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專注1

    宦官擁有權力主要還是當政者的需要,說到區別,東漢因為皇帝多年少導致後宮外戚干政嚴重,皇帝需要宦官的力量制衡。唐朝則是安史之亂后皇帝認為文官會投敵,藩鎮又割據一方,只有身邊宦官靠得住,於是給了兵權。明朝雖然朱元璋開國嚴厲要求內臣不得干政,但朱棣能獲取朱允文動態靠的就是其身邊的宦官,朱棣擔心自己有一天也遭遇此就極力拉攏文官,其也和漢朝差不多,也起到制衡文官的作用。

  • 2 # 申紅堯

    東漢和唐朝的宦官是皇帝對付外戚的。

    因為唐朝直接出了一個武則天,所以對立面的宦官權利達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皇帝的地步。而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厲害的時期。

    明朝沒有強大的外戚,但是文官系統特別健全,就算是萬曆二十幾年不上朝,國家照樣正常執行。

    所以問題就來了,小皇帝對付不了這些文官集團,所以宦官就成了皇帝奪權的工具。王振,劉瑾和魏忠賢對應的皇帝都或多或少的有問題,反正就是控制不了文官集團。

  • 3 # 文自說

    宦官最初是以皇帝家臣或家奴的面目出現,比如趙高與司馬遷都是宦官,身世上都屬於受了刑罰的貴族階級,又因為某種原因被啟用,但在當時並不一定都受宮刑。可以說,在東漢之前宦官一詞並沒有明顯的歧視涵義。

    宦官專權現場的產生,主要有幾大特徵:

    一、皇權高度集中,集權催產宦官集團

    既然宦官是皇帝的家臣,一旦皇權高度集中,宦官的權勢往往會借勢做大。題主所說的東漢、唐朝、明朝都是皇權高度集中、高度專制的時代。“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統治者權力缺乏掣肘,容易腐化墮落,這樣就給了身邊的宦官極好的擅權機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可以與宗親、功臣、外戚相抗衡的政治集團。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東漢桓帝借力宦官除掉把持朝政近20年的大外戚梁冀,參與這場謀殺的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個宦官都封了侯,更加助長了宦官的囂張氣焰。

    反面來看,西漢與宋代的王室,都能做到勵精圖治、與民休息、節制用權,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現場。而像東晉、南朝的王室,自身都不成氣候,宦官們想培養勢力都沒有足夠的資源、合適的土壤。

    二、皇帝消極怠政,宦官填補權力真空

    宦官專權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出現在王朝的中後期,即大一統王朝由盛轉衰的這一階段。此時的當權者生活浮華奢靡,在深宮之中成長直至登臨帝位,驕奢淫逸的生活使他們既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也沒有足夠的政治資本,甚至缺少治國理政的興趣和體力處理國事,把一干決策丟給身邊的宦官代勞。

    比如明世宗、神宗兩位神奇的皇帝當政時,手下的大臣們二十多年見不到龍顏。儘管朱元璋廢了宰相,還定下規矩,內侍宦官之流必須是文盲,但龍子龍孫們還是沒守住,自明宣宗起,架起皇帝和內閣之間溝通橋樑的就是宦官,實際權力甚至還在內閣之上。

    三、帝國兵權旁落,宦官左右皇室走向

    明朝宦官的專橫跋扈大家耳熟能詳,但在皇權專制體制已然成熟的明朝,皇帝動手處理掉所謂的“九千歲”並非難事,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宦官並不掌握真正的兵權。

    然而,中晚唐時期的宦官可不一樣。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唐中央政府無力節制。德宗時一場涇原兵變,更把當權者嚇破了膽,與可奈何之下寄希望於重用宦官增強安全感,把神策軍、天威軍的要職交給宦官把持。孰料掌握兵權的宦官與藩鎮勾結,權勢熏天,連帝王的生死都操縱在股掌之間。

    請看,自唐穆宗起,直至敬、文、武、宣、懿、僖、昭8位皇帝,除敬宗之外其餘7位都宦官擁立,而敬宗也是被宦官所弒。皇帝居然受制於“家奴”到這種程度,也是沒誰了。

    可以說,前世之事後事之師,歷朝歷代但凡期望有所作為的統治者,都會嚴防宦官專權,但隨著專制體制下的權力結構變化,內憂外患等各種因素催化,卻又總會給這些近臣以權力尋租、權力擴張的機會。這讓許多朝中重臣、一時豪傑無可奈何卻又恨之入骨——難怪袁紹逮住機會一口氣殺了老老少少兩千多名宦官,可算解了心頭之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家裡看起來井井有條,利利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