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狠解讀
-
2 # 土豆不新鮮
如果可以自理,先不進養老院,其實過了65歲後,如果回想過去過得不錯,就放平心態。順其自然,人到了多病痛,有無子女一樣不好受,別過於強求,也別覺得自己可憐,安靜離開也是福氣,夫妻恩愛,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真到了晚年。有個病災,也要知足了
如果可以自理,先不進養老院,其實過了65歲後,如果回想過去過得不錯,就放平心態。順其自然,人到了多病痛,有無子女一樣不好受,別過於強求,也別覺得自己可憐,安靜離開也是福氣,夫妻恩愛,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真到了晚年。有個病災,也要知足了
叔叔無兒無女,本不想去養老院,陌生終歸讓人不安。但嬸嬸一場大病,叔叔照顧力不從心,開始擔憂養老問題。去了養老院才發現,原來養老院需要注意的事情並不複雜,生活也重燃了希望。
叔叔財政機關退休,平時熱愛運動,只有喝白酒的愛好。嬸嬸身體不太好,血壓和血糖都不正常,血壓100-160,血糖餐前8.4,體重170多斤。所以,平時喜歡鍛鍊跳廣場舞,偶爾還去旅旅遊。
年輕時,叔叔與嬸嬸本有個男孩。可12歲那年,因白血病在吉大醫院夭折了。之後,做過試管嬰兒,可沒成功。再後來,嬸嬸年齡太大,想再生育孩子已經不可能了。
關於兒女和後代的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叔叔年輕時曾經努力想再生過,在我們這天倫醫院做照影,拍照檢驗後,發現原因是嬸嬸太胖,排卵不正常,卵泡太多引起的。試管嬰兒也做過1次,花了快8萬塊錢,也失敗了。
叔叔心態很好,心胸開闊。反去安慰嬸嬸不要胡思亂想,怕增加嬸嬸的心理負擔。但話這樣說,每當大街上,有路過的小孩子,或者老人帶著小孫子。叔叔都羨慕不已,摸著小孩子的臉愛不釋手。
漸漸年齡大了,要兒女的心思卻沒減少。可面對鉅額花費,不成熟的身體條件,這並不是人力所能勉強的。直到叔叔和嬸嬸退休了,一想人生已然這麼安排,接受命運是必然的選擇了。
前些年退休後,嬸嬸生了次大病,才發現養老成了他倆面臨的頭等問題。矛盾主要是無兒無女,無人照顧。在醫院連個幫忙辦住院手續,開藥取藥的人都沒有,叔叔走得慢,又得照顧嬸嬸,當時眼淚幾乎忍不住地流。
叔叔自然想有個好的晚年生活。年輕不覺得怎樣,可真到了晚年,才發現兒女的重要性:1是有兒女,自然有贍養照顧的責任和義務,情感上也更能接受,起碼跑前跑後有人。2是兒女對待父母,自然比保姆和養老院盡心盡力。人老了身體不好,受了欺負也無法反抗,甚至沒個兒女能做主。
叔叔想到了自認為兩全其美的養老辦法:找親戚家的孩子,將自己和老伴倆的房產工資退休金,以及身後遺產做個協議登記。誰給養老自然遺產歸誰,倆人葬禮結束後執行。
可切身實踐後發覺太天真了,這種養老方式真不靠譜。1是侄子侄女也都有父母要贍養,也都有小孩上學上課,吃喝拉撒要伺候。
親戚家庭裡男女雙方,一共四個老人,本已養活不過來。更何況增添一對老人呢?2是即使親戚願意,人家老人願意不願意,養老協議執行也問題多多。看來不是錢的事,而是現實的問題。
叔叔想:這情況還不如與嬸嬸自居家中養老呢。所以,實踐過後。叔叔只好與嬸嬸在工作單位分的房子裡,繼續著退休後的晚年生活。
叔叔每天攝影搞書法喝點白酒,嬸嬸去跳廣場舞,偶爾倆人還報名個旅遊團,當天和尚撞天鍾,日子過得馬馬虎虎。
但隨著時間推移,倆人卻矛盾不斷,差點離婚。看著對方越來越不順眼。愛好差異大不說,為養老的事,生活瑣事也能吵架吵的天翻地覆。
終於,嬸嬸因憂慮失眠久了住院了。24小時揹包心電腦電都做過了。叔叔伺候照顧著,倆人也迴歸了生活的寧靜。可叔叔歲數大了,飲食吃飯運動,端屎端尿都已經力不從心了。同時還要挨嬸嬸的呵斥。
所以,倆人開始考慮養老院的養老方式。因為好幾個同事說過挺好的,一幫老人一起群居行政養老。所以,叔叔準備找同事的養老院,讓同事幫忙聯絡一下,群居養老提上日程。
錢倒是不太貴,每人一個月1860塊錢。包含一日三餐與床位費。嬸嬸生病後腿腳不好,身體暫時不能動彈,所以護工錢另算。養老院住宿費用一個2人間床位雙人一日22塊錢。
其實,這些錢對於叔叔嬸嬸來說並不算什麼。叔叔退休金每月有5800元,嬸嬸也有接近4000元。並且這些年省吃儉用,另有不少儲蓄。可到老了才發現,錢並不是全能的。至少養老買不到貼心孝順照顧。
雖然醫療花費可以醫保報銷,但是之後的照料該怎麼辦呢?既然沒有兒女,只能依靠養老機構來實行。
因為是我幫我叔叔辦理的,所以,我還是比較清楚養老的各項事宜的:一般按照老人和家屬需求,養老院會分為4種服務:短期託養,日間託養,術後照料,臨終關懷。(還有按自理,介助,介護方式分的)按照字面意思,大致可以理解這些服務的物件和內容了。
比如:擔心高價請保姆,但是又怕保姆不專業的。可以進行日間託養。失去配偶,年輕人平時上班,怕老人孤獨難耐的,可以進行短期託養。兒女還可以休息時接老人回家照顧,享受天倫之樂。
這其中,我叔叔嬸嬸適合的是術後照料。畢竟嬸嬸是有病需要照顧,又沒有兒女依賴。養老院中的護工,會盡心盡力地去想辦法伺候好老人的晚年。雖然,照料是統一的。
但我還看了下養老機構的人員:護工各種年紀都有,分配的工種也很恰當。年輕的25-35歲的護工有3-4人,有經驗35歲以上的護工大姐也有4-5個人。
總體上感覺很親切,待人接物一點也不生硬。我看看叔叔態度挺滿意的,能滿足叔叔態度的人不多見
我囑咐叔叔不要總髮脾氣,對待人家護理人員要客氣一些。畢竟,養老不是1年2年的事情。有可能以後都要在這裡養老了。叔叔點著頭答應著。我又詳細問像我叔叔這樣的老人,都能得到什麼服務呢?
接待的工作人員跟我說:一般像我叔叔嬸嬸這種術後照顧,大概分6種服務。吃喝拉撒得太簡單不提了,主要是如何將老人照顧得更舒適,晚年更幸福開心:
1是,注意平時養老院對老人的飲食照料服務。叔叔65歲的年紀,還沒到手腳不能動,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可以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
如果像嬸嬸這種暫時生活不能自理,養老院的護工會每隔30分鐘到1個小時,來進行餵飯拿水,還要看看要不要大小便。衣服髒沒髒,需不需要運動等等吧。
2是,注意假如老人生活失能自理不了,養老院也會有一種單獨進行的特殊照料護理。會派單獨護工額外進行護理。當然,要加一點錢。不會太多,500-1000元足夠了。
3是,注意生活上的照顧是否周到。老人並不會被限制人身自由,養老院中有個200多平的小花園,平時老人們會到那裡去聊天曬太陽。如果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與夥伴們離開養老院,去跳廣場舞,攝影,書法參與活動也都被允許,並不限制。
4是,注意老人若是生病,或者術後靜養,養老院是否有相關人員(醫生大夫)進行術後的康復陪護。幫助老人恢復身體的各項機能。但養老院也明說了,不能要求太高,只能順其自然。
畢竟,老人歲數大了,醫院尚且不能百分的保證,更何況養老院呢。
5是,注意養老院清洗清潔相關服務是否到位。養老院有專門的洗衣房,護工會定時去收集老人穿過的衣物,進行清洗活動。個別實在洗不出來或者髒得厲害的,養老院會統一丟掉或處理掉。這不需要老人額外出費用。
6是,注意養老院是否專門設有健康管理服務。有職業醫生坐診,相當於養老院的內部診所。如果老人有特殊身體情況,大夫也會相應作出對策。視病情嚴重程度而定,重得如心梗腦梗等急性病,也有專門救護車送到醫院治療。
我怕護工吹得天花亂墜,所以之後,還專門跑去養老院現有的房間偷偷看了看。也問了入住老人的感受體驗。發現這家養老院還真的不錯。但我還是跟叔叔囑咐留了個心眼:
我對叔叔說:入住協議不要籤太久。先住1年試試具體情況如何。如果不舒服再換養老院,別怕麻煩。
今年5月份,我去探望叔叔,發現叔叔正跟原來的同事在打撲克。叔叔說這家養老院確實很好,我們哥幾個生活得也挺樂呵。沒事打打撲克,下下象棋,帶你嬸嬸曬曬太陽。
養老院什麼都不用操心,都有人伺候。你不用擔心我和你嬸嬸,叔叔和嬸嬸的生活也能看見希望了。
無兒無女想入住養老院,我有建議:如果有兒有女,還是儘量在兒女身邊養老。1是畢竟兒女會更盡心。2是也有情感上的牽掛。
如果沒兒沒女,老伴健在。可以選擇自家養老,平時多鍛鍊身體。只要老人身體好,相互間都能照應。養老院是老伴照顧不來後的選擇。或者叫底牌能更恰當些。
如果無兒無女又無老伴,養老院是無奈的選擇。不建議同居式養老。這需要知根知底,還要牽扯兒女,利益,錢財,房產,對方人品等,涉及面太廣,不好控制,容易糾紛和矛盾。
但這時,敬老院相對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挑選養老院有4點講究:
1看正規與否。包括工商行政註冊,醫保指定機構,民政局稽核備案。這3點如果不正規,特別是民政局稽核備案沒有的話,一定別選。
2是儘量挑24小時護理專業人員不間斷服務,帶監控的養老院。如果養老院不帶監控,即使出現問題,比如打罵老人,欺負老人等情況,親人也不好舉證。
3是服務儘量要全面一些。比如:養老康復護理,綜合服務都有的養老院。特別是養老康復護理專案很重要。若沒有,歲數大的老年人,一旦碰到情況,耽誤時間,病情不說,甚至還會要了生命。
4是儘量與同事,朋友同住一個養老院。有了事情相互可以照應,平時還能溝通情感,避免孤獨寂寞。同時,養老院的配套設施也儘量選擇完善一些的。有個小花園,有象棋撲克遊樂室等等。
養老院具體的選擇,繞不開的話題還有一個:金錢。各個城市是不一樣的。我的看法是,不超過退休金的3分之2為宜。不一定越便宜越好。貴也有貴的道理,服務肯定不一樣。但要仔細分辨,多方判斷。
總的來說:你叔叔無兒無女,與嬸嬸想進養老院。雖然可能是無奈之舉。但並不一定是壞事,進了養老院,可以與眾多老人在一起,不會孤單寂寞。生活瑣事也不用操心,其樂融融也沒什麼不好。
但還是要睜大眼睛,仔細辨別真偽。避免矛盾糾紛和被騙。其實養老院現在的服務越來越體貼到位,已經不是無兒無女的老人專屬了。很多兒女雙全的老人,也逐漸選擇了養老院的養老方式。
這不是兒女不近人情,不 孝順父母。反而是父母對兒女的另一種關懷。怕兒女受累,怕兒女耽誤事業生活,怕拖累兒女。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