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務先生

    1,初衷不合。

     如來講罷,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苦歷千山,遠經萬水。西天取經的一開始就設定了,他們必須一路艱險走來,才讓東土眾生拿到真經。若是直接飛來,不如當初就直接送上東土,也免得一番麻煩。

    2,行者知道,直接用風把他吹過去是不行的,事實上他辦得到。原文中說他也會使會弄,可以把他一路弄上西天,但是主觀上如來不準作弊。

    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駕雲,只是去的有遠近些兒。你是馱不動,我卻如何馱得動?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象這潑魔毒怪,使攝法,弄風頭,卻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帶得空中而去。象那樣法兒,老孫也會使會弄。還有那隱身法、縮地法,老孫件件皆知。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3,獅駝嶺誤以為師傅被吃了,也有這樣的描述。

    行者悽悽慘慘的,自思自忖,以心問心道:“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幹,弄了那三藏之經!若果有心勸善,理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只是捨不得送去,卻教我等來取。怎知道苦歷千山,今朝到此喪命!罷,罷,罷!老孫且駕個筋斗雲,去見如來,備言前事。若肯把經與我送上東土,一則傳揚善果,二則了我等心願;若不肯與我,教他把松箍兒咒念念,退下這個箍子,交還與他,老孫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

  • 2 # 白馬晉一

    瞧瞧,這不是瞎折騰嘛?

    當然不是!

    當時沙僧尚未歸附,潛伏於八百里河中搞事。

    八戒嘟了嘟嘴,回口道:“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這駕雲的,怎稱得起?須是你的筋斗方可。”

    看出來了吧。唐僧這人啦,是骨肉凡胎,密度大(相較於雲),一旦駕雲,是端不住的。

    八戒此言,倒也並非胡說,大概是符合道派貫來的邏輯。

    道派有辟穀之說,即修行中有一項,不食五穀(大概相當現代所述的日常主食)。修行此項者,道行淺者,可養生,道行深者,可成仙。這在《逍遙遊》裡就有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唐僧打小雖吃齋唸佛,葷物是不食,五穀素食卻不大講究,自然不曾吸風飲露,更遑談騰雲駕霧了。也正因為唐長老非仙體,才有了原著九十八回凌雲渡一幕,凡身終隨波逐流而去。

    八戒的道理,其實只說了一半。

    前半段是這樣的,“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駕雲,只是去的有遠近些兒。你是馱不動,我卻如何馱得動?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象這潑魔毒怪,使攝法,弄風頭,卻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帶得空中而去。象那樣法兒,老孫也會使會弄。還有那隱身法、縮地法,老孫件件皆知”。

    顯然,悟空有逞能之嫌。面對豬八戒的智激,“須是你的筋斗方可”,大師兄表態了。其實嘛,師弟你說的困難也是有,但不礙事,腦子要靈活,騰雲不太行得通,但可以用攝風法、縮地法嘛(大概就是妖精所行的那套,這也解釋了取經路上,妖精為何均能輕易地把唐僧擄走)。雖然有點歪門邪道的味道,但必要時,用也未嘗不可,背師父過條河,那可是輕輕鬆的。

    “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悟空是個明白人,他很清楚取經的核心人物是誰,以及他在取經過程中所履行的身份職責。即是護送唐僧西去。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唐僧,如來斷然不會輕易將經書給他們。當然,也正是如此,悟空一路相伴,雖多被唐僧誤會、責罵甚至驅打,但也從未做出僭越禮法的事。

    正所謂,所有的收穫,都有要有付出的,天上哪有白白掉下的餡餅。

    正因如此,原著十二回,安天大會上,觀音奉如來佛旨,顯聖主會場,太宗李世民攜文武百官,失了朝禮,傾身便拜。觀音丟下一份邀請函,“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程途十萬八千里,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觀音既然到了帝都長安,為何不送上三藏真經作為見面禮?

    很簡單,因為如來沒給。

    如來為何不給?

    顯然,他要唐太宗使人不辭千辛萬苦去取。

    應該講,這世間的道理,總是相通的。得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好的。經歷千辛萬苦得到的,往往如獲至寶。而輕而易舉得到的,往往則會棄之草笈。

    三國大智者諸葛亮就深諳此道。同劉備近在咫尺,卻要三顧而不見,即是一種自我價值的抬拔。

    同樣,西方如來想要的,正是透過渠道管控等形式,抬高靈山真經的價值。他是一位心理學大師。他懂得欲擒故縱。也正是如此,唐太宗自辭行了唐僧,兩三年後,“即差工部官在西安關外起建瞭望經樓接經,太宗年年親至其地。”

    顯然,太宗每多等一年,經書在他心中的分量就愈重一分。

    因此,唐僧一路的苦難,需是受的。一步登上西天,斷然是不行。

    之於唐僧,佛祖要其知曉,正果得來的不易。之於太宗,如來亦要其知曉,經書得來的不易。

  • 3 # 葉之秋

    換言之,唐僧乃是肉體凡胎,非常沉重,他沒有辦法馱著唐僧飛過流沙河,更無法飛到靈山。

    那麼,取經路上許多妖魔,為何就能駕風霧擒拿唐僧呢?

    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原文說:行者將菩薩降妖並拆鳳原由備說了一遍,尋些軟草,紮了一條草龍,教:“娘娘跨上,合著眼莫怕,我帶你回朝見主也。”那娘娘謹遵吩咐,行者使起神通,只聽得耳內風響。半個時辰,帶進城。

    數千里路程,不過半個時辰趕到。這速度雖然比不得筋斗雲,但就此來算,走完十萬八千里路,也用不到一天。

    原來,這才是真相。是唐僧名為取經,事實上取經之後的事情如來全不在意。他就是 要讓取經團隊一路降妖伏魔,為他掃蕩西牛賀洲所有反佛的勢力。

  • 4 # 愛影視看經典

    人出生的那天從自己哭聲中來,死亡那天從別人哭聲中走。開始時其實也註定了結局,都是十萬八千里,結局一樣,關鍵在於一路的修煉、一路的成長。

    人生就是在旅行,有時候需要快些,有時候需要慢些。放慢腳步不一定是停滯不前,也可能是積蓄力量。

  • 5 # 鄭光赫

    試著總結,或許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如來自己說的:“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怠慢了瑜伽之正宗。”這是有道理的,所謂上杆子不是買賣,輕易得到的,也會輕易丟棄!所以,如來說:“去東方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重點是“求取”,只有努力求取得來的,才會珍惜、領悟,且認真遵循使用。

    第二個,取經的結果固然重要,其過程同樣重要,取經隊伍這一路上的任務,概言之有:1.造福人類,取得人心,獲得信徒;2.消滅敵方力量,調整與其他勢力集團的關係,擴大地盤;3.打通教義傳播渠道;4.檢驗、考核、提拔唐僧、悟空等人,擴充靈山集團的力量等等。

    第三個,就是“不干預人類”原則。《西遊記》裡的設定是,神仙不直接干預人類的生活。神仙們除了打妖怪,其他的不管是懲罰人類(比如鳳仙郡故事),還是造福人類(比如悟空幾次讓龍王降雨),都是儘可能悄悄進行。悟空們和人類打交道時,也是儘可能地低調,比如在七絕山,老翁罵悟空,悟空只是“嘿嘿”一笑受著。

  • 6 # 豫見龍哥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可以來去自如,去西天不費吹灰之力,背唐僧去西天很容易。如果那樣吳承恩就不用寫西遊記了,不用費勁心思寫九九八十一難所經歷的千辛萬苦,曲折離奇的故事,讓這部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說!透過電視拍攝改變!讓它成為經久不衰的作品!讓人百看不厭。西遊記從唐僧生下來到白馬寺做和尚所經歷的苦難是別人難以想象的,做為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轉世!與生俱來就要經歷很多磨難,步行去西天取經普度眾生,終究正果,再說觀世音菩薩送袈裟唐僧時就說的很明白!西天離中土路途遙遠,要經歷千辛萬險,須心誠實地,虔誠的去西天求取真經,所以唐僧告別唐太宗李世民,牽馬步行西去,遇到孫悟空,豬八戒,流沙河收付沙和尚,師徒四人經歷種種磨難,吃盡了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終究到達靈山取的真經,成就正果,路途雖然艱辛但是過程是真誠的,和我們人一樣,任何事情自己只有自己經歷過,雖然很痛苦艱辛!但是收穫的是別人所所收穫不到的東西!更加珍貴

  • 7 # 特斯拉交流電

    其實這在《西遊記》中有解釋:

    當時唐僧只收了孫悟空和豬八戒兩個徒弟,途經流沙河時,河面廣闊,欲渡無船,還未降伏的沙和尚還在與兩人爭鬥。在引誘沙和尚出水面失敗後,孫悟空提議先去化齋吃飯要緊。這時唐僧便說,在周圍尋一個人家問問渡河之法。孫悟空笑道:“這家子遠得很哩!相去有五七千裡之路。他那裡得知水性?問他何益?”豬八戒便詢問那麼遠你怎麼去的。孫悟空便介紹了他的筋斗雲,“老孫的觔斗雲,一縱有十萬八千里。象這五七千路,只消把頭點上兩點,把腰躬上一躬,就是個往回,有何難哉!”

    八戒道:“哥啊,既是這般容易,你把師父揹著,只消點點頭,躬躬腰,跳過去罷了,何必苦苦的與他廝戰?”這時,孫悟空便道了原由。“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夠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這便是為何不揹著唐僧西天取經的原由了。縱觀《西遊記》,唐僧其實是個自帶金手指的男人,路上不知得了多少明明暗暗的幫助。如來要唐僧經歷的,就是那九九八十一難,旁人只能協助,他的三個徒弟,也只是“護”罷了。

  • 8 # 德翁

    孫悟空一個跟斗能翻十萬八千里,到如來那也十萬八千里,讓悟空翻個跟斗把經書取回去多省事,不行!人家不給,就是揹唐僧來也不給,主權在如來,為得是考驗取經人的真心意志。只有歷經磨難,苦行艱忍,明心見性,考驗合格,得到如來認可,方能成功。因為忘了替通天河老黿問時得道,遭到老黿報負,沉水曬經書,發現無字假經,二回再取真經,這也是考驗不全,功德未滿,還差一難。透過此難,也給唐僧一個教訓,應把別人委託的事重視在心。

    由此引伸一個道理,凡事有兩方面,這就是中國昜理之說,山賊爭鬥還講文比,武比,一旦食言無信,遭江湖恥笑。要想得到真的果實,必須先有真的付出,攝來之食,騙得之物,不義之財,君子近而不取。現在社會上,一股打假傳武的熱潮,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本來各門武術功夫是一家,恩師曾講:天下武術出少林,天下功夫歸武當,天下實戰練散打!少林是外家拳的代表,主練腰腿外練筋骨皮。武當是內家拳的統稱,主練樁根,內練氣意神。又有少林以表演為主,武當以養生為主,但內外全練也不能實戰,非得透過對練,喂手,單操提升實戰的高度。無非是力大降力小,手慢讓手快,比如有傳某寺名師教徒煉功,將一堆巨石搬上高臺,然後搬下去,再搬上搬下,反覆無數次,做無用功,明知還得搬上搬下,不搬不就行了嗎?功夫也就別練了,時間加上無用功,功夫到時才有用,也就是練苦中苦,方能成為人上人。唐僧歷難取真經,武術實戰才有用。再比如下棋,紅先蘭後,一人一步,子各路數,不能錯位。那有連步強吃老將,那不成了打架了嗎!傳武的真假也如同一理,不在於練內家外家,不在於練那種門派,全在於層次功夫大小,不過有練不得法者,難見成效。單解武術二字:武,武力強驅,術,巧勁妙用,練武練就千鈞力 ,施術只費四兩功,四兩撥千斤,全在神機準。有打假說你撥一個看看,不用看,在人練。有練真功夫出水入階,七乘功夫,層次超比,才見分明,看電視中演西斑牙鬥牛場面,最能體現巧力的效果,多兇狠的牛,撞上可想而知,但鬥牛士在短接一剎那,躲過狂牛。看世界拳擊比賽,梅維瑟的完美的防禦躲避表演,還分什麼武術散打,一回事,全是功夫。回到武術話題,我主張煉養生為主,巧練對抗性的比賽。功力練強為實用,巧勁練熟為娛樂。多少好漢人物為爭名奪利付出傷殘代價。但為強國建威,不可否認各種對抗性比賽,不過希望志士們多煉巧,練後發先至,背裡求順,捨身搶機,敗中取勝。苦功練成,為國爭光!

  • 9 # 東鏡

    西天取經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取得真經。這跟佛教苦修是相符合的,如果沒有苦旅,也就沒有《西遊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如何辦理美國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