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月蒼狼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過程與其他併發症如糖腎、糖足及糖尿病血腦血管疾病一樣,都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或血糖長期波動引發的慢性血管或毛細血管病變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

    因此,儘管近期一段時間內血糖控制得較好,並不代表以前血糖波動沒有對各部位血管的損害。因此,糖友無論用何種方式降糖,最重要的是維持血糖的平穩,不要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

    如出現了視物模糊,尿蛋白異常及肢體(腳)麻、涼、痛都要儘早就醫。

    別外,多年糖友可以適當服用一些預防併發症和營養補充的藥食同源產品,如《唐並方》。

  • 2 # 糖人健康網

    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什麼我血糖明明控制得可以,結果眼睛卻漸漸看不清楚了,腎也壞了,出現了蛋白尿呢?相信很多糖友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這是因為,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查出糖尿病前,血糖都高了較長一段時間,身體各個器官已經受到了高血糖的損害,即便後期血糖控制良好,也可能出現併發症。2型糖友在初次確診時,可以看看自己的糖化血紅蛋白這個指標,它反映的是過去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如果糖化血紅蛋白>7%就是高了,高於8%併發症風險就比較高了。也就是說,在確診糖尿病時如果糖化血紅蛋白比較高,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就很大。

    醫生一般也是看患者的糖化情況,來決定患者是先用飲食運動控制,還是吃藥控制的。糖化值7%就是一個分水嶺,糖友們的糖化控制一般都是要求至少控制在7%以下。

    所以糖友們不僅僅是要監測血糖數值,更要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建議3個月左右就去醫院查一次,這樣就能夠知道自己患併發症的風險有多高。

    控制血糖是一個漫長並艱難的過程,有資料顯示,糖尿病人在病程5年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眼底病變和腎臟病變。即便是出現了病變,也是可以控制的,當然這個控制是綜合控制,不僅僅是血糖,更要關注血壓、血脂等多項指標,綜合控制才能把併發症風險降到最低。

  • 3 # 吳伊森說

    這個問題其實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比較普遍性的意義。很多患者會因此而產生對於控制血糖的信念動搖,但實際上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機制不僅僅是血糖一項,還有很多方面會影響到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首先,對於任何患者而言,年齡或者說是病程是對於併發症的進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從本質上來說,糖尿病也好,糖尿病併發症也好,都是人體衰老的一種表現,在我們有生之年出現此類情況,其實是表明人體的早衰。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對於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我們應當將其視作與我們生命所共存的一種情況,抱有這樣的心態就可以比較穩妥地應對糖尿病以及併發症的挑戰。

    其次,糖尿病的併發症除了受到血糖的影響,還受到人體血壓、血脂、尿酸等各種代謝指標的影響,血壓血脂尿酸等控制不理想,一樣會促進併發症的進展。因此對於糖尿病的控制而言,不單單是控制血糖,而是應該從各種代謝指標方面進行的全面控制。這樣的理論也是有臨床研究的結果證實的,在丹麥開展的STENO-2研究證實透過血糖血壓血脂三項指標的嚴格控制,是可以有效減少將近70%的併發症的發生的。

    再次,從上面的STENO-2研究結果可以知道,雖然透過嚴格控制各項代謝指標可以減少70%的併發症發生風險,但是依然還有30%的患者會出現併發症風險。這些患者為什麼會出現併發症,除了年齡之外,很多情況我們目前尚不清除,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和其本身具有的基因有關。確實目前已經找到了一些與併發症發生發展有關的基因,不過基因治療目前尚無法開展,所以只能透過篩查這些基因來提示哪些患者容易出現併發症。

    最後,單就控制血糖而言,我們平時評判血糖控制情況大多數是採用糖化血紅蛋白或者空腹餐後血糖而已,但是目前還發現血糖控制評估還應該引入血糖波動的標準,這需要採用動態血糖監測技術來實現。研究發現血糖波動大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糖尿病的併發症,因此控制血糖除了控制達到某一節點糖化血紅蛋白或空腹餐後血糖以下之外,還應該強調平穩控糖,防止出現過度強烈的降低血糖方案增加血糖波動。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對於預防糖尿病併發症而言,基因、年齡還有那些未可知因素我們都無法控制,我們只能透過飲食運動藥物的努力來實現我們已知因素,如血糖血壓血脂尿酸等代謝指標的控制,這也算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升三年級了,有必要提前學英語音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