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李白讀唐宋

    也有“揚李抑杜”的,比如最近的郭沫若!

    “貶李揚杜”最早起於唐朝,爭執不休,韓愈一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平息了爭端。

    宋朝又出現“貶李揚杜”之風,這與宋朝崇尚理性的詩歌創作觀念有關。由此至今,關於李白、杜甫的“貶揚”之爭,此起彼伏,從未平息,未有勝負,只是此消彼長而已。

    學術之爭還是個人喜好,都很正常。

    至於誰的成就最高,一個是仙,一個稱聖,韓愈已經替我們作了回答!我想,關於李杜詩歌的研究,應該只存在主題、風格等的差異問題,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

  • 2 # 叫我李白把丶

    謝邀

    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朝詩文領域的頭部人物,二人各自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唐朝文學,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活躍於唐玄宗開元前後以及天寶前期,而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 活躍於唐玄宗天寶後期。雖然二人年級僅僅差了十幾歲,但就是差的這十幾歲分割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

    唐玄宗雖然被譽為中興之主,他執政前期和後期完全就是兩個極端。唐玄宗初即位時,政治清明,後世皆對他執政前期給予相當高的評價,“開元盛世”就指的玄宗執政前期。而玄宗執政後期,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鼎盛直接墜入深淵。歷史評價“由盛轉衰”。

    李白活躍時期的時代背景乃是安史之亂爆發前期,這時候的李白,浪漫,豪邁,奔放。李白周遊全國,走遍名山大川,寫出的詩歌想象豐富,大氣豪放,在詩中,毫不掩飾的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被朝堂徵辟做官的時候,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與友人對飲之時,他“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走到廬山的時候,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夜宿山寺之時,他“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被朝廷賜金放還的時候,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時所做的詩代表了盛唐的巔峰,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入蜀,宗室永王自發起兵抗擊賊寇,李白前往投奔,結果受到牽連被大唐朝廷發配夜郎。後遇到朝廷大赦天下,因此又重獲自由,返程途中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重獲自由後沒幾年就駕鶴西去。

    而杜甫活躍時期的時代背景卻是安史之亂爆發時期,這個時期的杜甫,隨著天下大勢漂泊不定,從陝西,河南,四川等地流浪。寫出的詩詞現實主義豐富,表現出來了天下大亂的百姓生活。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他“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被反軍俘虜看到殘破長安,他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目睹村中老婦被前來徵兵的官差帶走,他寫道“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茅屋被大風吹散後,他又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見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的創作巔峰時期體現出他憂國憂民,充滿現實主義的思想。

    別看二者只隔了區區十數年,但二者所處的時代大環境不同,很難界定二者誰高誰低,頗有些“關公戰秦瓊”的味道,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兩座撐天柱,少了誰都不行。

    而至於貶李揚杜一詞,最早是由元稹和白居易二人掀起的,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是大唐王朝歷經安史之亂後,各大節度使擁兵自重,而元白二人抨擊李白的想象力過於豐富,不如腳踏實地安安穩穩做點實事。在他們看來,杜甫的《三吏》《三別》那種才是詩壇頂峰。由於李杜去世後,元白二人成為了詩壇的領頭羊,他們說的話非常有分量,引起眾多小迷弟紛紛效仿,於是就有了題主所說的“貶李揚杜”一說。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輔而成,缺一不可。既有李白的浪漫,也有杜甫的現實,這才組成了強盛的大唐帝國。

    “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娶個兩百斤以上的女生做老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