牛尾巴毛打成活結,再悄悄來到老樁樹或泡桐樹上,用活結對著知了的頭再輕輕一拉知了就套上了。如果套個母知了,就會亂飛也不鳴叫,我們叫它啞巴聚驢子,如果套個公的在亂飛的同時會不停地鳴叫,回想起來還是很有趣。

  • 4 # 坦坦蕩蕩的樂佳

    我去山東濰坊呆了幾年,夏天熱時 知道知了叫,很想看看是什麼樣子,有天看見了別人抓了許多知了,原來是東北沒有看到過的大蒼蠅的樣子,它的學名叫蟬因為會叫蟬鳴的聲音一片的叫,很興興人,有的人抓來當下酒菜。剛出來時用手電摸黑去抓 用油炸吃。

  • 5 # 黑鹿咖啡

    我們這兒叫知了是誒阿子,我不喜歡捉,但是我媽她們晚上就會去捉!

    而且晚上還有好多人在哪裡捉!但是我媽她們每次去捉,都能捉一大口袋!

    ps:據說晚上捉是因為,它們會下來喝露水。

    回來之後,他們把知了的翅膀的扯了之後,就油炸吃!

    我對蟲之類的,都相當不能接受!我媽就說我山豬吃不來細糠!

    後來在我媽的“威逼利誘”下,我吃了一個,雖說是脆香脆香的,但是我還是不能接受我吃的是一個蟲!

    而且我們那邊買這菜,還老貴了!

    我是小鹿,愛咖啡,愛美食,更愛生活

  • 6 # 老軍醫的閒話

    捉過

    我們那裡叫摸爬叉,吃爬叉。不捉知了,知了已經老了不好吃了,爬叉是嫩的是高蛋白。還是嫩的好吃,主要的是用火,都是到傍晚的時候點椎火。那知了就會往火裡飛。要不就是在抱著樹搖一搖知了就會呼啦呼啦的飛跑下來了,一棵梧桐樹上能搞七八十來斤。

    爬叉不行,爬叉是傍晚等於天黑以後,圍著那麼一棵樹一棵樹的找,他剛從土裡拱出來,還沒有變成知了的時候?這時候是最最乾乾淨的,而且蛋白質含量是最高的,而且有藥用價值,我們那個老家吃爬叉不吃知了,我曾經在當兵的時候,遇到幾個好友,喜歡玩知了捉知了,我們單位門口有幾棵梧桐樹,最容易摞知了了,每天晚上天要黑的時候點上一堆火,那個知了往地下撲稜撲稜的直跌落,兩棵樹能撈十幾斤過去。那時的軍用小飯盆就能撿兩盆,他們用油炸一炸讓我吃,我不吃。我知道那傢伙保管沒有炸爬叉好吃。

    等他們幾個人逼著我吃,有時間過來專門留一碗給我,那不是沒辦法了,太掉面子了,吃吧眼睛一閉就幾下子吃了起來。一會兒把他們吃的不得了不耐煩了。你小子怎麼這樣啊?我不吃你們非讓我吃,那是我不喜歡吃知了,喜歡吃爬叉,知了都沒肉了全是一個殼子,還有一個傍子,爬叉全是高蛋白,所以我喜歡吃爬叉,不喜歡吃知了,梧桐樹榆樹最容易藏知了了,榆樹和楊樹下面最容易產出爬叉了,我有個老弟,他兩口每年能夠撿幾千塊錢的爬叉,現在城裡面可喜歡吃爬叉了,特別是鄭州市,每年鄉里面都有人收爬叉五毛一個,還是最開始兩毛一個,每天晚上能撿幾十個幾十塊錢,拿個手電筒也可好玩了,應該是南方人是知了人,北方人吃爬叉。我說的沒錯吧?

  • 7 # 今朝那些事兒

    捉過,或應該叫摸過,我們這叫知了猴。吃過晚飯,天暗了下來,小夥件們三五成群,拿著手電或燈籠,在樹幹上找,準能找到。

  • 8 # w的嚮往

    晚上我很少捉這種沒有脫皮的知了,一是感覺不衛生,再者感覺太殘忍了。我們老家叫螞蚧了,也叫爬喳。尤其現在知道知了為了能在樹上縱情一唱,歷經至少4年甚至十幾年的培卵過程,也希望各位口下留情,別讓這種會唱歌的生靈沒有真成完成使命就成了貪吃者的腹中美食。

  • 9 # 燦爛的Sunny1076

    我們這裡叫馬蝍蟟,每到夏季的晚上便會出去捉馬蝍蟟,特別是剛剛下過雨後,特別多。

    有時候烤著吃,有時候用油炸著吃,當晚不吃的要用鹽淹起來,否則就會脫殼。

  • 10 # 清瞳歷史

    在我們山東魯中地區一般把它叫做知了猴。一說知了還真能勾起我對童年的回憶,那個時候我們還在老家的時候,每年夏天下大雨之後,知了猴便會從泥裡鑽出來,從樹下的土中爬出來,晚上我們拿著手電到處去照捉到的知了猴,洗乾淨,用鹽水泡一泡,放在油鍋裡,用熱油去炸,炸的又酥又透,吃起來特別的香。現在知了猴明顯的減少了,可能與環境變化有關。這幾年在城市邊上的人們仍然有晚上捉知了猴的習慣,現在集市上賣的治療,據說是在山東魯西南的地區,人們養殖的。感覺口感明顯的有些不一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日頭條怎麼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