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歷史文化故事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80年代,改革開放剛起步,物質匱乏,孩子們玩的遊戲很簡單,往往追追打打就是一天。那時沒有補課,沒有手機、電腦,沒有興趣班,沒有一點學習壓力與負擔。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沿著我的記憶,去回味那些好玩的東西,重溫那段如夢如煙的難忘歲月。

    打尜

    1、打尜(gá),魯西民間廣為流傳,是廣大農村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體育性娛樂活動。尜一般用短木棍削成兩頭尖,3寸左右長短,尜板一般是1尺2寸至1尺5寸長短,2寸左右寬的薄木板,也有的用長短相當的木棍,稱尜棒。活動一般是冬季在較寬敞的場地上進行,場地中間畫一圓圈稱“鍋”,把尜放入其中,用尜板打出,可打一次,也可連打。甲方打,乙方投入“鍋”內為贏;乙方打,甲方投入為贏。贏方再往外打,如此迴圈往復。

    2、殺羊羔,類似幼兒園小朋友“老鷹捉小雞”的一種遊戲,是深受農村兒童普遍喜歡的活動。此項遊戲四、五個人就可以進行,人越多越好。根據人數多少,場地大小,玩時先選兩個身高力壯的人分別做護羊人和殺手,其他人當羊羔,在護羊人的後邊按高矮依次排開,並依次拉著前邊的“羊”(包括護羊人)的後襟。護羊人伸開雙臂阻擋殺手,殺手設法將羊抓住,“羊羔”則在頭領(護羊人)保護下極力躲避殺手。凡被殺手捉住的即算被殺掉,退出佇列,將羊羔殺完為一局。然後“護羊人”與“殺手”交換,也可以另選“護羊人”及“殺手”,重新開始。

    老鷹捉小雞

    3、臧貓跟,又名捉迷藏。玩耍時,先選定一個“家”然後分開班,每班一般要求人數大致相等。藏的一班迅速隱蔽,捉的一班留一人護“家”,其他人分頭去捉。抓住並以手拍對方的頭頂為勝,拍不住地以進“家”口喊“收家”或“家立”為勝。全部到家或全部捉住算一局結束。

    捉迷藏

    4、打瞎驢, 又稱摸瞎虎。這項遊戲在室內室外均可進行。玩耍時先選一個人當“瞎驢”,將其雙眼矇住,其他人亂“打”(點到為止),“瞎驢”憑感覺亂摸,以抓住他人為勝,被抓者蒙上雙眼做“瞎驢”繼續玩耍。

    打瞎驢

    5、拉拉扭,又稱拉皮扭、打陀螺,是一種冰上游戲。拉扭,類似陀螺,用直徑4釐米、長5釐米左右的梨木或棗木旋削而成,多為一頭平一頭尖,尖頂鉗一鋼珠。玩時,用一米左右長線繩繞皮扭數圈,手扯線頭一端,將皮扭向前下方猛拋,同時把扯線向身後猛拉,皮扭尖部著地,高速旋轉,長達數分鐘。待將要停止時,可用長布條做成的小鞭抽打,使其加速旋轉。

    拉拉扭

    6、玩四角,就是用紙摺疊成有正反兩面的正方形紙包。遊戲規則很簡單,雙方先猜拳,輸者先把自己的紙包正面朝上置於地,另一人用自己的紙包往上摔,可以摔到任何地方——對手的紙包上或旁邊,目的就是把它弄翻個兒,即為贏。疊紙包用的紙最好是比較重又不厚的,比如牛皮紙或雜誌封面,其他如報紙等疊的紙包總是輕飄飄的,如果要重,就要用很多層,疊出來像個包子一樣的難看。撕下兩頁書,分別對摺成長方形,架成十字,將四端折成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依次疊壓踏實,就成了一個紙板兒。

    玩四角

    7、打琉璃蛋,又稱“打玻璃珠”“彈玻璃球”“彈球兒”“打彈子”等等。即玩遊戲的人各出數枚琉璃蛋,輸者將喪失對琉璃蛋的所有權。玩法通常是“出綱”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畫線為界,誰的琉璃蛋被打出去就輸,叫“出綱”;或在地上挖5個小圓洞,誰先打完5個洞,就變老虎,然後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吃掉,這叫“打老虎洞”。最後,誰的琉璃蛋較多,就為贏家。

    打琉璃蛋

    8、走子。主要盛行於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農村,主要有按連、推車、趕老尖、憋死牛等玩法。休閒時間或田間地頭,或路旁街口,劃地佈陣,隨處取子,兩兩相爭,老幼皆宜。

    憋死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梅何時入室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