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色老梁

    "心純行為過和行為不過但心理齷齪"這種人肯定有,但不好理解,很難說清楚,甚至容易引起歧意。所謂"心純",我們把他理解為"道德高尚";把心理齷齪理解"人品低下"。但行為”過"與"不過"為何意?如果理解為有的人雖然道德高尚但行為不那麼規範(這裡是否可以把“規範"理解為"循規蹈矩“,有的人心理齷齪但行為規範)。"道德"既是思想意識,更是行為規範,實踐很強。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行為也比較規範,其高尚的品質是透過其所作所為表現出來的;同樣,道德品質低下的人,是透過其所作所為反映出來的。如果一個人行為不規範,你又怎樣知道他道德品質高尚?同樣,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很規範,但心理齷齪,心理是透過言行反映的,既然他行為規範,在他的"齷齪行為"還沒暴露之前,你又憑什麼說人家心理齷齪呢?我想,歷史上造成的很多寃案,什麼"“腹誹罪"等"莫須有"等罪名也許是透過這種“有罪推理"造成的。文革期間臭名昭著的康生,說一位老革命家是特務,有人提出要證據,康生說:"我看他像特務他就是特務“。當然,這個問題的提問者絕非有這個意思,可能是說人的言行是不統一的,即形式和內容之間的矛盾。比如最典型的量《亮劍》中的李雲龍似的人物,對黨忠誠,作戰勇敢,不怕犧牲等,但這個人我行我素,放蕩不羈,經常不按套路出牌,有時還表現出"匪氣",但卻是常勝將軍。而另一個副軍長(和李雲龍爭戀愛物件的那人),表明文質彬彬,道貌岸然,循規蹈矩,但卻是個心理陰暗之人。這種情況肯定存在,也許並非個別現象,但在實踐中,做人還是言行一致,知行統一為好,對人的評價還是以透過其一貫言行為依據更為恰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能買到電子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