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美皖西大別山
-
2 # 農村威哥962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啥意思?今年大暑在中伏前還是後?今年的大暑節氣是7月22日,而中伏的時間是7月21日,所以今年大暑在中伏後。
對於每年的二十四節氣陽曆的時間,基本不會出現大的變動,但農曆的時間由於“置閏法”的調整,會出現閏月的現象,所以對於伏天也有變動,就像筆者提問的一樣“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這句話什麼意思哪?有道理嗎?
其實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到了大暑節氣在進入中伏天氣,那麼今年將會是荒年,這還要從進入伏天開始說起,“夏至三庚數頭伏”,十天為一庚,通常伏天都是四十天,但每十年裡也會出現幾個三十天的伏天,如果夏至到立秋前出現四個庚日,那麼就會出現三十天的伏天,從這裡也就能看出,第四個庚日在大暑後,也就是中伏的時間,那麼立秋當天,或者立秋後就會進入末伏,也就是說今年伏天過的快。那麼和荒年有什麼關係?
俗語說的好“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當秋天來的早,天氣也會慢慢的轉涼,“一場秋雨一場寒”溫度就會隨著秋天到了,慢慢的下降,而正在生長的農作物,由於沒有得到充足的積溫,就會造成生長遲緩,灌漿不充足,從而也會影響莊稼作物的產量。
從以上俗語也能看出,秋天來的早就會影響莊稼的產量,在以前不比現在,本身糧食收成就不高,如果熱天少,土地得不到有效積溫,作物就不會有充足的熱量去發育,就會延緩莊稼的籽粒生成,莊稼成熟的慢,收割的也就晚,也會影響下茬作物的播種,完成兩頭作物都會減產的說法,以前老農稱為荒年,俗語說的好“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兩頭都收”,就是這個道理。
這些俗語都是以前老人,透過生活積累總結而成,在當時非常具有指導意義,人們也會根據俗語來種植管理莊稼,大家怎麼看待這句俗語哪?
-
3 # 媒體小蜜蜂
所謂“大暑”也就是“大熱”的意思,熱如煮物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是這個節氣的特點。今年農曆的六月十三日是大暑節氣交節的時間,是2021年7月22日。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2021年三伏天從7月11日開始,8月19日結束,歷時40天。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此時正是莊稼長勢最快的時候,也是最需要雨水的時候。俗話說:“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說的就是大暑節氣的天氣,因為太熱了,地裡的水分蒸發很快。
大暑節氣的到來提醒著人們,在農業上,早稻即將收穫,晚稻插秧正是時節。其他農作物要注意灌溉,這段時間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需水量大,但同時這段時間中國大部分地區也容易形成旱、澇、風等災害,要做好提前的預防工作。
所以“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不必驚慌!那麼大暑節氣下雨的話,也就預示著秋莊稼收成就好。老話說“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秋莊稼收成好,人們手裡寬裕了,也就會添置一件新的棉衣,準備過冬。
“大暑滿屋煙,老少穿新棉”的說法,因為大暑節氣滿屋冒煙,就代表著要下雨了,大暑節氣下雨就代表著秋莊稼收成好,秋莊稼收成好,人們生活寬裕就會添置新棉衣。
-
4 # 墨染幾許紅葉80124421
其實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到了大暑節氣在進入中伏天氣,那麼今年將會是荒年,這還要從進入伏天開始說起,“夏至三庚數頭伏”,十天為一庚,通常伏天都是四十天,但每十年裡也會出現幾個三十天的伏天,如果夏至到立秋前出現四個庚日,那麼就會出現三十天的伏天,從這裡也就能看出,第四個庚日在大暑後,也就是中伏的時間,那麼立秋當天,或者立秋後就會進入末伏,也就是說今年伏天過的快。那麼和荒年有什麼關係?
俗語說的好“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當秋天來的早,天氣也會慢慢的轉涼,“一場秋雨一場寒”溫度就會隨著秋天到了,慢慢的下降,而正在生長的農作物,由於沒有得到充足的積溫,就會造成生長遲緩,灌漿不充足,從而也會影響莊稼作物的產量。
從以上俗語也能看出,秋天來的早就會影響莊稼的產量,在以前不比現在,本身糧食收成就不高,如果熱天少,土地得不到有效積溫,作物就不會有充足的熱量去發育,就會延緩莊稼的籽粒生成,莊稼成熟的慢,收割的也就晚,也會影響下茬作物的播種,完成兩頭作物都會減產的說法,以前老農稱為荒年,俗語說的好“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兩頭都收”,就是這個道理。
-
5 # 蒼骨小十二
這是一句諺語,是古代廣大勞動者在實踐中總結的歷史規律,當時科學不發達,人們非常敬畏大自然的力量。發展至今,這句諺語是缺乏科學佐證。尤其是現代,收成的好壞已經不能夠僅靠自然條件去判斷,還要綜合其他因素。今年的大暑在中伏後面,但是也不能保證今年就是豐收年。當然也不用擔心,我們的現代農業發展程序越來越快,對產量的保障也越來越穩固。另外中央糧倉有糧心不發慌
-
6 # 澹奕
當太陽位於黃經120°的時候,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暑。
通常情況下,大暑節氣都在三伏天的時候,這段時間也是國內日照時間最長、也是溫度最高的一段日子,大多數地方乾旱少雨,普遍都高溫。
對於大暑,民間有很多的俗諺,像是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還有一句是說,如果大暑發生在中伏前,那麼今年就是個荒年。
正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數九寒天是很冷的時候,以三九最冷,而與之相對的最熱的三伏天裡,以中伏最讓人難以忍受。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酷熱的一段時間,今年的中伏,是從公曆7月21日開始。
按照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老演算法來說,今年的中伏就是夏至四庚日,要有二十天。
所謂的“大暑中伏前”,說的就是大暑在中伏正式入伏之前就到了,若是發生了這樣的情況,那麼實在不算一件好事,古人覺得這是荒年的一種徵兆。
當然,今年的大暑,剛好就在中伏入伏的後一天,以往的大暑節氣,也主要在七月的21日到23日之間,今年是七月22日晚上22點27分的時候。
大暑過完之後,就到了立秋的節氣,也就是今年的8月7日。
原本大暑就是一年當中暑熱達到頂峰的日子,而這段時間,大部分的地方又沒什麼雨水,又非常高溫炎熱,當然,也有些地方是高溫,然後雨水不斷。
與大暑一樣,中伏也是極其炎熱的時間段,如果大暑在前面很熱,中伏再熱上二十來天,那麼就會導致水源的急速消耗乾涸,對農業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偏偏在大暑前後,正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不管是水稻還是玉米之類,都非常需要充足的雨水才能灌漿生長,若是缺水,其果實就會幹癟,沒有收成。
另外,紅薯、芝麻等各種主要農作物,也都在這段日子裡是耗水高峰期。
以前農業技術非常落後,幾乎全都靠天收,因此對於各種天災都是非常害怕的,人們也很在意各種關於農諺的說法,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今年的中伏入伏在大暑節氣的前一天,按照老傳統來說是個好兆頭,更何況現代的科技已經相當發達,自然對於農業的影響,已經遠遠小於從前。
-
7 # 嗨肉絲
7月22日進入“大暑”。此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大暑時節氣象多變,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也是很多地區旱、澇、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的時節!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大暑節氣的特點,將其分為“大暑三候”,即:大暑之日,腐草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指的是三伏天過得比較快,秋天也會更早到來。秋天來得越早,對農作物的生長越發不利。農作物生長需要Sunny,得不到Sunny滋潤的莊稼成熟期非常緩慢,從而會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今年是“大暑”在“中伏”後面,那麼今年會是一個豐收年
-
8 # 時光深存夢少年
今年農曆的六月十三日是大暑節氣交節的時間,所謂“大暑”也就是“大熱”的意思,熱如煮物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是這個節氣的特點。老話說:“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今年的初伏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即將迎來中伏,為啥大暑在中伏前,就是荒年呢?
什麼是大暑?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把黃道360度平均分成二十四個等份而得來的,每個節氣為十五度。黃道就是人們站在地球上觀看太陽一年的行走路線,是以地球公轉為參照物而假想出來的一個大圓圈,一圈相等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
太陽在黃道上執行一圈,等於一個迴歸年,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多出來的五個多小時不能算作一天,只能往下一年累加,大約四年就會多出來一天,而多出來的這一天就叫閏日,有閏日的年份就為閏年,這就是陽曆。所以陽曆的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
什麼是中伏?中伏是根據干支歷的日子來計算的,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頭一天,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的頭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頭一天。如果立秋之前還有第五個庚日,那就會多出來一箇中伏,也就是中伏就有二十天。
今年的初伏是從農曆的六月初二庚申日開始,到六月十一結束。中伏是從六月十二庚午日開始,到七月初二結束。七月初三庚寅日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開始,到七月初三庚子日出伏。
因為今年是六月二十九立秋,但六月二十二日是庚辰日,也是夏至後第五個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為二十天。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由上可知,初伏和中伏是由夏至到立秋之間的庚日來決定的。期間有四個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如果有五個庚日,中伏就為二十天。而夏至到立秋之間的時間是固定的,有三個節氣的時間,為四十五天。
庚日是干支歷中的日子,也就是天干為庚的日子。天干共有十個,所以每十天會出現一個庚日。從大暑到立秋為一個節氣,共有十五天,如果大暑在中伏之後,那就意味著中伏必然會有二十天,也就是說整個大暑節氣都在中伏期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伏包大暑”。
“中伏包大暑”也就代表著立秋之後至少還有十天以上是伏天,而且容易出現“秋老虎”。而“秋老虎”的時間一般為出伏之後的一到兩個節氣。所以大暑在中伏之後,也就意味著整個秋天溫度都比較高,而熱的時間長,對秋莊稼的收成就好。
如果大暑在中伏之前,也就是大暑在第四個庚日之前,這就代表著在很大程度上,中伏只有十天了。除非第四個庚日出現在大暑後的前四天,才會有二十天的中伏。同樣大暑在中伏前,也就代表著立秋的時間提前了。
由此可見,大暑在中伏前,不僅代表著中伏的時間少了十天,中伏的時間短了,也就代表著炎熱的天氣短了。同樣也代表著立秋提前了,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所以大暑中伏前,代表著“冷颼颼”的天氣來得早,也就意味著炎熱的天氣時間短了。
老話說:“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六月立秋,兩頭不收”,而六月秋就是早立秋,五穀還沒有曬夠,就已經颳起了秋風,五穀不熟就會欠收。所以大暑在中伏前,也就預示著五穀的收成不好,所以說“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
今年農曆的六月十二日是中伏,六月十三日是大暑,所以今年的大暑是在中伏之後,也就是“中伏包大暑”,預示著立秋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天氣炎熱,有利於秋莊稼的成熟。
-
9 # 使用者一溪雲
種了一輩子的地,天天同莊稼打交道;做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也很喜歡和大家探討一些有關農業農事方面的問題。
先說一說今年大暑是在中伏前,還是在中伏後呢?今年入伏是在7日11日,那麼,7月21進入中伏;大暑交節日則是在7月22日。所以,今年的大暑是在中伏後。
再來細述一下,為啥說: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
大暑是指天氣進入最炎熱的時段;諺語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同樣是說中伏也是在天氣最熱的時段。如果大暑在中伏前,二者前後順序,就更加延長了一年中最為酷熱的天數。假如是在中伏後,二者疊加,酷熱的天數就相對減少幾天。
大暑中伏前與荒年又有啥關係呢?因為炎熱天氣時間延長,也就相對增加了降雨的次數;而下雨天雜草生長又特別迅速,加之種地人又無法下田勞作及時鋤去雜草。至使田間野草叢生,如荒地一般,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荒年。
所以,這裡說的荒年,並不是因為糧食欠收而造成沒飯吃的荒年;是指農田因天氣原因,不能及時除去荒草而產生的荒年。
-
10 # 燦奇遇
為什麼農村在過去就形成這些關於氣候的俗語呢?在過去農耕年代,農業氣象預測,受到當時的科學技術的限制,非常落後,農村人要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化基本情況,就只能透過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來積累一些經驗和總結一些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來為自己的農業生產服務。這就形成了目前農村民間傳承下來的這些經典實用的俗語,來指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古代勞動人民,透過一代又一代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觀察和總結了,大暑節氣在中伏的前面,即先是過大暑節,再過中伏,這樣的年景,並不好,必定是荒年。
因為,大暑節氣已經提前來到,意味著後面的“立秋”節也將提前到來。大家知道,秋季提前到來,將會縮短炎熱的天數,使天氣變為涼爽。農民種植的五穀雜糧都要在充足的伏天生長髮育才能達到最旺盛。這樣就有一個最為理想的收成。農村有句俗語,“伏天不熱,五穀不結”。伏天熱的時間被提前到來的秋天後擠佔了,使伏天縮短了,對農業生產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農民不希望大暑節氣在中伏之前來到,越是來得更早,對農業的不利程度越嚴重,五穀雜糧不能豐收,因此必然是荒年。
回覆列表
字面意思就是大暑要是在中伏之前,糧食就會出現欠收的現象,糧食欠收可不就是荒年嗎?今年中伏是從7月21日開始共計20天,大暑是7月22日,也就是說今年的大暑不在中伏以前,所以只要不出現極端自然天氣,糧食肯定不會欠收的。
那麼為什麼說大暑要是在中伏前,必定會出現糧食欠收的情況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糧食為什麼會出現欠收。比如說我們山區農村種玉米,四月上旬種玉米的話,只要不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洪澇,玉米基本上都會豐收,但是如果到了6月中下旬種玉米的話,你會發現秋收的玉米很多都是顆粒不飽滿的,這是因為玉米種的遲,種的遲就會導致玉米灌漿期的氣溫達不到應有的溫度,為什麼溫度達不到呢?因為節氣已經到了(太陽和地球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氣溫就會發生變化,因為玉米生長期一般在4個月上下,6月中下旬種的玉米要到十月中下旬成熟,而這個時候氣溫剛好比較低,所以嚴重影響玉米灌漿,因此自然會出現欠收的情況。
那麼這與節氣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了,不同的節氣氣候條件是不同的,大暑如果在中伏以前,中伏的時間就會很短,只有10天,中伏過後就是立秋,所謂早立秋冷颼颼,立秋以後氣溫就會走低,就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極容易出現農作物欠收的現象。
古人為什麼那麼重視24節氣?就是因為24節氣事關農業生產,不同的節氣氣候特點不同,只有在合適的節氣裡播種才有可能有一個好收成。古人根據實際經驗總結出很多農諺,用來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這些農諺都是以實踐為基礎,所以準確性也是相當高的。就如同我們山裡人常說的“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如果你非要立夏以後才種瓜點豆,那麼秋收的時候人家能豐收,你可能就會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