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和Auto

    汽車那麼好是“哪麼好”?

    當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603萬輛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嘗試一下電動汽車或插電混動汽車(屬於新能源車)?

    也許很多消費者不這樣認為,因為對車輛的概念還是停留在“燃油車才算正統”的階段中,認為電驅技術屬於“新生事物”,可靠性應當還不行、也就是不夠成熟;這就叫做刻板偏見了吧,而且前提還是汽車知識的匱乏才會有這樣的偏見。其實第一批普及的汽車不是燃油車,正是現在看起來“還年輕”的電動汽車,參考下圖,這是早期的電動汽車。

    百年前普及的汽車是以電驅為主,燃油車被視為“不如馬車”的存在;原因是外燃機和內燃機執行的時候都會產生很大的噪音和很高的溫度,乘坐這樣的車還沒有馬車的體驗好。但是電動汽車卻沒有噪音、高溫和振動的問題,因為電機轉化機械能的方式是依靠磁場,以電流在繞組產生電磁場與磁體磁極互斥即可運轉;而轉子和定子是不接觸的,沒有摩擦和碰撞則沒有噪音和高溫。

    所以電動車成為了第一批普及的汽車,可是為什麼又會被燃油車取代呢?原因在於戰爭。

    在汽車普及的第一階段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戰場需要的是能夠快速補充燃料(恢復續航)的機動車;此時的鎳鐵電池還無法實現長續航,充電技術和電網布局也無法滿足,於是就不得不被燃油車取代了。之後的數十年裡電動汽車的研發停滯了,人們也逐漸淡忘了這種汽車,更重要的是也習慣了內燃機的“吵鬧”;於是燃油車成為了主流,當然這也有石油能創造價值的原因,在初期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兩大陣營的競爭中,一度出現過主攻動力電池的企業面對惡性競爭的問題,甚至連研發資料都會被付之一炬。

    至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再沒有人提及研發電動汽車了。

    燃油汽車普及了多久?

    其實燃油汽車真正的普及也就是百年光景,而就是在這一個多世紀的週期內,石油消耗量達到了可怕的程度,汽車產生的排放量也是天文數字;歐洲出現過“尾氣藍霧”、 北美也有相同問題,於是陸續出現了控制排放的歐標、美標和國標,然而內燃機轉化機械能的方式是燃燒且無法做到充分燃燒,排放問題是無解的!這只是一百餘年而已,問題就已經如此嚴重,如果任由燃油汽車保有量增長的話,石油危機和碳排放的問題必然會帶來難以預料的結果。

    怎麼辦呢?

    唯一的方式就是用回電動汽車,注意重點是“用回”而不是創造一種全新的技術再去從零開始探索;電動汽車已經有紮實的基礎,需要的只是對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不斷完善與提升,一旦續航問題得以解決,那麼用回電動汽車就不是倒退而是品質升級。

    在瞭解了這段汽車歷史後,對於電動汽車是不是沒有那麼排斥了呢?所以在嘗試駕駛體驗沒有成本的前提下,大可以給電動汽車一個機會,也是給自己的出行品質提升一個機會,要知道燃油車與電動車相比其實是很糟糕的。

    電動汽車帶來的具體提升有三點

    1、汽車後市場比較火爆的改裝專案有一項叫做「隔音」,電動汽車使用者對於這項改裝基本沒有熱情;燃油車的噪音在中低車速時主要來自發動機和輪胎噪音,中高車速時主要來自風噪。電驅系統沒有中低速的發動機噪音,同時高速風噪也會小很多;因為電動汽車不考慮進氣問題,封閉的進氣格柵和嚴格按照空氣動力學設計的流線車身,這都能有效降低風阻,最終只有輪胎的噪音比較惱人,但換套靜音輪胎就全都搞定了。

    2、燃油汽車另一個熱門改或加裝專案是「動力」,不論是機械增壓器、電子渦輪、ECU資料修改,去做這些改動的基礎都是車輛的動力太差,且主要是起步加速的爆發力太差;內燃機總要把轉速拉昇高一些才能輸出最大扭矩,扭矩越大馬力才能越大。但是電動汽車起步第一轉就能爆發最大扭矩,因為動力電池組可以隨時輸出最強電流以形成最強磁場;所以電機的爆發力時汽柴油機遠不能比的,這就是一些重型礦山運輸車都用電驅,高鐵也用電驅的原因。

    3、用車成本的變化是巨大的,即便普通代步車的真實平均油耗為10L/100km,每公里的開支也得在0.7元左右;而尺寸相當且效能更強的電動汽車或混動車,以充電的方式通勤只要0.1元左右每公里,插電混動汽車也能降低一半或更多、日常代步也是當作電動汽車使用。

    當實實在在的透過使用電動汽車感受到噪音、振動、聲振粗糙度(NVH),效能和油耗的變化之後,對於燃油汽車就不會再有什麼留戀了,甚至會感覺燃油車的普及就是個錯誤;電動汽車不是新興技術,只是電能可以透過自然資源無限獲取,相比不可再生的常規能源而言屬於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是指消耗的能源新而不是車輛本身的技術新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發現員工總是和HR搞曖昧怎麼辦?