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在愚人節的孩子
-
2 # 魔法橙子
個人以為,中華文明最大的競爭力,在於它的開放與包容,即“和”與“合”。
作為一種脫胎於農耕的文明,中華文明非常重視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存,即“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相合,人與社會相合,人與人心相合。中華本土孕育的道家思想體系典籍《道德經》中就總結說“上善若水”,認為這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修行。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在民族的性格中,人生之道,莫過於此。加之,中華文明的開化較早,並啟蒙了周邊區域許多國家和民族,因此奠定了開放與包容的基因自信。
縱觀歷史,開放與包容使得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和融合能力。在對待外來統治時,進入作為中華文明主體的漢人地區進行統治的少數民族政權,最後基本都被漢化,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清朝的滿人入關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原本關外遊獵的馬背民族開始習漢字、承漢制、讀漢書,本民族的滿文反而失傳;在對待外來文化時,在進入中國後都會被逐步中國化,不斷被吸收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這一點佛教體現的最突出,佛教在兩漢時期進入中國後,被改良和再傳播,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另一部分被融入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
正是得益於這樣一種同化力、融合力,使得中華文化充滿了韌性,具備了極為強大的生命力,當其他古老文明因為外族入侵等原因被迫消亡的時候,只有中華文化始終一脈相承,沒有中斷。中華文明的開放是在保證自我生命機體存活基礎上的適度開放,只要對自身不構成傷害,都能兼收幷蓄。有所堅守而又通達,這是中華文明形態雖變而生命恆久的重要原因。在中華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無論宗派流派如何眾多歧異,都能經過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綜和合、融會貫通,最終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的思想文化體系,化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回覆列表
中國文化概念比較大,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比較核心文化就是:仁、和、勤奮、國家責任意識。中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我就覺著大眾性,通用性,無階級本質差別,無宗教意識歧視。
另外,中國文化特有的一點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研究的:差序格局。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紮,幾紮成一捆,條理清楚,成團體狀態;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路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路。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裡,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
我認為差序格局是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所有不同的根源。而這種不同是最核心的,但是否是我們文化的競爭力,還有待於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