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軒小勇
-
2 # 以史為鑑
從最早的詩300到楚辭,再到漢代的漢賦、樂府;
一直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戲劇,可以說每一個朝代都有它代表的傳統文化。正是這各個朝代的各種文學題材,綜合而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題目中現在說到戲曲的衰退消亡,其實也是很正常的,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非常的貧乏,只有戲曲這種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
對於講究唱唸做打,生旦淨末醜的傳統戲曲,現在年輕人中聽懂對白的恐怕都沒有幾個。
而傳統文化因為其傳統,也不能迅速的轉型。在如今網際網路資訊大潮中已經out了,如果不能適應這樣的浪潮,那就只能是衰微消滅。
大部分人還是根據時代的發展去選擇更適合時代的娛樂方式吧。
-
3 # 存希齋書法
在現代社會,出現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說法,我覺得應該改為“經濟搭臺,文化唱戲”,要把文化展示出來,表現出來。走到大眾面前,而不應該束之高閣。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確實出現了衰退,因為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它的身影了,很少有人再口口相傳了,這說明人們覺得它不重要了,說明人們的精神消費轉移到其他方面了。
轉移到哪兒了呢?毫無疑問,娛樂!在娛樂至上的時代,這些曾經被譽為“國粹”的戲曲逐漸式微。在文化領域內激不起千層浪,刮不起龍捲風了。人們熱衷於娛樂新聞,熱衷於偶像電視劇,使得戲曲文化受到冷落。
其實不光是傳統戲曲文化,其他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有沒落的趨勢,但幸好現在在搶救。
我認為復興傳統文化,需要全民參與,為什麼娛樂至上,就是因為全民參與,反過來也一樣。
第一,需要大家自覺瞭解學習傳統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有責任和義務作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和傳播者!
第二,國家要注意引導,就像我主張教育部每年拿出的教育經費,應該給中小學配備電視,讓每個中學生在晚間觀看新聞,瞭解政策動向和國家大事。
有些事情自覺就可以做到,而有些事情需要硬性規定,就像有人主張,普及書法需要政令?
-
4 # 時光印耀
所謂的衰退現象,只是暫時缺乏符合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其實戲曲可以在傳承文化的同時接受商業化發展,這樣才能真正的經久不衰,一代代自發傳下去,而不是為了傳承而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有很多種,如今我們能看到的戲曲,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與革新的結果,先輩們有心改變,為何我們就不能?單靠歌手加進去幾句京劇歌詞恐怕力量太小。戲曲如此,其他傳統文化亦是如此。
保留傳統唱腔,加入新式唱段。戲曲的唱腔有一定的美感和吸引力,保留下來當然好處多過壞處,但是唱段陳舊就讓我們這些普通青年聽不進去了,如果能真正的結合現代生活,編寫更易懂、更貼近普通人的唱段,受眾可能會大增多,甚至可以加些網路段子,幽默笑話等,建立一些讓人爭相模仿的梗,隨便火那麼一波,戲曲就燃起來了(突然想起了五環之歌)。
戲曲服裝與道具革新。雖然我很少看戲,但轉檯的時候還是看了一些,有些著名的唱段令人肅然起敬,但看那行頭,怎麼看都是十年如一,沒有變化。晃眼一看,當下戲曲很多都還保留明清時期甚至更早的著裝設定,任誰演了都是一個樣,時間久了審美疲勞是一定的,連古裝劇和玄幻劇戲服都越來越漂亮了,為何戲曲不能變上一變?除了近代唱段的戲曲,其餘戲曲用的道具都是從前傳下來的設定,這就尷尬了,多少年過去了,就不能給觀眾更美的視覺體驗嗎?
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媒體的運作模式。近幾年影視、文化方面發展迅速,但都是吐槽蓋過成績的多,有些確實有瑕疵,有些可能只是因為大眾審美疲勞,畢竟脫離傳統的東西在步入新的臺階前支撐力太小,那股新鮮勁兒過了還沒有再新一點的東西,人們便厭倦了。
其實戲曲在現代媒體運作模式中是更佔優勢的,它的即時性更能帶起互動,又比綜藝更有內涵,直接面對觀眾,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甚至可以直接將戲曲比喻成影視劇的“演唱會版”,按照這種思路,怎麼可能衰退。不止是戲曲,說書、傳統樂器、傳統服裝、傳統食物、傳統手藝等,都可以用這種思路去想,只怕沒人做。
-
5 # 鬱香墨
中國戲曲文化出現衰退的現象,巳經有數十年了,特別是對傳統戲曲更加冷淡化。究其原因是多種多樣,但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現在的青年人品味不同,欣賞水平低下,對戲曲的唱腔特色有所固忌。二是生活高節奏高密度性發展所帶來的浮躁,心難以靜下。三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意識淡溥,沒有在心裡深深紮下根。傳統戲曲除了五十歲以上的人能堅持欣賞,其餘年齡以下的人看不懂,不願看。從以上表現不難看出,問題出在了教育上面和思想意識形態方面。比如,從三十年前的教科書上,有傳統詩詞,古文觀止,戲劇片斷當中的詞彙,還有時事政治方面的內容等等愛國主義的題材,現在的教科書上有關這方面的題材少之又少。同時,在社會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教育不夠。特別是最近,個別人為了暴利可撈,還故意褻瀆,扭曲中國傳統精英文化。試想,正因為有這些社會不良現象謀發和茲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能發揚光大麼。
-
6 # 冰點看世界
關於戲曲文化衰退的問題,要從兩方面加以分析。一,當代社會人的生存壓力巨大,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金錢,生活節奏加快,戲曲文化的慢節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休閒要求,被快餐化的電影、歌曲所代替亦是大勢所趨。二,從戲曲本身來看,其中的糟粕也是有目共睹,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公然宣揚“忠君”思想,皇帝永遠是對的等等。或者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思想,都引起現代人的不適應。戲曲文化要想發展,必須能夠反映現代人的平等觀念,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貼近生活,反映現實。
-
7 # 秦腔故事
1、為什麼我們會談到戲曲文化的衰退?
電影的表現藝術出現在20世紀初期。在電影、電視這種表現藝術出現前,即20世紀初前期,中國最廣泛的娛樂方式就是“看戲”。上至帝王將相,祝壽唱堂會;下至平民百姓,看戲趕廟會。從唐宋時期起,戲曲這種視覺、聽覺融合的藝術就佔據了大眾的娛樂消費。
近百年來,新興藝術形式不斷髮展,人們娛樂的方式選擇多了,戲曲的“份額”自然就減少了,因此我們常說戲曲文化逐漸衰退,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戲曲從業人員的減少,待遇低
(2)戲曲在娛樂消費市場上的份額減少,沒錢
(3)傳承缺乏,願意學習的人減少,幹這行沒飯吃
拿“秦腔”來說,1983年陝西省做出了:振興秦腔計劃,成立了省振興秦腔藝術辦公室,實效就是多出資金,多拯救老傳統等。京劇也是如此,背後有國家層面的各種支援,當年更是在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的直接關心下,搞了個“京劇音配像”工程,搶救了不少東西。側面反映了戲曲藝術的衰退。
2、如何看待戲曲文化的衰退?
(1)應當說,戲曲文化的衰退,和歷史上的任何事物發展一樣,分為萌芽期,成長期,興盛期,衰退期,直至消減。戲曲藝術因其特殊的表演形式,經過全民化的,大眾化的趨勢後,在現代社會的節奏下似乎顯得格格不入,年輕人不懂也不愛看,當然就會出現衰退,應當說這是個正常現象。
(2)同時還應看到,畢竟由於幾百年,上千年的發展,戲曲藝術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仍然吸引了為數不少的愛好者和從業者(如筆者是工科研究生,但仍然很喜歡秦腔藝術的)。戲曲藝術,不會一夜消亡,而是按照一種小眾化,圈子化的發展路線,一直存在下去。即從全民走向小眾。
(3)對於傳統文化,國家層面的重視是最好的支援,說白了,給錢育人,才是最好的傳承。應當看到,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扶持力度,設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案,效果很好。比如,每年春節,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要出席“新年戲曲晚會”,這就是個訊號,有了這個,戲曲會一直走下去的。
3、如何看待“戲曲要與時俱進”的說法?
因為近年來戲曲藝術的衰退,不少人歸結於與市場娛樂不符,提出要“改造”戲曲,適應市場。在筆者看來,簡直是胡扯。為什麼?
(1)喜歡戲曲藝術的人,對這種改造很難接受。改的好還罷了,水平不行,容易改的不三不四
(2)不喜歡戲曲藝術的人,你改造了他照樣不看,不關心
(3)戲曲藝術的傳承,關鍵就是“越老越好”,要留住那個味兒。味兒都沒了,戲曲不倫不類
-
8 # 密藏天師
戲曲文化凋零是因為沒有相關的人才去發展,去鼓勵!不能與時俱進必然會被人們遺忘。當年50年代,國家以舉國之力推出了八大樣板戲,都是標準的京劇,講述的確是近代的故事,這就貼近了生活,貼近了觀眾!如今的曲協,毫無作為,沒有好的政策鼓勵創作,其中更沒有人才能站出來願意為戲曲發展做貢獻!如果大力扶持,鼓勵創作,推陳出新,讓戲曲名家們,歌曲詞作者們,甚至文學作者們願意為京劇等曲藝寫出與時俱進的當下時代故事的戲曲作品,我相信它一定會有生命力的!比如說結合電視劇,學習當年的新白娘子傳奇那樣,劇中帶唱,甚至說搬上銀幕,做成戲曲電影。只要故事好,表演好,戲曲唱段恰如其分,甚至畫面效果表現好,肯定能受歡迎,肯定還可以讓戲曲再次煥發青春!
回覆列表
這是必然的,該消亡的東西誰也救不了,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說學懂,就是達到一般能欣賞的成度,不下幾年功夫認真學習都做不到,現在社會人心浮燥,娛樂的種類繁多,電子產品盛行,己形成快餐文化,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聽一出大戲了,今後只能在博物館見到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