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走洛城
-
2 # 例外狀態
食色性,食是第一位的,不吃飯會餓死,這是常識。如果人類哪天可以不吃飯而活著,那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吃得好,吃美食,又是與一個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有關係,與民族,也與地理有關,比如南北由於基本的歷史地理不同,自然美食文化有很大差異。記得林語堂這個紳士和“吃貨”,在某本書中說過,大意是,沒有一個英國作家肯屈尊俯就地下三四第去寫一本有關美食的書,因為在英華人眼中,寫這種有關美食的書是不入流的,也不屬於文學之列。但是,中國的李笠卻不這麼看,不僅寫詩寫戲劇,還寫了一本有關“吃”的書,因為這在中國文化裡是不會遭到貶斥的,反而是一種閒情逸致的體現。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何許多中國作家即使在小說中還是寫到很多有關美食的內容,常常將“吃”視為人生的某種隱喻。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周作人說過一段常被引用的話:“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美食就是在填飽肚子之外,對更好的東西的追求。在有用和無用之間,人活著也大概就是這樣吧。
著名的作家汪曾祺說,“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讀著這樣的文字,想減肥也是沒戲的。
-
3 # 啞子開口
中國各地有哪些美食文化,在民以食為天自古不變的華人眼裡,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均把食看得是天大的事,古人云:食色性也,人乃有生命的生物體,從呱呱墜地這一刻起,便會用手抓一切東西往嘴裡塞,即使抓不著任何物品,小嘴也會左右亂裝,一旦碰上母親的奶頭,那吮奶的拼命勁兒,實乃天地造化之經典.誠然我這只是首先想說明食為啥是排在第一位的,天性之使然,生命之使然,還談不上美食。至於中國各地的美食文化,中央電視臺拍攝的(舌尖上的中國)那可是集中華飲食美食之大全,簡直看得人垂涎三尺,雖可視而不能啖,那觀客的饞勁真有嬰兒吸奶的範,恨不得一口吃個夠,至於各地食法,總體南糧大米,北方面食為主,南方人一日三歺變菜不變飯,北方變麵食做法而少變菜色,當然像舊時清宮滿漢全一席,咱也沒那個份也沒吃過,不過幾次外遊,我感覺天津小籠包十分好吃,重慶火煱,湯底味濃,一煱開火,整街都香氣濃溢確實誘人,四川擔擔麵,那辣香味,就連我這廣東外地客吃了一碗想二碗,既然我是廣客,這廣東人確實無所不吃,近山吃山貸,鳥蛇獸蟲,近海吃魚,海鮮魚蝦蚌蟹,恐怕就差不吃人了,但各品做法講究,鮮,嫩,甜,香。我是客家人,到廣州特喜歡吃雲吞麵,艇仔粥,這十分有特色,雲吞皮薄餡鮮,料足,面絲小,勁道足,過火快另配老火靚湯,不少外地遊容,那恐怕三五碗下來都還想吃,顧不得斯文了,我甚至親眼見老外連吃五碗的,還有艇仔粥名為粥,實則米少蕩多,老火熬得稀巴爛,依口味配牛肉,豬肉片,或鮮蝦,雞蛋,滾蕩滾蕩一衝即成,那鮮甜之味,確實特具一味,佐之於油條,麵包,既經濟又實惠,又營養,這早攴小點為一大享受。說說我梅州客家的吧,梅州五縣二區,全為中原漢族南遷經江西,福建而在梅州與原住民混居,交流,婚嫁,長期形成的漢族分支,其祖先源流應是中原今河南一帶,農耕以水稻,飲食以大米為主,若說美食,自小以孩提時代至今,終生不忘的美食首推是釀豆腐,全市五縣二區,又首推五華釀豆腐為第一,其豆腐選用半石膏半鹽水,較之全鹽水調製的要嫩滑,肉餡用五花肉配之鮮魚,蝦米,等佐料,豆腐用筷子中分穿而不散,夾餡飽滿,蒸熟,或煎,或煮,或炸,或打火鍋,佐以魚頭,豬骨頭,海鮮,香菇等熬蕩,這個用沙鍋打火煱那香甜鮮,那氣味恐怕過往神仙都想吃,自打孩兒至今最為難忘。當然,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民族各區域都有許多許多的美食,以上只是本人體驗有感,並不能全,還望各地有同好食客,多多介紹,續增廣聞,一飽眼福,二饞口欲。
-
4 # 桃白白白不白
第一個是中華飲食文化真的是非常的博大精深,從各個方面都有講究。
第二個是選料精良,選料這方面,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也是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每一箇中國廚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對於每種菜餚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
第三個是技法各異,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風味特色。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氽、煮、醬、滷、蒸、烤、拌、熗、燻,以及甜菜的拔絲、蜜汁、掛霜等。這麼多種技法是不是很神奇呢。
-
5 # 陌寒休竹
華人吃飯為何用筷子
筷子古代稱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還有一種叫“梜”。“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禮記·曲禮》中的這句話說得非常明白,但這個“梜”並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連、用以夾取物品的“竹夾”。這種“竹夾”曾在戰國曾侯乙墓中出土過,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在3世紀的日本,已有技術將竹子彎曲後加工而成的像鑷子一樣的器物,日語中稱為“折箸”。而中國的“竹夾”與日本的“折箸”其實是同類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態。這類“竹夾”既可以握持,也可以採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隨著先民們採用這種方式進食,手指間的配合日趨熟練,最終去掉了“竹夾”間的連線,筷子由此誕生。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筷子和“竹夾”同時被人們使用著。
那麼,筷子是如何擊敗其他進食器具,最終成為華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國早期的飲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銅器和陶器,到了戰國時期,漆器進入到了飲食器具當中,並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在使用漆器承載食物時,如果使用刀、叉來進食,會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劃痕和損傷,影響到漆器的美觀。
-
6 # 藍顏877497106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有: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且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食醫結合。
華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普遍承認的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和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
7 # L蟲蟲飛L
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是根據此地的風俗民情、天氣、地理位置、農牧物產、飲食習慣、養生等相互影響的。
中國按地區劃分自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就是農牧物產所影響。川地多食花椒是因為此地多林霧溼氣,花椒能除溼。臨水多食魚,靠山多野味菌類。按口味又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現中國按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不同總結為八大菜系,為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但這並不能代表中國所有地區的飲食文化。關於八大菜系的特色,本文不做具體介紹,感興趣的可以網上搜索,我們這裡只先說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為清朝飲食文化的最高峰,全席108道菜,顧名思義是結合滿族和漢族各個地區的特色所成,是一種文化的盛宴。關於108道菜的菜名自來也有爭議,說法各不同。但這不重要,滿漢全席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包容的思想。
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不是單一的、孤立的、更不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形式。“包容、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飲食文化亦是如此。
回覆列表
飲食文化和當地理、風土、氣候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比如洛陽水席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洛陽美食,造就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洛陽地理環境和氣候,洛陽四面環山,處盆地,雨量少,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和偏辣的美食,以抵禦氣候乾燥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