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北電機廠退休職工

    中國與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差距應該是越來越小。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數控自動化的高精度機床己不是覓見的東西,產品質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得承認我們經歷了引進學習消化,再創新的過程目前也只做到了重點領域突破,就整體制造水平還不如別人。申明這是個人觀點。

  • 2 # 教9230

    就以前90年代,德國是世界先進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中國尚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兩國工業水平差距很大。那年代,上海地鐵一號線才剛開建設,地鐵列車車廂是向德國進口的。但到了約2000年,地鐵列車車廂中國可以出口了,其中德國轉向問中國購,中國在這方面超德國。另一個,磁浮列車。這是德國原創,上海那一段是用德國技術向德國進口的。但德國為什麼在自已國家不造磁浮,而到中國上海來造?主要原因,磁浮列車的軌道從起點到終點很長,不可能沒有接縫,接縫處理技術,德國是失敗的,而中國獲得成功。在這關鍵性小技術(看似)超越了德國,使磁浮列車才能轉為現實。不過,德在精密高階機床等方面一直全世界領先,德國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在全世界出名沒得比。在技術工人人材方面高階技師佔20-30%,中級技師佔50-60%;而中國高階技師不足3%,中級技師不足10%,中高階工人佔50%。這個差距很大很明顯。不過,中國工業製造業門類,不分大類和小類,是全世界最齊全的。要不蘋果手機為什麼全有中國深圳組裝?若世界上有一個東西從發明,成形到產品進入市場,美國需要十年,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需要十年以上,而中國平均需要28個月。這點,沒有人能超越。中國還有一個本領,把高科技高階產品製造能轉換為“白菜價”,可迅速普及惠民。這次心臟支架由13000元降為700元,是因為,中國特種鋼冶煉技術突破,最小一爐鋼種鋼就夠全世界使用兩年,材料成本只佔國際成本價10%,降了90%。這就是中國貢獻。現在中國鋼產量4億噸,是美國2千萬噸的20倍,具有強大的工業製造的物質基礎。所以,中德工業化程度有深淺,有差異,中國正在完善與全面超越,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的2025計劃。

  • 3 # 無法超越的足跡

    中國和德國的工業差距有多大,這個要從什麼方面去說了,如果說高階工業水平來說,我們差德國不是一點半點,如果說從規模完整度去看,那我們比德國的規模要大上不少,完整度也不是德國能比的,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我們,德國工業體系並不完整。

    不管是出於淘汰低端製造業,還是說受限於美國或者自身國家總體實力,德國工業體系不完整這個是事實,但是這並不能影響德國這個全世界最頂級工業實力的位置,德國和日本以及美國的工業實力是最高的,全世界絕大多數的高階科技產品都出自這三個國家,基本上可以說工業實力強到沒有朋友。

    有人會說,我們研製出來了五代機和航空母艦以及核潛艇還有北斗衛星,我們還不算工業強國嗎,我們還沒有超過日本德國嗎,德國其實受限於美國方面的約束,所以沒辦法真正的放開手腳,因為二戰的原因,歐洲各國也都在防著德國走上老路,德國為了安撫各國,所以在軍工方面沒有太過熱衷,加上德國知道單打獨鬥搞不贏美國,只有聯合歐洲各國才行,但是歐盟各國有自己的小算盤,很難真正融合成為一股繩子。

    言歸正傳德國工業有多牛,世界上三分之一左右的高階精密儀器出自德國,還有先進的工藝機床,西門子公司建造的大型對撞機,西門子公司研發的世界上最大功率的燃氣輪機,德國汽車工業發達,自動化裝置綜合能力發達,我們現在引以為傲的高鐵技術技術引進德國的,現在還有最核心的高速軸承都是進口德國的,我們自己可以生產,但是壽命會精度穩定性不行。

    上海磁懸浮列車就是德國援建的,我們的醫院還有許多企業使用的機器和精密機床和精密儀器,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德國生產的,說實話我們在高階領域差的還遠,真正接觸過日德裝置的人就知道,我們在工業領域要趕上日德路還遠著呢,至少在工業領域我們落後十五年以上。

    不要看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高科技產品,但是真正我們自己的工業裝置生產出來的其實並不多,很多都是使用別人的裝置和技術生產出來的,所以不要被這些表面上的東西迷惑,雖然說我們這四十年來進步非常大,但是人家一百多年的工業不是吹的,工業科技這個東西需要的是核心技術,並不是花架子,核心不是自己的那就是花架子了,努力才是硬道理。

  • 4 # 玉之溪

    中國和德國工業比較,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就是我們的工業體系更加完備、規模化更加大,發展潛力巨大。

    我們的劣勢也就是德國的優勢。在高階工業及裝備製造業方面德國走的是高精尖路線,在這個方面,德國不但比中國強,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這個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後的一段時間裡英國和法國走在了前列,國家實力的到了極大的發展。而當時的德國叫做普魯士,還沒有將分散的各個邦國統一起來,後來在德皇威廉一世的領導下,任命素有“鐵血宰相”俾斯麥作為普魯士的首相,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和軍事體制改革。使的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飛速發展,到了二十世紀頭十年裡,普魯士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改革完成,經濟發展越升到了歐洲前列,在和英法國家的博弈之中完成了普魯士的統一。

    這個時候德華人,建立了嚴謹的國家制度、工業發展規程和科學現代的國家現代軍事體制。從這個時候起,德國的工業就一直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由於世界強國英法等國家殖民運動,佔據了世界上大多數的殖民地,德國由於是後起之秀,幾乎沒有海外殖民地,這和德國當時的實力極不相稱,對此德國開始謀劃稱霸歐洲。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果大家知道,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不甘心,在20年後又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結果大家依然知道。

    雖然戰爭失敗,但是德國在工業化的程序中養成的嚴謹、執著的工作作風還是保留下來。受限於二戰後國際秩序和對德國的各類限制,德國沒有得到全面發展,但是對民用工業機械等方面還是沒有限制的。德國依然保留了強大的工業設計製造能力,直到現在依然是世界最強。

    中國的工業化是世界大國中最晚的

    在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發生之時,中國正處於民間所謂的康乾盛世。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頂峰,繁榮的下面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度落後,小農經濟外加手工業。

    到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華人才被驚醒,但是天朝上國的美夢依然沒有破碎。直到和西方國家交戰中連續的失敗,清朝才開始搞了一些洋務運動,建立現代工業體系,這個運動也就是開辦了幾個現代化的廠礦之類的東西。沒有從制度上改變,最終失敗。之後經過20年軍閥混戰,國民政府開始工業化,但是日本打斷了中國工業化的程序。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這個時候中國才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工業化。透過30年的努力,中國建立了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的工業化體系,在此之前只有美國搞成。

    可以說中國的工業化是從新中國建立之後才開始的。從無到有,從弱強。到目前為止中國在大多數工業能力上是比德國強,但是在某些領域方面尤其是高階核心工業產品上是比德國要弱的,同類產品上不論質量還是耐久度上是比德中中國產品有較大的差距。

    這個差距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假以時日,我想中國一定全面超越德國。

    這是我對中德工業能力上的淺見!

  • 5 # 飛飛貓說話

    有的差距可以縮小,有的差距很難改變。

    好在華人多,德華人少,他們全民都是工程師只有8300萬,中國只要有十五分之一的人學理工科,我們的工業也能趕上來。但是,中德之間的差距在一些方面很難改變:

    1.理念方面的差距。德國全民有一種技術崇拜的理念,他們對科學技術和哲學情有獨鍾,所以,德國盛產哲學家和創造家。德國是老牌工業強國,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德華人嚴謹刻板,做事認真,對機械生產和工藝流程十分重視,父母影響子女,老師影響學生,在教育方面尊重孩子的興趣,對科研感興趣的人就考大學,對實用技術感興趣的就讓他去工廠當學徒,採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帶學生。

    中國的大多數人對當官感興趣,熱衷於讀書做官。對當工程師,技師,技術工人不感興趣,因環境條件時好時壞,工作待遇不是太好,地位不高。所以,能考大學的人,一般不想去上職業大學,不想當工人。

    2.歷史積累。德國從近代開始就跟英法等歐洲國家一起崛起,但是英國衰落了,法國衰落了,德國卻一直保著工業強國地位。

    3.職業教育深入人心。德國的教育從小開始就重視培養動手能力,初高中開始實施因材施教戰略,按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學校,宜搞文科的去讀文科,宜搞工程設計的去搞自己喜歡的行業,喜歡動手實踐的就去玩技術,到了社會上,技術工人的工作環境,待遇,和地位都很好,所以,大多數人選擇當工程師,技術工人。

  • 6 # 科技之重

    工業也可以說是製造業,中國工業的特點是“大而全,但不精”,德國工業的特點是“比較精,但不那麼全”。由《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基於世貿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的資料顯示,2018年製造強國分別是排名依次是“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南韓,英國,法國,印度,巴西”。評測的主要依據是“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最佳化,持續發展”這四項。

    德國在“質量效益,結構最佳化,持續發展”這三項的指數要高於中國。而中國的“規模發展”這一項指數要高於德國。比如說,2018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是2.89萬美元/人,而德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為10.4萬美元/人。另外,在積體電路,高階機床,感測器,晶片,高階工業軟體上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

    而德國就是以製造業聞名於世的,在2020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德國佔了27家,分別是與汽車製造有關的大眾,戴姆勒,寶馬;與機械製造相關的西門子,博世,萊茵,採埃孚,意昂,蒂森克虜伯,漢莎。其他就是與零售,保險,電信,醫藥相關的企業了。可以說,與德國工業相關的上榜公司都是知名企業,也間接反應出了德國製造業的強大。

    中國與製造業相關的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國有的,且知名度也不如德國的企業。所以說,論製造業技術含量,中國與德國還有不小的差距。

    德國在汽車製造,電子電器,高階機床,化工等領域佔有絕對的優勢。著名的,大眾,寶馬,戴姆勒汽車製造企業。德國10大機床公司:吉特邁,通快,舒勒,埃馬格,斯來福臨,因代克斯,恆倫,巨浪,格勞勃,海默,其中德瑪吉算是日德合資的。

    而中國的汽車製造企業技術比較好的也就那幾家,與德國汽車製造企業有不小的差距。再說到機床上,世界10大機床企業,德國佔據了8席,中國沒有一家。而機床又是與工業的母機,本國機床不行的話,那也只能進口國外的了。

    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工業最完整的國家,現有的工業體系已經包含了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這是德國所不能及的。畢竟德國體量在那裡放著,能夠在工業上有所建樹已經不錯了。就像這次疫情所需要口罩,呼吸機等產品,中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歐美等國就不行的了,這就是去工業化的弊端。

    雖說,德國工業比較精細,但是在軍工領域,發展就不那麼好了。像四代機,萬噸級驅逐艦,航空母艦等等,德國就不如中國了。其實,德國工業的優勢基本是現在民用領域,也不能說只是德國,基本上歐洲國家的軍事工業並不怎麼強大。而中國的工業優勢差不多體現在軍工領域。

    中國工業需要在精加工領域,可靠性,質量上著重提高。尤其是事關國家安全的工業裝置如:高階機床,化工,材料,軸承,工業軟體等等。也就是說,中國工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畢竟體量極為龐大,一旦中國工業達到德國的水平,那絕對是非常強大的。而德國的工業基本上也就這樣子了,發展潛力不足。

    而中國和德國都在向工業4.0進軍,工業4.0即智慧化製造,這就需要強大的工業基礎支援了。

  • 7 # 超然視野

    在工業水平方面,雖然在一些方面與傳統的工業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雖然我們謙虛的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也完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畢竟一個百年的傳統工業大國的工業水平和積累,不是我們幾十年奮鬥就可以趕上的。

    工業水平是需要積累的行業,沒有一定時間的積累和市場需求的帶動,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向崛起,都是痴心妄想。

    以高鐵這個代表現代軌道交通的最前沿工業類別為例,日本、德國和法國的高鐵專案起步要比中國早的多,但是這三國國家的高鐵最終被中國超越,正好能說明技術積累和市場需求帶動的必要性,日本、法國和德國的高鐵技術,無論曾經多麼先進,但其國內的市場需求就那麼大,當一兩條距離較遠的高鐵軌道專案落地後,基本上就陷入了市場飽和,其研發費用分攤到具體專案,要遠比我們高的多的多。因此,這三個國家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研發效能更加先進的軌道交通的需要和內生動力。

    而中國則恰恰相反,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支撐,研發投入會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方面獲得足夠的利潤回報,進一步研發技術性能更為先進的高鐵專案,則有了資金支撐和市場需求。最終支撐中國的高鐵整體實力和技術水平站在世界之巔。

    在其它工業方面,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相信中國最終會逐步趕上並超越!曾經我們是追趕別的國家,以後我們將領跑越來越多的行業。

  • 8 # 西蜀大哥

    做事情第一需要人,即使進入了智慧時代也概莫能外,第二需要時間積累,第三需要創新創造和發明,第四需要基礎理論探索和理論支撐,這樣來判斷我們可以瞭解兩國間的在工業方面的差距和差距的原因。

    實事求是地講,中國在精益求精做事的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構成方面有差距,現代工業歷史沒有德國長,從事基礎理論探索和擁有的能指導人類工業發展的基礎理論成果還有路要走,原始創新創造及原始發明數量及其實時轉化成工業化產品並實現現代化升級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但是華人的勤奮和努力,刻苦耐勞,不怕辛苦和集體主義精神等是德華人比不了的。

    希望中國能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

  • 9 # 毓美美

    德國將製造業中生產製作難度大的像大型的, 微型的, 自動的, 精密的, 高可靠性的都做到了世界領先的程度。重型機械, 德國有斯太爾, 礦山等應用真正大型機械的地方德制機械佔重要地位;德國克拉斯集團專做農牧業機械和農用車輛;德國大型機床在世界上是有名的;精密的, 各種精密機械產品, 德國有蔡斯;高可靠的, 德國有西門子安保等;汽車, 德國有從中級到高階各種生產線,可以說,德國有領先中國的高精尖機械裝備及汽車工業等,而中國有領先於它的手機,通訊裝置行業等。

    製造業決定了生存能力,優質產品決定了生活的品質。說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點兒都不為過。製造業孵化了創新,而創新推動了GDP,可謂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哪一個國家能擁有生機勃勃的製造業,擁有創新活力,哪個國家就將走在未來經濟發展的前頭。

    中國工業和德國工業相比到目前為止是各有勝場,兩個國家更多的應該是融合,而不是說誰比誰差,合作才有發展。競爭放在行業內,合作放在更高的立足點。既然他們某一方面的確是行,我們短期內並不可能超越,而且又不涉及太多的地緣爭奪,按老話講,遠交近攻。

    中國工業發展之路才剛剛起步,所謂的浮躁和價格戰,都是基於現階段實力和能力的當下博弈策略。中國工業既不是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落後狀態,也遠未達到已經革命成功藐視先進國家的程度。

    中國市場巨大,這樣的大市場一定會透過長期博弈中誕生更多的世界級企業,在世界工業更多領域登頂成功。 一次又一次的產業升級中,只有中國能滿足工業升級的人口需求,工業鏈自然就落到了中國境內。擁有工業人口這個巨大優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迅速崛起,佔據重要的位置。

    在一個以科技製造為主導的現代社會,我們國家既有足夠多的優質工業人口,也具備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正因為擁有這兩條,我們國家才把工業文明自動吸引過來。當下我們最擔心的像5G、光刻機、晶片被封鎖的問題,事實上也算不上什麼致命問題,因為當下科技進步的速度是在放慢的,他國更多的是站在原地不動,即便我們慢慢追,遲早也是會被我們追上的。

    有著強烈民族凝聚力的國家,就有著綿綿不絕,不可阻擋的國運。五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注視著一個又一個對手的崛起與消亡。我們希望我們國家是那個笑得最好的、笑到最後的……桃李不言、靜待花開,山河無恙、共盼春來。

  • 10 # BWanger軟體開發達人

    中國工業與德國工業有差距,這個是肯定的。德國趕上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中國在1949年解放後,才逐漸開始有規模的工業發展。中國經過七十年的發展,在航空航天、電子類、網際網路等行業,可以說趕上或者超過德國;在高階裝備、智慧化工廠、智慧製造、汽車等領域,與德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這裡的差距,是指整個行業的差距,而不是專機,專用裝置。這是因為,中國在軍工、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高階數控機床、智慧製造等為數不多的專機,在精度、自動化上還是很不錯的,可與德國裝置相媲美。只是專機數量太少,未形成規模。

    航空航天、電子類、網際網路等行業,中國已趕上或超過德國。

    載人航天技術,中國排在第二、三位,德國或者說其所在的歐盟,還在中國之後。中國研製的神舟系列飛船,完全是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這一塊德國還無法獨立完成。

    在移動支付、5G等網路的研究上,德國也要略遜於中國,中國的BAT還是很歷害的。

    德國家電如博世、西門子;中國本土的海爾、格力、美的也逐漸成為國際大品牌。使用者體驗差異不大。

    高階數控裝置、汽車領域,中國要落後於德國。中國在這些方面,門類齊全,總體水平有待提高。

    汽車領域,德國的BBA,在這十幾年,逐漸地滲透到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其品質、效能比中中國產車要好。

    高階數控裝備。數控系統,西門子全球排名數一數二;中國有華中數控,起步晚差於西門子 。加工中心,德國的德馬吉DMG、羅德斯、薩馬格、埃馬克等等世界知名。中國有名的,如瀋陽機床、大連機床等,實力要遜色一些。鐳射切割,瑞士/德國的百超、通快;中中國產大族鐳射,也逐漸趕上。

    中國在電加工等特種加工領域,水平要高於德國。

    產品的標準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投入及發展上,德國要超過中國。德國工業4.0要高於中國製造2025。

    德國的“工業4.0”提出實現智慧化工廠和智慧製造,由數字化向智慧化邁進,中國則要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只有做到產品的標準化、數字化,標準統一了,才能順利實現智慧化。每個企業一個標準,互不溝通,這樣下去,智慧化將沒有出路。

    德國在標準化、數字化上做的非常好,是中國學習的典範,也使得我們能少走彎路。

    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位,每一個操作,都可數字量化。這樣有利於精準管理。

    市場決定產品精度。中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產品中、低檔為主。即使能製造出高精度的產品,由於售價過高,不容易被中、小企業接受;國企則更喜好進口裝置。這使得企業更喜歡投資短、平、快的專案,而不注重尖端技術的持續研發。

    在中國,每個五年計劃都有攻關專案,企業、研究所承擔一些高指標產品的研發。比如,我們之前承擔的一個重大裝備產品研發專案,要求粗糙度≤0.18um,加工精度≤±0.002mm,加工效率大於300mm²/min。指標與當時歐、美的中檔裝置一樣。

    經過兩年研發,借鑑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在機械裝配上的精益求精,購買高階檢測裝置,對裝置機械傳動部分進行溫度監測及實時溫度補償,最終各項指標達到了驗收要求,完滿完成國家下達的開發任務。

    這麼好的一個產品,在最終市場化時遇到了問題。賣給小企業,價太高,指標過剩;賣給大國企,他們更喜歡要進口產品,承擔的風險小,錢對國企不是問題,寧願花兩倍的價錢。

    所以,WTO對本土產業來說,有時候打擊是致命的。

    中國製造的方向,應向專機方向轉變,利潤豐厚。別人不愛做但又賺錢的行業,如刀具加工行業。這一塊,德華人走在了前列。

    比如做木地板的PCD材料刀具,精切機床用刀具,在使用一定時間後,刀刃損壞,需要再加工。PCD為超硬材料,必須用電加工來腐蝕。目前只有FUNUC、德國VOLLMER及國內幾個企業可以做。在傳統的電加工裝置上,增加A、B軸,軟體增加聯動及刀具加工計算。這樣的裝置100~200萬一臺,遠超普通電加工裝置。

    找到產品的市場賣點,技術突破,就成了行業專家,也在全球此類行業處於領先位置。

    有的大國企,僅刀具一項,每年要花費1000萬元,用於在瑞士、德國等國進行加工。國內目前只有中、低端刀具加工。

    總結: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向高精尖發展的過渡階段,中國製造2025,將會使中國逐漸步入製造強國的行列。只要政府能大力投入,扶持有研發能力的企業,營造好的智慧製造氛圍,那麼在本世紀中葉,全面超過德國,是完全有希望的。

  • 11 # 池魚llloo

    中國重商,是電商大國,舉全國之力扶持發展銷售業,人人是賣家。

    德國重工,是工業強國,舉全國之力發展智慧製造業,人人是工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一般拍攝影片經常都是用什麼裝置和道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