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2872536

    各家主要思想須各家之優秀專家評價。但中華文明之源為《易》。本土中華文明之根本為《易》,生生不息之為易,歷代各專業領域皆以易理為基礎理論指導本專業之研究光大。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皆為專業不同而論。但中心思想皆為提高生命質量為眾生靈造福!

  • 2 # 中上行

    道家知術數,明天地之變化,順天道而應自然。儒家知禮儀,安本位。法家,懲善惡,保安定。佛教明心見性。重修行。

  • 3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簡單說。中國一開始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把儒家文化。又更深一步的。加深、尤其是佛家和道家。更深廣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宇宙永珍。科學家講的宇宙。經典上更全。無數的銀河系。用數字無法形容。廣泛、不可思議、經典、是釋迦摩尼佛。教學49年。課程。不包括別的法門。

  • 4 # 道德玄鏡

    思想,本就是一種活躍無限的可能;如果,幾句話,又或者,能一語道出這麼多分化開支而形成的各大類的優秀思想……那或許更多的是無限不可能。

    唯一,只能說各家都或許是同樣由 道 而出發,延伸在各種持續不斷,精進求索之下,將天地萬物的關聯,與陰陽(動、靜)之間所對應,和交融之下的不同現象的本質濃縮出了易理而總結出簡易的詞句……

  • 5 # 學以明德

    幾家思想歸根結底是一條思想主線,所要達到思想境界就是道。道就是宇宙間一切的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思想境界和智慧就得到提高。儒家主要體系以禮教,做人,以禮治達大同。所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主要體系以遵循自然規律,完善自我,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法家主要以規則,管理,法制,優勝劣汰,在矛盾和鬥爭中大浪淘沙。佛家以慈悲為懷,度宇宙間一切苦難,悟天地萬物之因果規律。

  • 6 # 五雲豪客

    儒釋道都是透過對客觀世界的觀察,總結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本質關係。一曰“心”,二曰“無”。華人的哲學思想的源流應該在老莊,致虛極,守靜篤,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而儒家是奉行的是修身,治國,平天下,捨棄小我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世界觀,跳出紅塵的心入世經緯天地。佛法就更好理解了,一個悟字,拆開就是吾心嘛,明心見性方知沒有世界哪有我,沒有我哪裡還能感知世界。六祖壇經裡面有一句,人傳之法不是法,佛法既無法。到都還是個“無”字。法家韓非子師從於儒家荀子,是從儒家的思想體系裡進一步求真務實,韓非子認為當時的人如果沒有規則約束,也沒有機會接受儒家的教化,那麼人慾會導致獸性的一面暴露出來,所以,君王治國,不可只施仁義教化,還要有君王之術。就是律法和規則,上下一視同仁,步調一致,生產力可以飛速發展。

  • 7 # 東方國學

    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了。其中,道家、儒家、法家、佛家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主要代表,其思想閃爍著奪目的光輝,你瞭解嗎?下面跟著編者的思路來了解下哦。

    儒家思想:拿得起。

    其精髓首先在於它賦予同類以廣泛性的愛,仁義禮智信作為尺度標準被廣泛的施予他人,帶有人文關懷;其次,儒家思想鼓勵世人入世,透過修身、齊家而達致治國、平天下的天下大同、四海清明的理想境界。

    道家思想精髓:放的下。

    其精髓首先在於它全面的看到了事物的兩面存在。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因此,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其次,它強調“柔弱”的力量,《道德經》中有大量的論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所以要持守事物柔弱的一面,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從而達到”無為而不為“的目的。

    佛教:想的開。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世界也是這樣的一張網,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獨立的,它依附於其它事物,受制於其它事物,沒有實體,沒有主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應該廣結善緣,“因“上努力。

    法家:定分止爭。

    “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精髓在於法規的標準化,明確化,就是在國家各個層面,如軍事,政治,官吏考核,民俗等方面制定明確而嚴厲的標準,嚴格執行獎懲制度。

  • 8 # 聖劍17

    佛教思想核心分為若干個階段。信因果,信六道輪迴;信佛的智慧!信極樂世界!信佛國永恆;得到佛智慧灌頂加持;具有涅槃智慧的擁有。可以說不同的人是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智慧積累存在的!一般人信因果少做壞事就相當好了!真正一個人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很難!這樣這仍不夠。要沒有善惡福報功德,自己具有業力零狀態,不受業力左右不進入六道體系!在特殊的願力中,見佛,並得到佛的進一步智慧。

    從這些階段中提煉佛教文化核心就是般若三昧。具有無量壽、無量慧、無量覺。從而體現佛的發法相存在。永恆於佛國樂土。

    儒家認識人性為本性善良的開始,人的思想意識行為和其生活環境相適應。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的形成服從於中庸,體現於中庸。人們一般進步都是在中庸的建設中有所體現的!中庸是人類經驗總結的方式方法和潛意識的行為理念。於是孔子從中庸的系列論述開始,具有了法度性的理念。中庸相當於道德經。在此理論的基礎上認識社會認識個人,就有了學而優則仕,有了人際關係存在的仁義禮智信。

    儒家學說是具有中國社會廣泛驗證的,可是就其發展中由於學子的覺悟和傳承問題,在民族科技實踐方面比較原始。今天的人們認識和孔子理念已經發生變化。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社會文明落後的主導原因。

    道家理念,道家認識世界具有體系化的特點萬事萬物皆太極。道家認為道法自然,任何生命體都有自己的完備系統,並以系統運化作為生命體現。生命的過程就是陰陽兩氣矛盾對峙過程中的運動。任何事物都在其道中,或者道衝。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服從民心民意,人性具有道德法度的認知能力。和諧生活,理性的面對任何存在。認真從事物的運動中找到一般規律!避免極端事態的發生和轉變。

    法家的觀念本人認識的不夠全面,恕不能有所回答。

  • 9 # 馬振廷1

    法家酷吏,儒家愚下俸上,佛家好壞全收,給人事就行。道家尚下解決弱勢群體困難。善待低層人群。基督教自我高尚排外。

    五大家主要是文明方面的,真正自覺的作用是神鬼文化起作用,有好生好死的壓力,不然人還怕誰?

  • 10 # 白玉飛豬671

    中國古代思想主要有道家、儒家、法家和佛家,那麼各家的優秀思想分別是什麼?你如何評價?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 中國思想與世界其他地區所產生的思想有很大不同。中國本土滋養出來的思想,無一例外都是“入世”的學問,基本是探討現世社會的問題,著力於對於社會現狀進行改良。既不是形而上的哲學,也不是指點人類死亡以後出路的宗教,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古希臘哲學是有質上的區別的。

    而佛教則很明顯是“出世”的學問,雖然解構了人生當中的一些問題,但也還是為了闡明,信佛以後的好處——達致彼岸,永生成佛,而佛教實實在在是“舶來品”,並非我華夏自己生長出來的,所以,個人並不認同佛教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只能說是,中國古代接納的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的主要代表早有概括分別是儒、道、墨、法、名五家(當然,根本不只這五家其他影響相對較小,或者由這五家發端來的還有許多,比如兵家、縱橫家、陰陽家、農家等等)。下面,試來說說五家及佛家的優秀思想,當然囿於自身才疏學淺,難免錯漏,掛一漏萬,望觀者不吝指正。

    儒家:儒家這裡只探討先秦儒家,因為這才是儒家的根本,是儒家的本質。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孔子是集大成者,孟子有所發揮,但基本還是一個宣傳儒家的,其思想,並未完全跳出孔子的範疇。那麼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要思想是什麼呢?個人概括為如下幾個關鍵詞:

    “仁義”為本: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是儒家最為優秀閃光,也最為根本的思想。什麼是“仁“,什麼又是”義“。孔子論”仁“其實並不完全一致,因為作為一代傑出的全民教育家,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孔子論仁也各不相同。大致有這樣幾個主要的回答:

    其一,克己復禮曰仁;

    其二,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其三,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其四,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其五,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其六,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其七,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從這些孔子的論述當中,很多初學者,或者古代漢語閱讀有障礙的人可能看得雲裡霧裡。我嘗試著解釋一下,“仁”從字上講“二人曰仁”,放到小範圍中,指兩個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如何“和諧”?克己復禮,就是剋制自己不良的表現,待人以禮。“克己”絕不是後來人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因為孔子是承認人性,而且贊成人性的,他贊成富貴都是人們所追求的,所以“克己”是指人不能過分的縱容自己的慾望,凡事要有“度”,怎麼做到有度?復禮。什麼是禮?這絕不是繁文縟節,也不是簡單理解為禮貌的意思。禮是孔子對社會秩序的一種設計,他倡導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要盡到各自的責任,要對得起自己所在的階層。注意孔子這裡的要求是全民性的,有些人說孔子的學說是統治階層的論調,其實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計較和惡導。一個社會必須要擁有秩序,天下大亂何來人民的幸福生活?仁,首先要講究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構造,由此放大,全社會也要早就一種和諧的關係,分工明確,各有所職,無一忽略,這個仁,在《孔子家語》、《禮記》中就放大為“大同”觀念,孔子提出就是“天下為公”。(大同社會描述的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想象一下這樣的社會,人人的生活有保障,所有能夠勞動的人都能依據自己的才能而工作,整個社會壞人沒有生存的土壤,大家都和睦誠信……你生在這樣的社會,是否覺得幸福?

    所以“仁”就是儒家為全社會,全民的福祉指出的一條出路,有秩序,講誠信,眾和睦,有依養,達到社會,小到家庭。這實在是儒家精神當中,十分閃光的東西,也是歷朝歷代仁人志士,所努力追求的。

    儒家第二個思想就是講“義”,什麼是義,《康熙字典》裡解釋“仗正道曰義”。從這個解釋就知道,義的本意,與現在我們錯誤等同的那種不分是非,只維護小團體利益的“義氣”實在是差別巨大。講“義”最多的就是孟子。他對“義”的執著,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孟子》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物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為了義可以不顧生死,所以孟子一身浩然正氣。在那個豺狼當道,野獸橫行的戰國,孟子的堅守,十分難得!不光自己堅守,孟子還對種種不義行徑進行口誅筆伐,順便說一句這老先生可能脾氣不大好,經常罵人,這與孔子溫良恭儉讓是不同的。孟子對做不義之舉的人,常常斥責為“禽獸”,或者“非人”,直接剝奪了他們做人的資格。一介布衣,又常常遊走於那些手握重權之人的圈子,卻天天罵人,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但孟子為推行理想,從來沒有懼怕。這也是非常寶貴的。

    孟子,更大的貢獻是明確提出了“民為邦本”的思想,這個思想的提出,當真是振聾發聵,震爍古今,他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什麼是民?在野為民,就是當時社會的大多數——在城市之外的農民,他認為他們才是最寶貴的。什麼是君,就是國家的第一執政人,他們是輕的,不重要的,什麼是社稷?就是代指國家,從孟子來看,在廣大的民眾面前,什麼都無足輕重。要知道,提出這個觀點的時代,是在公元前,那是兩千多年以前,兩千多年以前的世界,除了孟子,沒有一個人,提出過這樣震撼的話語,所以有時候不得不疑心,孟子是否屬於“穿越族”。

    儒家第三個思想,重視教育:中國是全世界最早推行平民教育的國家,這實在是中國領先全世界的兩千多年的一大關鍵,而創造這個關鍵的首推儒家的孔子,他是第一個讓教育走入平民的人,所以,今天所有識字的華人都應該感謝他老人家,“萬世師表”的評價,絕非過譽,在這個方面,我認為怎麼誇讚都不為過!在孔子的門徒裡面,有城市平民、有當時最被人看不起的“野人”,有當時被人輕賤的商人,有貴族……孔子說:有教無類。所以有人說,沒有孔子,萬古的時空都如黑夜。這真真是沒有錯。而正是從孔子開始,所有後來的諸子百家,都廣收門徒,普及教育,傳授知識,我們這個民族屹立於浩瀚的世界民族之林,而從未中斷,消亡,正是儒家為我們奠定的基礎。

    當然,儒家的優秀思想還有很多,這裡只簡單談三個方面。我對儒家的評價是:做人的萬古法典,民族的千古功臣。

    第二談談道家。道家最出名的老子,莊周。當然,這是傳統分法。但其實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先說說老子。

    這位睿智的老先生,可以說是諸子當中相當“神秘”的一個,生卒年限不詳,姓名有爭議,人生履歷也只有一星半點,師承唯一能確認的只有一個商容,還有典籍記載,他授道與孔子,所留著作短短5000言,作者都還有爭議。神秘性方面,可能除了鬼谷子,其他人都不能和他相比吧。

    提到“道家”當然就要講到《道德經》(順便說一下,《道德經》在漢及其以前很有可能叫《德道經》)。《道德經》的核心部分就在第一章,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就叫開宗明義。什麼是“道”,這就是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的一種“終極真理”。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我們必須遵從不能破壞的規律,這個規律就叫——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這樣。他告誡世人,不要動不動就要想改變世界,不要動不動就要去建功立業,所有人和事,都順應自然之法。他還認為真要到了我們非要有所作為的時候,那個時候,社會或者自然已經是有病了。就像電腦系統中了病毒才會想到去防毒一樣。

    比如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依照自然之法,世間萬物自然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怎麼去做,他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告訴我們:治國如同烹製魚,不能老在鍋裡翻,翻來翻去,魚肉就翻爛了。秦、隋的敗亡,就是這樣。他反對濫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他告訴我們凡事不能只看一個方面,所謂:天下皆謂之美者,斯惡也。你比如前幾年大行其道的共享單車,現在一地雞毛,當時有多少人看到了其背後的危險。

    ……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孔子說他是龍,莫測高深。而老子又覺得自己所追求的道莫測高深,甚至連名字都強行命名的所以他說:故強為之名曰道。就是他認為他的思想,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概括,姑且叫它“道”吧。因為道是什麼呢?老子自己寫道: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不是老子說人要昏庸,似是而非,而是說他所追求的東西,在他的理解裡都還是不太明確的東西(這個話是我個人的揣測)。

    道家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又很多啟發,你看看如今哪個縣沒有經濟開發區,哪個地方不仍然是房開大行,一個智慧手機的出現,捆綁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那麼多的家庭、教育、商業的衍生病,為強力發展經濟,我們透支了多少環境資源……這些不都是我們沒有聽取老子的教誨,而造成的後果嗎?

    孔子講“仁義”,老子講“平衡”,這些都是異曲同工,其實在道的思想裡應該被我們牢記不是“無為”,而是“度”,凡事不過度,就能基本良好。所以我這裡要批駁一些大唱老子愚民,老子無為這樣一些陳詞濫調的人,自己把老子的思想念歪了,不要以訛傳訛出來禍害視聽!

    道家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的思想其實相對簡單——自由。這個詞在公元前提出來,是不是也有些“穿越”感?而且莊子的自由是全方位的,自然、社會、個人,都要全面的自由,不單是肉體,而且是精神,他鄙夷那種捨本逐末的惡習,鞭撻那些蠅營狗苟的濫官僚,諷刺那些以土為寶的蠢貨…他的文學修養極高,文章詭妙淵深,宏大高遠。很多人知道“鯤鵬,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寫得真是浪漫,他諷刺魏相對他的圍追堵截是一隻貓頭鷹,生怕鳳凰來搶它的死老鼠,他譏笑那些馬屁精是“舔痔瘡”的,他罵那些偽君子執政者: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但是,莊子的諷刺,與孟子不同,莊子的鄙夷,是讓人們去恢復精神的自由,所以他說: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兩條魚互相吃口水,不如忘記一切,投身到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江大湖裡去,這樣大家都很幸福,這“江湖”就是——自由,不受困於金錢、財富、官位、美色……才能只有真真的自由,人才能“逍遙”。這些觀點,歷史上有為富不仁者,有一毛不拔者,有娶二奶娶三奶者,有顧慮名譽地位者,有貪得無厭者,有斤斤計較名利得失者……一句話:凡是為物慾所困頓的靈魂,都是莊子希望解救的靈魂。

    這就是莊子的偉大之處。

    再來說說法家。法家的思想,乃至孫子的思想,根在道家。法家代表韓非子,在《史記》中與老子合編,太史公是相當高明的。

    法家,可能是中國先秦最急功近利,也最受寵,而且幾乎是唯一隻為君主服務的思想,但也是中國文化最為黑暗、殘酷的濃縮物。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吳起、申不害、韓非子、李斯。其中有全面論述自己思想的只有商鞅的《商君書》和韓非的《韓非子》。

    法家的觀點三個關鍵字:法、術、勢。首先什麼是法:就是以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社會的準則,奇妙的是,法家施法的最終目的(以韓非為例),卻是要達到老子的終極目的——無為而治。什麼是“術”:就是平衡各方利益,頗似卞莊刺虎似的陰謀方法,什麼是“勢”,就是利用各種法、術營造一種有利於君主利益的態勢。

    為什麼我說法家黑暗,殘酷。《商君書》、《韓非子》都強調了公平的法制,但是這個法律定得,實在是讓老百姓受不了,舉幾個例子。商鞅強調利出一孔,什麼叫利出一孔,所有人的利益都必須來自君主制定法制下的賞賜,全華人民都必須這樣,這叫什麼——獨裁!所以商鞅的變法,四個字——趨農歸戰。凡是國家裡的人只能從事三種職業:官僚、農民、戰士。除此以外都是無用的人,都是賤民。而除開耕種、戰鬥所獲得的利益,都是非法的——你想象一下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社會體制?就是長期的戰時體制。讓老百姓天天承受這樣巨大的恐怖壓力,試問誰受得了?所以,崇尚法治的秦國不到50年就亡國了。說它殘酷,那真是一點不冤枉他,為了確立秦法的權威,商鞅一次就在渭水殺了700多人,秦國的人,動輒得咎。看看秦始皇陵裡的陶器、青銅器都印有工匠的名字,一錯可能就要砍手斷腳,我想最次也會被罰款吧(還沒看過秦簡,對秦律不熟悉,只能猜測),有文物出土,中有文字記載,像陳勝吳廣這種平民戍邊,誤了時間會被罰一副盔甲,對於一個老百姓來說,這個負擔豈是他們能夠承受的,這樣的法難道不恐怖嗎?

    韓非說得更透徹,看看《五蠹》、《八奸》,看得你汗毛直豎,一句話,只要不是官僚、農民、戰士等人,都是你防範甚至肉體清除的物件,儒者、帶鋏者(遊俠)、商人、縱橫家(演講很厲害,心眼很活泛那種,今天很多業務員很像——戲言),門客……這些人都是蛀蟲,而睡在皇帝身邊的妻妾、自己的旁邊僕人、自己的父親、兄弟……都是君主你要防範的物件。如果一個人真的這樣去做了,那還不寂寞孤獨冷,所以皇帝叫“孤家寡人”。

    總之,法家是想透過“矯枉過正”的手段,來強制社會回到自然狀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好心幹了壞事,而且這其中的危害,比之法家所作出的貢獻而言,真正的弊大於利。你看到如今很多人在外哼哼哈哈,拿腔拿調,說話含混不直接,遇事先拿下屬打壓立威,愚弄員工……諸多濫像,都是法家一脈的留毒。而這些,卻不知道被誰,從什麼時候,冠到了儒家的頭上。

    不過法家在文學上的成就到是極高,韓非的文章,恐怕只有莊子能夠媲美。他其中一些對於社會制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的思想,還是有些可取之處,比如《韓非子》當中的“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等成語,那還是相當的有益的。

    法家最為值得稱讚的是他對法律的“公平”的思想和踐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君主除外)。

    總之,法家才是中國兩千多年專制時代的黑暗、殘酷、大規模反智行動的思想根源,對於法家,一定要慎之又慎的繼承。

    最後,說一說佛家:佛既是一個人,也是一個宗教, “佛”最好是以“佛教”稱呼,而不是“佛家”。佛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所以佛教誕生要晚於儒家。佛是誰呢?

    佛叫佛陀,世俗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佛陀是他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後,門徒的尊稱,意思是“覺悟者”。佛從公元前三世紀的西漢,與中國有所接觸,在東漢開始逐步在中國普及,到現在成為中國相當重要的一個宗教信仰。

    佛教的派別,實在是眾多,其精神和修行目的也各部相同,僅中國就有所謂的“中土十宗”,我不知道全部,略舉幾例,大家熟悉的禪宗(少林寺就是禪宗)、唯識宗(玄奘法師就是代表)、淨土宗(弘一法師,俗家名“李叔同”)等等。從世界範圍來看,佛家總體上分為三大派別: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三支。

    小乘佛教出現得最早,它倡導透過經歷幾劫的佛法修行,跳出六道輪迴,最終大致彼岸而自己成佛。小乘佛教據說,要先修丞“白骨觀”,視萬物為“枯骨”,這樣才能去色、去相而專一佛法。

    大乘佛教雖不是中土所創,但也是在中國發揚發展的。講究“普度眾生”,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很像儒家的“修己達人”觀。大乘佛教確實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個分支,尤其是儒家的影響,其中很多的典章、戒律、結論,很多時候和儒家的觀點暗合。

    藏傳佛教,又稱密宗(有黃教、花教、紅教等細支分流),修行靠上師口傳心授,追求“即身成佛”,意思是修行密宗當世你就可以成佛。也就是說當世你就可以“覺悟”了。

    佛教的最終追求,在於讓人脫離人世的“苦海”。從這個層面說,佛教的初衷確實是非常“慈悲”的。而且佛教發端於玄學、辯論盛行的古印度,其邏輯學、辯論等方面的智識也確實很高。佛教最大的貢獻,個人認為是為世人建立起前世、今生、往生的龐大人生體系。個龐大的人生體系,幫助很多人建立起了強大的精神家園,使人有信仰,終生不虛度。而佛教典籍當中,對於現世人生的論述,也確實精妙絕倫,比如佛家講人有七苦:生、老、病、死、冤憎會、恨別離、求不得。短短十幾個字,確實囊括了我們人生當中絕大部分的苦惱和困惑。比如佛家講不要見色相,而要務根本等等這些都是對人有益無害的。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假模假式的除外),莫不都是有憐憫心,有同情心,悲天憫人情懷的人,也是相對高尚的人。

    不過以一個旁觀者來看,佛教對現世的現象研究得很透徹,但是對於它的成因,以及修行佛法後的結果,多少有些虛無縹緲!歷史上雖然有那麼多神異、那麼多的神蹟。我個人總是有所質疑。而歷史上,也頗多佛門敗類,敗壞佛教的教義,比如北魏末年就有妖僧造反,逼人喝藥酒,迷失本性亂殺人,南北朝時的高僧佛圖澄為弘法,也曲節在後趙朝廷做成了看命算卦的方士。清朝河北某寺廟尼姑姦淫(真是姦淫)趕考舉子的窩案,還有清雍正年間河南官府全官場與僧尼之間的權色陰謀等等。

    佛門弟子不事生產,不盡社會人的責任(帝制時代的佛寺都是不納賦稅的),藏匿人口,確實也造成了很大的社會負擔。再者佛教派別眾多,千餘年來爭論不休,佛法的定義千差萬別,門戶之爭厲害(看看六祖慧能法師的生平,你就知道了),而且一旦被人曲解利用,對人類文明的損害也是有的,比如日本禪宗,日本禪宗的教義就被其本土“武士道”所利用,造育出多少畜生?

    所以,佛的教義總體是好的,但迷信佛教而為此不顧一切,卻不是一個社會的福音。

  • 11 # 尋股問經之隨筆

    道家其實重貧富調節,但古代難嗎,儒家重人際關係,用關係繫結人心嗎。法家重規矩,賞罰,制度,取信於民。儒中有法偏儒而已。法中有儒偏法而已。道中有儒偏道而已。

  • 12 # 哇系奕靜

    佛家說平等,道家說公,因為公所以平等。佛歸於道。道歸於儒。法家為用為治,歸於儒。諸教歸一為儒,為了人道合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不進行1換7,保羅能自由身加盟火箭嗎,那樣火箭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