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沿用原來名號

    這種嫁娶方式不是近代才出現的,至今至少有幾百年之久。出現這種情況,無非就是這幾種原因:一.雙方家庭條件都很好,為了門當戶對,雙方協商把對方的女兒做自己的兒媳,這就是換親。二-雙方中的一方,因子或女條件較差,恰遇對方來提親,便提出要求,你想讓我女兒嫁給你兒子,那就讓你的女兒嫁給我兒子,如此,誰家也不吃虧。這種情況在過去屢見不鮮,各地都有此類情況。

  • 2 # 蔣山老徐

    謝謝邀請!以前農村有種嫁娶方式叫換親是真的嗎?首先回答題主提問,這種嫁娶方式――換親絕對真的,在我們本地這種嫁娶方式是流行在60年代,而且非本地原有這種換親習俗,我們本地與江蘇高淳縣交界是從高淳傳入我地的,現說說當時歷史背景和我村((當年稱大隊)真實情況!1,本地換親地方方言稱之調親。2,以前沒有這種習俗,窮人娶不起,或娶不到老婆的有近親結婚,本地稱之表姊妹成親,延續時間較長,現在已經不存在近親結婚了。3,為什麼這種換親形式發生在60年代中後期呢?(1),三年自然災害剛結束,農村家家戶戶窮,但二個群體特別困難,一是貧下中農兒子多的家庭,二,四類份子家庭,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及壞份子,尤其地主富農的兒子,貧下中農的姑娘大多數不願意嫁給地富兒子結婚,怕受牽連,就是姑娘同意,家裡的父母兄弟也不同意。(2)這二個群體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為,了傳宗接代,雙方一拍即合,從此有了這種新的嫁娶方式換親。(3)這種究競是誰想出來的,但是絕不會是我們本地發明,我清楚記得是高淳縣傳來,具體原因筆者也曾分析過,主要高淳縣當年人多地少生活非常艱難,其二高淳對地主富農比我們本地嚴格的多。4,本地換親真實的情況!(1)當年全大隊有18戶地主與富農,他們的兒子都結了婚,沒有一人是換親的。(2)當年換親全大隊僅三戶都是貧下中農,只有一戶女方有一人跑了,另一人認命了,其他二戶換親維持了當時的婚姻。5,換親是一種不近人意的嫁娶方式,嚴重侵犯了女人的個人幸福,是當年的歷史產物,一去不復返了。

  • 3 # 嶽陽樓記

    換親又叫轉親,最常見的是三轉,即甲乙丙三方,甲男娶乙女,乙男娶丙女,丙男娶甲女。凡三轉者多是家中貧寒,男兒平庸,無法娶妻。三轉者一般吃虧的是女孩,為了哥哥的婚事,心不情願地出嫁。女孩稱心如意者有之,但屬少數。張村男沈某娶霍村女,霍村男娶劉村女,劉村男娶張村女。三轉如有一家有意見,則三轉失敗。筆者見到不少三轉家庭過早喪偶者,喪夫者居多。我妻子的表妹長得如花似女,為了哥哥,嫁給黃安的吳某,吳某長其妻8歲,且相貌平平,黑臉嘴大,真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農村除三轉外,還有四轉五轉六轉,這需要多位職業媒人充分發揮其智慧方可成功。換親是因窮因男子無能而產生的陋習,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這一現象在我地基本絕跡,不少男孩外出打工而脫單。

  • 4 # 風雲1239846619

    是真的。換親不但農村有,城市也有,不但過去有,現在也存在,據我觀察,換親的存在有幾個原因:

    1、過去窮的家庭多有換親存在。有兒子的,因為家裡窮找不到媳婦,按現在說法成了大齡青年;有女兒因為家裡窮,受嫌貧愛富的影響嫁不出去,形成了剩女。這樣兩個家庭,兒子娶對方的女子,女兒嫁對方的兒子,形成換親。

    2、解放後因家庭成分影響造成換親。我們村就有宮姓和曹姓兩家地主,孩子都長大成人,由於受成分論的影響沒有結婚成家,他們就讓兒子娶另一家的女兒,讓女兒嫁給那家的兒子。

    3、兩家關係親近造成換親。我單位有個許師傅和張師付,在家屬院是鄰居,兩家老人不分你我經常在一起喝茶、喝酒,兩家的小孩在一塊玩耍長大,關係也相當好,許家兒子娶了張家女兒,女兒嫁給了張家兒子,以後,兩家走的更近更親。

    現在,婚姻自由了,也不受外在因素影響了,換親情況很少見了,不過,只要兩家老人同意,兒女願意,我看也沒有什麼不好。

  • 5 # 快樂柑桔VI四嫂

    是真的,有兩家換親也有三家換親的。條件是這一家必須有兒有女。

    我大我大舅家的兒子都25歲還沒有娶上媳婦兒,把大舅和舅媽愁壞了,到處託媒人說親。

    媒人給找的三家換親,就是大舅家的女兒嫁給那家的兒子,那家姑娘再嫁給另一家的兒子,另一家的姑娘嫁給我大舅的兒子。三家換親避免了稱呼上的尷尬,生下的孩子有舅舅也有姑姑了。要是兩家換親孩子就不知道怎麼稱呼對方了,是叫姑姑還是舅媽,是叫姑夫還是舅舅呢。

    嫁給我大表哥的姑娘有點傻,連生了兩個女兒也都不聰明,而我表妹嫁給的是個又小的男人,倒也踏實肯幹,兩口人日子過的挺好的,生了一兒一女,現在都結婚了。

    我大表嫂雖然有點傻,大表哥卻當寶貝似的疼著。沒想到前幾年都40多的大表嫂被一個光棍拐跑了,還把家裡的錢也捲走了,我大表哥一著急上火得病去世了。

    另外一家就是大表嫂的哥哥家日子過的也都很好,三家換親就我大表哥結局慘。

  • 6 # 心靈滌盪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還普遍過著衣難遮體、食難果腹的生活,大部分人能基本溫飽都無法保障,更別說娶妻生子了。

    特別在那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的愚昧年代,農村老百姓雖生活清苦,但孩子卻一個接一個的出生,最終導致"男人娶不到女人″情況大有人在,可愁壞了可憐的父母。

    在那個年代,農村家庭一般都多子多女,為了解決因貧窮導致"男人娶不到女人″面臨斷絕"香火″的局面,就不自覺地催生了一種以女換媳的換親模式,大多是以犧牲自己女兒的幸福去換取兒子的婚娶,以延續自家香火,為此就催生了許多悲傷的怨男怨女,有的選擇忍氣吞聲,有的逆來順受,有的選擇奮起反抗,有的甚至以犧牲自己生命為代價據理力爭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那時,我就親眼目睹了一個漂亮的本家小妹為了哥哥娶媳婦而被迫換親的真實事例。本家小妹上有三個哥哥,下有兩個妹妹,因家境貧寒一個也尚未婚娶,可急壞了其可憐的父母。不得已,其父母決定以女換媳,暫解燃眉之急,雖本家小妹奮起反抗也無法改變其以親換親的命運。

    透過父母的"洗腦″,本家小妹被迫應承父母,以她換娶嫂嫂,待哥哥娶回嫂嫂生米煮成熟飯後,本家小妹也被迫出嫁。不過,本家小妹絕不安然於自己的這種換親姻緣,三番五次的逃離現實,或躲進山裡不歸,或跳入水中求死,或喝農藥自殘自盡,其方式方法無所不用其極,弄得婆家雞飛狗跳,雞犬不寧。

    最後不得已,其婆家不得不放了本家小妹一條生路,但要求其自家女兒也必須回來或再送一個女兒去做媳婦。

    無奈其婆婆女兒換親嫁人後,倒也安心事事,安份生活,雖然其母親逼迫回家,也用"以死相抗″的方式拒絕回家。而要求再送女兒過去做兒媳也因故"流產”,最終其父母是"陪了女兒又折媳",無可奈何......

    當然,現在是"你儂我儂、你情我願"的新社會,這樣的換親悲劇也不會再出現,同時也衷心祝願一一

    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 7 # 荷花分外香

    是真的,還不都是貧窮惹的禍。

    以前沒有計劃生育一說,所以除了個別特殊情況,幾乎每家都是兄弟姐妹眾多,大都生活不太富裕,導致很多男孩子無錢娶媳婦,這些剩下的男孩子不是太窮,就是身有殘疾,要麼就是憨傻,要麼就是瘋子,反正就是各種各樣的原因吧。

    而那些當父母的又不忍心兒子打光棍,為了讓兒子能成個家,於是換親就在民間形成了。

    那些太窮的還好說,結婚之後靠著聰明的頭腦,勤勞的雙手,還有翻身的機會,最怕的就是有病的,瘋傻的,不但沒有翻身的機會,恐怕還得天天捱打,生活的水深火熱。

    我老家鄰居就是換親,還好鄰居只是腿有點問題,不影響走路騎車,也不影響幹農活,腦子還很聰明,經常做點小生意,生活過的很不錯。

    但是跟他一塊換親的妹妹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妹夫是個精神病患者,時不時的發病,發起病來就把他妹妹往死裡打,開始他妹妹為了他還能忍受,但是有一次他妹夫把他妹妹打了一頓,還把他妹妹鎖到屋裡,不想夜裡發生大火,差點被燒死。

    他妹妹怕了,就回到孃家,死活不願再過下去,非要離婚。按正常情況鄰居媳婦也應該回孃家,但是鄰居媳婦覺得生活還算幸福,不願意就此離婚,於是就堅持留下來了。

    後來鄰居妹妹態度堅決,以死相逼,她丈夫不得不同意離婚,總算是脫離了苦海。

    換親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現代大家都生活富裕了,婚姻自由了,不屑於透過交換獲得媳婦,所以現在換親可是說是銷聲匿跡了。這是時代的進步,這是社會文明的進步,一些陳規陋習也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人們也會生活的更加幸福美好!

  • 8 # 提神0357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陳舊的觀念,多少也體現了人們的思想意識。“無後為大”也就是男子必須娶妻生子,繁衍後代。但是,對於家庭非常貧窮,或身有殘疾,甚至是患病的男子,想說一門親事,娶回媳婦談何容易?不過,只要家裡還有未嫁的,或離異的女孩(人),這事便可迎刃而解。即以前另一種嫁娶的方式――換親。

    “換親”究竟是怎麼回事?

    “換親”也叫“換頭親”,過去比較普遍,現在也零星出現。一般來說,“換親”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年輕人的“親換親”,另一種則是“老配老,小配小”婚姻。年輕人“親”換“親”的婚嫁方式

    前兩年,我村裡也出現了一樁“換親”的婚姻。他與我本家,前因後果也瞭解多。他的妹妹還不到15歲,便嫁給了快40歲的男子。本來這門婚事純屬“不正常”,畢竟兩人年齡懸殊太大。但是,男方父親(無母親)答應將自己女兒嫁給兒媳的哥哥。

    這種“換親”的婚姻是不用互相支付彩禮的,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兩門親事同日舉行,即“一出(嫁)一進(娶)”。婚後一年多,那“小媳婦”便生下了一個兒子,三年不到,又生下了二胎。還是年齡太小了,抓兒育女,自個都髒兮兮兮的。她的丈夫又徹夜不歸,經常去別的女人家,她根本不知道丈夫還有過短暫的婚姻,還有“偷雞摸狗”的毛病。她怒而不敢言,經常被丈夫打得鼻青眼腫,婚姻至今仍在維持著。

    她的哥哥娶到的嫂子,其實,應該叫她嫂子才對。卻與自己的哥哥同房不同床,結婚不到半年,鬧著出門打工,從此杳無音信。向她哥要人,她哥說,你又沒掏一分彩禮,怪你自個沒本事領不住人。話再說得多了,“妹夫”拳頭會掄起來,也不用說拿他的妹妹出氣,他也只好悻悻離去。他因為有過婚姻,又家庭太貧窮,還生性懶惰,40多歲的人了,現在靠政府的低保與母親相依為命。

    “老配老,小配小”的婚嫁方式

    我的二姐就是“老配老,小配小”的婚約。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年代,為了活命,父母還是狠心的將我二姐送給了別人。。那人姓楊,孑然一身,我二姐便被他收為養女。後來,二姐的養父在別的介紹下與鄰村一寡婦相識。這寡婦也苦命,丈夫早年已患病而死,她吃糠咽菜,含辛茹苦拉扯著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是為了活命,窮寡婦想把自己嫁了,也好讓兒子有個好的歸宿。

    寡婦要嫁人也不是受禁忌的年代了,但是這寡婦嫁人總是考慮這樣一個條件。即對方有女兒待嫁或離異。其意不言自明,為兒子“物色”媳婦。甭說,二姐養父家是最佳的選擇。只是當時二姐才八九歲,那寡婦的兒子快20歲了。寡婦與二姐的養父達成了協議,她嫁可以,讓我二姐做童養媳。六年後,二姐還是做了寡婦兒子的媳婦。

    如今,二姐已經是62歲的人了。幾十年來她過得並不愉快,我那個姐夫木訥、怪異、懶惰、多疑,家中的大小事都要二姐出頭,就是種地,也非二姐莫屬。二姐還曾幾次自尋短見。今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二姐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為父母“送寒衣”。她跪在父母的墳前,大聲號陶“爸、媽,你們這輩子把娃害慘了……”

    與其說“換親”是一種婚嫁的方式,不如說是落後時代的產物。看似成全了兩門親事,其實,是釀造了苦酒,也是一種糟粕。無論“親換親”,還是“老配老,小配小”的婚姻,註定都是不幸福的。時代發展了,人們的觀念也改變了,以自由戀愛的婚姻成為一種潮流。但願再窮也不要重蹈“換親”的覆撤。

  • 9 # 馮老漢1

    有的,而且還挺普遍的,這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了,因為太窮,才有這無奈之舉,因為換親太尷尬,就有了“轉親”,就是三個家庭以上相互成親,但這要考驗媒婆的能力啦!

  • 10 # 朱增林呀

    講一個真實的換親故事。

    陳老大,早年喪妻。自己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把一兒一女撫養成人。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更沒有力量供兒女上學了。兒子一直在生產隊勞動,女兒一邊參加勞動一邊照顧家務。兒子22歲那年,村裡的小夥伴們大多娶妻生子,兒子卻連媳婦還沒說上。女方不是嫌家裡窮,就是嫌兒子沒交化。陳老大心裡著急,有空就往媒婆家跑,無奈媒婆接連又介紹了幾個,女方就是相不中。上月初六,陳老大到縣城趕集。碰到早已過了三代的老表哥,閒聊當中說起了自己的煩心事。正巧,表哥也正為這個事情發愁。陳老大見過表哥家的兒子,人倒不錯就是腿有點殘疾。表哥說到傷心處,比陳老大還難過。忽然,表哥想起了兩人都是一兒一女。說起了”換親”的意思,陳老大楞了一會,想起懂事的女兒,總是覺得對不起女兒。回到家裡,陳老大反覆思量,拿不定主意。又一個集日,陳老大和表哥又在集上見了面。告訴老大,自己家的兒女都同意”換親”。反覆思量之後,和女兒說了”換親”的想法。女兒是一百個不情願,回到屋裡睡了一天,眼晴都哭腫了。本打算拒絕,可是想到哥哥,想到家裡的現實,狠狠心答應了。臘月二十六,兩家又聘閨女又娶媳婦。婚後,和眾多的農村家庭一樣,過起了平平常的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挪威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