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苑評

    很多皇帝不選擇弒父殺君的原因就在於他如果殺了自己的父親,他作為天下人的君父,其他隨便一個人是否都可以殺他呢?

    01

    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當儒家文化完全融入各個政權以後,這裡可以以宋朝為一條線,宋朝以後,這樣的事情幾乎沒有,宋朝以前還是不少的。

    打個比方,就像基督教教皇砸了耶穌的雕像,那他還能得到其他信徒的尊重嗎?其他信徒是因為耶穌才尊重耶穌的代言人教皇,教皇背叛了耶穌,他的信徒們還會跟隨他嗎?明顯不可能啊。

    同樣,皇帝打的就是孝道牌,可以把朝廷當作一個宗教,皇帝就是教皇,孝道就是信仰。皇帝殺了自己的爹,不尊信仰,這就給了其他人一個理由來推選另一個教皇。放在中國古代就是起義,用一個理由強行顛覆政權。

    就算是弒父篡位,這些皇帝也必須要美化自己而且要掩蓋事實,什麼病死了、不小心摔死了......諸如此類。

    就像李世民是殺了兄長、囚禁了父親當的皇帝,他是一個有德之君,卻三番五次地不敢去泰山封禪,就是因為這段經歷給李世民留下了陰影。

    02

    在遊牧民族中,他們長期打獵為生,他們早期沒有穩定的政權交接問題,誰最強壯誰就是首領。這種思想後來也深深刻在了遊牧民族的骨肉裡,他們不崇拜首領,只崇拜強者。

    就像成吉思汗殺了許多部落的首領,但是他仍然被蒙古族當作千年最偉大的領袖。

  • 2 # 話說唐秦

    關於這個問題,愚見首先是受孔孟之道思想的影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源自於《論語》。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安史之亂”中的胡人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史思明也步了安祿山的後塵,被兒子史朝義殺了。

    後來史朝義兵敗,逃到今唐山東部,最後眾叛親離,走投無路,非常絕望,在溫柵(今灤州市榛子鎮一帶)樹林中找了一個歪脖樹,自縊身亡。

    其另外的一個原因是帝王生前就立遺囑確立了王儲,長幼有序,確定顧命大臣進行輔佐,使其王位根深蒂固。

    其三,歷史上趙盾族弟弒君晉靈公後,史官董狐記載:“趙盾弒君。”

    董狐留下了史官直筆的故事,這也許讓有些人望而生畏,不願背千載罵名吧!

  • 3 # 赫本人才

    漢民族自秦國商鞅變法後,就是父子分居,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秦法施行於天下,

    父子必須分門立戶,以方便出勞役,徵收賦稅;

    所以兒子想殺老爹是很難的,

    尤其是做了皇帝,太子和皇帝住的宮殿隔得比較遠,而且重兵把守!

    相反,少數民族父子混居,想殺的話幾步路就到了,殺完了回來酒還是熱的!

  • 4 # 積極的可樂gj

    我炎黃子孫!尊孔子也聖!以孝為先!兒子殺老子你就是大孽不道!會被世人唾棄的!會被賜死的!永世不得安生!所以就算是要當皇帝也不可能把爹殺死!

  • 5 # 小太拾

    中國禮儀道德觀念根深蒂固,誰都不想落下一個弒父遺臭萬年的罪名。

    而遊牧民族可不在乎這些世俗之觀念,在它們心裡利益才是一切。

  • 6 # 天上人間文史鑑

    搏一搏,單車變機車!

    北方遊牧民族有兄終弟及的傳統,相比於漢人王朝父死子替是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

    所謂“胡虜無百年之雲”的宿命便是源於這個兄終弟及的傳統。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時刻處於遷徙之中,這必然就需要強大的領袖,而非弱小的幼童。

    反觀漢人王朝,作為農耕民族政權本就極為安定,父死子替是宗法制的傳統,更是人性自私的寫照。

    兩種繼承方式在兩種民族種都是合理的,但並非完全合理。

    遊牧民族需要強大且成熟的領袖,但卻違背了人性的自私,誰不想將權力和財產就給自己的子孫呢?

    農耕民族需要穩定和尊重傳統,但漢人王朝時常出現幾歲十幾歲的小皇帝,這就對國家不利了,於是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垂簾聽政、權臣把持朝政、大將擁兵造反等政治不穩定因素就層出不窮了。

    古代生產力水平和醫療衛生水平有限,人們平均壽命都不高,於是當一個地區、國家或民族的領袖死之時,子嗣尚且年幼,而其兄弟可能正當壯年。

    對於穩定的農耕民族政權來說,年幼的領袖還沒什麼大礙,但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問題就大了去了。

    所謂“胡虜無百年之雲”便是由於領袖死後,其子嗣和兄弟之間很容易發生奪權的爭鬥,於是遊牧民族的政權便分裂甚至於分崩瓦解了。

    而在權力的誘惑下,弒父篡位現象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明知道自己不能繼承領袖之位,還不如搏一搏,搞不好就單車變機車了。

  • 7 # 小噶古

    1:儒家思想層面

    從漢武帝時代,儒家就佔據了治國的高位,而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其他的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思想都是以“仁”為中心展開,其中孝悌倆字代表了儒家對家庭觀念,以後有出現諸如:治國如治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被廣泛接受!

    秦漢之際流行的儒家著作《孝經》在後來更是成為了儒家的核心經典之一,是每個讀書人甚至統治階層必須要讀的!

    2:古代社會層面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不是非常發達,要想生存,個體必須要依附在一個群體之中,而中國古代主要是以宗族為單位,也就是俗稱的大家庭,宗族其實還是需要一個“孝”字來維繫的!

    3:為什麼遊牧民族多

    遊牧民族看似非常強大的社會群體,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在惡劣的大自然中,可能一場大雪就會讓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遭受滅頂之災,這種情況下,就對個體的能力要求特別高,親情就會被弱化!所以就會出現很多弒父募位的帝王。這也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接受漢化後,弒父的情況就出現的非常少的原因!

  • 8 # 經典守望者

    首先,中國長期是一個以血緣家庭為基礎的倫理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家庭形態就已經成型。父母妻子的關係得到了論證,也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可是遊牧民族卻一直都沒有穩固家庭關係。收繼婚(妻後母報寡嫂)和搶親一直存在於少數民族家庭中,以至於孩子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情況也長期存在。這就導致了孩子對於血緣的認同不足,父親對於孩子尤其是長子的感情也相對不好。因為在收繼婚之下,第一個兒子有可能是妻子前任丈夫的遺腹子。所以,包括成吉思汗在內都非常寵愛幼子而疏遠長子。兒子弒父的情況也比中原王朝多了很多。

    其次,遊牧民族的兒子攫取和獲得力量的年齡比中原要早。古代中原平民二十歲弱冠,三十而立。基本上在這一個區間才會獲得獨立的能力,想要超過父親的力量和積累恐怕還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可是草原民族的孩子很早就會離開家庭,獨自外出發展,所以他們的力量成長的很快,可能在很小的年齡就已經有了一片天地,可以和父親抗衡。因而弒父篡位才有可能。

    第三,倫理關係是文明的象徵,遊牧民族的開化程度比中原低。用中原的話說就是不知禮樂綱常,無異於禽獸。所以,在他們的意識中父親和普通人的差別可能並不大,弒父奪位會被理解為是合理的了。因此,弒父的少數民族首領非常多。

  • 9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一:儒家禮教的完善

    西周時期的《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因此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在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同時西周禮樂制度也對階級有了一個明確劃分,君臣父子、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等等,都有了明確的規定。

    後來西周禮崩樂壞,中國社會進入春秋戰國的亂世,傳承了大量西周禮樂制度的魯國也誕生了孔子這樣崇尚禮教的大儒。《論語·顏淵》有云:“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後來還出現了“夫夫、婦婦”之說。

    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再度得到大發展,出現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仁義禮智信”“五常”。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當時選官主要是“察舉制”和變種“九品中正制”,對於孝悌非常重視,父子倫理的觀念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在此後的社會發展中,儒家思想越來越被統治者廣泛應用,“三綱五常”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誰敢弒父篡位必將遭到天下人和史官的唾棄,遺臭萬年,因此在漢人或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地區,很少會出現弒父篡位的帝王。

    二:繼承製度的完善

    皇位傳承與民間傳承實際上並無多大區別,主要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其中父死子繼中又包括了“嫡長子繼承製”“指定繼承人制”“密詔立儲制”等等。

    比如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直接受益人,而漢武帝劉徹則是指定繼承人制度的受益人,嘉慶皇帝是密詔立儲制度的受益人。

    總之一句話,只有一個人可以繼承大統,而且這個繼承人是得到法理保證的,因此我們經常能在歷史上看到乳臭未乾的小孩子、甚至是一個庸才繼承皇位,但天下依然太平的情況。

    三:皇權的加強

    歷朝歷代的皇帝在登基稱帝之後,並不是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家裡人住在一起,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實際上妃嬪、皇后、太子、皇子等人一般按照各自的等級地位分別有各自的住所。

    賈公彥疏:“案《內則》雲:命士以上父子異宮。不命之士父子同宮;縱同宮,亦有隔別,亦為四方之宮也。”

    平時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太子或是皇子是不能隨意覲見皇帝,更不能進入皇帝的後宮;妃嬪也不能隨便見皇帝,皇帝也不能隨便指定哪個妃嬪侍寢,得翻牌子,因此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得不到皇帝臨幸。

    這就減少了皇帝被皇子刺殺的可能。

    另外,皇帝在官員設定上也頗費苦心,設立宰相協助處理政務,設立太尉/司馬協助掌管軍隊,設立御史協助監督文武百官,下面再分設三省六部、大理寺,又設立宗人府、錦衣衛、東西廠、粘杆處、廷尉獄、典籤等等各種部門來分割權力,監督文武百官和各種皇親國戚,包括諸位皇子,保證最終決定權在皇帝一人手中,所有文武大臣只效忠皇帝一人。

    種種措施保證了皇權的強大和皇帝的無上地位,因此即便有皇子想弒君篡位,那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手上的實力。

    而遊牧民族大多地處苦寒之地,物產稀少,農耕文明落後,糧食產出不穩定。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生存下去,不同部落之間經常爆發戰爭,因此相比漢人,遊牧民族民風要更為彪悍,更加崇尚武力。

    也是因為經常爆發戰爭,因此遊牧民族對於強者總是更加崇敬,崇尚強者為王,只有強者才能成為首領,當首領衰弱的時候,就需要另外一個強者來代替他的位置。

    因此很多遊牧民族來說,只有強與弱的區別,沒有父與子的區別,兒子奪取父親的王位是名正言順,其他人奪取王位也是名正言順,也就是王位繼承人人選的廣泛性,只要你覺得自己夠強,就可以參與王位的爭奪。

    因此遊牧民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實際上要比農耕文明更為激烈,這也是遊牧民族政權經常一夜崛起,然後又在短時間內衰落的根本原因。

    甚至為了節省資源,遊牧民族中還出現兒子既繼承王位也繼承妃子的情況。當時王昭君出塞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在呼韓邪單于死後,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

    文明的差別使得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弒父篡位的帝王,而遊牧民族卻很多,實際上無論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文明,這都是一種基於現實需要、基於文化傳承需要的最佳選擇。

    而當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廣泛任用漢族官員之後,也開始逐漸被漢化,這正是漢族文化所強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所在。

  • 10 # 快樂Sunnynh

    差別就在兩種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上:遊牧和農耕。讀英華人寫的《金枝》,世界普遍如此。遊牧民族必須有一個年輕的首領,不然整族都被滅了,不管弒父還是殺兄,總之必有韜略,必有武功,才能做領袖。農耕民族只需要一個名義上的天子就夠了,大臣廷議國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有20萬本金,幹什麼有比較穩一點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