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書紀年

    官三代杜甫,模仿李白出門遊歷,花了他爹大半輩子的工資;旅遊途中,追星李白,求仙問道,基本耗盡家財;高考落榜,仕途不順,把最後的錢都用來打點權貴了。

    杜甫,少年風發,遊山玩水;中年落魄,仕途不順;晚年流浪,病逝舟中。這個與李白執掌語文課本半壁江山的男人,瞭解他之後,你會明白,什麼叫大寫的窮。

    杜甫是個官三代。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與李白合稱“李杜”,倆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

    杜甫自小聰敏好學,十四五歲,就開始寫詩,並在同齡人中嶄露頭角,展示了鮮有的老成。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杜甫的天賦也得益於他詩書世家的背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曾受武則天的賞識,被召入京師,授著作佐郎。

    杜甫的父親杜閒,在唐玄宗時期,為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官至五品。而杜甫一家,是晉代大文學家,亦是名將杜預的後代,可謂是官宦世家。

    杜甫自小長在洛陽,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的薰陶。五歲的時候,在河南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在洛陽聽過李龜年唱歌,在北邙山看過吳道子的畫,這些都在杜甫的詩中一一體現過。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年少時期的杜甫,過著肆意瀟灑的生活,他的所見所聞,也為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與李白不同的是,杜甫的社會階層比較高,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完全沒有為自己的未來憂愁過。

    十五歲的杜甫,還是少兒心性,日日奔跑玩耍,上樹摘果,日子愜意快活。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十九歲時,杜甫不願再困守於洛陽,於是,他背上行囊,帶著盤纏,辭別了姑姑,出了洛陽。

    從此之後,花錢似乎成了杜甫的主要目的。

    公元731年,杜甫從洛陽出發,一路游到了郇瑕(今山西臨猗),後又漫遊吳越。為了進入仕途,23歲的杜甫回到了洛陽,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然而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沒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依舊打包好行囊,準備進行第二次遠遊。當時,杜甫的父親已經被擢升為兗州司馬,杜甫藉著探親的名義,來到兗州,過了幾年裘馬清狂的快意生活。

    期間,杜甫漫遊齊趙大地,在登上泰山後,杜甫望著綿延遼闊,氣勢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瀾,直抒心中抱負,吟誦下《望嶽》一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流傳千年,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怕困難,奮勇向前,終有一天,會站在勝利的頂點。

    年少時的杜甫,與“詩聖”杜甫的形象,無法完全重合,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氣風發,鮮衣怒馬。

    從19歲的少年出遊,到29歲的看遍山河。十年的遠遊生活,讓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他回到了洛陽,在首陽山下建造了陸渾山莊。

    期間,杜甫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楊氏一見鍾情,很快兩人就結為夫妻。婚後,兩人恩愛異常,過了幾年簡單而幸福的日子,還生育了二子一女

    公元744年,已經33歲的杜甫遇到了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雖然未曾見過,但是神交已久,相見恨晚,一同結伴遊覽了洛陽名勝。

    兩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鷹捉兔,打獵喚狗,好不快活,臨別之際,兩人相約,下一次在商丘會面。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而至,來到商丘。在這裡,他們遇到了41歲的高適,文壇三傑,風雲際會,一起遊覽了名勝古蹟。三人相約在古吹臺賦詩,留下了千金買壁的千古佳話。

    兩人分手後,杜甫去了齊州。當時的北海太守李邕,聽聞杜甫在山東,於是星夜兼程,趕去齊州,拜會杜甫。李邕設宴與歷下亭上,許多文人墨客皆來作陪。

    當年的李邕,已經68歲高齡,早已名滿天下,而33歲的杜甫,初出茅廬。得李邕的賞識,對杜甫來說也算是知遇之恩。

    李邕不僅賞識杜甫的才華,更是對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讚賞有加,流露出崇拜之情,這讓杜甫志得意滿,引以為豪。

    席間,杜甫吐露出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但是,李邕有感於當時的官場黑暗,奸相李林甫當道,勸說杜甫不如寄情山水,快意生活。

    但是,當時的杜甫只想,入仕為官,一展抱負,即便是龍潭虎穴,他也要去闖一闖。然而,他不知道,李邕口中的李林甫會成為他一生的夢魘。

    半年後,杜甫與李白又不期而遇,結伴遊覽了齊魯大地,還去東蒙山訪仙求道。期間,杜甫寫下了《贈李白》,而李白則寫下《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的詩中,盡顯了對於李白的讚揚,每日與李白痛飲狂歌,空度餘日,瀟灑肆意,這大概是杜甫最快樂的日子了。

    這是杜甫的第一階段,少年意氣風發,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人生三大幸事,他得遇其二,可以說,這是杜甫最為輕鬆愜意的時期。

    他的家族,他的父親,不僅在財力上給予支援,在情感上也給予支援,這是杜甫最大的資本,也是杜甫的後路。

    相比於李白,十幾年,仕途上的求而不得,對於還年少的杜甫來說,機會唾手可得,他完全有科舉的資格,順利進入仕途,為官作宰。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是背道而馳。

    困守長安數十年。

    公元745年,在李白的一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後,杜甫與李白瀟灑分別,至此再未見面。

    與李白在山東分別後,35歲的杜甫終於意識到,該是建功立業的時候了,於是去了長安,想要再次透過科舉進入仕途。

    公元747年,恰逢唐玄宗頒佈詔令,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不同於科舉考試,這次的“制舉”,是皇帝親自命題,選拔非常人才。

    這次的考試,唐玄宗首次將詩賦加入了考試中。自視甚高的杜甫覺得,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應詔,參加了考試。

    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積極應考的時候,有一個人卻憂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職,卻無大才,完全靠著諂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

    他深知,此次考試,由皇上親自過問,如果有考生大加抨擊他的惡行,那他的官位與性命就有可能不保。於是,他向唐玄宗建議,先由郡縣太守甄選,然後送入京師複審,再由唐玄宗選拔。

    唐玄宗聽完後,採納了李林甫的建議,並任命他為主考官,全權負責,結果也不出所料。當年,包括杜甫在內的所有學子,全部名落孫山。

    這樣的結果讓唐玄宗十分氣憤,於是問責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諫言道:

    “沒有一個考生入選,並非壞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這說明了陛下聖明,舉國上下,無一入選,只能說明賢才已被朝廷盡攬,野無遺賢。這正是,太平盛世,國君聖明的象徵。”

    唐玄宗聽罷,仰天長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於科舉入仕的無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沒有放棄,準備走第二條路——舉薦。

    這是杜甫為了仕途,千金‬散盡‬的動機。

    剛開始,權貴們十分欣賞杜甫的才華,常常設宴款待他,所謂“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任”,便是如此。而權貴們的盛情款待,也讓杜甫見識到了上層貴族奢靡的生活。於是,在鄭駙馬的宴會中,杜甫寫下“春酒杯濃琥珀薄,冰漿碗碧瑪瑙寒。”

    當時,剛擢升為尚書左丞的韋濟十分欣賞杜甫的才華,杜甫聽聞後,向韋濟連續進獻了兩首詩,將自己的困境與抱負一一道來。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但是,欣賞不等於要提攜,杜甫的詩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一絲迴應。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讓權貴們逐漸失去了耐心,於是放棄了杜甫。

    無法成為權貴們的座上賓,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來,但是為了入仕,杜甫不願離開長安。為了繼續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沿街賣藥,寄宿於朋友家中

    生活於長安的底層,百姓們的艱辛窘迫與達官顯貴們的驕奢淫逸形成鮮明對比,不斷叩擊著杜甫敏感的內心。杜甫意識到,曾經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漸漸被貪圖享樂的腐化之風所取代,政治風氣逐漸黑暗。

    此時的宰相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越加變本加厲地打壓人才,而此次的矛頭更是指向了,時年70歲的北海太守李邕。因政治理念不同,李林甫誣陷李邕賄賂,並派遣親信前往北海,將李邕殺害

    李林甫此舉震驚朝野,杜甫聽聞李邕被殺的訊息備受打擊。李邕生前的勸諫猶在耳邊,而自己立下的誓言也時刻銘記於心,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

    公元751年,是杜甫來到長安的第五個年頭。這年,宮裡傳出了唐玄宗要封禪泰山的訊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豐功偉績能與天地共鑑。

    杜甫終於看到了機會!

    他揮毫潑墨,寫就了三《大禮賦》,進獻給了唐玄宗。唐玄宗讀罷杜甫的詩歌,只覺字字珠璣,讚賞有加,問道:“如此賢能,為何沒有入朝為官。”

    於是,命杜甫待命集賢院。杜甫因獻上三《大禮賦》名動京師,得知他在集賢院參加筆試,學士們為一飽其文采,將集賢院圍得水洩不通。

    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烜赫。

    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在杜甫的《莫相疑行》中,將這一盛況,描寫得淋漓盡致。當時的李白以為自己終於能得皇帝賞識,入仕指日可待。

    但是,他低估了李林甫想要打壓異己的決心。集賢院筆試後,李林甫向唐玄宗諫言,如果此時重用杜甫,就會有人質疑野無遺賢的結果,有損玄宗的聖明。

    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聽信了李林甫的讒言,給了杜甫一個“參列選序”的資格,等到有合適的職位,再提拔重用不遲。

    這一等,又是五年。

    44歲的杜甫終於被唐玄宗再次想起來,給了他一個河西尉的官職。河西尉這個官職,是個九品小官,主要的職務是司法捕盜、審理案件、判決文書、徵收賦稅等雜事。

    按理說,這個職位非常符合杜甫,貼近百姓生活,能為民請命,從基層幹起。但是,由於當時大唐的政治已經逐漸黑暗化,這個職位,已經演變成,服從上級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於是,杜甫寫下“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拒絕上任。之後,杜甫被改任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說到底,只是個看管兵器和鑰匙的。

    長安的十年,曾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滿腔自信,在杜甫看盡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後,被現實擊潰,四散分離。但是,為了生計,杜甫還是接受了這個學而無用的卑微官職。

    在上任前夕,他準備回鄉看望自己的妻兒。一路行至家門前,長安十年的孤獨與淒涼不禁湧上心頭,還未感傷,家中傳來了婦人的驚呼。

    原來,是杜甫的小兒子因為沒有錢,被活活餓死了。悲憤之餘,杜甫怒從胸起,揮筆寫下了千古名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聲聲含淚,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對人間苦難的同情與憤懣。他尚且身有官職,兒子還被餓死,那底層的黎民百姓又當如何?

    這是杜甫的第二階段,困守長安的數十年,讓他對現實的理解越加深刻。如果說,生逢盛世,年少時期的杜甫還如李白一般,有著壯志未酬的豪情。

    那麼,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杜甫的詩已經有了質的轉變。他不再關心自己命運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將目光轉向了跟他一樣,苦苦掙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虛華盛世下的艱難困苦。

    然而,這警示鐘聲般的疾呼,又有幾人能聽到呢?更令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一個月後,一場叛亂將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唐,將大唐從盛唐美夢中驚醒,杜甫從此也進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時刻。

    安史之亂,被俘於長安。

    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陽,史稱“安史之亂”。為了躲避戰亂,杜甫帶著妻兒一路逃到了鄜州(今陝西富縣)。

    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出長安,直奔西蜀。在馬嵬坡上,唐玄宗的隨行將士陳玄禮兵變,斬殺了楊國忠,並逼迫楊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

    不久之後,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興有望,於是收拾行囊,準備去投靠唐肅宗。

    但是,杜甫沒有見到唐肅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軍俘虜到了長安,同時期被俘虜到長安的還有詩人王維,被嚴加看管。但是,杜甫因為官職小,沒有被限制自由。

    陷落長安的這一年中,杜甫看著長安的斷壁殘垣,百姓流離失所,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眼見山河破碎,百姓們貧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賦稅依舊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謂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

    公元757年2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以及手下合謀殺死。眼見叛軍內亂,杜甫趁機悄悄逃出了長安,想要去鳳翔,投奔唐肅宗。

    這次的出逃,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這是一次冒著生命的賭博。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這是杜甫在行路時寫下的,可見這次的出逃,杜甫是賭上了性命。長途跋涉,經歷磨難,杜甫來到了鳳翔,見到了唐肅宗。

    唐肅宗感念於杜甫的鐵骨錚錚,給了杜甫左拾遺的職位。根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記載:

    門下省有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雖然是個小官,但是隻要能夠一展心中理想,杜甫還是欣然接受了。本以為入朝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則,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捲入了一場政治漩渦中。

    當時的宰相房琯,因被人誣告,撤去職位。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為了營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肅宗,認為誣陷房琯的人,品行太過惡劣。激烈的措辭引得唐肅宗大怒,將杜甫貶到了華州。

    同年9月,郭子儀收復長安,在宰相張鎬的勸說下,唐肅宗撤銷了對杜甫的懲罰,重新任命為左拾遺。但是此後,唐肅宗對杜甫不再信任,更不會重用他。

    杜甫的日子已經過得越發艱難了,此時的他已經身無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當衣服,於是有了“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公元758年6月,因著房琯一案,杜甫還是受到牽連,被貶到華州,任司功參軍,這次被貶,讓杜甫萌發了對朝廷的失望。

    杜甫一步三回頭的出了長安,在回華州的路上,杜甫眼見因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百姓流離,餓殍遍野,憂國憂民的杜甫寫下了《三吏》《三別》,杜甫也因此達到了詩歌藝術的巔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殘酷的現實,讓杜甫意識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實現。而連年的戰亂,讓底層的百姓苦苦掙扎求生。在親眼見到官吏殘酷鎮壓和逼迫百姓後,杜甫對朝堂完全失望了。

    公元759年,47歲的杜甫辭去了華州司功參軍一職,帶著妻兒一路顛沛流離,來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夠在成都過上一段安穩的日子。

    這是杜甫的第三個階段他渴望建功立業,但是一再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在見過了安史之亂和災荒帶來的連年災禍時,看著朝廷無所作為,欺壓百姓時,杜甫對政治,對大唐徹底的失望了。

    他辭去夢寐以求的官位,帶著妻兒,企圖尋找一處寧靜之所,歸隱山林,肆意生活,只求得一份心靈上的慰藉。

    安於草堂,病逝舟中。

    來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在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雖然生活貧困,但是對於杜甫來說,這是難得的寧靜日子,吾心安處是故鄉

    第二年春天,當春雨淅淅瀝瀝地敲打著窗沿,發出叮叮咚咚的樂聲,與戰亂中的北方相比,這一刻顯得尤為舒暢,於是,杜甫提筆寫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然而,同年八月,秋風怒號,草堂的茅草幾乎被北風捲走,大雨滂沱,草堂裡幾乎沒有一處地方是乾的。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哀嘆著自己永遠無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樣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

    他疾呼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公元761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亂,杜甫不得不捨棄草堂,再次帶著妻兒奔走逃難。2年後,杜甫的好友嚴武被任命為尹劍南節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

    杜甫帶著妻兒回到成都,仍居於草堂。眼見杜甫的日子越發艱難,嚴武將杜甫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有了嚴武的庇護,杜甫的生活總算是有了保障。

    但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杜甫也漸漸不滿於幕僚之間的勾心鬥角,於是向嚴武再次辭職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無以為繼。

    一個本該裘馬輕狂的文人,此時卻要為五斗米折腰,讓他苦悶不已。更讓他難受的是,他的家人時時捱餓,已顧不得父子綱常。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

    不得已之下,年過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適求助,他寫信於高適道: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 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即便是借錢,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氣節,或許是與高適的友誼深厚,杜甫這次借錢,借的是理直氣壯,只問高適,“我都年過半百了,你什麼時候來救的急?”

    公元765年,嚴武病逝,沒有了朋友的庇護,杜甫離開了成都,於次年到達了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幫助下,杜甫得以在這裡住下,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為了一個農民。

    在夔州的兩年時間裡,杜甫的創作熱情到達了頂峰,創作出四百多首詩歌。

    這一年,重陽佳節,杜甫已經患上了非常嚴重的肺病,登高遠望,秋風瑟瑟,無邊落木,一派蕭條之景。感念於生活的困頓,人生的苦況,杜甫揮筆寫就了《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思念故鄉,一路沿著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陽。

    此時,杜甫已經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北望著長安洛陽,感嘆著天高地闊,何以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湯湯,何處可以容身。

    在夕陽的映照下,他飽經風霜的面頰顯得格外滄桑沉鬱,微微顫抖的雙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鬢邊,吟誦起他的千古絕唱。

    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

    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連年的顛沛流離,貧困疾病,早已將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詩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終掛念著祖國,以及那些受苦受難的天下黎民。

    這年冬天,詩聖杜甫,帶著他未曾實現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這樣的結局,只能道一句:可憐,可悲,可嘆!

    如此落魄的杜甫,他的錢去哪裡了?

    杜甫生於官宦世家,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的寵臣,但是因神龍革命,與張易之深交而被流放嶺南。在古代,流放是一項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杜審言被革去官職,其產業也是被充公的。

    即便是後期恢復了修文館直學士,這也不是肥差,所以杜甫家其實已經沒有什麼留存下來的祖產了。

    到了父親杜閒時期,杜甫家中可以算是小康階級的。杜閒官至五品,在唐玄宗時期,不光有俸祿,還有俸米和田地。

    按照當時五品官員的俸祿,杜閒一年有200石俸米和9200錢。按照當時的一斗米十五錢的單位換算,杜閒的年薪大概在4萬錢左右。而且,杜閒要養活五子一女,其實分到杜甫身上的錢並不多。

    所以說,杜甫雖然是官三代,但其實是個不太富裕的官三代,只比平民百姓生活得好一些。與“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李白相比,杜甫家的經濟條件根本不在一個階層。

    從19歲出門遊歷,到29歲回洛陽結婚生子,再到33歲遇到李白,再次出遊,這十四年間,杜甫沒有收入,所能依靠的僅僅是父親的收入,和祖父留下的家產。

    李白第一年遊歷天下,就花費了30萬,可想而知,杜甫遊歷十年需要花費多少錢?

    在遇到李白後,杜甫作為李白的小迷弟,追星花錢必不可少。當時的李白被賜金放還,雖然得到了一大筆錢,但是李白生性豪邁,千金一擲。

    李白有個蹭吃蹭喝的毛病,以此也可以看出,杜甫與李白雖然結為知己,相較於高適而言,其實李白更像是一個前輩,杜甫卑微追星,要支援李白的地方肯定不會少。

    杜甫35歲入長安,求取功名,四處碰壁,與李白一樣,他希望靠著舉薦能順利入仕,但是想要結交權貴,必然是要一擲千金,打通門路,廣交人脈的。

    這時期的杜甫差點淪為乞丐,為了生存,沿街賣藥,寄宿朋友家中,與百姓一起搶折價米。也正是這十年的生活,讓杜甫漸漸看清了現實的殘酷,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轉變為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一生都不在乎錢財,最後卻為錢財所困,孤獨漂泊,病逝於一條小船裡。

    總而言之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詩中所寫的那樣: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少年遊歷,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遊覽天下名勝,踏過山川河流,一身才華,半生顛沛。

    後人將杜甫稱為“詩聖”,何為聖?

    孟子有云: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備,謂之聖。

    杜甫的聖,在於他嫉惡如仇,對於朝廷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都敢於冷靜地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也在於他甘願為受苦受難的人民,敢於犧牲自己。

    如果說,謫仙李白,繡口一吐,半個盛唐,那麼詩聖杜甫,便是那個敢於吐盡人間疾苦詞,憂國憂民的實踐者。他擁有仁者之心,在中國詩壇羽化成聖,留下無雙風華。

    如果說,戰亂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難的人民,那麼杜甫就是那個想做光的人。

  • 2 # 江湖小曉生

    杜甫的原生家庭,應該說是相當有錢。

    理由一: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唐朝的宰相,雖然後來被迫下崗,但是在位期間應該撈了不少。

    理由二:杜甫的父親杜閒也做了奉天令、兗州司馬等職務,雖然不是啥大官,可手裡有點小權就有撈的機會。

    理由三:最關鍵的是,杜甫的母親崔氏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崔氏出生於唐朝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這可了不得,頂呱呱的名門望族。那個時候誰家娶了五姓七望之女,都會覺得非常驕傲。

    甚至連王公、宰相們都爭相排隊去相親,比如說唐朝宰相薛元超,這輩子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沒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子做媳婦兒。

    不才,富貴過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進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國史。---薛元超

    由此可見,杜甫那可不僅僅是富二代那麼簡單了,可以說杜甫是有雙重保險的官三代、富三代。如此富裕的杜甫,為何到了晚年,卻成了一個為了屋上三重茅草,跟村裡小孩兒吵架的淒涼老大爺呢?

    一、杜甫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挺飄的。

    我們都知道,李白作為唐朝最瀟灑的才子,整天不工作,卻還能吃喝玩樂。那麼他的錢從哪兒來的呢?其實還不都是朋友們贊助的嘛!

    李白人到中年,那點家底都被他敗光了,從此就過上了吃百家飯的日子。而杜甫,就是李白眾多朋友中的一個。

    早年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對李白別提多崇拜了,所以有幸認識李白以後,二話不說就掏錢請客,帶著李白到處遊玩。這筆開銷可真不小,畢竟李白大吃大喝慣了,普通的酒他可看不上。

    除了跟李白出去外,杜甫本人年少的時候,也特別喜歡出去玩。比如說19歲那年他就去山西坐馬車自駕遊了一趟,20歲那年杜甫又蹦躂到了江蘇、浙江一帶,在這裡一玩就是好幾年。

    過了幾年,杜甫又碰上了李白,於是又請李白大吃大喝了一陣子。甚至在李白的引導下,杜甫還加入了煉丹修仙的行業。這也是個不進賬乾燒錢的事情。

    如此鋪張浪費地搞了這麼多年,你覺得杜甫他們家分給他的那點錢,還能夠花嗎?要知道,杜甫是原生家庭有錢,不是他本人有錢。

    二、杜甫家裡有錢,跟他似乎關係不太大。

    杜甫的原生家庭的確有錢,可問題是,這跟杜甫有多大關係呢?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作為宰相,家財萬貫那是少不了的。

    可是杜審言有4個兒子,杜甫的父親杜閒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就算分家產的時候,杜閒也只能分到四分之一。

    而杜閒的官職就比杜審言小得多了,他自己還有5個兒子。等於說,如果要分家產的時候,杜甫其實也只能分到杜閒家產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杜審言家產的二十分之一。

    這麼一來落在杜甫手裡的錢,又能有多少呢?而杜甫的母親崔氏,雖然出身名門,但是她早就去世了,因此關照不到長大以後的杜甫。

    杜甫的父親後來續絃再娶,這家裡的錢該由誰來支配,可就說不清楚了。大機率是杜閒娶的繼室盧氏在家管錢。

    而且杜甫長大以後,杜閒還沒死呢!也就是說,輪不到杜甫來繼承家產。除了杜閒每年給杜甫一些生活費外,長大成人的杜甫,從原生家庭壓根就拿不到多少錢。

    年少的時候,還能伸手朝家裡要錢,等到30多歲的時候,誰還好意思幹這事兒呢?杜甫必須要靠自己打拼才行。那麼杜甫打拼得怎麼樣呢?

    三、杜甫在京城做了10多年無業遊民。

    24歲的杜甫,開始自己獨自生活,他跑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結果落榜。落榜以後的杜甫,並沒有繼續努力參加科考,而是選擇了吃喝玩樂的生活。

    這期間杜甫陸續去了山東、河南等地遊玩,也認識了不少朋友,可就是沒有掙錢的門路。杜甫就是個讀書人,也不會打工更不會做生意,自然是沒有掙錢的營生了。

    一直到了36歲的時候,杜甫才稍微收斂了一點,繼續跑到長安參加考試,結果由於李林甫玩了一出“野無遺賢”的鬧劇,導致所有人都沒考上,杜甫自然也落選了。

    這麼搞下去不行啊,杜甫便打算開始走後門,他找了不少權貴相助,可惜沒有一個能給他好訊息的,估計是禮物沒送到位。

    40歲那年,杜甫終於找到了機會,他寫的《大禮賦》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有了做官的資格。可惜又是這個李林甫從中作梗,導致杜甫再次無緣當官。

    杜甫就這麼晃悠著,已經晃盪了十多年了,這麼多年一直在吃老本,還不忘娶媳婦生孩子,這一大家子全靠吃老本過日子,這日子能過得下去嗎?

    44歲那年,杜甫被朝廷授予了河西尉的官職,好傢伙,比芝麻官還要小,杜甫心裡很不爽,因此慨然寫下了:

    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

    朝廷還比較人性化,連忙把杜甫改任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也就是給兵器庫看大門的。這可算是把杜甫給傷透了,但是沒辦法啊,再這麼混下去,一家人都要餓死!

    44歲的杜甫終於不堪生活的重擔,接受了看大門的工作。等到杜甫回家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小兒子在這一年餓死了!杜甫內心十分自責,如果他能拉得下臉面,早點做個小官,也不至於把自己的兒子給餓死了!

    總結:前半生困頓,後半生漂泊。

    實話實說,年少的杜甫日子過得還是可以的,但是自打24歲以後,杜甫的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長達20年的時間,杜甫都沒能找到一份差事做,完全在家吃老本,連兒子都被餓死了。這日子杜甫過得可謂是渾渾噩噩。

    後半生的杜甫,幾乎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因為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的工作時有時無,所以薪水就更別提了,常常發不出來。

    朝廷自身難保,杜甫又如何獨善其身呢?漂泊中的杜甫過上了各種寄人籬下的生活,最終打算返回老家。

    結果在湖南的時候,遭遇暴雨,杜甫連續5天都沒飯吃!我的天,鬼知道這5天杜甫是怎麼度過的,要不是縣令送了點東西來,杜甫能當場餓死。

    參考資料:《舊唐書》

  • 3 # 藍風破曉

    杜甫的前半生在啃老,中年活得不如狗,晚年相當不如意!

    兒子能被餓死,自己四處漂泊;雖說朋友不少,但財富少得可憐,最後,死在長沙去岳陽途中的小船上。悲慘的是,杜甫的妻子楊氏買不起一口像樣的棺材。

    杜甫不是出身名門嗎?

    不是後來當了官嗎?杜甫的錢到底哪裡去了?

    1、前半生,杜甫就是一個啃老族

    杜甫的前半生,就是混吃等死的角色,四處遊玩,不事生產,而且日子過得還不錯。

    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杜甫的爺爺是著名的官員杜審言,他在武則天手下被重用,和張易之兄弟兩關係相當不錯。

    在705年,發生了著名的神龍政變,就此,唐中宗上位了。不久,武家人、武則天的親密之人們,日子都不太好過了,被牽連的還有杜審言。

    公元708年,杜審言病逝了。很遺憾,臨死之前都沒有見到小孫子杜甫的出生。

    杜甫的爹,名字叫杜閒,先是娶了老婆清河崔氏,並在公元712年生下杜甫。

    杜甫他爹,還是比杜甫官運順利,在717年,就升為了郾城尉(一個縣的警察局長),此後,在732年升為奉天令(縣令),737年升職為朝議大夫(正五品下)、兗州司馬(地區警察局局長)。

    雖然,杜甫的親孃死得早,但這絲毫不妨礙杜甫的啃老。

    最為關鍵的是,杜家有條件讓杜甫啃老。

    下面,我們看看情況

    杜甫在19歲的時候,第一次出門旅遊,去的地方是山西臨猗。

    這小子一浪就上癮了,20歲的時候,直接跑到南方去了,這一去就是三年左右。杜甫旅遊的開支,自然是起老爹買單了。

    想象一下,我們在二十出頭著急於如何找工作的時候,杜甫卻在進行“啃老”的生活,可謂是衣食無憂,偏偏一個公子哥。

    23歲的時候,杜甫回來了,因為要考試,參加所謂的“鄉貢”,這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杜甫不得不重視。736年,杜甫去考進士了,結果名落孫山。

    那個鮮衣怒馬,在外漂泊的青年,終究為自己“執迷於山水風景,忽略了文化課”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737年,杜賢擔任兗州司馬(地州警察局局長)。杜甫跑去探望父親,在兗州過了幾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順便寫了幾首詩,比如《登兗州城樓》、《望嶽》、《畫鷹》、《房兵曹虎胡馬》等。

    其中,最出名的詩句就是《望嶽》當中的那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30歲時(741年),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杜甫娶妻了,找了個副部長家(主管農業和財政)的女子,此女子姓楊,比杜甫小了十多歲,這是真正的老牛吃了嫩草,但在那個年代,無所謂,關鍵是門當戶對,都是官員之後。

    二是,就在那一年,杜甫老爹杜閒死了。

    這兩件事對“浪子杜甫”影響很大,一是有了羈絆,二是“收入”會中斷,繼續啃老有點難。

    2、杜甫的中年,活得不如“狗”

    父親死了,家裡的收入中斷了,再沒有人能源源不斷地供他吃喝了。

    習慣是不容易改掉的,杜甫就像後世的徐霞客一樣,巴不得用腳丈量祖國的大地。

    結婚沒多久,又出門了,看似在尋找機會,實際上是繼續他的“流浪的壞習慣”。

    公元744年,杜甫在長安碰到了李白,此時的李白剛剛被唐玄宗掃地出門,因為喝酒誤了寫詩文。

    這是兩個偉大的詩人第一次見面,相談甚歡,相見恨晚!

    李白約杜甫去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不久,兩人見到了高適,三巨頭見了一面。沒過癮的杜甫,繼續遊蕩,去了山東濟南。

    從杜甫的行為來看,這人不顧家啊,常年在外折騰,拿不回幾個錢!可惜了在家帶孩子的楊氏。

    遊蕩一番,杜甫回家了。貌似要過一段平淡的生活,實則,杜甫非常不甘心在家待著。沒錢,老丈人家多有照顧,否則,老婆和孩子的日子會過不下去的。

    公元745年,杜甫出門到了長安打拼,就此,拉開了屈辱的10年生活。

    長安大,居不易,大詩人杜甫在長安啥都不是,他就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物,吃穿都發愁。

    機會來了,公元747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杜甫希望自己的人生得到逆轉。

    但是,因為李林甫使壞,提出“野無遺賢” ,導致,參加考試的所有才子全部落選。

    這時,杜甫來長安已經2年多了,他面臨一個選擇,一是回家,無所事事,過上平淡的生活;另一個選擇,繼續在長安待著,不混出名堂,就不回去了。

    當時,長安離杜甫蒲城的家,也就一百多公里,坐馬車也好,走路也好,三天左右就能走到!

    而杜甫愣是沒有回去,一直在長安混著!

    杜甫要麼給別人寫寫詩賦,換幾個錢,要麼好友贊助幾個錢,過過日子。這是一段悲慘的生活。

    一晃幾年過去了,在公元751年,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唐玄宗準備進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趁這個當口,杜甫寫了一篇文章《大禮賦》,就此得到了玄宗的賞識。於是,讓杜甫呆在集賢院等待工作分配。

    杜甫很激動,40歲了,終於可以吃官家飯了。但是,杜甫命不好,又碰到李林甫,他是分配工作的主要幹部,因為李林甫對杜甫並不感冒,因此,工作又泡湯了。

    熬了幾年,到了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終於獲得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

    這個小官,是陝西合陽縣負責庶務的官員,其職能主要是司法捕盜、審理案件、判決文書等雜事,和現在比,就是一個縣的警察局局長。

    有意思的是,杜甫拒絕了,他不願意擔任河西尉的官職。

    朝廷還是夠意思,重新給他分了個活,擔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就是個看武器庫的小官)。

    這次杜甫接受了,畢竟,他也得吃飯,老是拒絕朝廷,也不合適。

    幹了一段時間,杜甫手頭有了點錢,於是,想著探親,畢竟出來的時間實在有點長了。

    十一月,杜甫回到了蒲城。

    進門一剎那,杜甫聽到了哭泣聲,然後,看到老婆哭紅了雙眼。一問,才知道原來小兒子餓死了。

    那一刻的杜甫非常傷心,十年未回家,回家後面對的竟然是小兒子的死去,而且是餓死的。

    回去不久,安史之亂爆發了,居家北遷到了陝西的富縣避難。

    在唐玄宗時期,杜甫是沒有得到機會的。聽說,唐玄宗的兒子在寧夏靈武稱帝了(唐肅宗),這讓杜甫很興奮,覺得是個機會,就北上去尋找新皇帝。

    很不幸,這次被叛軍抓了,押送到了長安,在這裡他碰到了一個志同道合者:王維。因為官太小,叛軍沒有重視杜甫,放了出去,於是,杜甫繼續在長安混著。

    公元757年,郭子儀的大軍逼近長安,杜甫認為機會再次來了,從長安城跑出去投奔唐肅宗去了。此時,唐肅宗在陝西寶雞。

    3、杜甫晚年,日子不如意

    不得不說,杜甫想法投奔唐肅宗,這棋是走對了。

    就在757年,杜甫被任命為左拾遺,這是個八品官,關鍵是能長期在皇帝跟前。看來,杜甫的春天要來了。

    一切說明,杜甫的政治才華弱於文學才華。

    當宰相房琯被罷相後(後來被貶到了邠州擔任刺史),而杜甫卻為為房琯求情。這下把皇帝惹怒了,將杜甫貶職到了華洲。

    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杜甫的心涼了半截。

    759年,杜甫先是到了華州,後到了秦州(天書),幹得都不如意,辭了!

    最後,杜甫來到了成都,這裡有他的朋友嚴武。

    這嚴武來頭不小,先任綿州刺史,後來成了東川的節度使。

    在嚴武的幫助下,杜甫蓋了杜甫草堂。在嚴武的舉薦下,杜甫又擔任了檢校工部員外郎,同時做了嚴武的參謀。因此,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

    這一年是764年,杜甫54歲了。

    然而不巧的是,僅僅過了一年,嚴武去世了,杜甫也就沒有人罩著了,就此辭職了。

    既然不當官了,杜甫再一次開始了搬家,一路東行,766年到了奉節。

    在這裡,杜甫幫助公家看管田地(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順便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還買了四十畝的果園。

    這些地,光靠自己是種不了了,於是,僱了幾個農工,加上自己的家人,一起勞動。

    一個大詩人,官三代,淪落為農夫,這完全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

    種了兩三年地,杜大詩人不想幹了,繼續順流東去,到了公安、江陵,然後南下到了湖南的岳陽、長沙。

    本來想去郴州投奔舅父,但投靠不成,路上差點餓死,幸虧有當地縣令給了些吃的。

    最後,杜甫一家想回到北方,從長沙到岳陽途中,杜甫閉上了眼睛,年59歲。

    杜甫在後世受到大量的追捧,其詩因為現實意義,受到人們的欣賞和認可。但在當時,杜甫的擁躉還是有限。

    最讓杜甫遺憾的是,自己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朝中官員,輪到自己了,沒當過幾年官,早期只能啃老,後期除了不多的工資外,沒有幾個錢,常常受到朋友們的資助。

    拿3句話來總結杜甫的一生:早年啃老啃得歡,中年混得不如狗,晚年光景有點慘!

  • 4 # 有思想的蘆葦

    我們都知道跟李白齊名的大詩人杜甫是在窮困潦倒中死在了一艘破船上,讓人悲嘆不已,要知道杜甫不像李白身份低下,人家可是名門之後,祖上是西晉的開國將軍杜預,祖父、父親都在朝中做官,杜甫是妥妥的官三代,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他的錢都去哪裡啦?

    杜甫的爺爺名叫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著書佐郎,是近體詩的奠基者之一,看來杜甫的詩才是有良好的基因傳承的。杜甫的父親杜閒在唐玄宗時期做到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正五品官員。杜甫從19歲開始雲遊天下,23歲參加科考落榜,接著當驢友,一直到29歲,那時候雖然景區不收門票,但是路途上的公交費、伙食費以及結交朋友的一系列開支還是很大的,杜甫又一直沒有工作,所以這部分旅遊費用都是靠祖上的家業以及父親的資助來實現的。杜審言參與了神龍政變之後,被流放嶺南,家產被充公,所以他爺爺沒有給他留下多少錢,他父親官居五品,年收入也就大概是4萬左右,但要養活五子一女,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富裕。所以,杜甫這樣的家庭能支援他遊山玩水十個年頭,可謂家財耗盡。

    杜甫到了29歲回到家鄉洛陽娶妻生子做回了正常人,結婚生子也是要花一筆錢的,之後他又遇到了偶像李白。杜甫在比他大11歲的詩仙面前自然是個弟弟,刷禮物是必須的,同吃同喝同遊買單也是必須的,這都是要花銀子的。李白可是一擲千金的主,杜甫要結交這位大咖,不出血是不可能的。二人共同的愛好便是一醉方休,沒有酒是沒法做事的,也是沒有辦法結伴同行雲遊天下吟詩作對的。熟悉李白的都知道這位才子有蹭吃蹭喝的毛病,到了杜甫兄弟這兒他也照吃不誤。33歲的杜甫好不容易進長安第2次趕考卻又遇到了李林甫奸臣當道,滿朝才子居然沒有一個人被錄用,之後,杜甫只能是走舉薦之路,那便是在長安城大把大把的撒銀子來結交權貴,讓更多的人只認識自己的才華,以圖有地位的人給予推薦謀個一官半職。

    杜甫銀子都散了,但遲遲等不到做官的訊息到來,他在長安實在帶不下去了,最慘的時候,不得不靠沿街賣藥來維持生活,再者,就是靠朋友的接濟。44歲以後,杜甫才迎來了轉機,他獻給唐玄宗泰山封禪的大禮賦終於打動了皇上,但最終只是當了一個河西尉和參軍的低階管理。大家都知道在唐代做官的俸祿遠遠沒有宋朝的官員肥厚。杜甫還有兩兒一女要養育,官場的顛沛流離致使杜甫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了。漂泊不定的杜甫到了成都之後還是在朋友嚴武的幫助下建立了杜甫草堂。之後杜甫又流落到了夔州,在當地官員都茂林的資助之下,租了一些民田,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到了杜甫59歲時,他已經貧病交加,日夜思念故鄉,最終登上了一條回洛陽的小船,最後病逝在了這條小船之中。

  • 5 # 淮西王

    杜甫,官三代,河南鞏義人,他是唐朝比較出名的詩人,曾經被人譽為詩聖。

    客觀來說,杜甫出身高貴,家境富裕,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他年青時到處遊山玩水,長期享受著“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杜家不缺錢不缺地,他們即便不工作,也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和進項。在那個時代,這類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出租土地;開店經商;繼承祖輩的遺產;出門做官,既有工資,又有灰色收入。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放高利貸,賺得高額利息……

    不過,他長期脫產,既不上班也不經商,主要靠土地租金和父親的收入來過日子。出門遊玩,花費是不小的,不僅有酒有肉,還要和一些名人進行應酬,都特別燒錢。他雖然頗有才華,但是出身不高,又不精於人情世故,所以一直未能出仕。父親去世以後,來錢的路子就更少了,他只能坐吃山空,做夢都想做官。但是,他直到四十多歲,才當了個收入微薄的小官。

    他的職務不高,又不是肥缺,所以收入不高,也沒有灰色收入。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掙死工資的,沒有什麼本事。長期坐吃山空以後,杜家的祖產和土地都不多了,雖然比老百姓強,卻也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突然爆發了。因為戰亂,杜甫丟掉了所有的家產,還和家人失去了聯絡。戰亂平息以後,他來到了西南,並和家人團聚了。

    此時的杜甫,他已經老了,雖有一些名氣,但是他個性倔強,依然不通人情世故。所以,他在西南也一直不如意,官職始終也不高。更為悲催的是,他和當地的節度使不合,因此辭了工作。辭職以後,他沒有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沒有田租可收,也無祖產享用。在這個背景下,他住進了多處漏風漏雨的茅草屋。幾年以後,他在一個官員的幫助下,終於在奉節定居。

    在奉節,他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幾十畝果園,還幫官府代管一些公田。他不僅僱人幹活,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也因此,他終於過上了穩定且安靜的生活。杜家依然不富裕,但是遠遠強於那些中低層老百姓,只不過遠不如那些權貴富豪罷了。按理說,杜甫應該安分下來了。但是,他並不甘心平淡,既想重新出仕,又想回到鞏義老家,接著又開始了出行之旅。

    此時的他,再次失去了收入來源。他無錢繼續北上,為了生存,只能南下投奔一個親戚。不幸的是,由於戰亂,加上洪水肆虐,他未能找到這個親戚,還幾乎陷入了絕境。最終,他病逝於一條小船上,年僅59歲!在那個年代,以杜甫的性格來說,很難有出頭的機會,更難有大富大貴的機會。他既不適合從政,也缺乏創造財富的本事。所以,他只能黯然嗟嘆一生!

  • 6 # 零點520131498

    杜甫,官三代,河南鞏義人,他是唐朝比較出名的詩人,曾經被人譽為詩聖。

    客觀來說,杜甫出身高貴,家境富裕,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他年青時到處遊山玩水,長期享受著“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杜家不缺錢不缺地,他們即便不工作,也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和進項。在那個時代,這類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出租土地;開店經商;繼承祖輩的遺產;出門做官,既有工資,又有灰色收入。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放高利貸,賺得高額利息……

    不過,他長期脫產,既不上班也不經商,主要靠土地租金和父親的收入來過日子。出門遊玩,花費是不小的,不僅有酒有肉,還要和一些名人進行應酬,都特別燒錢。他雖然頗有才華,但是出身不高,又不精於人情世故,所以一直未能出仕。父親去世以後,來錢的路子就更少了,他只能坐吃山空,做夢都想做官。但是,他直到四十多歲,才當了個收入微薄的小官。

    他的職務不高,又不是肥缺,所以收入不高,也沒有灰色收入。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掙死工資的,沒有什麼本事。長期坐吃山空以後,杜家的祖產和土地都不多了,雖然比老百姓強,卻也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突然爆發了。因為戰亂,杜甫丟掉了所有的家產,還和家人失去了聯絡。戰亂平息以後,他來到了西南,並和家人團聚了。

    此時的杜甫,他已經老了,雖有一些名氣,但是他個性倔強,依然不通人情世故。所以,他在西南也一直不如意,官職始終也不高。更為悲催的是,他和當地的節度使不合,因此辭了工作。辭職以後,他沒有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沒有田租可收,也無祖產享用。在這個背景下,他住進了多處漏風漏雨的茅草屋。幾年以後,他在一個官員的幫助下,終於在奉節定居。

    在奉節,他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幾十畝果園,還幫官府代管一些公田。他不僅僱人幹活,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也因此,他終於過上了穩定且安靜的生活。杜家依然不富裕,但是遠遠強於那些中低層老百姓,只不過遠不如那些權貴富豪罷了。按理說,杜甫應該安分下來了。但是,他並不甘心平淡,既想重新出仕,又想回到鞏義老家,接著又開始了出行之旅。

    此時的他,再次失去了收入來源。他無錢繼續北上,為了生存,只能南下投奔一個親戚。不幸的是,由於戰亂,加上洪水肆虐,他未能找到這個親戚,還幾乎陷入了絕境。最終,他病逝於一條小船上,年僅59歲!在那個年代,以杜甫的性格來說,很難有出頭的機會,更難有大富大貴的機會。他既不適合從政,也缺乏創造後面只能是黯然默默的度過一生。(只有春光不退色,留起清名在人間 。)

  • 7 # 傻吃悶睡871

    白居易《題李白墓》雲——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要說李白薄命淪落,其實杜甫比李白更加薄命和淪落。

    現在就把杜甫的人生大體經歷來捋一捋,就明白他除了血統的優越,一輩子奔波忙碌,飛黃騰達幾乎與他絕緣。

    杜甫一生分四期——

    一、讀書壯遊時期(35歲以前)。

    二、困居長安時期(35-44)。

    三、陷賊與為官時期(45-48)。

    四、漂泊西南時期(49-59)。

    從上面粗略的人生履歷中,不難看出,杜甫為官享受俸祿的時光非常短暫,陷賊與為官時期總共四年,若除去陷賊,僅當了三年的左拾遺。其後的漂泊西南時期,曾做過劍南節度使嚴武幕府的屬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大體兩年,40歲的嚴武暴病而卒,杜甫便開始了最後的漂泊。

    可以說,一輩子當了五年官,其他全都屬於消費狀態。尤其困居長安時期(35-44),為博得一官半職,杜甫當了十年的京瓢兒,用他自己的話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官員騎馬,平民騎驢。杜甫為求官職,四處求爺告奶,殘杯冷炙,辛酸無比,十年後弄個小官——右衛帥府胄曹參軍(正八品下)。

    這樣大致一算,即可明白杜甫的人生是多麼淪落,暮年漂泊,寄人籬下,處處受人接濟,情感的風霜刀劍磨礪出多少優秀的詩章。——這就是所謂的詩人薄命,若沒有那麼多的情感磨礪,他就成不了詩聖,達不到難得優秀的境界。正是從這種意義上,韓愈《調張籍》才將他與李白連為一體,高度稱讚——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不再贅述,總之一句話——

    窮困潦倒註定了杜甫的命運不濟,卻也成全了詩聖的英名。如果沒有那麼多痛苦,他也跟我們一樣會成為一介俗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萬塊錢以內的跑車機車,有什麼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