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大的影響,英國早就有情報
首先,儘管日本對長門級戰列艦航速進行嚴格保密,但當時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都不相信日本方面的宣傳資料。美國評估認為長門級戰列艦航速為24.5節,“日本的標稱是23節,但考慮到動力和船形的能力,24.5到25節是應該出來。”而英國方面更有第一手資料,得出長門實際航速在26節以上的情報。
長門級戰列艦,日本在建造過程中修改設計,增加了2萬馬力,海試時最高速度26.7節,但一直宣傳23節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長門號戰列艦在聯合艦隊司令竹下勇率領下,滿載救援物資全速趕往東京灣。結果路上碰到同樣趕往東京灣進行國際援助的英國遠東艦隊普利茅斯號巡洋艦,長門號確認普利茅斯號跟在屁股後面後馬上降低航速,竹下勇還走上甲板與英國巡洋艦互相致敬,英華人還是把長門號實際航速約26節給彙報上去。
長門級戰列艦二號艦陸奧號,唯一擊沉“BIG7”的“BIG7”
考慮到納爾遜級戰列艦是在1925年下水,1927年服役,英華人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是已經知道長門級戰列艦的實際航速。歸根到底,英國在設計納爾遜級戰列艦時,將航速要求放在非常低的位置,優先滿足裝甲和火力的要求。給動力系統分配噸位只有2000噸,而且尺寸嚴格限制以滿足裝甲盒需求。此外英國對長門級戰列艦還是相當瞭解的,長門級的船型設計就是參考英國提供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圖紙,並且英國在設計G3型戰列巡洋艦時考察過日本陸奧號戰列艦建造,最初G3戰列巡洋艦設計排水量是35000噸,3座3聯裝406毫米主炮。但考察後得出要想安裝上三號炮塔,只能將裝甲帶厚度削弱1.5英寸,之後英國將G3戰列巡洋艦設計排水量放大到4.3萬噸。
納爾遜級戰列艦三座炮塔全部艦首方向佈置
所以英國是非常清楚如何在《海軍假日條約》允許的35500噸排水量限制下設計戰列艦。納爾遜級戰列艦防禦水平相當之高。主裝甲帶是傾斜18度的330毫米(等效於400毫米裝甲厚度),重點部門裝甲厚度達到360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410毫米,側面280毫米,指揮塔最大裝甲厚度達到356毫米,水平甲板裝甲厚度也達到159毫米,同時艦體內重要部位還有厚度為102毫米到305毫米的隔壁裝甲保護。防禦水平不僅是BIG7裡面最強,甚至要優於最強條約艦稱號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納爾遜的炮塔布置方式縮短了要害部位長度,在排水量限制下提升防禦水平,後面法國黎塞留級(黎姐)也是如此
相比較下長門級戰列艦服役時,裝甲防禦水平相當低。主裝甲帶是垂直佈置305毫米厚度,重點部位再佈置一道76毫米的傾斜裝甲。主炮塔正面和側面均為305毫米,水平防禦更是幾乎裸奔,兩層甲板裝甲總共約70毫米(1.75英寸和1英寸)。日本比較離譜的是,從1924年到1937年對長門級戰列艦進行三次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在主裝甲帶後方再設定了一道2-6英寸(50.8-127毫米)的裝甲,彈藥庫區域更是達到203毫米。炮塔正面防禦加強到457毫米,水平甲板防禦增加到兩道共106毫米,並在彈藥庫等重點部位上面增加一道100毫米裝甲。總共增加了3000多噸的裝甲,排水量從剛服役時的3.38萬噸直逼3.9萬噸。同時更換了主機,專門設計了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功率增加到8.8萬馬力,最大航速維持在26節水平。
1937年完成第三次改裝後的長門號,標準排水量從3.22萬噸增加到3.85萬噸,其中裝甲增加了3000多噸
另一方面原因是納爾遜級戰列艦壓根不是針對長門級戰列艦的,他主要是針對美國的科羅拉多級。一戰後造艦競賽主要發起方是美華人,美國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國力暴增。但在凡爾賽體系中被英法聯手排除在世界統治體系之外,心有不甘主動挑起造艦競賽。相比較下,英日關係當時還是相當不錯,日本不僅是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競爭者,而且當時還與英國保持同盟關係,直到《華盛頓海軍假日條約》而廢止。可能有些人誤以為兩艘納爾遜級正好與兩艘長門級相對應,得出納爾遜級是針對長門級,實際上這是因為《華盛頓海軍假日條約》簽署時,英國已經有一艘超限艦,標準排水量4.2萬噸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所以只能再建造兩艘超限艦。相應的,因為天城級和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被迫做手術變成航空母艦,胡德號也成為海軍假日期間最強的戰列巡洋艦。再加上聲望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能跑25節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反正長門級戰列艦的防禦水平在1937年前是扛不住15英寸(381毫米)MK1主炮,正常戰列線對轟是打不過納爾遜級,英國沒必要提防長門級。
不要忘了胡德醬,他也是超限艦
而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與納爾遜級相比,那真的是成了大峽谷了。2.89萬馬力的主機功率,21節最大航速,比納爾遜級戰列艦的4.5萬馬力主機功率,23.9節海試最高航速明顯不足。主裝甲帶是最高343毫米的垂直裝甲,水平甲板裝甲89毫米,指揮塔裝甲最大292毫米,跟納爾遜級戰列艦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只有炮塔正面裝甲457毫米是唯一勝出的地方。考慮到科羅拉多級戰列是1923年服役,而納爾遜級還剛開工沒多久,各方面被剋制的死死的也就毫無意外了。
納爾遜級設計的真正對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所以,日本隱瞞長門級航速對於英國設計納爾遜級戰列艦來說毫無影響,相反英國當時還會幫助日本隱瞞,巴不得坑美華人一把。
不會有大的影響,英國早就有情報
首先,儘管日本對長門級戰列艦航速進行嚴格保密,但當時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都不相信日本方面的宣傳資料。美國評估認為長門級戰列艦航速為24.5節,“日本的標稱是23節,但考慮到動力和船形的能力,24.5到25節是應該出來。”而英國方面更有第一手資料,得出長門實際航速在26節以上的情報。
長門級戰列艦,日本在建造過程中修改設計,增加了2萬馬力,海試時最高速度26.7節,但一直宣傳23節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長門號戰列艦在聯合艦隊司令竹下勇率領下,滿載救援物資全速趕往東京灣。結果路上碰到同樣趕往東京灣進行國際援助的英國遠東艦隊普利茅斯號巡洋艦,長門號確認普利茅斯號跟在屁股後面後馬上降低航速,竹下勇還走上甲板與英國巡洋艦互相致敬,英華人還是把長門號實際航速約26節給彙報上去。
長門級戰列艦二號艦陸奧號,唯一擊沉“BIG7”的“BIG7”
考慮到納爾遜級戰列艦是在1925年下水,1927年服役,英華人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是已經知道長門級戰列艦的實際航速。歸根到底,英國在設計納爾遜級戰列艦時,將航速要求放在非常低的位置,優先滿足裝甲和火力的要求。給動力系統分配噸位只有2000噸,而且尺寸嚴格限制以滿足裝甲盒需求。此外英國對長門級戰列艦還是相當瞭解的,長門級的船型設計就是參考英國提供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圖紙,並且英國在設計G3型戰列巡洋艦時考察過日本陸奧號戰列艦建造,最初G3戰列巡洋艦設計排水量是35000噸,3座3聯裝406毫米主炮。但考察後得出要想安裝上三號炮塔,只能將裝甲帶厚度削弱1.5英寸,之後英國將G3戰列巡洋艦設計排水量放大到4.3萬噸。
納爾遜級戰列艦三座炮塔全部艦首方向佈置
所以英國是非常清楚如何在《海軍假日條約》允許的35500噸排水量限制下設計戰列艦。納爾遜級戰列艦防禦水平相當之高。主裝甲帶是傾斜18度的330毫米(等效於400毫米裝甲厚度),重點部門裝甲厚度達到360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410毫米,側面280毫米,指揮塔最大裝甲厚度達到356毫米,水平甲板裝甲厚度也達到159毫米,同時艦體內重要部位還有厚度為102毫米到305毫米的隔壁裝甲保護。防禦水平不僅是BIG7裡面最強,甚至要優於最強條約艦稱號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納爾遜的炮塔布置方式縮短了要害部位長度,在排水量限制下提升防禦水平,後面法國黎塞留級(黎姐)也是如此
相比較下長門級戰列艦服役時,裝甲防禦水平相當低。主裝甲帶是垂直佈置305毫米厚度,重點部位再佈置一道76毫米的傾斜裝甲。主炮塔正面和側面均為305毫米,水平防禦更是幾乎裸奔,兩層甲板裝甲總共約70毫米(1.75英寸和1英寸)。日本比較離譜的是,從1924年到1937年對長門級戰列艦進行三次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在主裝甲帶後方再設定了一道2-6英寸(50.8-127毫米)的裝甲,彈藥庫區域更是達到203毫米。炮塔正面防禦加強到457毫米,水平甲板防禦增加到兩道共106毫米,並在彈藥庫等重點部位上面增加一道100毫米裝甲。總共增加了3000多噸的裝甲,排水量從剛服役時的3.38萬噸直逼3.9萬噸。同時更換了主機,專門設計了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功率增加到8.8萬馬力,最大航速維持在26節水平。
1937年完成第三次改裝後的長門號,標準排水量從3.22萬噸增加到3.85萬噸,其中裝甲增加了3000多噸
另一方面原因是納爾遜級戰列艦壓根不是針對長門級戰列艦的,他主要是針對美國的科羅拉多級。一戰後造艦競賽主要發起方是美華人,美國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國力暴增。但在凡爾賽體系中被英法聯手排除在世界統治體系之外,心有不甘主動挑起造艦競賽。相比較下,英日關係當時還是相當不錯,日本不僅是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競爭者,而且當時還與英國保持同盟關係,直到《華盛頓海軍假日條約》而廢止。可能有些人誤以為兩艘納爾遜級正好與兩艘長門級相對應,得出納爾遜級是針對長門級,實際上這是因為《華盛頓海軍假日條約》簽署時,英國已經有一艘超限艦,標準排水量4.2萬噸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所以只能再建造兩艘超限艦。相應的,因為天城級和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被迫做手術變成航空母艦,胡德號也成為海軍假日期間最強的戰列巡洋艦。再加上聲望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能跑25節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反正長門級戰列艦的防禦水平在1937年前是扛不住15英寸(381毫米)MK1主炮,正常戰列線對轟是打不過納爾遜級,英國沒必要提防長門級。
不要忘了胡德醬,他也是超限艦
而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與納爾遜級相比,那真的是成了大峽谷了。2.89萬馬力的主機功率,21節最大航速,比納爾遜級戰列艦的4.5萬馬力主機功率,23.9節海試最高航速明顯不足。主裝甲帶是最高343毫米的垂直裝甲,水平甲板裝甲89毫米,指揮塔裝甲最大292毫米,跟納爾遜級戰列艦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只有炮塔正面裝甲457毫米是唯一勝出的地方。考慮到科羅拉多級戰列是1923年服役,而納爾遜級還剛開工沒多久,各方面被剋制的死死的也就毫無意外了。
納爾遜級設計的真正對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所以,日本隱瞞長門級航速對於英國設計納爾遜級戰列艦來說毫無影響,相反英國當時還會幫助日本隱瞞,巴不得坑美華人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