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文子午
-
2 # 中孚漫遊記
因為是外孫,受中國的傳統的影響,外孫是外姓人,孫子前面加外更說明了一切,外婆在疼愛孩子方面相對比較多,管教方面相對比奶奶家松多了,太嚴了要顧及到奶奶家,所以孩子喜歡到又很疼愛管教又松一點外婆家。現在各家基本就一個孩子,不疼愛外孫子也沒有孫子可以疼愛。
-
3 # 樵夫173546818
提到外孫,首先說內孫。
一:一般來說孫子在奶奶跟前是常客,雖會受到優厚的待遇,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象客人一樣天天設宴招待,孫子就有一種常態化的淡然之感。
二:奶奶是望孫成龍丶成才,對孫子有規範,超出規範懇定嚴加管教,這在孫子的心中產生一種奶奶過於嚴勵,無形之中就會有一種微妙心理距離。
外孫在姥姥家則是貴客,飲食上雖不天天大擺宴席,但也是要好吃好喝好招待。同時姥姥對外孫溺愛放縱些,這就拉近了距離,形成外孫比較更喜歡姥姥。
特別是一孩化以來,姥姥只有一個女兒,那外孫更掌上明珠,心頭肉,更是溺愛有加。有好東西沒人吃丶大把的錢沒人花,只要外孫來了就傾倒出全部的愛把外孫當小皇帝侍候著,這外孫就更加喜歡到姥姥家去啦
-
4 # 晨風絮語
對小孩而言他沒有親疏遠近的概念,在他心目中誰家有好吃的,誰家住的更寬敞方便,對他吸引力就大。
孩子願意去外婆家,說明外婆家生活條件好,好吃的東西比較多。
我女兒小時候就愛去奶奶家不愛去姥姥家,為什麼?因為奶奶家住三居室的樓房,家裡孩子多,有人陪她玩。而姥姥家住平房,上廁所都要去衚衕的公共廁所,她嫌麻煩,所以每次說要去姥姥家她都不情願,待半天就喊著要回家。
孩子不愛去奶奶家與奶奶的付出沒有關係,也許奶奶家在農村,環境沒有外婆家好,或者說外婆做的飯更符合他的胃口,還有可能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對奶奶家沒有了新鮮感。
而外婆家不經常走動,偶爾去一次外婆外公對他很親熱,拿出好吃的、好玩的哄他開心,讓他產生一種優越感,覺得在這裡更受寵。
有些時候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甚至付出越多越不招人待見,這既有說話方式方法問題,也有為人處世水平問題。雖說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記憶力,但好賴話聽得出來,誰家吃的好,住的好能分辨出來。
不要糾結孩子不愛去奶奶家,奶奶的付出會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步體現出來,只要奶奶真心愛他,會給他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
5 # 童心媽咪
我想,可能有這幾種原因:
1、外婆家新鮮感更強節假日嘛,大家想到的是放鬆、旅遊、玩兒,想起來這個日子的背景色應該都是快樂的,開心的。
對於年幼單純的孩子來說,更是怎麼開心怎麼來,而不是去考慮關於“誰付出多”這樣沉重的話題。
一般來說,如果是奶奶付出得多,說明孩子跟奶奶相處的時間多一些,沒有什麼新鮮感了,節假日當然就更想跟平時沒那麼常見到的外婆一起,不是都說,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嘛。
加上因為長期跟奶奶相處,奶奶在孩子的學習、生活、言行等方面也會有要求,畢竟對奶奶來說,帶孩子是持久戰,要從長遠考慮。而難得見到孩子的外婆,一般來說對孩子會更寵愛一些,孩子也是想享受假期難得的放鬆,所以會更傾向於選擇外婆家。這不代表孩子不愛奶奶,更愛外婆。
2、外婆家的氛圍更輕鬆如果孩子對外婆和奶奶家的熟悉程度相當,相處的時間也相當,孩子仍然偏向於選外婆家。有可能是,外婆的性格孩子更喜歡,外婆家的氛圍讓孩子感到更加輕鬆愉快,不像奶奶家,可能還會因為婆媳關係等問題帶來的緊張不適氛圍,在外婆家,少了婆媳關係這個因素,一般來說氛圍會更加和諧。
-
6 # 大大鬍子
去外婆家,叫走親戚。所以安排在節假日。去奶奶家叫回奶奶家,回家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想什麼時候回就什麼時候回,回就回,不回就不回。你個奶奶與外婆爭什麼醋吃?
回覆列表
通情況下,孩子愛母親——這是不爭的事實,母親又愛自己的母親,在母親的影響下,孩子愛屋及烏,自然就愛外婆。
通常情況下,婆媳不和,媳婦不喜歡婆婆,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自然跟母親基本保持一致,不喜歡奶奶。
婆婆付出再多,媳婦不放在眼裡;孃家媽付出再少,女兒牢記在心。在教育子女時,母親總誇孃家媽,指責婆婆,說外婆對孩子多好,奶奶對孩子多不好,誤導了孩子。對妻子的這般行為,丈夫往往很無奈,只是搖頭而已,默不作聲。
由於以上原因,孩子傾向於喜歡外婆,所以節日總去外婆家,不去奶奶家。
作為兒媳,應該正確看待婆婆,更不能隨意貶低婆婆,影響自己孩子的心智。作為妻子,不能忽視丈夫的心理感受,隨心所欲。男人通常比女人大度一些,女人不能因此凌駕於男人之上,忽視了男人的內心之痛。
一個家庭,只有處理好各方關係,才能真正幸福,不只是表面的幸福,而是內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