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城老魔
-
2 # 月光天山
倉頡。
埃夏論的觀點
古埃及聖書體文字就是甲骨文的起源象形原型,加德納符號集就是“倉頡造字”的“文”。世界上象形文字就那幾種,而甲骨文這種抽象的文字不是憑空產生突然出現,它可能有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由描述具象到抽象,黃帝時期倉吉造字,造的是鳥行文,中國境內未發現過鳥行文,恰恰在埃及發現了鳥行文,這個怎麼解釋,況且造字傳說如此相似,倉頡四個眼代表什麼,不知道,但古埃及原版有詳細解釋。
考證見下圖。
漢字是華夏文明之根本。我們以5000年華夏文明而自豪。倉頡造字,以自然鳥跡象形,然而尷尬的是我們迄今並不知道我們每一個漢字的原型到底是怎樣的?!甲骨文字的起源原型迄今未在中國境內找到,華夏的根本到底在哪?本連載系列將是一個關鍵轉折,為大家奉獻對眾多漢字起源原型和形成過程的解讀,讓今天的漢字與5000年前的象形原型直接對話,感受真實的歷史再現,讓華人第一次真正地理解漢字。
-
3 # 我是風哥2021
第一個創造文字的應該是伏羲。流傳較廣的倉頡造字,只是完善了伏羲留下的文字,伏羲演八卦,八卦圖案中有表示陰陽的符號,這可以理解為最早期的文字。
-
4 # 文物考古聊歷史
文字肯定不能是由某一個人創造的,必定是某一群人,然後由一個具有權威的人出面做歸納、彙總、推廣,正如秦始皇統一後下令六國“書同文”一樣。
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及神農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
《世本·作篇》說:“黃帝使倉頡作書。”
《淮南子·本經訓》中也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關於“蒼頡造字”的記載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做歸納推廣的人很可能就是蒼頡。除了史料上的記載,實物方面還挺難驗證的。蒼頡所在的時期大概是公元前4500年前後,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線索大致推斷一下。
帶有文字(刻畫符號)的文化遺存目前已經發現了很多了,比如大汶口文化,恰好就在那個前後。
大汶口文化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尊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
帶有表示“日”和“山”的符號的陶尊(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
值得注意的是,陶尊上代表“山”的符號和甲骨文中的山是很接近的。(當然考古學家在認字的時候是反推的,但至少這個一致性還是值得注意的)
甲骨文的“山”字
帶有表示“樹”的符號的陶尊(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
仰韶文化中帶有文字的陶片再比如更早的,距今約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所處的時間點也是相符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器、陶片。
在我看來這些就是文字,只是我們讀不懂罷了,不能因為我們沒有成功解讀就判定那不是文字,至少也算是簡單的文字吧。而後面比較成熟的甲骨文,那肯定不能算是最早的文字了。
-
5 # 北山寓公
現代文字是由像形文字演化而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漢字的數量來看,多達幾萬個,其中不少是同義字,可見參與創造漢字的不可能是由某一人單獨完成的,究竟是誰創造了漢字,難以下定論。傳統的說法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蒼頡所造,只是傳說,並無文字記載,有點不合理,如果真是蒼頡所造,既使他自己不記下來,他的助手或後人也應有記載。估計是他在整理這些像形文字時起了突出作用,但這也只是甲骨文而已,之後又經歷過金文,隸書,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也不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又重新統一文字。可以說,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參與造字的人不在少數。
回覆列表
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概已有6000年的歷史了。 古人認為,漢字是倉頡創造的。對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如《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呂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韓非子·五蠹篇》:“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漢人的著述中也多有記載。如《淮南子·本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特別是東漢的許慎,在他的具有奠基意義的語言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敘》(參見附錄《許慎和他的〈說文解字〉》,下同)中談得最詳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由上可見,在古代社會,倉頡造字說已是定論。而許慎更是明晰地提出了倉頡造字的緣起、思路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