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Nicole的小書房

    中國的基礎教育總被別有用心的人說壓力大負擔重,所以要減負要快樂。

    於是上面響應了“民意”真的把公立教育越改越簡單,教育產業化了。

    如果說前幾年中國基礎教育的困境,我可能會說,偏遠地區資訊閉塞,並且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吃虧,他們無法增加額外的教育資源。

    現在,中國基礎教育的困境在於:

    課程設定嚴重不利於培養人才(既沒有做出利好寒門的兜底型公立教育,也不讓才俊出去補課,是的,沒看錯,教育部在取締各種補課機構)

    教育減負讓寒門無路可走

    教育產業化並且極高的准入門檻導致獲取教育資源價格愈發高昂

    素質教育選拔制度缺乏嚴格而標準的考核參考

    而這一切最終的受害者,是中產、是寒門、是普通人、是學生。

    不是權貴。

  • 2 # 筑波君

    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只能就我現在想到的幾點與各位交流:

    1、教育資源在地域上分配不均。現在之所以會出現農村的想進城,小城市的想往大城市走,其實老生常談的理由就是教育和醫療條件,尤其是涉及下一代能否接受良好教育的問題上。可見在中國教育資源在地域上的分配是嚴重不均的,大城市的孩子與偏遠山區的孩子相比往往意味著他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這其中包括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硬體軟體配置。

    2、素質教育與高考應試的衝突。由於華人口基數眾多,加上獨特的社會人情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高考是在現有社會發展水平下,一種不得已的卻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雖然由高考帶來的應試教育一直為人所詬病,素質教育和減負思想也提倡了多年,但只要高考制度不被取代,在中國要想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對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只能是天方夜譚。

    3、貧富差距造成的受教育水平差異。人們總是對那些寒門出貴子的新聞喜聞樂見,因為它們給所有人希望,告訴你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命運。可現實中又有多少這樣成功的例子呢?一個出生在父母都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和一個出生在父母沒上大學就在外打工的農村家庭的孩子,從小能接受教育的質量和能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不知道差了多少個檔次。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那些少數成功的農村孩子從小就出身在所謂富人家庭中,他們是否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呢?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思考,請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人不能打宮頸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