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訥於行

    若要比較:進士相當於博士、舉人相當於碩士、秀才相當於本科、童生相當於大專以下。這種說法根本不科學,無非是按照學歷階梯層次依次類推。硬要在相互之間比拼,只能說相當於。

    封建時代科舉制度與當代國民教育型別大不一樣,不便比媲。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科舉是精英教育,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進入私塾。古時候社會生產力低下,謀生渠道單一,一般人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被束縛在土地上從事農耕生產,人們生活艱難困苦,衣不掩體、食不裡腹,遇到天災或人禍及至戰爭,朝不保夕,可以讀書的人鳳毛麟角,考試過關“拔貢”少之又少,更遑論高中舉人、更甭提金榜題名。“三年一度、三年一夢”外加“恩科”,全國大考,三年才一次,每次取仕300名左右,究竟有多少讀書人夢斷京都?只有天知道!科舉制度發端於隋唐,成熟於宋、明、清三代,每個縣、府、省的貢生秀才舉人,比例稀罕,無數人皓首窮經寒窗苦讀,終其一生,碌碌無為,僅一布衣而己。才高八斗如李白、孟浩然、曹雪芹、蒲松齡之流,也望科舉考試興嘆,徒呼奈何…

    現在國民教育,面向普羅大眾,特別是《義務教育法》1986年7月1日實施以來,適齡青少年必須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地方政府和家庭兩個方面,都需履行讓少兒入學讀書的法定責任。經過幾十年國家強力推行,夯實了基礎教育。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每年一次,全國統招大中專學生,1999年大學擴招後,歷經20年時光歲月,至今大學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毛入學率已達65%以上…

    古代科舉,只考《四書》《五經》,半部論語治天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做官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現在崇尚的是讀好數理化,不怕沒飯吃,你若精通英語,走遍天下也不怕。當今社會多元化,謀生就業門路廣闊。與古代讀書做官才能發揮聰明才智過上體面生活不可同日而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價值取向決定人生走向。古今之間,歷史條件千差萬別,社會環境天翻地覆,許多事物不好比較,主要是因座標差距,失去準星,所以不好參照。

  • 2 # 趣聊正說

    童生是小學畢業,已經得到過一段時間的正規教育。

    秀才二十年前的高中畢業,比較確切,現在相當於本科吧,已經得到大家認可有一定文化的人。

    舉人是現在的碩士吧,數量不是很多,已經可以代表身份了。

    進士是已經參加國考,應該是博士以上了吧。

  • 3 # 江湖有多遠2

    應該講,不太好說。僅以曾國藩的應考之路做一比較,當有所發現。

    清末咸豐(11年)、同治(13年)、光緒(34年),3朝一共58年,錄取的進士人數分別為:咸豐1046人,同治1588人,光緒4088人,合計6688人。

    60年,基本上算一代人了。這一段時期的中國社會總人口,大概4億人左右。 4億人裡面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萬分之0.17,100萬人中取17人。精英中的精英,牛人中的牛人。

    1833年,曾國藩考取秀才,23歲。 從16歲開始,就開始參加秀才考試,經歷過7次小試,可謂艱苦。

    1834年,曾國藩考舉人,一擊中的,第36名。

    1835年會試,曾國藩也躊躇滿志,欣然應考。 結果:落榜。

    1836年會有恩科,結果:落榜。

    之後,曾國藩“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戶幾一年”,把百家經典都讀透了,極大擴充套件了自己的知識。 這一年的苦讀,讓曾國藩的學識大為擴充套件,其學識超越了八股,進入到更高的境界,也為他後來的科舉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才會有後來的會試、複試、殿試、朝考優異的成績。

    1838年會試,29歲,曾國藩欣應考。 結果:高中進士(排名中游,三甲第四十二名)。

    會試之後參加殿試:第三名,道光帝欽點第二名,入翰林院學習。

    縱觀曾國藩的科舉之路,我們會發現:其實老實人不吃虧,努力才有希望,拼搏才有未來,學習改變命運,雖然這些話都擁有濃濃的雞湯味,但是這也話依然是古往今來顛撲不破的真理。

  • 4 # 青言論史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唐,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這一整套科舉流程,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制度成果。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今日的國家教育體系——即小、初、高、本科、碩士、博士來比對科舉,實際上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今天的教育只能提供學歷學位,而科舉則直接和仕途掛鉤。應該說,科舉是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和國民教育的結合。

    所謂童生,指的就是在沒有取得秀才以前的讀書人。需要注意的是,按明朝的規矩,只有透過縣試、府試的讀書人才有資格被稱為童生。也就是說,童生必須在自己的府(地級市)範圍內取得名次,才有資格稱為童生。

    童生沒有資格做官,連在大堂上免跪的權利都沒有,放在今日,大約也就是重點高中畢業生而已。

    而秀才就是在由省級教育部門主持的考試——院試裡透過選拔的生員了。儘管依然沒有直接做官的權利,但是秀才已經獲得了許多優待,比如免稅,又比如在衙門裡可以不跪,其社會地位略高於普通勞動人民,一般被視為士大夫的最低門檻。

    時至今日,秀才基本可以視為本科畢業生。

    縣試、府試和院試,都是由地方教育部門組織考核的考試,透過者也沒有做官的資格。因此,這種考試就類似於今天的學歷教育。

    而更高階的鄉試、會試和殿試,則都由國家層面來組織實施,其透過者都有做官的權利,因此,這三種考試更像公務員考試。

    鄉試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員未入流者)經科試合格,均準應試。透過考試者即為舉人,已經具有了候補官員的資格。惟其如此,范進才能在中舉以後欣喜若狂;也正是因為如此,海南的一個窮秀才,才能成為青天大老爺,最後以二品大員的身份光宗耀祖。

    放在今天,舉人大致類似於公務員考試的筆試透過者,理論上具有做官的資格,但仍然需要接受下一步考核。但不同點在於,如果面試不合格,筆試透過的公考考生還得重頭再來;而舉人即使在吏部大堂一次沒被相中,也不代表他會被取消舉人資格。

    獲得舉人身份的考生們,還需要再入京參加會試和殿試。會試依然有淘汰機制,很多人都會倒在會試這一關;而透過會試進入殿試層面的考生,就不必再擔心沒有官做了——殿試是純粹排名的一場考試,所有能參加殿試的考生都會被稱為進士,只不過稱謂上有所不同:前三名是進士及第,二甲是進士出身,三甲則是同進士出身。

    不管怎麼樣,能做到兩榜進士,就已經很不簡單,無論是留京還是外放,都至少有一個七八品的位子是等著你的。放在今天,已經是處級幹部的編制了。因此,進士至少相當於如今一份縣處級幹部的待遇了。

  • 5 # 比禾觀史

    中國科舉史上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等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

    我的答案很靠譜,不信。

    童生

    這個應該是古代對初級的讀書人的統稱,雖然叫童生,但很多童生可是年級很大了,甚至有的童生已經做爺爺。這個可以理解,現在不是有些50,60歲的老人還在參加高考麼?所以童生相當於現在的高中及以下學歷。童生參加每年一次的在地方舉辦的縣試、府試、院試(相當於現在縣裡、市裡的的高考)

    秀才

    縣試、府試、院試考上的就叫秀才,第一名就叫案首(也叫紅案)。秀才就相當於現在大學生(包括碩士、博士),已經可以稱為知識分子。考上了秀才之後,是沒有功名的,但會有一些特權,如可以免除兵役、見到官老爺不用下跪、有些稅可以減免等等。但考中秀才只是讀書人的起點,還有漫長的學習過程等著才子們。再經過努力學習,秀才們有資格參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秋天(秋闈)舉行的鄉試。記住鄉試的考試地點在省城,不能被“鄉”迷惑了。考上的人就叫舉人。

    舉人

    從鄉試中突圍的人叫舉人,可以叫舉人老爺了,因為舉人是有資格做官了。所以范進中舉,為什麼都快瘋了呢?這可是真正的鯉魚躍龍門。舉人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通常情況下,全國一屆考試中舉的也就1000多人,已經與現在很多公務員考試中的熱門職位差不多了。故鄉試相當於現在公務員考試,當然,當時讀書人少,可能沒有那麼難。所以舉人,我認為應該相當於底層公務員,可以進入社會做官,當然一般都是比較小的官,通常升遷之路比較艱難,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特列,如海瑞海青天、曾國藩增剃頭等個別例外。如果不滿足於當一個小小的公務員,舉人老爺們,可以在來年春天(春闈)參加在禮部舉行的全國統一考試,俗稱會試。

    貢士

    會試上榜者就叫貢士,這個就非常厲害了。貢士的第一名叫會元、第二到第五叫經元。我理解,貢士相當於現在的兩院院士。等會試結束後,皇帝大BOSS,會在皇宮大殿裡把所有的貢生叫過去,進行一次面試,俗稱殿試。

    進士

    通過了皇帝面試的貢士們,就叫進士,也叫進士及第。進士的前三甲也叫狀元、榜眼、探花。所以進士,已經不是學歷,他們是被最大BOSS看中了的超級人才,是即將要到全國各個重要崗位上任職的高階公務員。

  • 6 # 四川達州人

    根本不能比。

    科舉是學位嘛?

    顯然不是。科舉是出仕資格。

    同樣,科舉透過者不僅有出仕資格,還有對應的政治經濟待遇。

    比如秀才每年有十來兩白銀幾十鬥糧食的待遇,還有可以當私塾先生,做官員門客甚至當官的資格。

    舉人不僅有終生免除稅金的待遇,可以正式做官,中央政權會對三科不中進士者大挑為官,選中就是知縣或者縣丞,妥妥的縣處級待遇。此外,各省級機構可以招錄舉人做八九品官。比如著名的海瑞就是舉人。

    進士更不得了。前三甲是從六品正七品,二甲三甲進士最低都是從七品,管一個州府的審判檢察事務。

    今天別說什麼大學生,碩士博士也沒有直接當官的資格吧?

    所以說什麼秀才等於知識分子,舉人等於大學生,進士等於九八五,都是荒謬的。

    只能說,舉人是初級公務員考試透過,進士是中級公務員考試透過。前三甲屬於高階公務員考試透過。庶吉士是重點培養物件。

  • 7 # 方圓居文化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朝興起,至清末結束,在中國科舉文化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操作流程,名稱也發生過一些變化,但大致以唐朝科舉制度為成熟模式。

    中國古代科舉大致分四個層次,分別產生童生、秀才、舉人和進士三種人才

    古代的科舉制度有些類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它有效地打破了門第界限和關係網路,為大量寒門學子進身士大夫階層奠定了制度基礎。科舉考試大致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館試。

    這個名詞不是個規範的稱謂,是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杜撰的。有資格參加鄉試計程車子必須事先取得“童生”或“貢生”資格。童生,即在官方認可的學館考試合格;貢生,則是沒有在學館學習的經歷,直接由縣一級推薦參加上一級考試的人員。

    二是鄉試。

    即在縣一級進行的考試。即上面據說的童生和貢生可以參加這個級別的考試。透過鄉試後產生的人才稱為“秀才”,古代能夠成為秀才就算是進身士大夫階層,有了一定的政治待遇了。比如見縣官可以不跪,犯事不受刑罰等等。我感覺有點像現在的人大代表,如果觸犯了刑法,司法機關在人大機關沒有取消其代表資格之前是不可以直接抓捕的。

    我覺得成為秀才之後,相當於現代的大學生取得了畢業文憑,但還沒有進入公務員序列,但這時找個工作應該不難,比如在縣衙裡當個書記員什麼的臨時工,吃口飯是沒有問題了。

    三是省試。

    這是在省一級進行的科舉考試,必須由取得秀才資格的考生參考。考試後成為舉人,成為舉人之後就算有了功名,雖然不能直接安排到縣一級擔任行政長官,但卻可以作為候補官員使用了,比如一些衙門裡的“吏”。《范進中舉》那篇課文我們都十分熟悉,那個范進當年考中的就是舉人,他只所以那麼激動,大概就是因為可以當官了。

    我覺得,古代的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雖然還沒有級別,但下一步就可以晉升副科、副處這一級別的幹部了。

    四是殿試。

    實際是部級的考試,主要在禮部進行。已經獲得舉人資格的考生可以進入這個考場,透過這個考試就可以金榜題名,成為進士,叫做“進士及第”,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因為考取進士以後一般至少會被國家安排縣一級的官員,成為主政一方的“大老爺”了。進士及第頭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往往不僅會得到皇家重用,如果相貌和年齡合適還會被選為乘龍快婿。

    進士,大約相當於現在處級以上幹部,是正而八經的國家大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國標電動車為什麼一定要有腳踏,真的有人會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