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在豫北

    我一個高中同學畢業之後直接去了義大利,據說家族在那邊有點關係,可以去那邊留學讀書。

    當時印象特別深刻,我們還送了祝福卡片,而那位同學也信誓旦旦地說待他學成歸來,一定會怎樣怎樣,當時說不出的意氣風發。

    在前幾年的時候,一次同學聚餐,這位同學也來了,來了之後我們都不敢認他,為什麼?

    因為這位同學在高三的時候不能說暴飲暴食,但也差不多。那個時候壓力大,他一天要麼坐在座位上寫作業,要麼就是去外面稍微活動一下,活動量極其有限,整個人是橫著長的。

    雖然他沒有說自己的體重有多少斤,但是想一想估計也得200斤以外的,而這次再次見到他的時候,整個人瘦得跟個竹竿一樣。

    當時我們還笑話他,你這是怎麼了?難不成國外不給你飯吃,都餓成這個樣子了?

    我們只是開玩笑地說這句話,可是說完這句話之後那位朋友差點都哭了。

    撓著頭說:嗨,別提了,去了那邊之後還真就是不給飯吃,做的飯菜我一口都吃不下去,簡單難吃不說,像咱們這邊最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哪邊都找不到,鍋包肉是連找都不用找,來個肘子也是好的呀,沒有你自己買也行,可是我又不會做飯,在那邊待了有一年的時間,每天吃飯是我最頭疼的,要麼吃一些各種奇形怪狀的餅乾,要麼就去西餐廳吃那食之無味的牛肉,也不是食之無味,人家吃起來那麼香,我吃起來一點感覺都沒有......

    毫不誇張地說,這位朋友說的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個例,去過國外旅行經歷的小夥伴肯定能夠明白。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各種各樣的飲食實在是不敢恭維,其中以英國、義大利的表現最為尷尬。

    當然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很多難吃的食物,因為我沒有接觸過,我周邊的朋友也沒有去過哪些地方,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做詳細解說。

    簡而言之,在西方國家,你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家裡面做飯,不好做,稍微有點油煙,搞不好報警器就得響一下。去飯店裡面吃飯,沒有半個小時人家都不一定能給做得完,你還不能催,催他們做飯,人家就給你甩臉子。

    更重要的是,吃完飯之後還不能結完帳就走人,還得計算一下該給多少小費。各種各樣的規矩,簡直是五花八門。

    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一個廚師在做飯的時候,旁邊可能放著百八十個各種各樣的傢伙事,比如這把小刀是切菜的,那把小刀是切肉的,這個調料要放多少克,另一個調料要放幾勺。

    各種各樣的規矩,你能把飯菜做好也行啊,這種硬搬硬套的東西做出來的味道,簡直就是一個味,哪個地方吃起來都是這個味道,一口就夠了。

    我們不得不好奇起來,為什麼感覺歐美人幾乎沒有炒菜的習慣,即便有炒菜的習慣,似乎做起來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香呢。

    第1點:和歷史文化有關。

    別的不用多說,也沒有必要往前倒推到唐宋時期,畢竟那個時候咱們這邊的美食雖然多,但也沒多麼豐富。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慈禧的飲食起居,在之前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慈禧每天吃什麼飯菜,廚師是變著花樣的做菜,用滿漢全席來形容毫不誇張。各種各樣的飯菜讓人聽了之後都忍不住的咽口水。

    華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美食,這些美食還包括一些地方特色和特色小吃,到現在也有一些東西流傳了下來,甚至還在原有基礎之上做了花樣翻新。有一些比較市面上的或者街邊小攤做的菜,也有最簡單的烤串,再簡單一些的像烤冷麵、攤煎餅、包子、肉夾饃等,這些美味讓人聽了之後都想咽吐沫。

    相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可能就比較慘兮兮的。比較常見的要麼是肯德基,要麼是麥當勞,吃一個漢堡包,再來瓶可樂或者雪碧,幾乎就是這幾類。

    如果再往前倒推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不難發現他們古代的時候好像也沒有這麼多飯菜的做法。這種飯菜的做法其實更能夠凸顯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來。

    第2點:歐美國家做飯格式化流程化。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或者說全面否決西方國家這麼做飯菜的優勢。

    舉個簡單例子吧,西方的飯菜優勢是什麼,是一個人什麼都不會,只需要記住這些步驟和流程,就可以做出一碗香噴噴的飯菜來。

    比如做一份炒飯,放幾個雞蛋,這個雞蛋是多少克再放多少鹽,他們有專門稱重的小稱來稱鹽以及各種調料的重量。

    而我們這邊的廚師做飯菜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火候適當,鹽適當。這個適當就是手感問題,飯太多了多撒點鹽,飯太少了,少撒點鹽。火候大了怎樣處理,火候小了怎樣處理。

    可是西方國家沒有這樣的處理方式,他們做出來的更類似於一個純粹的機器做出來的。一個純粹的流程做出來的,基本上保證了每一個飯菜都是同樣的味道。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極大地扼殺了現在的創新感,不去創新就永遠不知道另一種做法有多麼美味。

    相對而言這種條條框框的規矩的確讓人煩不勝煩,更重要的是這種調控做出來的飯菜來的味道都一個樣。

    第3點:側重感不同。

    西方在做飲食的時候重點並沒有放在湯、人這一塊,而是放在調味這一塊,所以我們會發現西方的調味品多多少少有點多了,這句話可不是廢話,我們簡單想一想,去肯德基店,去麥當勞店,去漢堡包店,會有各種各樣的番茄醬,甚至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調料,對不對?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家裡去炒菜,炒完菜之後還會再給你一包番茄醬嗎?

    這種側重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飲食的不同體驗。

    肯定還有其他原因,但指望著我全都能夠給大家解釋明白,就有點難為人了,事實上我的認知也是極其有限,但是我能夠找出來的一些原因全都給大家一一陳述了。

    簡而言之一句話,不同的飲食文化,往往會塑造出不同的飲食風格,也塑造了飲食給人的味蕾方面帶來的刺激和體驗。

    每一個人的喜好不同,或者是因為對於美食的直接觸感,再或者就是居住環境和周邊的飲食風格,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站在高地上,指責人家說人家怎樣怎樣,這樣沒有太大的意義。

    無論如何,從美食這個角度出發,咱們的老祖宗從來就沒說過,現在不會,過去不會,將來更不會。

  • 2 # 樂逍遙cy

    文化差異。飲食就有差異。西方那種傲慢與無情。看著很有紳士風度,實際呢。一肚子壞水和稀狗屎。他們沒有資格吃炒菜。

  • 3 # estingtao

    西方國家飲食單一,只能說明他們的飲食文化不發達。其實西方茹毛飲血的歷史太長,只是最近這二三百年突然發達了。

  • 4 # 使用者WDX210104

    炒菜是華人的特色,外華人就是愛吃他們也做不出來我們炒的味道。就如同我們吃西餐一樣感覺也好吃,但是吃幾頓就膩了。

  • 5 # 老王巡天下

    一個是行為習慣,另一個就是所謂的傳統觀念。西方國家的人向前追述千八百年,他們都是遊牧民族,為了儲存體力,或者移動方便基本都是吃生的,或者很簡單的煮熟。再後來經過歲月的煎熬,歷代的發展,有了麵包,牛排……但是從根上還是沒有改變這種習慣,所以直至今日還是傳統的那些做法,只不過延伸了改變了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個女生教你談戀愛,現在你和她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