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有魚飛來
-
2 # 是小小美啊
別人我不知道,我焦慮的本質,是生活失控,或者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失控無能為力。
加上生理層面的激素減少、分泌異常。於是陷入到無邊無際的焦慮之中。
比如要實現某個願望(愛上一個人),達成某個目的(獲得一個心儀已久的工作),但因為環境制約和個人能力無法達成,生活面臨失控,所以陷入焦慮。
再比如面對人生中註定會經歷的聚散離別、生老病死,雖然當下沒有實實在在的發生,但它們必然會發生,我也沒有辦法掌控,所以也會充滿焦慮。
人類跟大部分的動物乃至植物好像都不一樣,出生一刻起,就在一個約定俗成的框架裡面活著。
框架裡有家庭的穩定、謀生的手段、夢想的追求什麼的。
一旦有個不可控的外力,讓這些事情偏離軌道,甚至打破,就會突然被拋至框架之外。
框架之外,如同宇宙之外,你不知道有什麼,虛無一片,沒有手抓腳踏的地方,整個人會顛三倒四,即是失控。
焦慮,可能是妄想對抗這種失控的一種情緒表達和無力的掙扎。
別人我不知道,我焦慮的本質,是生活失控,或者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失控無能為力。
加上生理層面的激素減少、分泌異常。於是陷入到無邊無際的焦慮之中。
比如要實現某個願望(愛上一個人),達成某個目的(獲得一個心儀已久的工作),但因為環境制約和個人能力無法達成,生活面臨失控,所以陷入焦慮。
再比如面對人生中註定會經歷的聚散離別、生老病死,雖然當下沒有實實在在的發生,但它們必然會發生,我也沒有辦法掌控,所以也會充滿焦慮。
人類跟大部分的動物乃至植物好像都不一樣,出生一刻起,就在一個約定俗成的框架裡面活著。
框架裡有家庭的穩定、謀生的手段、夢想的追求什麼的。
一旦有個不可控的外力,讓這些事情偏離軌道,甚至打破,就會突然被拋至框架之外。
框架之外,如同宇宙之外,你不知道有什麼,虛無一片,沒有手抓腳踏的地方,整個人會顛三倒四,即是失控。
焦慮,可能是妄想對抗這種失控的一種情緒表達和無力的。
焦慮是一種文明病,文明社會的人喪失了野性和求生欲、被壓制了性慾。引起心智功能失調。社會容錯率高、有多餘的糧食,才容得下焦慮的人。
克服焦慮,首先要重新發現自己是頂級掠食者,不要被巫師薩滿婆羅門精神閹割。像維京海盜一樣攫取你想要的,不要怕死,不要怕失敗,大不了像癩狗一樣填溝壑,迴歸自然。雄獅的結局不過如此。珍愛過程,享受繩命,注重體驗。
馬戲團養大的老虎,面對棍棒忸怩作態。野生的老虎,一邊被接連射中,一邊還要高速衝到最後一步。死也要壓死你。
可以被消滅,但不能提前三年被嚇死。
不要在意別人怎樣處置你的屍體,沒有好的死亡。
-
3 # 羽翼課堂
焦慮的本質是對現實的抗拒。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沒有活在當下。
焦慮的本質是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不信任。
焦慮的本質是我們害怕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這世界對我們而言像一個深淵,
我們凝視著它,它也凝視著我們。
我最焦慮的時候,兩年沒睡過一個好覺。每天半夜都會醒來。
那個時候我爸癌症晚期,我創業失敗,揹著很大的經濟壓力,持續性重度抑鬱。
比起來單身大齡這些都算不了什麼啦~
然後呢?
當然是變強大啦!
1.覺察和接納當下焦慮是對未來的恐懼。
你的人在當下,但是你的心不在。兩者沒有重疊在一起。然後就會“認知失調”。
而未來是我們的幻覺,當下才是我們唯一擁有的。
你想要大房子,現在沒有就會焦慮。
你想要更好的收入,現在沒有就會焦慮。
你想要一個戀人,現在沒有就會焦慮。
你想要變瘦,現在不瘦就會焦慮。
這些未來都會實現,但是事實就是現在沒有。
你只有接納了這個現實,才能安心活在當下。
才能充分體驗到當下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更好地實現未來。
2.消除對自我不接納的源頭我有一個個案,我們叫她J小姐好啦。
J小姐從16年開始到現在一直找不到可以做得下去的工作,習慣性的逃避,經常換工作,越來越沒有自信和勇氣。即使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以後,還是會變成不喜歡的。排斥學習和跟人交往。
這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我問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是不是從小經常批評你?”
J小姐回答說,“也不是”,但是緊接著又說“從來沒有鼓勵過,在別人面前都是否定的,說她什麼都做不好,父母也不善於溝通”。
破案就是這麼簡單。雖然其它也聊了很多,但是關鍵問題就只有這一個。
在我們性格形成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否定、情感表達的欠缺,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不接納。我們會總是在潛意識裡懷疑自己、挑剔自己、自我攻擊。
這是會導致我們對自我不接納眾多情況中的一個。其他情況還有很多種,每個人都不同的根源,甚至往往也不只一個原因。
造成的結果都是: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所以這個世界會讓我們覺得深深的恐懼,一有點挫折,我們就會退縮。總是處在焦慮之中,很少會知道平靜和放鬆是什麼感覺。
3.跟自己和解最重要的不是讓自己的變得更好,而是找到自己為什麼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想要變得更好,就像帶著鐐銬和枷鎖奔跑,就像往一個有漏洞的池子里加水,只能是徒勞無功、疲於奔命,力不從心,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去掉枷鎖,堵上漏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本來就可以跑得很快,你本來就很輕盈,你本來就很完美。“本自具足”,你本來就是足夠好的。
我們需要的是“迴歸”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變成”更好的自己。
知道了我們對自己不接納的源頭之後,我們就可以選擇跟自己和解了。
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和愛自己。
但是我們往往還是不願意跟自己和解。
就算父母不會拿我們跟“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
我們也還是沒有辦法停下來跟別人比較,我們還是想贏。
4.停止比較我們除了比較,不知道別的生活方式。
因為人類幼崽往往是被錯誤地養大的。
在學校要跟別人比成績,出了社會要跟別人比收入、比地位、比包、比一切……
可是比贏了又怎麼樣呢?
短暫得滿足了一下,又會進入下一輪的比較,永遠沒有盡頭。
永遠會有人比你好,你永遠都不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輸了是輸,贏了也還是輸。
即使你贏了,你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嗎?過的是自己喜歡的生活嗎?
我們每個人都像跑轉輪的小白鼠,永遠在逼著自己努力奔跑,永遠在追求更好更多。
可是我們永遠都實現不了“更好”,就像我們永遠無法活在明天。我們在追求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不管你活在什麼樣的階層,有什麼樣的成就,只要你在比較,都一樣會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樣都會為自己尚未實現的未來焦慮。
除非你停下這個沒有止境的死迴圈。
除非你開始意識到,“比較”是人類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陷阱。
請問這些花,哪個比哪個更好?哪個比哪個更美?哪個比哪個分數更高?
花說:你神經病吧!
大自然裡會有哪朵花覺得,我不夠美,夠美的開吧,算了,我不開了。花會覺得,我要證明自己和得到別人的認可嗎?
比較和評判是隻有人類才發明出來的專門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
4.重新定義人生我們恐懼自己會搞砸了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一切。
而最恐懼的是,我們甚至連人生是什麼都不知道。
人生可以是考試,也可以是遊樂場。
你選擇了什麼,人生就成為了什麼樣子。
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樂趣,找到自己喜歡什麼。用挑戰和體驗的心態來過你的人生。把人生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就像我們談戀愛找另一半一樣,遇到真愛,就什麼標準都沒有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才會找出各種各樣的標準,百般比較,好讓自己有個依據。
5.預期管理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是我們的本能。
本性中的貪婪讓我們不自覺的想要更多更好。
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更嚴格的要求自己,
而是要學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你會擔心不要求自己自己就不會上進了嗎?
不會的。
上進是我們的本能。
害怕自己上進不了的恐懼才導致了上進不了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關注的,不是自己哪裡不夠好。
而是要時時刻刻警惕“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
然後把對應的要求降到最低,給自己鬆綁。
就像你身上的繩子,越掙扎就越緊。
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越是在上升有進展的時候,我們越會感到恐懼想要放棄。
因為我們能力/希望越大的時候,我們的慾望也會變大
慾望越大,恐懼就會越大。
6.克服自我攻擊人不能沒有焦慮和恐懼,就像我們不能沒有痛感一樣。
但是我們可以不凝視它。
比如你被蚊子叮了一個包。
你可以帶著這個包該幹嘛幹嘛,
也可以凝視著它說你不下去我就不能繼續生活。
這樣的話你就只會覺得癢到受不了。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發明了一個詞:無條件原諒自己。
無條件原諒過去的自己做得不夠好。
無條件原諒現在的自己做得不夠好。
無條件原諒未來的自己做得不夠好。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想著自己人生怎麼辦,自己人生完犢子了,才會真正創造自己的人生。
你感覺到恐懼,是因為你選擇了恐懼。
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會放大。
7.正向思維大部分人都是習慣性的攻擊自己的,總是在覺察自己哪裡做的不好,但是很少會表揚自己。所以就很不開心、沒有動力,嚴重的就會抑鬱。
負面思維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習慣,就像一塊我們長期鍛鍊的肌肉,所以我們很擅長自我攻擊。
但是表揚自己的肌肉很弱,要透過練習來加強正面思維的肌肉。透過避免自我攻擊來弱化負面思維的肌肉。
我們覺察“不好”的肌肉也巨強無比,覺察美好的能力弱得一匹。習慣性的覺得所有好的事情都是應該的,預設就應該是好的。所以就會覺得,人生的底色就是“喪”,眾生皆苦。
生活缺的不是甜,是發現甜的眼睛。
覺察生活裡每一個值得感恩的美好的小事。
這一個小小的行為,就足以改變你的人生了。
(具體的實操方法有需要的可以小窗我~)
生活不止有喪,更多的是美好。這不是雞湯,而是客觀事實。
只是我們戴了負面思維的濾鏡,就看不到生活美好的真相。
8.成長型思維每個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極限,當做是世界的極限。——叔本華
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事業,我們的感情,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等等。 我們在面對不同事情的不同階段的時候,經常會有各種不同的心態和想法。
我們經常感覺到自己起起伏伏,反反覆覆,會很容易沮喪和迷茫。
我們是螺旋式上升和成長的。
人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挫折和失敗,只有我們不害怕,就都是成長的過程和學習的經驗。
我們沒有必要一步到位的做到完美,可以一圈一圈的去最佳化。轉折總會出現。
9.做人生的預言家預言自己的人生。
把自己想要實現的壓力,轉化成相信會實現的預言。
不是許願。
就是相信自己會有的,然後做該做的事,順其自然的實現。
這跟預期不一樣。預期包含著覺得現在不夠好,是從不好到好。實現不了就會恐懼。
而預言是從好到更好。實現不了也沒有什麼好恐懼的。
在接納當下的前提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從害怕不夠好,但變得相信會越來越好。
今天是你餘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是變得越來越好的起點。
10.信念華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焦慮的一群人,因為我們沒有信仰,我們主要的信仰是錢,然後就是自己。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有信仰的文化,焦慮水平一定是大幅下降的。
我們大部分是無神論的,所以就信自己。
然後光信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個龐大的世界和人生面前,我們永遠都像個小孩子一樣渺小。
所以會害怕和焦慮。
有沒有宗教信仰是我們的自由,但是人必須要信點什麼大過自己的東西的。
才會讓你從恐懼中解放出來,有一種沒有“後顧之憂”的感覺,感受到自由和平靜。
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潛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
4 # 乾貨分享大師
焦慮的本質是對現實的抗拒。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沒有活在當下。
焦慮的本質是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不信任。
焦慮的本質是我們害怕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這世界對我們而言像一個深淵,
我們凝視著它,它也凝視著我們。
我最焦慮的時候,兩年沒睡過一個好覺。每天半夜都會醒來。
那個時候我爸癌症晚期,我創業失敗,揹著很大的經濟壓力,持續性重度抑鬱。
比起來單身大齡這些都算不了什麼啦~
然後呢?
當然是變強大啦!
1.覺察和接納當下
焦慮是對未來的恐懼。
你的人在當下,但是你的心不在。兩者沒有重疊在一起。然後就會“認知失調”。
而未來是我們的幻覺,當下才是我們唯一擁有的。
你想要大房子,現在沒有就會焦慮。
你想要更好的收入,現在沒有就會焦慮。
你想要一個戀人,現在沒有就會焦慮。
你想要變瘦,現在不瘦就會焦慮。
這些未來都會實現,但是事實就是現在沒有。
你只有接納了這個現實,才能安心活在當下。
才能充分體驗到當下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更好地實現未來。
2.消除對自我不接納的源頭
我有一個個案,我們叫她J小姐好啦。
J小姐從16年開始到現在一直找不到可以做得下去的工作,習慣性的逃避,經常換工作,越來越沒有自信和勇氣。即使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以後,還是會變成不喜歡的。排斥學習和跟人交往。
這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我問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是不是從小經常批評你?”
J小姐回答說,“也不是”,但是緊接著又說“從來沒有鼓勵過,在別人面前都是否定的,說她什麼都做不好,父母也不善於溝通”。
破案就是這麼簡單。雖然其它也聊了很多,但是關鍵問題就只有這一個。
在我們性格形成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否定、情感表達的欠缺,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不接納。我們會總是在潛意識裡懷疑自己、挑剔自己、自我攻擊。
這是會導致我們對自我不接納眾多情況中的一個。其他情況還有很多種,每個人都不同的根源,甚至往往也不只一個原因。
造成的結果都是: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所以這個世界會讓我們覺得深深的恐懼,一有點挫折,我們就會退縮。總是處在焦慮之中,很少會知道平靜和放鬆是什麼感覺。
3.跟自己和解
最重要的不是讓自己的變得更好,而是找到自己為什麼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想要變得更好,就像帶著鐐銬和枷鎖奔跑,就像往一個有漏洞的池子里加水,只能是徒勞無功、疲於奔命,力不從心,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去掉枷鎖,堵上漏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本來就可以跑得很快,你本來就很輕盈,你本來就很完美。“本自具足”,你本來就是足夠好的。
我們需要的是“迴歸”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變成”更好的自己。
知道了我們對自己不接納的源頭之後,我們就可以選擇跟自己和解了。
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和愛自己。
但是我們往往還是不願意跟自己和解。
就算父母不會拿我們跟“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
我們也還是沒有辦法停下來跟別人比較,我們還是想贏。
4.停止比較
我們除了比較,不知道別的生活方式。
因為人類幼崽往往是被錯誤地養大的。
在學校要跟別人比成績,出了社會要跟別人比收入、比地位、比包、比一切……
可是比贏了又怎麼樣呢?
短暫得滿足了一下,又會進入下一輪的比較,永遠沒有盡頭。
永遠會有人比你好,你永遠都不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輸了是輸,贏了也還是輸。
即使你贏了,你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嗎?過的是自己喜歡的生活嗎?
我們每個人都像跑轉輪的小白鼠,永遠在逼著自己努力奔跑,永遠在追求更好更多。
可是我們永遠都實現不了“更好”,就像我們永遠無法活在明天。我們在追求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不管你活在什麼樣的階層,有什麼樣的成就,只要你在比較,都一樣會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樣都會為自己尚未實現的未來焦慮。
除非你停下這個沒有止境的死迴圈。
除非你開始意識到,“比較”是人類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陷阱。
請問這些花,哪個比哪個更好?哪個比哪個更美?哪個比哪個分數更高?
花說:你神經病吧!
大自然裡會有哪朵花覺得,我不夠美,夠美的開吧,算了,我不開了。花會覺得,我要證明自己和得到別人的認可嗎?
比較和評判是隻有人類才發明出來的專門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
4.重新定義人生
我們恐懼自己會搞砸了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一切。
而最恐懼的是,我們甚至連人生是什麼都不知道。
人生可以是考試,也可以是遊樂場。
你選擇了什麼,人生就成為了什麼樣子。
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樂趣,找到自己喜歡什麼。用挑戰和體驗的心態來過你的人生。把人生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就像我們談戀愛找另一半一樣,遇到真愛,就什麼標準都沒有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才會找出各種各樣的標準,百般比較,好讓自己有個依據。
5.預期管理
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是我們的本能。
本性中的貪婪讓我們不自覺的想要更多更好。
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更嚴格的要求自己,
而是要學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你會擔心不要求自己自己就不會上進了嗎?
不會的。
上進是我們的本能。
害怕自己上進不了的恐懼才導致了上進不了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關注的,不是自己哪裡不夠好。
而是要時時刻刻警惕“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
然後把對應的要求降到最低,給自己鬆綁。
就像你身上的繩子,越掙扎就越緊。
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越是在上升有進展的時候,我們越會感到恐懼想要放棄。
因為我們能力/希望越大的時候,我們的慾望也會變大
慾望越大,恐懼就會越大。
6.克服自我攻擊
人不能沒有焦慮和恐懼,就像我們不能沒有痛感一樣。
但是我們可以不凝視它。
比如你被蚊子叮了一個包。
你可以帶著這個包該幹嘛幹嘛,
也可以凝視著它說你不下去我就不能繼續生活。
這樣的話你就只會覺得癢到受不了。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發明了一個詞:無條件原諒自己。
無條件原諒過去的自己做得不夠好。
無條件原諒現在的自己做得不夠好。
無條件原諒未來的自己做得不夠好。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不想著自己人生怎麼辦,自己人生完犢子了,才會真正創造自己的人生。
你感覺到恐懼,是因為你選擇了恐懼。
注意力在哪裡,哪裡就會放大。
7.正向思維
大部分人都是習慣性的攻擊自己的,總是在覺察自己哪裡做的不好,但是很少會表揚自己。所以就很不開心、沒有動力,嚴重的就會抑鬱。
負面思維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習慣,就像一塊我們長期鍛鍊的肌肉,所以我們很擅長自我攻擊。
但是表揚自己的肌肉很弱,要透過練習來加強正面思維的肌肉。透過避免自我攻擊來弱化負面思維的肌肉。
我們覺察“不好”的肌肉也巨強無比,覺察美好的能力弱得一匹。習慣性的覺得所有好的事情都是應該的,預設就應該是好的。所以就會覺得,人生的底色就是“喪”,眾生皆苦。
生活缺的不是甜,是發現甜的眼睛。
覺察生活裡每一個值得感恩的美好的小事。
這一個小小的行為,就足以改變你的人生了。
(具體的實操方法有需要的可以小窗我~)
生活不止有喪,更多的是美好。這不是雞湯,而是客觀事實。
只是我們戴了負面思維的濾鏡,就看不到生活美好的真相。
8.成長型思維
每個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極限,當做是世界的極限。——叔本華
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事業,我們的感情,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等等。 我們在面對不同事情的不同階段的時候,經常會有各種不同的心態和想法。
我們經常感覺到自己起起伏伏,反反覆覆,會很容易沮喪和迷茫。
我們是螺旋式上升和成長的。
人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挫折和失敗,只有我們不害怕,就都是成長的過程和學習的經驗。
我們沒有必要一步到位的做到完美,可以一圈一圈的去最佳化。轉折總會出現。
9.做人生的預言家
預言自己的人生。
把自己想要實現的壓力,轉化成相信會實現的預言。
不是許願。
就是相信自己會有的,然後做該做的事,順其自然的實現。
這跟預期不一樣。預期包含著覺得現在不夠好,是從不好到好。實現不了就會恐懼。
而預言是從好到更好。實現不了也沒有什麼好恐懼的。
在接納當下的前提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從害怕不夠好,但變得相信會越來越好。
今天是你餘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是變得越來越好的起點。
10.信念
華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焦慮的一群人,因為我們沒有信仰,我們主要的信仰是錢,然後就是自己。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有信仰的文化,焦慮水平一定是大幅下降的。
我們大部分是無神論的,所以就信自己。
然後光信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個龐大的世界和人生面前,我們永遠都像個小孩子一樣渺小。
所以會害怕和焦慮。
有沒有宗教信仰是我們的自由,但是人必須要信點什麼大過自己的東西的。
才會讓你從恐懼中解放出來,有一種沒有“後顧之憂”的感覺,感受到自由和平靜。
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潛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要相信什麼,不是一種選擇,不是經過論證的推理,而是一種像靈感一樣的感覺。
在經歷了一些人生之後,你在潛意識裡感受到的,人生似乎有一種規律。
不需要被別人“洗腦”,保持一點開放性,用心感受,在合適的時機,你會感覺到,你要相信的是什麼。
對人生永遠要:沒有預期,充滿希望!!!
用熱愛驅動自己,而不是用恐懼來鞭策自己。
加油,愛你們
ヾ(◍°∇°◍)ノ゙
回覆列表
焦慮是一個通用術語,可以涵蓋幾種不同型別的疾病。所有人都有共同的緊張、擔憂、恐懼和憂慮。有時,感情可能足以表現出身體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