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孝陵衛小校

    首先鴻溝是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其聲名源於楚漢戰爭時期的楚河漢界,楚漢雙方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鴻溝最先開鑿的說法

    戰國時期魏國開鑿

    1、《水經注》卷二十二引《竹書紀年》稱:“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2、《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遊說魏襄王,稱魏國“南有鴻溝”。

    3、《水經》稱:“(河水)又東過滎陽縣北,浪蕩渠出焉。”酈道元注曰:“大禹塞滎澤,開之以通淮、泗。即《經》所謂浪蕩渠也。”浪蕩渠即鴻溝,此處又有附會大禹開鑿鴻溝之說。

    徐偃王開鑿

    同樣是《水經注》中《徐州地理志》有“(徐)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清人全祖望認為徐偃王所開運河即鴻溝,則鴻溝最早是為徐偃王所開。

    宋王偃開掘鴻溝

    有學者認為徐偃王是周穆王時期的東夷首領,大約處於春秋末年,但西周的生產力難以開掘這樣的運河工程。錢穆先生認為“徐偃王”為“宋王偃”之誤,宋王偃在魏惠王之後,也有宋國開鑿運河與魏國鴻溝相溝連的可能性。

    鴻溝的歷史變遷

    鴻溝的主幹道北起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其水源為黃河,大體為西北至東南流向。

    歷史時期鴻溝的具體名稱不一,各個時期的叫法比較繁雜,此處文字不表,具體內容如下圖示:

    這是鴻溝主幹道的通常認知。

    秦國時的鴻溝與此圖一致。

    到了西漢,鴻溝水系依然存在,但主幹道名稱變為狼湯渠,如下

    西漢末年到新莽時期,黃河氾濫六十年,源於濟水的鴻溝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東漢政權穩定後,王景奉命疏浚黃河下游和汴渠水道,汴渠即鴻溝的支流汳水。經過疏浚,黃河不再氾濫,汴渠恢復通航能力。但鴻溝水系其他河流或部分斷流,或乾脆湮滅無聞。

    因此東漢以後鴻溝的名稱就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而汴渠則為我們熟知,也正是之後南北大運河的通濟河。

    鴻溝的歷史作用

    鴻溝的開鑿將黃淮平原的水系連為一體,構成了中原地區的水路網。鴻溝的分支眾多,流經範圍廣,促進了沿途的經濟發展。《史記·河渠書》雲:

    “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沿著鴻溝的支流黃河連通了淮河,由此可透過邗溝達於江水,復經堰瀆、胥浦、古江南河和百尺瀆,東南抵達太湖、東海以及錢塘江。沿濟水東流經滋濟運河可同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由河水西行入洛水,又可及洛陽。

    交通便利帶來的必然是經濟繁榮,大大促進了黃淮地區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以鴻溝為體系的水路網為大運河的貫通奠定了基礎。

  • 2 # 漩渦鳴人yy

    關於這件事情我們必須得搞清楚的,便是這個鴻溝,事實上是一條人工河流,在戰國時期有多條人工運河起到了灌溉運輸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說秦國哇的靈渠以及鄭國渠,而這個鴻溝則是魏國為了滿足自己的軍事作戰需要,開挖出來的一條連通黃河,淮河的人工渠道。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造就了鴻溝,在這之後悲劇一般的命運,我們知道黃河這條河流它其中的泥沙含量特別大,無歧視到了現在黃河,每年他的河床都在不斷的抬高,這是因為黃河的河水裡面攜帶的大量泥沙沉澱以後抬高了河床,而在黃河裡面水流的作用比較明顯,沖刷的力度明顯偏大,而在運河和人工河流裡面黃河水則會面臨較小的水的阻力和沖刷力,這些河水中的泥沙會更加有機會沉澱於河床之上,阻塞河床。

    這一點在歷史上面的多條著名的人工河流裡面都有體現,比如說北宋的汴京就有一條專門的人工河流,也就是《清明上河圖》上面的那一條河,這條河是人工挖的,每年由於黃河帶來大量泥沙以及這條河本身比較微弱的水流,所以每年到了冬季河流結冰的時候,都必須得花大量的資金派人到水面上去吧,河底的泥沙清淤!

    等到了北宋滅亡之後,便經被女真人踐踏的破破爛爛之後,汴京這條河流就開始逐漸被荒廢了起來。

    楚漢相爭時期鴻溝由於剛剛經歷戰國亂世,而且再加上其獨有的作用,所以鴻溝的地位特別穩固,其他的一些地方勢力也知道,每年都得花一定的心思去替這條鴻溝清淤。

    所以在這之後函谷關東遷了不僅函谷關受到影響,就連潼關也受到影響,只不過潼關更多依靠的是中條山的防禦,所以對於黃河的依賴並不太大,一直沿用到了抗日戰爭。

    但我們得說的就是對於這些險要的關卡來講,一半兒靠河流一半兒靠山地,但對於這些人工的河道來講,他們對於河流的依賴更加的深。

    而且在這之後更加嚴重的問題,開始誕生也就是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糧食中心,從關中地區不斷的向東遷移。

    都可以看到,在這之前隋煬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和在這之後的京杭大運河相比二者有著天差地別,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經濟中心東遷的問題。

    經濟中心的東遷再加上黃河改道造成的河流不穩定,所以鴻溝的知名度越來越低,再加上在這之後直接把名字都給改了,所以這條鴻溝所起到的歷史作用彷彿在楚漢戰爭時期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既然如此,鴻溝仍然還是在這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繼續執行著自己溝通黃淮兩條流域的重要使命,但是隨著在這上面的船隻越來越少,隨著這條河流越來越荒廢,鴻溝也離開了歷史。

  • 3 # 朝文社老張

    作為中國古代一條古老的運河,鴻溝的“走紅”,卻是拜楚漢戰爭所賜:公元前202年,打得精疲力盡的楚漢雙方以鴻溝劃界,約定“中分天下”。緊接著劉邦把臉一翻,趁項羽麻痺大意時呼啦啦殺過去,越過鴻溝把項羽懟得烏江自刎,從而開創兩漢四百年江山。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鴻溝”也就從此知名,不但成了漢語裡一個重要詞彙,還成了象棋裡的楚河漢界,叫多少後人耳熟能詳。

    但相比之下,歷史上真實的鴻溝,那條曾叫項羽劉邦雙方殺紅了眼,隔岸對峙的河流,知名度卻小得多了。甚至大概是受字面意思誤導,好些古裝劇導演,都把“鴻溝”真當做一條“小水溝”,在拍楚漢戰爭影視劇的“楚漢鴻溝對峙”的橋段時,都乾脆安排項羽劉邦這哥倆,找條小水溝劃線對罵。事實是,鴻溝就算真是水溝,那也是從戰國至東漢的四百年裡,最值錢的水溝——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運河主動脈。

    鴻溝的開鑿,可追溯到公元前361年。當時的魏惠王剛剛把都城從安邑(山西夏縣)搬到大梁(河南開封)。搬家後的魏國,東面是齊國西面有秦國,南方還有楚國,等於受著夾板氣。嚴峻的現實,也叫魏惠王下了決心:要強國,先挖溝——挖鴻溝。

    於是,戰國曆史上又一個不惜血本的大工程,就在中原大地迅速實現了:這可不是挖個“小水溝”,而是工程量空前的新型運河——整個鴻溝從滎陽開挖,引黃河水為水源,經行今天中牟開封等地,最終經潁河注入淮河。戰國時代的北方大地,與今天的氣象水文大不同。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湖泊,於是以傾國之力開鑿的鴻溝,也聰明地利用圃田澤等湖泊調節水系,歷經兩次大規模開鑿,終於完工。

    魏惠王為什麼要執著開鑿鴻溝?原因是,魏國剛搬家時,黃河南北的地區,彼此還都是分割的,一條引黃河水的鴻溝,恰好將其連線起來。而在魏國新都市大梁的南面,是物產豐富的江淮平原區。這裡雖然農業發達,也有睢水、潁水等河流,但當時卻流量較小,交通十分不便,一條嶄新的鴻溝,正好可以將其連線在一起。

    而以工程效果說,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完工的鴻溝,可以說超額完成任務。透過這條全新的航線,鴻溝形成了“渦水”“睢水”“獲水”“渙水”等支流,與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溝水網無縫對接,形成了兩千年前中國赫赫有名的“鴻溝水系”。以《史記》的形容說:這一整套水系“以通宋、鄭、陳、 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堪稱古代水路版的“高鐵”。

    如此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當時就叫魏國嚐到了甜頭。在戰國的科技條件下,憑藉這樣一套鴻溝水系,魏國能成功轉運十萬石糧食。就連戰國合縱家蘇秦,也感慨魏國“南有鴻溝”。鴻溝,就是當時魏國爭霸列強的重要本錢。

    以這意義說,這整條鴻溝的價值,遠勝多少場楚漢戰爭。

    而隨著戰國紛爭的結束,秦王朝的一統天下。曾是魏國“心肝寶貝”的鴻溝,意義也更加升級。對於一個完成統一的封建王朝來說,四通八達的鴻溝,就是至關重要的交通主動脈。從秦至漢的二百年裡,鴻溝水系擔負著向關中平原轉運糧草的重任,作為鴻溝與黃河交界點的滎陽,更是秦始皇時代的糧草轉運站,建有著名的敖倉。為什麼後來項羽劉邦會在滎陽殺得天昏地暗?沒錯,吃的就是這裡的糧食。

    比起戰略價值外,鴻溝的經濟價值,更是影響深遠。淮河、黃河兩大水系,透過鴻溝完美對接,密集的水網帶動了沿線農業的發展,暢通的交通,更催生了商業的繁榮。早在戰國末期時,鴻溝水系覆蓋的範圍,就已是知名富庶的產糧區,位於鴻溝水系裡的定陶、淮陽、壽縣、徐州(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定都的彭城),早都是名噪一時的大都市。

    所以,當年項羽滅秦後,堅持要回彭城定都,哪裡只為了“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家鄉的好風光,如何不叫他與他的子弟兵們魂牽夢縈?

    而隨著西漢王朝的建立,中國進入了持久的和平年代,運輸發達的鴻溝,也成了漢朝盛世的助推:西漢年間倘若在鴻溝裡行船,往東南可以沿著淮水邗溝,一路直抵達錢塘江,甚至可以經錢塘江進東海,向東北也可以進入濟水,直達齊都臨淄。向西則可抵達洛陽。可以想象,在京杭大運河誕生前,這樣一條發達的運輸網,對漢王朝“休養生息”“平定七國之亂”“反擊匈奴”等大事件,有著何其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漢武帝時代,多場令後人心嚮往之的重要戰事,都有以鴻溝有條不紊的轉運撐起。

    經濟上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如《河渠志》所說,鴻溝所過之處,沿途百姓紛紛引水灌溉,多少荒田從此變成肥沃良田。它所帶來的財富“以萬億記,然莫足數也”。秦漢中國多少大事,“楚河漢界”後無比低調的鴻溝,都是背後的助推。

    當年魏惠王開鑿鴻溝的決定,沒有帶來魏國的霸業,卻為未來的中國,帶來了至少四百年的財富。

    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西漢末年,由於黃河兩年氾濫,大量泥沙侵佔,曾經水量充沛的鴻溝,航運能力也連年下降。歷經西漢農民戰爭等戰亂,鴻溝水系也就徹底癱瘓。後經過東漢名臣王景的治理,昔日作為鴻溝支流的汴渠後來居上,成為這條水系的主幹道,即赫赫有名的“汴水”。而昔日作為主幹道的鴻溝,也就漸漸斷流,直到今天,已只剩下一些歷史殘留的遺蹟。

    鴻溝消失了,楚漢爭霸的傳奇也在代代相傳。但鴻溝水系昔日的繁華背後,中華民族祖先們的勤勞智慧,或許比成王敗寇,更值得銘記的記憶。

    參考資料:《淮河水利簡史》、王奧《鴻溝水系的歷史變遷》

  • 4 # 深藍妖火

    鴻溝,是古代運河的名字,在今天的河南省滎陽市。楚漢相爭曾經以鴻溝為界限,也就是“楚河漢界”。後亦指疆土的分界。

    鴻溝的出現要源於戰國時期。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出於對國家的需要,曾兩次動工修建了這條鴻溝。鴻溝是自西向東引黃河之水為源泉,經中牟,開封,後而南下,入潁河通淮河,把黃河與淮河之間的一些主要河道連線起來。

    公元前前364年,秦國入侵魏國,斬首魏軍六萬有餘。而魏惠王還沒想好如何面對秦軍,所以直接選擇躲避,下令遷都。

    當然,遷都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卻是個非常麻煩的事。普通人家搬家都是一個大工程,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國都呢?所以,當時魏國的這次遷都,一搬就用了四年,才算搬完。

    魏國國都變動之後,在大梁附近修了兩條運河,其中一條就是我們所說的鴻溝,另一條叫做深溝。這兩條流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因為在戰國時期,中原是各個國家戰爭的主戰場。但是中原的一些河流,都是自西向東的,只有鴻溝是南北流向,溝通了許多條中原各種河流。所以,這條河對於戰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直都是兵家必爭的地盤。

    而這兩條運河的開通,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也讓商業溝通變得更加順暢,讓魏國的國民經濟變得更加繁榮。

    但是,在漢初時,因諸侯國的割據,在鴻溝的系統流域,這些諸侯國經濟獨立,租稅方面往往不輸送到京城,就影響到了鴻溝的運輸。

    漢初時採取的政策是休養生息,這樣就是鴻溝開始蕭條,並導致年久失修,漸漸地開始淤塞,逐漸的開始破壞。由於鴻溝本身就是人工開鑿的,本身並沒有多深,黃河水所含的泥沙日積月累的沉積,開始越來越高。後來鴻溝部分遭到破壞,就導致與其他段落的聯絡受到了影響。在後來越來越嚴重,慢慢的鴻溝就不再被用了。

    鴻溝是被學術者們稱為中原最早的運河,但是楚河漢界中的“鴻溝”只是單單指的是南北走向的一條鴻溝河流,而不是整條鴻溝水系。鴻溝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和媽媽吵過架,最兇的一次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