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井茶痴

    我來推薦一下吧,也許我這個推薦會變成眾矢之的呀,因為真話很刺耳,但是很實用。

    首先我不會推薦那些別人說得最多的十大名茶,尤其是掛著正宗產地的十大名茶,我是專業做茶葉批發的,在茶葉市場混久了對一些茶葉基本的茶地數量產量都有所瞭解,茶葉出名靠產地品牌,但是茶葉供應量靠普通的大眾產地,以龍井茶和西湖龍井為例,西湖龍井一共兩萬多畝,一年產量幾百噸不到一千噸,夠幾家品牌店茶葉公司銷售嗎?整個龍井茶一年產量供應市場超過五萬噸,牛欄坑肉桂就更神話了,幾十畝產地一千多斤不到一噸的產量,網上甚至有出現賣陳年牛肉的,這點產量都賣不完要庫存起來,哪裡對得起牛肉的天價?

    其次我也不會一些大企業大品牌,其他茶葉的領域我不知道,龍井茶還是比較熟悉的 ,也就是說茶地的歸屬絕大多數是農民茶農,是茶農在完成加工,茶企品牌再收購包裝出售,茶企只是在後期的收購整理官兌包裝環節,那價效比自己去考慮。

    第四,經濟情況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少考慮小眾茶,小眾茶和大眾茶最大的區別就是價效比,什麼是小眾茶就是接受面不是很廣的茶種,這受工藝,茶種,價格等條件的限制,假如沒有這些限制就是大眾茶了。

    最後就說該推薦的茶葉了,就是大眾化,大家普遍能接受的茶葉,特別是以批發市場為依靠的茶葉,龍井不一定西湖的,碧螺春炒青不一定要蘇州的,毛峰毛尖不一定要黃山信陽的,已及市場上常見的祁紅,小種等等。

  • 2 # 徐州茶小哥

    1959年評選的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大紅袍,廬山雲霧茶,鐵觀音,信陽毛尖

    2010年的世博會十大名茶

    盧正浩的西湖龍井

    三萬昌的碧螺春

    八馬安溪鐵觀音

    武夷大紅袍

    張一元花茶

    一笑堂六安瓜片

    福鼎白茶

    安化黑茶

    潤思的祁門紅茶

    貴州都勻毛尖

    天目湖白茶

    這都是名氣比較大的好茶,其實南方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茶,特點更加突出,只不過因為產量少,所以很多人不知道

  • 3 # 茶心空間

    茶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名茶愛好者多年來為茶痴情,有點錢就買茶葉,茶具等,現在已經有了三個櫃子的展示品,讓自己靜心不再浮躁,讓身體通透遠離生病,讓茶香交到更多的茶友,就現在的應季茶明前茶,穀雨茶也是我們大家知道的綠茶:碧螺春、西湖龍井、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安吉白茶等都是有名的綠茶品牌;而紅茶有:正山小種、滇紅、金駿眉、東方美人等;白茶有福鼎和政和的白毫銀針等;烏龍茶系列:廣東烏龍的10大香型,安溪鐵觀音的玉蘭香,臺灣的洞頂烏龍、文山包種;普洱系列的生茶與熟茶,更是以雲南產地著稱。而農家自產自銷自飲的茶也不乏有好的茶,你愛哪一款,品哪一口是要有時間的沉澱,是要與它親密的接觸,是身體感官接受的那一刻的靈動,正因為博大精深,我們要懷著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包容、感悟、品飲它博大的精神。一直在品飲,一直在體會,一直在尋覓---

  • 4 # 凱文茶記

    談茶文化與好茶是沒有直接關係的。筆者認為好茶的標準首先是好喝,其次是好看,最後是買的起!

    一地一茶,一人一茶,茶品如人品。做好茶需要匠心與良心。而不是炒作名優茶產區,炒茶文化。

    而產品本身的好茶需要二個條件,一個是優質的茶鮮葉原料,一個是成熟的製作工藝,筆者位於安徽,安徽嶽西縣的嶽西翠蘭,黃山的毛峰,還有安徽省大別山地區的金寨縣,都是具備品質綠茶的天然條件與工藝技術。而高山雲霧茶品質出眾,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茶,只要工藝到位,自然香氣高,口感鮮濃,回甘持久。好茶首先要有好的原材料,其次工藝要求人的技術到位。茶人合一方能成就一杯好茶!

  • 5 # 福來侃茶喝茶

    綠茶類:龍井、雀舌、甘露、碧螺春、安吉白茶等等

    黃茶類:黃芽等等

    黑茶類:藏茶、安化黑茶等等

    紅茶:川紅工夫等等

    白茶類:福鼎白茶等等

    青茶類:鐵觀音等等

  • 6 # 九門古鎮

    河南:信陽毛尖 福建:武夷山大紅袍 ; 安溪鐵觀音 江西:浮樑茶 杭州 :西湖龍井 雲南:普洱茶

  • 7 # 杜彩萍

    中國茶文化,那是文人雅士的品賞,跟好喝的茶,扯得有點遠。

    我們西北人飲用的,大多是雲南的普洱茶。一般是明前釆摘。用100度沸水沖泡,飲之苦中回甘,茶醇持久。

    其次也有飲西湖龍井,安吉白茶,峨眉雪芽,正山小種的,但這些名茶,沒有春尖茶喝得愜意,過癮。

  • 8 # 美食軌跡大當家

    推薦好茶有一下幾種:

    1、杭州龍井: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峰的老井的品質為最佳。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 、形美四絕著稱於世。

    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愛。   有專家說,正宗龍井可能絕跡。

    2、蘇州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採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階的碧螺春,0.5公斤幹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後的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階禮品。 關於“碧螺春”茶名的由來,可以參見《茶葉命名之法》

    3、黃山毛峰:產於安徽黃山,主要分佈在桃花峰的雲谷寺、松谷庵   、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裡山高林密,日照短,雲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雲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

    黃山毛峰採製十分精細。製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黃山名茶眾多,除毛峰外,還有休寧的“屯綠”,太平的“猴魁”,歙縣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膾灸人口。

    4、安溪鐵觀音茶又有紅心觀音之稱,屬於烏龍茶類的一種,也是烏龍茶的代表茶。純種的鐵觀音的植株是灌木型的,葉肉肥厚而且葉色濃綠光潤。

    5、武夷大紅袍茶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被評為““茶中狀元”。武夷大紅袍產自福建省武夷山,其茶樹是灌木型,生於峭壁上而且產量非常稀少所以有巖茶國寶之稱。

    6、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出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廬山雲霧茶常年被廬山流泉的飛瀑滋潤著,所以形成了廬山雲霧茶的獨特醇香品質。

    7、雲南大葉種曬青茶是普洱茶的原料,其中具有百年曆史的野生普洱茶最為珍貴,因而普洱茶被讚譽為中國能喝的古董。

    8、六安瓜片也稱瓜片、片茶,產於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在眾多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沒有芽沒有梗的茶葉,是由單片的生茶葉製作的,六安瓜片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

    9、君山銀針屬於黃茶中的一種,出產自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因為外形如針一樣細,所以稱作“君山銀針”,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茶帶入西藏,可想而知君山銀針茶在古時候的位置之重。

    10、祁門紅茶的簡稱是祁紅,是以中生種茶作為原料。是產自中國安徽省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茶湯色明亮及滋味醇厚,是紅茶的精品。

  • 9 # 心永遠不變

    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也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華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百科名片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華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的起源

    飲茶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一笥”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人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人們很多的遐想。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看到的“茶”字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透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說法:

    1.西南:“中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中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區域性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中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中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中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中國西南三省,是中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型別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贊同234| 評論(4)

    發源時間

    泡茶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華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 10 # 家常菜美食記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濃厚的文化,無論是家裡會客,還是商業合作,都要煮一壺熱水,沏一杯熱茶。

    現在春茶開始採摘了,這會多是採摘綠茶,這浙江的龍井,信陽的毛尖,安吉的白茶,都很有名,還有那個六安瓜片,清香細膩。

    我比較喜歡喝紅茶,福建的正山小種,還有我們廣東的九號紅茶,紅茶暖胃,濃濃的茶香;現在外面的奶茶店,也很多用紅茶和烏龍茶,向貢茶,一點點,益禾堂,喜茶等這些知名品牌的奶茶店,他們也常用到茶製作奶茶,挺好喝的除了茶香還有濃濃的奶茶味,現在的女孩子挺喜歡喝奶茶的,我也是喜歡喝奶茶一族哈。

  • 11 # 南窓秋興

    綠茶:西湖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魁,六安瓜片,安吉白茶等等。

    紅茶:祁門紅茶,滇紅,正山小種。

    青茶: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鳳凰單樅,凍頂烏龍茶等等。

    黃茶:君山銀針。

    黑茶:雲南普洱茶。

    白茶:福鼎白茶。

  • 12 # 冬至011

    中國茶,品類全,歷史悠久,上千年以來,各個地域都已行程專屬特色的種植和製作技藝,並且廣為大眾熟知。僅就普洱茶而言,雖源於黑茶,卻已雲南產區為特點的獨樹一幟,有如雷貫耳的“老班章、冰島、昔歸”等名山頭古樹茶,也有“困鹿山、曼松”皇家貢茶等。每一個山頭,每一個季節,乃至於不同的人制作,沖泡出來,都有獨特的氣息和口感~

  • 13 # 源頭好茶武夷山茶農

    因人而異,喜歡喝茶的人,和喜歡喝什麼茶,看個人口味,不一定跟風喝品牌茶或者網紅茶,茶無貴賤之分,適口為珍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大家參考一下,開了一個小餐飲店,人流量少,但客人回頭率高,堅持下去還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