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種養

    農諺是中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對於農業生產出現的一些現象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寶貴的經驗財富。大家都是從小聽著農諺長大,即使是沒有種過地的孩子也會被一兩句農諺,農諺被大家奉為種地的教科書,那麼農諺有沒有錯誤的呢?

    我們常見的農諺有什麼科學依據?

    1.“瑞雪兆豐年""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

    為什麼雪下的越大明年收成就越好?因為大雪可以給底下的作物保暖,相當於一層厚棉被,雪化了之後的水還能滋潤土壤,不僅如此,大雪還可以凍死害蟲,把空氣中的氮帶到土裡,為土壤增添肥料,有了這麼多保障,明年當然是個豐收年啦。

    2.“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霞光的顯著與否反映了大氣中的水分含量的多少,但是為什麼朝霞就要下雨而晚霞天氣就好呢?因為中國處於北半球,基本上都是東南風,水汽都是從東南方向來的。太陽從東邊升起,而東方有大量的水汽,就形成了朝霞,這也預示著大量的水汽即將到達,是下雨的前兆。晚霞的出現說明的西面天氣較好,Sunny才能透過來,從而形成晚霞,預示著天氣即將轉晴。

    3.“霜前冷,雪後寒”

    霜是是初冬季節空氣中的水蒸氣到了夜晚遇強冷空氣凝華成小冰晶形成的,霜前的溫度必須足夠低,才會有霜的形成,所以有”霜前冷“這個說法。

    下雪之後的化雪這個過程,由於雪熔化吸收熱量,使周圍的溫度變得更低了,所以有”雪後寒“一說。

    有沒有什麼農諺是“錯誤”的呢?

    有,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錯誤“的農諺會越來越多。

    “夏至未過勿會熱”

    隨著全球變暖,反常的天氣越來越多,這句諺語就不適用了,有時還沒到夏至,天氣就熱得不行了。

    萬物土裡生”

    現在科技進步了,無土栽培也可以培育很多種類的作物,所以這句諺語已經不正確了。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現在的科技已經不這麼依靠天氣了,過了芒種再種地,還是會有好收成。

    為什麼“錯誤”的農諺會“越來越多”

    因為科技在進步,古人的農諺多是使用農諺來判斷天氣,從而幫助農業生產的進行。科技的發展會打破這些天氣和時間的限制,比如說,一千年前的古人肯定想不到我們在冬天也能進行種植,更想不到我們今天能種植世界各地的作物,還將它們進行雜交選育。所以我們的科技將一部分農諺淘汰掉了。

    農諺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這麼多年來對於天氣和種植的一種經驗總結。雖然我們可能越來越多的使用現代科技,不再需要農諺,甚至有些農諺已經被現在科學帶來的影響所淘汰,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農諺就不需要傳承。農諺是他們在那個時代所能總結的最好的經驗,並且將這些經驗傳授給了後人,這種傳承是我們所要尊敬的,也是我們想保護的,中華文化的根。

  • 2 # 緣定來生6

    早年傳下來的農諺並不是錯誤的,請搞清楚!而是隨著近來氣候的變化讓改變了某些農村諺語的本質,科技的發展對某些農作物栽培也無需進行季節性種植,因而某些農村諺語就對於那些不再按季節種植的農作物失去了作用,但是傳下來的農村諺語在農村的季節性種植依然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隔壁的爺爺喜歡上我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