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榆木疙瘩牌慧根

    羅貫中身處元末明初的戰爭時期,給起義軍做過幕僚,參與見證過真實的戰爭。他可不是一個宅家誇誇其談、張口胡扯的作家,而是一個有據可依、有的放矢的“紙上談兵”高人!

    根據空氣動力學實驗,一個物體在飛行時,大部分的阻力來自正面,而側面帶來的風阻影響只佔少部分。

    所以,影響遠距離殺傷武器發射距離的關鍵,除了初始動能和角度以外,最要緊的因素就是飛行中的迎風面積。

    通俗來講,就是你的箭頭頂風飛行時,箭頭部位越大,受風則越大;受風面大一個數量級,受風阻力得要大好幾個數量級。

    所以火箭都飛不了多遠,同時諸葛孔明要“借箭”,他必須在一個保證曹營弓箭手射得到的前提下,讓船隊待在一個無法被曹軍瞭望手無法完全看清的距離上,大概所謂一箭之地。

    而一支頭部燃燒著大火團的火箭,可能連標準箭矢飛行距離的一半都達不到。

    夠到夠不到,發射火箭又有什麼意義呢?

  • 2 # 每事學三思

    曹營不射火箭的原因一一

    A,當時東吳軍隊在長江南岸,曹軍駐紮於北岸,草船由南向北駛去,適時恰刮強勁的東南風,因此,迎風射火箭,會被大風吹滅。

    B,諸葛亮的草船是借霧偷襲,曹軍突然發現目標,倉促抗擊,士兵只好用隨身攜帶的弓箭射擊,也來不及上報呼叫火箭。

    C,在濃濃的江霧中,曹軍未能看清船上的是草人,所以未使用火箭,這是主要原因。

  • 3 # 鐵騎鷹狼7F6C

    第一點一定要明確,這裡說的,是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所以請不要來說“實際上怎樣怎樣”,“歷史上怎樣怎樣”

    第二點,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也是講物理的,船一側箭多了,船就會往那一側歪。所以,就可以說說這個火箭的問題了。

    三國時期要射火箭要麼就得讓火直接燒在箭上,要麼往箭上纏東西讓他燃燒。不管哪種方式都要面對一個命中率下降和射程縮短的問題。再加上使用火箭必然先照亮自己,要真是江東水軍大舉來攻,只怕曹軍自己的弓箭手就得先掛上一輪。所以以當時的情形,不射火箭,是情理之中。只是諸葛亮料定了這個“情理之中”,所以他把事辦成了。

    最後,再次強調,這裡說的是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歷史科普家請繞道。

  • 4 # 冬天噩夢

    小說編的,歷史上是孫權借的箭而且也沒這麼多,一開始孫權並不是為了借箭,是被射箭了,孫權又下令調轉船身被射箭保持平衡開走了,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到諸葛亮身上了(小說一般都有個主角,三國時期諸葛亮基本是從三國初期活到三國結束的,所以羅貫中就選中了諸葛亮開始神話他,當然不排除羅貫中有可能“親劉貶曹”)。至於為什麼不用火箭,古代火箭是用油布綁在剪頭上,會影響準度和遠度,所以看不清對方不知道位置和距離的話,不用火箭是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任正非說三年以後華為可能破產,華為能破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