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故事的桐桐媽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的長篇小說,是根據民間宋江起義的故事為原型,全書敘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好漢形象。

    《水滸傳》中記述的雖然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但是其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比如松江和武松,在歷史上都曾經真實存在過,而揹負了千古罵名的潘金蓮,也是真有其人的。

    潘金蓮這個人物最早在《水滸傳》中是一個次要人物,在小說中出場次數不多。但是在女性角色很少的《水滸傳》中,她的出現給小說增添了很多亮點,也使武松的英雄形象,襯托得更加高大。

    在明末小說《金瓶梅》中潘金蓮是主要人物之一,她成為了yin蕩和狠毒的代名詞。成書幾百年來,一直都被人們所唾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yin婦形象的人物,卻是真實存在過的。不過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潘金蓮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樣的,而且故事的情節也不屬實。

    據說武松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要找出潘金蓮的原型,可以以武松為一條線索,順藤摸瓜,逐步找出真實的潘金蓮。

    在《水滸傳》中,武松是河北清河縣孔宋莊人,姓武名松,家中排行老二。

    在河北省清河縣,到處都流傳著武松的故事。在如今的街道上,依稀還能夠看到關於武松的影子,但是在清河縣的地圖上,我們卻沒有找到書中所說的孔宋莊。

    當地有一塊殘缺不齊的碑,這個碑立於1752年。1752年,老武家通過歷史考證,武大郎和潘金蓮是一個冤假錯案,然後就給他立了一個碑。

    據說,村裡武姓的鄉親都是武大郎的後人,在村中還有一座祠堂叫武植祠。正是武大郎的後人,為了紀念武大郎特意修建的。

    在祠堂,我們看到了一座塑像,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位相貌堂堂,身著官服,端坐的男子就是武大郎。

    武大郎被人稱為“三寸丁谷樹皮”,他身材矮小,相貌猥瑣;而眼前這個武大郎卻是身形高大,相貌堂堂。這個形象和我們印象中武大郎的相貌相差甚遠,而且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小說中從來沒有說過武大郎還有一個名字叫武植。

    武大郎的第25代孫武書堂說,以前有編這個編那個,唯獨沒聽說過編武植的。目前武植的後人已經到了第27代,而在歷史上武植就是武大郎。這在他們家譜中也記載得清清楚楚的,任何人都可以來考證,武家的家譜裡都寫著武大郎,武四老(武植)。

    原來武大郎是武家那村人,武姓的始遷祖,也就是這一支武姓人的祖先。武大郎原本不是清河人,而是從山西遷至河北清河縣居住的,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被人尊稱為武四老,而他還有一個名字就是武植。

    根據清河縣縣誌記載,這個地方原來叫孔宋莊。武植從山西來到這個地方以後,受人們的尊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叫武大郎。

    在武植祠的後面有一個墓室,是埋葬武植的地方。這個墓室曾經被打到過,當時看到武植遺骨的人都感到非常震驚。被人稱作“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生前竟然是如此的偉岸挺拔。

    在墓的最底下鋪的是磚,擺著比較長的骨殖,比較長,大概是1.8米以上。從膝蓋到腳後跟,這個小腿的腿骨是61公分長。

    武書堂說,他的小腿骨從膝蓋到腳後跟是58公分,而武大郎的是61公分,這說明武大郎比他還要高三公分,他的身高應該在1.80米以上。

    武大郎的身高是虛構的,那麼他的身份在《水滸傳》中也存在著虛構的成分。

    在《水滸傳》中,武大郎整天挑著一個擔子走街串巷賣炊餅,是一個典型的小販,整日受人冷眼和欺負,算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

    而現實中的武大郎卻沒有賣炊餅的經歷,從武大郎的塑像身著官服,我們就可以猜到武大郎的身份不是一個小販。

    武書堂說,武大郎進京趕考取得進士“學位”,之後,通過當場揭榜抽籤,抽到了山東聊城陽穀縣,做了縣令,武大郎絕不是賣炊餅的。

    歷史上的武大郎非但不賣炊餅,而且曾經考中過進士,後來是官拜山東陽穀縣的七品縣令,成為一方的“父母官”。

    而《水滸傳》卻把一個相貌偉岸,又愛民如子的武大郎寫成一個窩囊不堪的“三寸丁”,把他寫得如此猥瑣醜陋,就是為了襯托他的弟弟武二郎的高大英武。

    在《水滸傳》中把武大郎和武松寫成一對親兄弟,這是個笑話。在《水滸傳》中,雖然兩個人是親兄弟,在外貌上反差又很大,但是武松卻十分尊敬這位哥哥。

    在清河縣採訪當中,我們才瞭解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武松兩個人卻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毫無關係的兩個人。

    武松是地地道道清河縣人,他生活在北宋,而武大郎生活在明朝,按朝代差了270多年。因此,武大郎和武松根本不是親兄弟。

    據武氏家譜記載,武大郎在家排行老四,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因此被稱為“武四老”。

    武大郎幼年喪父,和母親兩個人來到清河,後和三個哥哥失去了聯絡。這一點來看,武大郎絕對不可能再蹦出一個弟弟來;而且武松比武大郎要大270多歲。在小說《水滸傳》中,兩個人穿越了時空成為了一對兄弟。

    武大郎的原型可以說是推翻了小說中所有對他的描述,小說的內容都是虛構出來的。不僅小說中武大郎是虛構出來的人物,就連他的妻子潘金蓮也是虛構的。

    翻開武氏族譜,我們發現武大郎的妻子真的就是潘氏,潘金蓮,這是武氏族譜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是一部真實的家譜。武家的家譜跟清河縣明朝的縣誌是比較吻合的,這都是有歷史依據的。

    在武大郎生活的那個年代,女性出嫁之後,那是不能直呼原名的,像姓潘的女子嫁給了姓武的男子,那就稱作“武潘氏”。

    根據武植的後人介紹,武大郎的妻子在沒出閣的時候,她就叫潘金蓮,這麼驚人的巧合,讓我們不得不把他們和《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聯想起來。

    現實中的武大郎的形象和小說中武大郎的形象是大相徑庭,現實中的潘金蓮也和小說中的形象相差甚遠,可以說南轅北轍。

    《水滸傳》中,潘金蓮是清河縣一大戶人家的使女, 小名叫金蓮,因為姥爺的糾纏,她向夫人告了狀,結果遭到報復。被許配給身材矮小,相貌醜陋的武大郎為妻。小說中的潘金蓮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女,怎奈紅顏薄命,嫁給了一個五短三粗的武大郎,嫁雞隨雞,嫁狗誰狗,潘金蓮也只好認命,跟著丈夫做炊餅。

    歷史中的潘家是一個大戶人家,據潘家族譜記載,潘金蓮的父親曾經任過一個知州的州官。她的哥哥進京趕考,取得了探花,潘金蓮應該是一個賢妻良母,大家閨秀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潘金蓮應該是一個官二代,身份很高貴。

    在距離武家那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村子叫黃金莊,潘家的後人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那裡,至今還有1000多名潘姓村民在那裡生活,

    在潘家也有一本像武家一樣的家譜,而遺憾的是,因為家譜中不記載女性,所以我們無法在家譜當中找到潘金蓮的名字,但是潘武兩家幾百年來,留傳下來的一些習俗間接的證明了武家那和黃金莊,這兩個村之間的密切關係。

    武大郎的後人說,武家那村裡的人到黃金莊去趕集,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收地頭稅。

    在採訪中,我們瞭解到武大郎與潘金蓮還有一段頗為浪漫的愛情故事。武大郎到潘家的染房打工,在打工過程當中,武大郎相當聰明,伶俐,耐苦耐勞,得到了潘家老人的賞識,把他聘為一個陪讀生。

    作為小姐的潘金蓮和好學上進的青年武大郎就逐漸產生感情了。由於門不當戶不對,身份特殊,遭到了潘金蓮父親的極力反對。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妥協,最終他們衝破阻力走到了一起。後來,武大郎考取進士,成為縣令。

    據說武大郎在陽穀做縣令時,秉公辦案,而潘金蓮則給了丈夫武大郎事業上絕對的支援。潘金蓮隨同武大郎到陽穀做官以後,夫唱婦隨。

    武大郎在陽穀廉政治縣,而潘金蓮勤儉持家,使武大郎在陽穀做官,如如得水,把陽穀搞得平安繁榮。平安繁榮到什麼程度,用現在的一句成語可以這樣概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歷史上記載潘金蓮是-個受過教育的賢妻良母,而在《水滸傳》中卻把她描述成勾引小叔子武松,又與西門慶勾搭成jian的yin婦,這的確歪曲了潘金蓮的形象。

    我們可以得知歷史上潘金蓮勾引武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武松和潘金蓮生活在不同的朝代,時間相差了將近300年。

    潘金蓮跟西門慶之間的事是假的,在《水滸傳》中寫出一個西門慶,就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有權、有勢的,包括一些地痞流氓的醜惡形象,用他的形象進一步揭露黑暗社會一些不平的現象。

    在武家那村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典故,武大郎在陽穀縣做縣令的時候,陽穀縣確實有一個惡霸,叫西門慶,他欺男霸女,訛詐錢財,無惡不作。

    一天,一位姓吳的老人帶著孫子到縣令武大郎那兒去告狀。老人說自己的兒子吳大和兒媳婦,在陽穀紫石街開了一家豆腐店, 西門慶見吳家媳婦長得漂亮,便起了歹念,設計霸佔到手,後來又毒si了老人的兒子。

    武大郎查明案子屬實之後,將惡霸西門慶打入了si牢,為陽穀縣除了一害。也許是因為“吳大”和“武大”的讀音相似,後來就演變成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勾結,害si了丈夫武大郎。

    在老武家將規定,這個墓室一年只能開啟4次,平時不允許開,如果特殊情況得經過族長批准。

    在暮室中有一模一樣的兩個懸棺,都是採用楠木製作而成的。上面的是武植的棺木,下面的是則是他的妻子潘金蓮的。

    女為陰,男為陽,潘金蓮的棺材在底下,武大郎的棺材在上面,壘起以後,用四根鐵鏈一吊,吊好了以後懸在那裡,這叫陰陽合葬棺。

    如果武大郎真的是被潘金蓮下毒毒si的,那麼武大郎的家人,怎會把這麼狠毒的妻子和武大郎合葬在一起呢?肯定不會,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對夫妻生前很恩愛,si後都要合葬在一起。

    而且武大郎的後人根據兩個一模一樣的棺材來推測,潘金蓮應該比武大郎去世得早,所以她根本就不可能毒si武大郎。

    武書常說:為什麼潘金蓮先si呢?如果是武大郎先si的話,他si了以後進了墳地,棺材再怎麼製作,也不能說一模一樣的,如果按照棺材一模一樣,1毫米都不差的情況下,應該是潘金蓮先si,si了以後寄埋到其他地方,等武大郎si了以後,再把她起過來共同合葬的。

    在武家每一位武姓家庭都有一幅特殊的家譜,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掛出來。上面正中端坐的是武大郎和潘金蓮。二人兩鬢斑白麵容慈祥,可見他們的晚年很幸福。

    而在武姓家譜中記載,武大郎和潘金蓮一共生了四個兒子,這才有了後來子子孫孫人丁興旺的景象。

    可見《水滸傳》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確實和生活中的這對夫妻沒有一點關係。

    武大郎和潘金蓮蒙受了這麼多年的屈辱,而且小說把他們的形象醜化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肯定是有誤會的。

    武大郎在做官過程當中,秉公辦案,清正廉明,愛民如子, 得罪了地方上的一些富豪劣紳,惡霸地主,包括一些地痞流氓,不但他遭到了醜化,就連他的夫人潘金蓮也遭到了醜化,

    在清河縣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武大郎有一個同窗好友,因為科舉落榜,一蹶不振。後來,好友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被追債的人燒了房子,於是就投奔武大郎,希望武大郎借給他一點錢把房子蓋起來。

    然而武大朗因忙於工作,遲遲沒有提借錢的事,同窗一怒之下就離開了陽穀。在回家路上,他越想越恨,覺得武大郎嫌貧愛富,太不夠意思了,於是就編造了一些誣衊武大郎的小段子,併到處張貼。

    可是當好友回家之後,卻發現家中的新房已經蓋好了。問了妻子才知道,原來是武大郎怕把銀子給了他,又被他拿去賭博了,所以特地派人到他家裡給他蓋好了房子,希望他能夠居有定所,早日改邪歸正,好好的生活。

    後悔莫及的同窗好友,想起自己一路張貼的小段子,於是就原路返回,並毀掉了小段子。可惜,在他毀掉小段子之前,已經被外出採風的施耐庵看到了。

    後來,施耐庵將那些小段子寫進了《水滸傳》裡,讓武大郎和潘金蓮蒙受了幾百年的不白之冤。

    歷史真的有驚人的相似,武大郎和潘金蓮無辜受冤,一個被寫成“三寸釘”,一個變成了yin婦,而這些都出自施耐庵之筆。

    幾百年後,武家那村裡多了兩副造像,一幅畫的是武大郎,另一幅畫的是潘金蓮;而巧合畫這兩幅畫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施耐庵的直系後人施勝辰。

    施勝辰說,施耐庵醜化了武大郎和潘金蓮,他欠下的賬應該由施耐庵的後人來償還。

    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一對恩愛的夫妻,而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卻把他們的形象都醜化了,這是由於一個誤會而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材烘乾拒絕有毒硫磺燻蒸有什麼新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