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現爸爸
-
2 # 小潘電視
是正常心理
講個故事,自己編的
一個王子從小就被人愛護,他是幸福的,快樂的。突然有一天王子起來,王宮裡沒有人了,不在熱鬧了,沒有了笑聲,沒有了什麼也聲音都沒有了。哪位王子決定查查是什麼原因,他悄悄的走進鄰國的院裡,哇,好吃的,好玩的,都有,他也想玩,別人嘲笑說,你不會買嗎》是啊 他們也是玩的鄰國的王子給他們的,為什麼就偏偏針對他,鄰國王子就叫人把他攆出來了》,王子哭了。回到家把他們的玩具拿起來,當初他們玩的特別開心啊》,是啊玩具玩膩了。王子也想玩,於是也就讓父母給買了 但一個人不開心,
其實,不上攀比就是愛,就想得到七情六慾,得到全部,有的人說自己宅就是個藉口,給自己留些尊嚴。
-
3 # 青音約
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適度的攀比心理,屬於正常狀態。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開始注重自身的形象,不能比別人穿得差、用得差、吃得差,消費低,這是自尊的需求滿足,否則他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會自卑。
今天有一個來訪者,40歲,男性,教育培訓行業。他說這麼多年了,在人群中仍然不能融入,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隨意地交談,深入地探討,總是覺得自己和別人之間隔著什麼,不想讓別人走近自己,不想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感覺是一種自我保護。雖然在所工作的城市,在我這個年齡階段,也算是屬於比較成功的人士,至少是中上水平,不比一般人差,名譽、地位、收入都有,但就是不快樂。
說到他的成長經歷,他說自己出生在農村,因為成績優異,到縣城上學。雖然成績拔尖,是年級第一,又是班幹部,但我的生活費只有別人的三分之一,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大學。因為這一點我很自卑,不敢像其他同學那樣花錢,只能節約著花,又不想讓別人發現自己的困窘,有時就撒謊,自己就這樣越來越活得不真實了。
雖然現在不缺錢了,但內心的那種自卑感一直在,怎麼也去除不了。表面上談笑風生,但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感覺是在表演,身心不能合一,不快樂。
凡事過猶不及。過度揮霍不好,但過度節儉也絕對不好。作為家長,比較可取的方式是,瞭解你們家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其他孩子的消費水準是什麼樣的,不比他們低,但也不能超出太多。同時,主要還是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營造一個尊重的、商量的、開明的、民主的家庭氛圍,合理的要求滿足,不合理的要求拒絕,而且是不含敵意的堅決,只是不同意這件事,但並不是否定他這個人。
回覆列表
首先,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渴望被認可、被關注、被讚許,他們開始渴求自我價值,但是由於缺乏合理的引導,他們容易將名貴的手機、衣服、飾物等物質品當成展現自我價值的方式。
實際上,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應該來自於內在。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真正的價值,比這些外在的物品珍貴得多,關鍵是要靠自己去發掘,包括自己的優點、學識、才華、見識等等。
然後,就是從眾心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擔心自己被孤立,於是身邊的同學怎麼做,他們就會怎麼做,出現“別人比,那我也要比”的跟風心理,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融入某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