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一智慧
-
2 # 古今通史
誰最終統一了三國
確切的說是晉統一了三國,畢竟晉王司馬炎31歲就逼迫曹奐禪讓自立晉國了,到最後滅東吳的時候,建立晉國也已經十多年了。
蜀國敗亡簡述桃園這哥仨都夠任性的。
諸葛亮五次主動北伐,有兩次是被劉禪聽信讒樣給召回來的。出師未捷身先死。
打西川的時候鳳雛身死。
關羽“忘了”丞相的囑託,和吳攻魏。區區三萬人能堅守8年半,雖然名戰不斷,但最終還是“大意失荊州”身殞麥城。
張飛屬於脾氣大,欺負人沒夠,被範疆、張達刺殺。
馬超47就病死了。黃忠比馬超還早死兩年。
趙雲說實話,一直也都沒受過什麼重用。
劉備呢,軍師和趙雲百般苦勸就是不聽,非要和陸遜碰一碰,被弄個火燒連營七百里,沒諸葛亮接應基本就死的妥妥的了,最後抑鬱而終。
後期地少人稀,兵將太少,缺乏人才,況且山區也真是不容易發展。加上劉禪無能之輩,滅亡是意料之中。
而蜀國剛被鄧艾和鍾會滅國,以前的問題我說過,這兩個人也沒有好結果,鍾會反叛被鎮壓,鄧艾被鍾會誣陷後連同其子,死在了半路。
吳國敗亡簡述孫堅、孫策、孫仲謀、周公瑾、魯子敬、陸遜、這些人物早都已經做古了,孫浩比蜀國劉禪也好不到哪兒去,不但無能還外加殘暴不納忠言,同樣的寵信宦官。在攻打東吳的時候,其實東吳已經迴天乏力了,無休止的內鬥就夠喝一壺的,外敵無法抵抗的。
晉朝大統天下首先,司馬炎可不是劉禪、孫浩之流能比的。
大後方一片繁榮,別說打了,就是耗都能把蜀吳耗死。晉朝國力、戶數、總人口比蜀吳加起來還多!兵精糧足外加控制西域有優秀的戰馬資源。
政局穩定,人才眾多。
-
3 # 樂觀的三國迷
首先這個問題不太嚴謹,因為魏沒有統一三國。魏滅蜀之後司馬家族廢魏立晉,再後兒是晉滅吳三國才最終統一。不過魏為晉統一天下打下了決定性的根基,才會有後來的司馬炎一統天下。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魏國為之後的三國統一做出了哪些貢獻。
1、 國土面積在曹操時代就已經是最大的了,而且人口數也是三國中最多的,文臣武將亦是其他兩國不能比擬的。國富民強,兵多將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算得上朝廷安定。綜合國力毋庸置疑是最強的。這就已經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2、 雖說有了一統天下的先決條件,可戰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國鼎立時期,劉備攻取漢中稱王,關羽為了響應劉備的勝利,獨斷攻取襄樊,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的曹操預備遷都。可誰知被吳下阿蒙偷襲荊州本營,最終落得城丟人亡,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啊。這一敗緩了曹操,助了孫權,卻讓劉備丟失了唯一匡扶漢室的希望啊。也為此後的大敗埋下了伏筆。
3、得知丟失荊可州,關羽戰死的訊息後,劉備定然心痛欲絕。然而禍不單行,範疆張達砍殺了張飛後又投降於孫權,此時的劉備對孫權的仇恨已經超越漢賊曹操,不顧諸葛亮趙雲的覲見,毅然決然的舉全國兵力攻取江東。可江東自古英雄出少年啊,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落得個全軍覆沒,白帝託孤。自此蜀國再無任何能力與魏國抗衡了。陸遜不僅救了吳國,更大的受益其實是魏國啊。
4、孫權的國策一直是吳蜀聯盟抗曹,可荊州之役改變了原本的計劃,夷陵之戰又讓彼此國力大減。雖然最終又恢復了聯盟,可都是心懷鬼胎,不復當年啊。這也是最後他們都走向滅亡的關鍵原因。也是最終三國歸晉的轉折點。
可以說三國歸晉屬於偶然也更屬於必然。凡事因果迴圈,只有隱忍的奮發圖強靜觀時變才能成就一方霸業啊。司馬懿 牛B
回覆列表
這個話題其實是比較大,比較寬泛的。魏最後能一統三國,有很多種原因。就個人分析而言,我暫定三個,請大家多多指教。
一:曹操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魏的文臣武將是三國當中最多的,謀臣也是三國當中最多的。這和曹操的用人觀是有很多關係的,他用人的大手筆,唯才是舉,為後人留下了,人才儲備。
二:穩定的後方,能發展生產,有相對安樂的環境,也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曹操實行屯田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讓後方供給很充足。
三:長年的戰爭,大部分人希望和平。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大家都向往和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