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鴻吟

    老子說:義這個東西,最不可靠,應攘背而扔之!

    所以,張良在孔子仁義禮智信思維的影響下,有義的思想不覺為奇。故提出國家亡了就沒有原來國家的概念是不忠不義的表現。故張良後組織人刺殺贏政就是這一思想的表現。

    後來,歷史證明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世界的大同,人類資源的共有,市場的共融,人類智慧財產權的共有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所以,張良後來棄舊助新,助力於劉季的漢朝誕生,是無可非議的行為。

  • 2 # 東方國學

    “義”的內涵很廣泛,所以本文評價此處張良是否做到“義”這個問題,主要是探討張良是否做到了他口中“亡去不義”之“義”。

    “亡去不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宴請劉邦的經典片段,後人將其稱之為“鴻門宴”。

    張良說“亡去不義”的語境是:當時項羽的叔父項伯聽聞項羽要借設宴刺殺劉邦的訊息後,便連夜騎馬前去告知舊友張良,要張良馬上離開劉邦另謀出路。

    張良不願在此危難關頭棄劉邦而去,因此對項伯說出了那句“亡去不義”,表示自己若在此時離開劉邦就是背信棄義。

    事實證明張良確實是言行一致的人,他說了“亡去不義”就真的沒有丟下劉邦不管,他不但沒有逃走,而且還把項伯的話轉告給劉邦,替劉邦謀劃應對之策。

    具體表現為次日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欲刺殺劉邦時,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把劉邦的猛將樊噲找來,讓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保護劉邦;之後劉邦藉口上廁所逃離宴席,張良留下來為劉邦的不告而別向項羽致歉。

    在以上危難關頭張良本可以棄劉邦而去,這也是當時權衡利弊後較為務實的做法,但他沒有選擇保全自己的謀私利之舉,而是在那麼兇險的情境下盡心盡力地護劉邦周全,從這個角度來講,張良可謂做到了他口中的“亡去不義”。

  • 3 # 淡酒一兩杯

    所謂的義,也是有相對性的,張良對劉邦盡到了“義”,但對項伯卻不“義”。

    張良是劉邦的屬下,在利益攸關生死攸關的大義面前,選擇為主盡忠,藉助項伯的情報幫助劉邦脫困,從這一點上來說無可厚非。劉邦的死敵是項羽,天下大勢,兩人最終會走向決戰,一身不容二虎,張良利用項伯是家國大義。

    但項伯又是張良的好友,能在兩軍陣前為朋友兩肋插刀的項伯是真正的義氣,他為了報答張良的恩情不惜洩露軍事情報,項伯對劉邦是好的不能再好了。但項伯卻疏於考慮,他沒想到自己的一顆真心一腔熱血被張良利用了,他在這件事上想得太單純了,忽略了張良對劉邦的感情和信任,也太看重了自己對劉邦的感情,以為他自己一來張良就會跟著他走,舍掉劉邦獨自逃命。所以,張良對項伯是不義的,害了項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借網貸多了徵信受影響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