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隔壁小王
-
2 # 淵默殘痕
朱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貢獻是負數的王朝。自秦始皇起,中國一千五百年結攢下來的家當被朱元璋以及朱元璋的子孫敗得精光。
-
3 # 凌煙閣論史
明朝對中國歷史的進步性作用體現在政治制度設計上,明朝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點維持了中國後續幾百年的政治統一,在對抗西方入侵時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個進步性體現在哪呢?下面我們展開來看。
元朝的行中書省政治制度,天生就不利於政治統一元朝在全國各個地方的最高行政機關叫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這個行省的權力有多大呢?《元史》記載,地方上"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熟悉唐末藩鎮歷史的一看,這不就是藩鎮嗎?對啊,兩者差不多,就相當於各個地方的土皇帝了。
元朝從元世祖之後,最高統治集團爭權奪利不斷,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各方政治力量總能在各個行省裡面找到支援自己的武裝力量,最後各派打來打去。元末這種局面則更加激烈。然而也正是因為統治集團內鬥,才給了起義者以機會。
明太祖的政治制度改革,使明朝政治統一程度空前明太祖在革命成功之後,基本上繼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依然實行行中書省制度。
但很快朱元璋看到了這種制度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於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政,改變了地方權力過大的局面。
1、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多權分立
布政使只管地方的行政、財政,具體職責是執行朝廷的統一政令,而不是自己在地方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與布政使並立的,是提刑按察使掌管法庭、監獄,都指揮使掌管一省之軍政。其下是府和州、縣。這樣既把地方的權力分置,也大大縮小了地方權力,簡化了機構的層次。
2、中央政權集中到皇帝手中
在朝廷中央呢,權力分配也有問題。朱元璋認為中書省這個部門位高權重,丞相的權力太大,能與皇帝抗衡。因此,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處理了丞相胡惟庸謀反案後,就此取消了中書省和丞相的設定,由皇帝直接統管六部,使中央權力大大集中於皇帝手中。
3、軍事制度改革
在軍事權力的控制上,朱元璋也進行了精心設計。
朱元璋對飛揚跋扈的權臣將帥採取了“殺功臣”的直接翦除法,以避免他們對皇權造成威脅。在禁軍管理上,從制度方面設計成為皇帝直接統領錦衣衛等禁軍武裝。
軍事統帥機關則由原來的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把大都督的權力也分開了。在各個都督府的實質權力上,各都督府只管軍政、軍籍,不直接統率軍隊,每有戰事則由皇帝任命將軍總兵官,指揮作戰,戰事完畢,將軍交還佩印。
4、監察制度改革
朱元璋還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監察制度。主管監察的機構叫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對各衙門大小官員進行監督。
最終,明朝的行政、軍事、監察三系統互不統屬,而分別對皇帝負責,皇權從而大大加強,中國的政治集權和政治統一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這些制度設計,其進步性體現在哪裡?縱觀中國歷史,當地方權力過大的時候,總是有分離的傾向。比如漢末、唐末形成的割據局面。朱元璋唯一的遺漏在於分封有實權的藩王。明成祖靖難成功後,進一步加強了朱元璋設計的制度,彌補了其中的不足。因此,從那以後直到清末,中國再也沒有地方政權力量成功奪取中央政權的例子。
假如中國形成割據局面,此時一旦面對外部威脅的話,很容易被各個擊破,這樣將導致整個中國很可能被入侵政權佔據。
如果進來的政權是中華文明圈內的力量,那還有延續中華文明的希望,如元和清。而一旦中國分崩離析割據政權林立的時候,來了一個與中華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那麼,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就危險了。這就是晚清時期,中國面對的是完全異質的西方文明。
此時西方文明不僅力量比中國強大,而且與中華文明沒有關係,是個完全陌生的文明。
如果此時中國是割據政權林立的情況,會發生什麼呢?中國很可能像印度那樣,被完全殖民。印度因為眾多小邦國林立,被英國各個擊破之後,最後整個被英華人直接統治,成為英國的完全殖民地。
而當時的中國清朝,繼承並加強了明朝的集權政治制度,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統一和完整。這讓西方侵略者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始終是面對中國清朝這個完整的大帝國,而不是某個省那種級別的小國。
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4億人口的統一政權,這讓任何一個西方侵略者都不敢做完全佔領中國的迷夢。它們沒有任何一個國傢俱有治理這種超大規模國家的能力、經驗和信心。因此,中國憑藉始終有效的政治統一凝聚成的整體力量對抗列強,讓列強誰也無法整個佔領,為自身贏得了時間和延續發展自身文明的機會。
而追根溯源,清朝這麼強的政治凝聚力,來自於繼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並進行了加強。這些制度設計,讓中華民族在面對西方侵略者的時候,始終凝聚成為一個整體,不至於被各個擊破。
這就是明朝對中國歷史的進步意義。
結束語有人會問,政治統一這麼重要嗎?這是肯定的。政治不統一,國家啥事也做不成。民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各個派系、地方的軍閥,一定有一個背後支援他的外國帝國主義,所以他們為了利益混戰不已。不用說中央政府的政令了,甚至連經濟上的一致都做不到,比如用不同制式的鐵軌。
中國這種內部割據的局面就勾起了外國帝國主義的野心,就是那個日本帝國主義,想要完全佔領中國。此處不再多說。
總之,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設計,對於維持中國的政治統一局面,具有非常重要和長遠的意義;繼承並加強了明朝制度的清朝,在對抗西方入侵者時,讓中國以一個整體面貌出現,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贏得了時間和機會。
(完)
-
4 # 焚劍煮酒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作為一個新王朝,從對歷史有無造成什麼進步的影響上來說,這應該是沒有的,明朝只是一個新老王朝交替的結果,只能說明朝的創立有很多劃時代的意義罷了。
唯一自南向北,成功統一的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南而起,最後透過北伐而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
(朱元璋北伐進攻路線)
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次北伐,比如東漢末年的“諸葛亮伐魏”、東晉後期的“劉裕伐後秦”,再如北宋初年的“趙光義伐遼”,甚至於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北伐”。這些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唯有朱元璋北伐討元最是成功。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攻佔集慶後,採取了劉基等謀士的計劃制定了奪取天下三步走戰略:先攻佔金陵(今南京),再以金陵為根據地奪取江南,最後北伐滅元而奪取天下。
元至正二十三年十月,朱元璋於鄱陽湖一戰大敗陳友諒;次年,攻佔武昌,吞併陳友諒勢力。元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攻佔平江,張士誠勢力滅亡。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湯和討伐方國珍,方國珍同年投降,江南至此統一。(鄱陽湖大戰進攻路線圖)
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釋出《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同時派徐達率大軍北伐。
(中山王徐達畫像)
作為當世名將,大明最傑出的將領,徐達不愧大明第一武將的稱號,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攻佔元廷大都。
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燕雲十六州的收回“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古時便有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燕雲十六州地理圖)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使中原的北宋政權受北方遊牧民族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聖宗剛剛即位,政權不穩的情況下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史稱“雍熙北伐”。後因“岐溝關一役”大敗而導致全線戰敗。
(岐溝關之戰進攻圖)
這一次恐怕是中原政權最好的機會,而這次戰役的失敗使宋朝再無機會收回“燕雲十六州。”
直至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為大將,率大軍二十五萬北伐中原,這才一舉擊潰蒙元政權,並收復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收回是有深刻意義的,這代表漢人政權又一次強大了起來,如同當年“封狼居胥”一樣。
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得國最正朱元璋應該算是歷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了的吧,漢高祖劉邦起事前也曾做過十里地界的亭長,領取著朝廷的俸祿。而朱元璋在起事前做過和尚、甚至做過乞丐,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是起於微末的,在歷史上所有開國之君中恐怕沒有誰比朱元璋身份更低了。
為何又說朱元璋得國最正?
可見李世民逼父殺兄、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司馬炎篡魏之政權、楊堅更是北周靜帝的岳父。
而朱元璋則是從一無所有到積攢勢力,一步一步的奪取天下的。
結束語大明作為中國歷史上又一漢人王朝,其開國之君朱元璋是有雄才大略的。
其出身之低,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北伐的成功也使大明成為唯一一個自南起而北伐成功統一天下的封建王朝,這一點是舉世無雙的。
-
5 # 筆削春秋話史家
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對中國歷史有什麼進步的性質嗎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中國王朝。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共歷17世,16位皇帝,共277年。明朝已經進入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同時也暴露了他自身的弱點,開始盛極而衰。明朝也是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向近代轉型的開端時期。我認為回顧明朝,以下幾點對中國的進步有一定的影響:
朱元璋廢除相權,強化君主專權在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前,明朝的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中書省、御史臺、大都督府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這幾個部門構成了中央;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地方上設定行省;行省之下再設府或者直隸州;府之下設州、縣。都司和衛、所是軍事管理機構,但部分具有疆土管理的功能。
第一任中書省的左右丞相分別是李善長和徐達,但是李善長這人有點驕傲,這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有所不滿,打天下是兄弟,坐天下就要有君臣之分,朱元璋讓李善長退休,讓胡惟庸接替了這個位置。胡惟庸一共做了8年的丞相,位置做的越久,就容易滋生腐敗,胡惟庸“生殺黜陟,不奏徑行”,長時間跟一些被懲罰的臣子密切交往,這讓朱元璋很是不滿,於是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株連三萬餘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參考《明史·卷72》)處死胡惟庸後,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廢掉了御史臺,改成了御史大夫,廢除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此外,朱元璋還另設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改御史臺為都察院。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這樣新的政治架構基本形成了框架,一切的政務決定權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另設特務機構--錦衣衛,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加強了君主專制,樹立了皇權的絕對權威。
靖難之役,朱棣上位,鄭和下西洋朱元璋逝世後,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他是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上位之後,擔心約束不了叔叔伯伯們,就開始進行削藩,半年之內就削了五個藩王,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決定起兵。
朱棣最終打進了南京,建文帝人間蒸發,不知去向,這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朱棣即位,遷都北京,明成祖得位不正,方孝孺拒絕為他起詔書,並且大罵他是“燕賊篡位”,明成祖因此殺了他,並且誅十族,這方面朱棣的人品有待商量,但是他卻為明朝最有為的皇帝,在位22年內,史稱“永樂之治”。
他在位期間,派遣太監鄭和率領一直龐大的船隊,兩萬七千多人前往南洋,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個是為了尋找消失的建文帝,二是宣揚國威,但是找一個人如同大海撈針,所以還是宣揚國威,應該還算靠譜的。
鄭和下西洋在政治上,展示了明王朝強大的國力以及國家的政治秩序;經濟上,開拓了海外貿易,改進了國內生產;文化上,加強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留下了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這也是為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呂思勉:自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對於南方的航行,更為熟悉,華人移殖海外的漸多,近代的南洋,華人成為其低的主要民族,其發端實在此時。然此亦是社會自然的發展,得政治的助力很小。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期,日本內部南北分裂,為了掠奪財富,由一些地主、沒落武士、浪人等等組成的倭寇屢犯東南沿海地區,他們屠戮村民,燒燬房屋,經常出現“積骸如陵,流血成河”的慘劇。
戚繼光被調到浙江之後,他招募新軍,研製陣法,苦練精兵,“戚家軍”的威名逐漸流傳開來。
東南沿海的抗倭運動歷時19年,最終被全部掃除,人民終於可以安居樂業。但是還海禁政策依舊存在,明朝的對外貿易依舊落後,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但是發展卻已經落後於歐洲。
四、萬曆新政萬曆年間,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大權在握,皇帝對他言聽計從,於是他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史稱萬曆新政。
改革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整頓吏治,大力推行考成法,嚴格考察中央及地方官員的行政績效,不合格的一律免職;
二是實行一條鞭法:1.賦役合併2.農民可以出錢代役,力差由政府僱人承應3.田賦徵銀4.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
效果:國家財富激增,明朝一番新氣象
但是,張居正在位期間,自大、專權、可能他本來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但是卻惹惱了皇帝,為了樹立皇帝權威,萬曆查抄了張居正的家產,對他的家人進行了清算。
萬曆新政是明朝中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一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係領域的全面而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影響。
總結明朝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從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進一步得到加強,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壯舉,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由盛轉衰,戚繼光抗倭和慶曆新政的實施,王陽明心學的提出與發展,還有明朝後期的黨爭,都是一個王朝的歷程,每一段的時間段的事件,都是在推進歷史程序,這就是最大的明朝進步性,也是整個歷史的進步。
-
6 # 南政昔風▲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值得人們尊敬的皇帝,在他創立基業之前,中國是由腐敗的元朝統治,雖然他們擁有著成吉思汗這樣一個偉大的祖先,但他們在對內治理方面始終不行。
▲朱元璋建國由於元朝對內十分不會治理導致法律不嚴,再加上政府腐敗的成分激起了人們的怒火紛紛秸稈而起,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政權便標誌了中國重新被漢族統治,並修改法律讓人民重新有了秩序。
▲大明神機營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明朝人在和平時期種田,在戰爭時期直接上陣作戰,屯田與作戰合為一體,還出現了神機營。
▲明朝小說讓人百看不厭大明朝時期的小說也有不少,如《西遊記》。而且明朝還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等促進外交的行為,堪稱為中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7 # 東方鉞
對朱元璋的評價《明史》太祖本紀三,有如下評述;“帝天授神勇,統一方廈,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清修《明史》是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多年。貶明揚清,是編纂《明史》的主導思想。由大學士張廷玉主編,幾百名漢滿文史名流編纂而成,由乾隆皇帝御批發行。在大量史料面前,得出超越漢唐宋諸位皇帝上述結論,應該是客觀真實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首要貢獻是推翻蒙元的殘酷統治,把成為奴隸一百多年的漢人解放出來。蒙人可以隨意侵佔漢人的財產,甚至妻女。蒙元朝漢人的生命,只值一頭驢。朱元璋建立漢民族為主體,兄弟民族平等相待的大明王朝,其進步意義是歷代王朝不能比擬的。朱元璋一介平民,歷人間經苦難,深知百姓之苦,親民是他執政的輝煌亮點。他對群臣們說:“百姓是國之根本,朕每觀《尚書》至敬愛人時,不免感嘆,敬天之事,後事君主都知道,敬民之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崇高,認為百姓都是侍奉自已的,故威嚴日益嚴重,給予百姓的恩澤和尊敬就一天天減少。他們如此輕視百姓必使他們離心離德,叛亂會隨之而來。故想天下長治久安,必須畏民,敬民,愛民,為治世之本,民安則國安。”此話出於六百年前的朱元璋,他的親民思想,對當時世界而言,無疑世界各國統治者們無法達到的。就是現在而言,仍然不落後。
朱元璋稱帝初期,由於戰亂,百業凋零。繁華似錦的揚州,只剩十六戶人家。朱元璋採取按人口重分土地,即保護有經營能力的地主,又照顧無地農民,天下百姓無不歡心鼓舞。無論是民墾還是軍墾,商墾均執行免三年賦稅制度,墾荒之地歸墾荒人所有,大大調動墾荒人的積極性。軍隊墾荒,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農具。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軍糧基本自濟自足,大大減輕農民負擔。鼓勵經商,促進物資流通,小商小販不徵稅,婚喪嫁娶物品不徵稅,嚴懲私自徵稅官員。使城鎮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到洪武三十年,南京已是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揚州等戰亂嚴重的城市,也恢復昔日的繁華。
反腐倡廉制度化,朱元璋下決心整頓吏治,大殺貪官汙吏,但元朝官場貪腐舊習根深蒂固,一些有功的文臣武將很容易變成新的貪官汙吏。他採取多項措施並舉,經常進行思想教育,重視立法,加強監督,提倡節約。洪武十年,修定《大明律》中有“受髒”一篇,受賄一貫就判刑,80貫為重罪,120貫則杖100流放300裡,懲罰十名嚴明,為鐵腕反腐奠定基礎。後又制定《大誥》和《大誥續編》等法律檔案,其中有懲處貪官汙吏案例一百五十六例。後又規定:“犯官貪髒60兩銀者,一律處死”。對各級官吏實行考評制度,由吏部和督察院負責,採用優提,劣汰,平庸者調的制度,鼓勵官吏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同時為了廣開言路,讓官員受到廣泛監督,在午門外設“登聞鼓”,號召百姓擊鼓鳴冤,御吏接狀後,馬上交相關部門處理,不得延誤。百姓的監督權越來越大,河北樂亭縣主簿汪鐸,巧立名目,多收百姓六石米,激發農民不滿,農民趙罕辰組織幾十人把汪鐸等捆綁送京城。朱元璋查實,把這些人全部斬首。常熟縣農民陳壽六,帶人捆綁縣史顧英,押南京告發。朱元璋十分欣賞,大張旗鼓宣傳,賞賜陳壽六鈔票二十錠,每人新衣兩件,免三年雜役,並通報全國。使民拿官成為制度,而且誰也不能阻撓,敢有阻檔者,其家必誅,更不允許報復。朱元是璋首創把官吏尊法守紀,置於百姓的監督之下的王朝,使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年的統治的歷史中,大部分官吏能夠廉潔奉公,為明朝前中期建立領先世界,富強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
8 # 火星共和國地球代表處
明朝如果在制度上來說,與其他古代中國王朝沒有明顯區別,但是如果放在民族角度來看,就與之前的王朝更迭存在明顯不同,過去的很多朝代基本都是同一個民族內部政權更迭,而明朝則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不存在漢族政權的時候出現,明朝之前的蒙元,對它統治下的各個民族實行區分,把各民族劃分成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大類,對所佔領地區的漢族和許多民族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北方的漢人和南方的南人處於被壓迫的最低階。
明朝的建立,對於打破蒙古政權的民族壓迫具有進步意義,首先是蒙古政權確立的種族壓迫性質的四等人制度終結,然後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按照唐宋習俗做了一定恢復,這對於中華文化的延續也具有重要意義。
-
9 # 江山歸一統
朱元璋空手起家,以南京為根據地,在翻陽湖大戰中打敗了勁敵陳友諒,1368年建立明朝,派徐達.常遇春北伐,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收復了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四百多年的幽雲十六州,避免了這一地區被胡化。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在黑龍江口設定奴兒干都司,管轄黑龍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地區。萬曆年間在1592年至1598年還取得了抗日援朝的勝利,打出了東亞三百年的和平。明朝末年在江南地區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10 # 草藥黃曉敏
明朝的建立,對中原漢族的興盛,有非常重要作用,結束了蒙古族在中國內地的種族歧視和壓迫,對傳承以漢族為正統的中華文化有深遠的意義。
回覆列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建立者就是有著“乞丐皇帝”之稱的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享國276年。
每個封建王朝都有它的侷限性,如果以現在的人的眼光來看待古代王朝,那肯定是所有王朝制度都是落後的。但既然只提到進步性質那就只說明朝的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不談論其侷限性,我不是在吹捧明朝,其實是隻談進步不談別的,因為明清兩派之爭現在討論的很厲害,不想捲入其中。那麼作為一個享國276年的封建王朝對中國歷史肯定是會有一定貢獻的。
第一點就是朱元璋收復丟失了430年之久的幽燕之地,大家都知道燕雲十六州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在938年割讓給北方的契丹,此後幽燕之地一直處在異族統治之下,北宋也是因此而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甚至於後來發生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元順帝逃亡大漠歷經四百年之久的幽燕之地才重新回到漢人王朝的手中。
第二點是恢復了長江以北地區,被女真人和蒙古人相繼統治了近250年的漢人地位,自1127年金國南下侵宋,攻破北宋國都汴京發生“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的漢民都處在女真人的統治之下,隨後到1234年蒙古人聯合南宋攻破金國最後的一座城蔡州後金國滅亡,又處於蒙古人統治之中,歷經兩百多年朱元璋趕跑元順帝后才正式恢復了漢民地位,使北地之民復見漢官之威儀。
第三點就是將雲南地區再度納入版圖之中,雲南地區自唐朝南詔國開始,再到白族人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再到蒙古人統治大理短暫的幾十年,六百年間一直分分合合的遊離在中原王朝之外,直到朱元璋派沐英開發鎮守雲南,使其正式迴歸中原王朝從此不再脫離。
總的來說,我不是在搞分裂,在當時朱元璋對漢人來說的確是大英雄,有再造華夏之功,再續斷層的漢文華。
還有以上出現的異族漢人之類的字眼是基於當時的歷史時期而言的,不是搞民族分裂,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所以看待歷史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岳飛是宋朝時期的英雄,朱元璋是明朝時期的英雄,不能因為與現在的價值觀不同抹殺了他們的功績。
(以上只談明朝進步性,不談侷限性,不想捲入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