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中無痕跡
-
2 # 塵有泥
我認為古代底層的普通老百姓講的語言既有文言文的部分,也有通俗的白話滲合在一起的古漢語。主要證據就是現在被全世界語言學家公認為古漢語活化石的潮汕話,即使是目不識丁的村婦鄉翁,平常生活用語仍然滿口是文言文;如稱呼“我、你、他”還是用“阮、汝、伊”,“鍋”叫“鼎”,“筷子”叫“箸”,“瓶子”叫“樽”,“剪刀”叫“鉸刀”,“建房”叫“起厝”,“娶新娘”叫“娶新人”,“走”叫“行”,“打”叫“拍”,“漂亮”叫“雅”,“幫助”叫“相輔”,摔跤叫“相撲”,“天亮”叫“天光”,“肚子餓”叫“肚困”,“吃”叫“食”,“不用”叫“免”,等等古今混合的語言,潮汕話因為所處地域俗稱“國角省尾”的環境,基本不受其他語言的影響,所以是民間儲存最多的古漢語的聲韻聲調和稱呼 的方言,因為其夾雜著文言文的許多詞彙、語句、語法,當然就引起了許多中外語言學家的研究和探討。
-
3 # 林下讀史
文言文這個概念大概是漢以後才有。先秦時代有書面語和口語之分,但這不是故意分開的,因為文字是無法完全轉記口語的,這個事情從有文字就開始了。今天的白化文也不是完全的口語,不信可以錄一大段平時的說話再轉文字,你覺得那個能看嗎?聽錄音別人完全能明白你的意思,但要看轉成的文字就會弄失語義,這事很奇妙,也是很深的學問,在這裡講解是展不開的。
-
4 # 趙師傅79517818
文言文就是古代人的口語,我地方言裡保留了很多文言文特色,你:爾 他:其 不:弗/勿/非 吃:食 翅膀:翼 脖子:頸/項 筷子:箸 鍋:鑊 逃跑:走 問別人吃飯了嗎是:食未?/爾飯食未?別人回答是,未/食罷, 這個完全就是文言文,,,用車運送水的過程,就是“車水”兩字,用抽水機抽水就是“機水”兩字,用機器加工稻穀脫殼就叫“機米”明顯文言文用法
-
5 # 夾縫裡謀生
白話。譬如《世說新語》、《水經註》寫的就是白話。白話會因時代的變遷、人口的流動...等而發生變異,文言文則很少變異。
-
6 # 生而無涯
古代人說話跟現代人一樣,都是大白話,不同的是古代沒有如今這麼多新鮮事物,話題相對匱乏,因此古代編故事的比較多,各類神魔怪志層出不窮,如今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比古人聰明,但是智慧卻比古人低,這是很尷尬的事……至於說文言文,那是統治階級記錄事件專用的東西,講求的精準,文言嘛,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那是寫文章專用的語言……後來的科舉制度出現了,讀書成為一個行業,尤其是有些大家族,把讀書作為主業對待,因此說話滿口的之乎者也,不倫不類的,把說官話當做時髦,那就是俗話說的打官腔,在某些書香門第裡,白話裡經常夾帶官話,附近的鄉民也以說這種話為榮,時間久了,就成為地方特色了,同村不同俗嘛……
-
7 # 星哥故事會
古代的底層老百姓說的是白話,在古代,讀書人是很少的,朝廷實行的也是愚民政策,朝廷並不希望人人都讀書,他們認為人一旦讀書多了,想法就多,不好管理。還是沒讀過書的老百姓好糊弄,好管理
-
8 # 超哥侃古今
語言是不斷進化的,白話文學也一直沒斷過檔。譬如唐朝時就有白話講解佛經的變經,禪宗公案也多用白話記述。更不用說明清白話文小說。
-
9 # rickey2018
古代90%的都是文盲,你要求文盲說文言文是不是有點過分了,知道掉書袋這個詞?就是鄙視酸秀才用文言文說話的意思。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的老百姓說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來說一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我們都耳熟能詳,也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裡面人物配的臺詞,都是一種半文半白的話?為什麼要用半文半白的臺詞呢?我想,除了為了更忠實地傳達小說的原味以外,可能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導演認為,古人是用文言文說話的。因此,只有讓裡面的人物都用半文半白的話來說,才比較恰當。
(《三國演義》插畫)
事實上,這明顯就是一種誤解。古代的人,無論是普通底層老百姓,還是貴族階層,都不可能用文言文來說話。而且遠古時期的老百姓,更加不可能用文言文來說話。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文字是對語言的一種模仿。但這句話其實並不完全對,文字並不完全是對語言的模仿,甚至是有意要和語言拉開距離。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代的書寫工具十分有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甲骨文,是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龜甲就是烏龜的殼,獸骨就是野獸的扇子骨。在古代,烏龜的殼和野獸的扇子骨都是不容易獲得的,畢竟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十分不易。現在咱們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非常容易。但是古代如果把這2000字記載在龜甲獸骨上,那得要多少龜甲和多少獸骨才能完成啊?這麼多龜甲獸骨,那得抓多少烏龜,殺多少頭野獸及家畜,才能辦得到?
另外,要用刻刀把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也非常不容易。那時候的刀,都是一些青銅刀,鋒利程度堪憂。要在龜甲獸骨上畫出清晰的痕跡,那是得花時間的。
總之,由於書寫工具的問題,文字是沒辦法對語言進行完整模仿的,它只能用更加簡潔的文字來寫。而且其語法表達系統,與語言的語法表達系統也不應該一樣。一樣的話,就沒辦法記載。
(古代狩獵場景)
比如,我們知道最早的詩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八個字。這八個字,都是動賓結構,沒有關聯詞,沒有形容詞,更沒有相關的場景的描寫,和情緒的表達。有一些解讀這首詩歌的文章會說,描寫了一幅生動的捕獵場景。這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哪裡生動呢?
事實上,真正要生動,就得有大量的場景描寫和故事記載。打獵的過程中,甚至還有人可能會犧牲。沒有打到獵物,反而被獵物給吃掉的情況會發生。有一些獵手,為了集體的利益而捨身飼虎,這就誕生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總之,裡面所要記載的,實在太多了。
但是,你也要想把這樣的英雄故事記載下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沒有那麼多龜甲獸骨給你寫,所以就只可能用這種沒有標點符號的四個動賓結構來表達。甚至,古人之所以不用標點符號,也是為了節省書寫空間。因為標點符號是要佔空間的,去掉標點符號,空間就變少了。
除了書寫工具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代掌握文字的人,是非常特別的人,他們有意要用文言文來表達。
文字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巫師用來和上天對話。巫師把這些文字元號記載在龜甲獸骨上,接著把龜甲獸骨放在火裡面燒,根據灰龜甲獸骨身上的裂紋,由此確定帝王所做的事情的吉和兇。
(古代祭祀壁畫)
其實我們現在都知道,所謂根據龜甲獸骨上的裂紋,判斷吉凶,多多少少有些裝神弄鬼的味道。但既然是裝神弄鬼,那就得“裝”,而且裝的是“神”和“鬼”。如果你記載這件事的文字,都是一些大白話,那就沒有“裝”的效應了,也沒有“神鬼”的神秘莫測了。沒有神秘莫測,誰會相信你巫師得出的結果是正確的呢?
既然如此,文字就不能完全是語言的模仿,必須要有一套新的表達系統,一套“神秘莫測”的表達系統。
文字除了是巫師的工具外,還是帝王的工具。
咱們現在所看到一些比較古老的書,都是一些歷史書。這些歷史書,都是記載帝王故事的。古代還專門設定了記載帝王事蹟的人,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行”,也就是說,這些史官的工作,就是記載帝王的言行。
為什麼要記載帝王的言行呢?這就是為了體現帝王的重要性。帝王是什麼人?他是受命於天的,是代上天傳言的。既然是代上天傳言的,因此所傳的這個“言”,就必須要有神秘性。沒有神秘性,就沒辦法體現君王的權威。
總之,文字一開始就獨立於語言而存在,因此不能用文言文的文字記載,來判斷古代老百姓說的話就是文言文。
回覆列表
白話文。
現在上大學的數量很多的情況下,都無法用文言文交流,那麼過去識字人數稀少的情況下,他們想用文言文交流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